配色: 字号:
第七章 禁毒社会工作概论
2021-07-27 | 阅:  转:  |  分享 
  
第七章禁毒社会工作概论第一节社会工作概述一、社会工作价值观理念(一)社会工作价值观1.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作用价值观是指人们认定事物、分辨是
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即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价值观的基础上,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与根本观点。社会工作价值观是一整套用于支持社会工作
者开展专业服务的理念,是社会工作者专业共同体内部一种总体的价值偏好。社会工作是一门助人的职业,其助人性质决定了社会工作专业是具有强
烈价值取向的专业。因此,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重要标志,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建立和履行是社会工作专业化的重要前提
。总的来说,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作用可以分为理论作用和实践作用。(1)社会工作价值观的理论作用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专业使命的重要依
据。社会工作的专业使命是通过专业服务,维护困难群体的合法权益,联动社会资源,发掘他们的潜能,增强其社会支持和社会功能,提升他们的生
计发展水平。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坚信无论当前服务对象处境如何,社会工作者都可以通过开展专业服务保障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使其享受应获得
的福利,改善其生活,增进其福祉。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也相信服务对象目前的困境只是暂时的,服务对象并不是没有能力、有问题的个人,
只要给予他们一定的资源和机会去挖据和培育能力,他们便能够去解决自已的困境,实现“助人自助”的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社会工作知识是以价值
为基础的知识。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重要标志,而社会工作价值观主要体现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之中,它是社会工作实
务技巧产生的源泉。社会工作方法是以社会工作价值观为基础,并与社会工作价值观相互作用的。没有社会工作价值观规范的社会工作方法与技巧,
有可能偏离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和专业使命,而没有付诸具体的社会工作方法与技巧的社会工作价值观亦是站不住脚的,即不能高举社会工作价值观
的旗帜面不将其付诸实践。(2)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实践作用社会工作价值观能最大限度地保护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社会工作价值观追求公平正义
,同时相信服务对象有改变的潜力。在这种信念之下,社会工作者能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服务对象,让每一位服务对象都有机会发掘自身的能力
,让困难群体能够更充分地获得社会的公平对待和支持,进而最大限度地保护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这些权益主要包括:基本需要的满足、免受贫困
的影响和暴力的侵害、促进人际沟通与交往、扩宽就业渠道,增加社会参与机会,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社会工作价值观有利于指导社会
工作者开展专业服务。社会工作专业是道德实践的专业。社会工作价值观可以增强社会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社会工作者将服务对象的需
求和利益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在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指导下,经过系统的学习和专业的训练,社会工作者结合服务对象的需求所开展的相关服务能遵
循社会工作专业的使命。社会工作价值观是促进专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社会工作者在专业实践中不断践行社会工作价值观,只有不断增进服务对
象的福祉,最大限度地维护社会工作专业形象,才能获得社会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信赖和支持,保护专业组织和服务机构的信誉。同时,社会工作者在
价值观的引导下,在开展专业服务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服务经验,创新实践方法,促进社会工作知识的本土化发展,进而推进社会工作专业的健康发展
。2.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内容(1)国际社会工作界认同的专业价值观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助人的专业,在各国得到了长足
的发展,它在贫困救灾、教育医疗、地区发展、人道主义援助等众多领域发挥的显著作用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国际社会工作界把社会工作
价值观归纳为以下内容:服务大众。社会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是为社会大众尤其是社会中的困难群体服务,保障他们的权益。践行社会公正。社会工作
者应该用发展的角度努力推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在服务中了解服务对象的困境和需求,并不断推动和倡导社会政策的执行和完善。强调服务对象个
人的尊严和价值。社会工作者要尊重和关心每一位服务对象,相信每位服务对象都有自己的价值所在。要认识和理解每位服务对象由于生理、心理、
家庭背景和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是非常正常的,要对多元化的服务对象保持开放和接纳的心态。注重服务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性
。社会工作是协助解决人的问题的工作,不可避免需要涉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因此,社会工作者应认识到服务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包括设
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协助建立积极的交流关系、帮助服务对象建立乐观的心态以及相互帮助。待人真诚和守信。社会工作者要在社会工作价值观的
指导下坦诚地对待服务对象,坚持社会工作专业的使命、价值观;对待服务对象要守信,不要轻易向服务对象承诺办不到的事。注重能力培养和再学
习。社会工作者要保持一种开放、谦虚和好学的精神,敢于承认自身的不足,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从而为服务对象提
供更加专业的服务。(2)我国社会工作价值观立足于我国本土,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不能完全照搬国际社会工作价值观,而应在国际社会
工作价值观的基础之上,结合我国具体的国情、社情和民情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价值观。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是政府主导推动发
展的,具有强烈的自上而下的色彩。结合我国的本土情况,我国社会工作价值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以人为本。社会工作专业是一门助人的专业,助
人便意味着要实实在在地解决服务对象的问题,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要从服务对象的角度出发、从服务对象的立场去考虑,及时地回应服务对象的需
求,认真对待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要。接纳和尊重。社会工作者在与服务对象接触的过程中,应该持着开放的心态对服务对象采取接纳和尊重的态度
,不能因为服务对象的性别、年龄、种族、生理和心理状况、宗教信仰等拒绝提供专业服务或者在提供服务过程中马虎应付。个别化和非评判。世界
上没有相同的叶子,也没有相同的服务对象。社会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理解和尊重服务对象的差异;同时保持非评判的态度,即不评判服务对象的
人格和行为,这既有助于服务对象畅所欲言,营造一种融洽的交谈氛围,也有利于社会工作者更好地为服务对象提供后续的服务。权利与责任并重。
社会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是通过专业服务协助服务对象发掘自身的资源和潜能,提升其解决困难的能力,保障其合法权益。但与之相对应的,社会工作
也要帮助服务对象树立责任意识,强化其改变自己问题的主观能动性,减少对福利体系的依赖,实现助人自助。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社会工
作的目标除了协助社会困难群体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困境,促进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还包括通过社会政策倡导推动政策改革和制度建设,增加社
会福祉,从而推动社会实现平等和公正,推动社会层面的变革。(二)杜会工作专业伦理伦理,即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处理这些关系的原则。社会工作
专业伦理来源于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是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具体化。社会工作专业伦理是社会工作者在开展专业服务过程中的具体指引,是协助
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处理与服务对象、与同事、与工作机构、与社会工作专业以及与全社会关系的实践原则。1.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内容社会工作
专业伦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伦理责任社会工作者在开展专业服务过程中要注重尊重、保密和公平的原则,具
体表现为:尊重并维护服务对象的最佳利益。无论服务对象的现实处境如何,社会工作者都要尊重并接纳服务对象,并通过专业服务为服务对象争取
最大的利益。尊重服务对象的自决。社会工作者在与服务对象相处的过程中,不可以专家身份自居并为服务对象做决定,而是要协助服务对象一起寻
找解决途径,并且为服务对象分析各途径的利弊,由服务对象自己决定解决方案。社会工作者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将自己的个人主观意见强加在服务对
象身上,要尊重服务对象自己的决定。保密原则。社会工作者要尽可能实现对案主隐私的尊重和保密,这也是维系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良好专业关
系的前提。(2)社会工作者对同事的伦理责任社会工作专业也注重同事之间的相互扶持与督导,具体表现为:保持忠实和忠诚的态度。社会工作者
之间应该相互尊重,与同事之间保持真诚的合作态度。团队内相互协助。社会工作者必须秉持“为服务对象负责”这一核心原则而努力,团队之间可
以跨部门合作,相互督导与支持。(3)社会工作者对服务机构的伦理责任社会工作者受雇于各种类型的社会服务机构,因此社会工作者在开展专业
服务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对服务机构应负的伦理责任,具体表现为:遵守机构的规定。社会工作者开展服务的流程以及内容必须在机构的规定下进行。
秉承机构服务宗旨。社会工作者提供专业服务的内容必须符合机构的服务宗旨,需要围绕机构的服务宗旨为服务对象开展专业服务。(4)社会工作
者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伦理责任社会工作者开展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专业的社会评价和专业权威。因此,每位社会工作者都需要对社会工作专业的
发展负有一定的责任,具体表现为:坚守专业价值观和伦理操守。社会工作者要在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和伦理操守的现范下开展服务。提升专业技能
。社会工作者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同时在开展服务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将经验传授给其他同事,在实践中提升专业技能。遵循
专业的评估和研究。社会工作者开展的服务需要遵循专业的评估,总结服务成效,找出服务不足,不断完善专业服务的质量:同时,社会工作者要通
过调研,分析服务对象的需求,在实践中总结、提炼服务经验,促进社会工作服务经验的本土化,推动社会工作专业的健康发展。(5)社会工作者
对全社会的伦理责任社会工作的核心目标是增加社会福祉、促进社会公平、具体表现为:促进社会整体福祉。社会工作者应在专业能力范围内尽心尽
力保障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并为服务对象努力争取更多福利,从而增加社会的福祉。促进社会参与。社会工作者有责任促进公共参与、践行政策倡
导,致力于防止和消除歧视,推动社会参与和权益保障,这与社会工作致力于增加社会福祉从而推动社会公平与正义的使命是一致的。2.社会工
作实践中面临的伦理难题社会工作专业是一个道德实践的专业,需要在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和专业伦理的指导规范下开展服务。但是由于现实问题的
复杂性,例如由于社会工作者个人因素,服务对象的因素或者服务机构等外部环境的因素,社会工作者在开展服务过程中难免遇到一些伦理难题。社
会工作者在开展服务过程中经常会面临各种矛盾与挑战,其中不仅包括缺乏资源,也包括政策和体制的限制,还包括伦理原则自身的相互制约,本质
上是价值多元性和矛盾性的结果,是价值观优先性与行动选择次序所产生的矛盾。处理好社会工作实践过程中的伦理难题,关键是平衡好个人与个人
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个人与专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在平衡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必须协调好专业关系,做到关怀、治疗和改
变三种目标的统一具体而言,社会工作实践过程中常面临的伦理难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保密问题。社会工作者有责任保护服务对象的
个人信息和隐私,这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建立专业关系的前提,也是服务对象信任社会工作者的前提。但是在实际开展服务过程中,这一前提可
能会因为服务对象所处困境以及相关政策和体制的限制而不容易把握。(2)人情与法规的冲突问题。中国社会是一个人情社会,社会工作专业是需
要与人沟通交流的专业。因此社会工作者在开展服务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情、理、法之间的纠葛,如何处理好人情与法律法规之间的冲突,是社会工作
者常遇到的难题。(3)价值介入与客观性的矛盾。社会工作专业具有很强的价值关怀,但同时社会工作专业也是一种科学实践。因此,社会工作者
在与服务对象接触过程中,需要尽量避免个人的主观判断,不能先人为主,需要多倾听服务对象的真实想法,通过专业、科学的方法并结合有效的证
据来实施服务计划。(4)社会工作者个人利益与职业的社会责任之间的冲突。社会工作者有自己的个人需求,也有自己的诉求。但是社会工作专业
是在利他主义指导下的专业,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有时很难兼顾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寻找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平衡点,
尽可能减少两者冲突导致的不良后果。(5)自我决定问题。社会工作者在开展服务中强调服务对象自决,充分尊重服务对象的个人意志和决定。但
是有时在一些特殊情境下,服务对象可能没有足够的能力做决定,难以对自身的处境作出清晰的判断,这时便有可能需要专业社会工作者来代替其做
决定。但是社会工作者要辨析清楚可以代替服务对象做哪些决定,哪些决定不可以代替。这需要社会工作者与伦理专家和同事商议并作出适当的决定
,避免出现负面的后果以及相应的风险。3.处理伦理难题的基本原则不管在何种情形下,社会工作者面对实践中的伦理难题时,必须作出价值观和
伦理顺序的优先安排。为了帮助社会工作者在面临伦理难题时决定优先采用哪一个伦理原则、标准或法律条例,国外学者提出了伦理原则次序。原则
一:保护生命原则。保护生命原则高于其他伦理原则,这里的生命不仅包括服务对象的生命,还包括其他人的生命。在开展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
有义务确保相关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即使在践行保护生命原则的过程中违反了其他伦理原则和法定义务也要以保护生命原则优先。原则二:差别平等
原则。每个人应该有平等的地位,并且被公平对待。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注重服务对象的差异,在助人过程中充分平衡好平等待人和个
别化服务之间的关系。原则三:自主自由原则。社会工作者要鼓励服务对象自主、独立地做决定,增强服务对象面对逆境的能力,提升服务对象解决
自己问题的能力。社会工作者要充分尊重服务对象的意见,尊重服务对象在服务过程中的选择和决定。但是,服务对象独立行动的权利不是没有限制
的。原则四:最小伤害原则。社会工作者在做伦理决定时要尽量保护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尽量分析并选择伤害最小或者持续性伤害最小的
服务方案,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原则五:生活质量原则。社会工作者应该以提高个人、群体和社区的生活质量为考虑原则,通过社会服务和政策倡导
,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不断提高服务对象的生活水平,促进服务对象的社会融入和社会参与。原则六:隐私保密原则。社会工作者不能轻易泄露服
务对象的个人信息与隐私,要确保服务对象的利益不受侵犯。但是这个保密原则不是绝对保密,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可以例外:服务对象或可确认的第
三方遭遇可预见的、严重的、即刻的伤害,或是法律法规要求揭露而不需要通过服务对象同意的情况。原则七:真诚原则。社会工作者在与服务对象
接触过程中需要坦诚对待服务对象,同时为了达到更好的服务效果,社会工作者可以视情况进行适当的自我披露,即向服务对象袒露心声,分享自己
的经历、感受和经验等。在以上的伦理原则次序中,原则一优先于原则二到原则七,原则二优先于原则三到原则七,以此类推。二、社会工作的工作
方法社会工作方法是指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服务时采用的方式与形式,一般分为直接服务方法和间接服务方法。直接服务方法是直接为服务对象提供
服务,协助解决服务对象问题的方法,一般包括个案社会工作(简称个案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简称小组工作)和社区社会工作(简称社区工作)
;间接服务方法是指为了达到更好的服务成效,在对服务对象提供专业服务前、后所需做的社会工作活动形式,般包括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督导
以及社会工作评估等。(一)个案工作1.个案工作的含义要简明扼要地概括个案工作的内涵并非易事。不同的个案工作专家对个案工作的具体理解
不尽相同,但他们都强调个案工作应包含以下内容:(1)个案工作是一个个别化的专业社会工作方法。其中,个别化是指个案工作是一对一的工作
方式,区别于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专业性是指个案工作不同于-般的慈善活动或者志愿活动,而是由受过专业训练的个案工作者结合服务对象的需
求开展服务。(2)个案工作的价值理念是承认人的价值与独特性。个案工作者相信每个人都有改变的能力,服务对象处于困境并不是没有能力,而
是能力还没有被发掘出来。同时个案工作者相信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在开展服务的过程中要因人而异。(3)个案工作的服务对象是遇到困难的个人
或家庭。只要是有困难、有需要的社会成员,都能成为个案工作关怀、帮助的对象。(4)个案工作强调调动资源。个案工作强调调动一切有利于服
务对象解决问题的资源。在这个过程中,最终目的并不是问题解决,而是提升服务对象利用资源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里,资源包括服务对象个
人的资源和社会资源。总体而言,个案工作是指运用专业的知识、方法和技巧,帮助有需要的个人或家庭发掘和利用自身的潜能、资源,从而改善生
活环境,提高应对困难的能力,实现对人的肯定与尊重的过程。2.个案工作的目标个案工作方法是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之一,因此,个案工作的目标
与社会工作专业目标是密不可分的。学者们普遍倾向于巴特莱特(Bartlett)的观点,认为社会工作的目标主要体现在社会功能。因此,社
会工作的目标主要是以个别化的方式帮助服务对象恢复和增强社会功能。(1)社会功能的恢复。社会工作者协助服务对象恢复社会功能,主要体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服务对象解决困难的能力。个案工作者认为服务对象困难产生的原因,不仅是服务对象的能力尚待提高,还有社会支持网络遭
到损害,服务对象没有合理利用其自身的资源以及社会资源。因此,协助服务对象解决困难能力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其社会功能得到某种程
度的恢复。二是服务对象的社会环境适应能力。个案工作者既关心服务对象个人问题的解决,也关心服务对象的社会适应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有时
服务对象的个人问题是由服务对象的社会适应能力不足引起的。三是服务对象与社会环境相互促进。人是社会的人,服务对象身处在社会环境之中,
社会环境对服务对象会造成一定的影响。通过社会环境的改善,服务对象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并与之相互促进,形成良性的循环。(2)社会功能
的增强。个案工作者协助服务对象增强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服务对象自身能力的关注。个案工作者在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的
过程中关注服务对象自身的能力,这里的能力不仅是指解决特定困境的能力,还包括其他方面的能力,充分发掘服务对象的无限可能。二是服务对象
运用周围环境资源能力的提高。问题的解决不仅要依靠服务对象个人能力的提高,还包括对周围资源的发掘与利用,从而更好地增强服务对象的社会
功能。三是服务对象预防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个案工作者除了协助服务对象处理当下的困境,更重要的是提升服务对象预防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从而真正达到“助人自助”。3.个案工作的过程个案工作的过程就是开展个案工作时所需遵循的步骤。不同的学者对个案工作过程有不同
的划分。但是结合社会工作者开展工作的实际情况,个案工作一般都需要经过接案和建立关系、资料收集与问题评估、制定目标和服务计划、实施服
务计划、结案与评估等几个阶段。值得注意的是,划分这些阶段不代表这些阶段是截然分开的,这种划分主要是为了展现各个阶段的主要特点。事实
上这些阶段有些甚至会交叉进行。(1)接案和建立关系。通过与求助者的初步接触,了解求助者的基本情况,并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初步的预估,
根据机构的功能以及求助者的意愿与求助者进行商讨,从而确定是否进一步提供服务,使求助者变成服务对象。这个过程便是接案。在这个过程中,
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非常重要,这将影响到服务对象进一步寻求个案工作者帮助的动力和信心。事实证明,良好的专业关系更有利于服务目标的达成
。(2)资料收集与问题评估。当求助者成为服务对象后,社会工作者便需要尽可能详尽地收集与服务对象所处困境有关的资料,并对问题的成因和
发展变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诊断服务对象的问题。需要切记,服务对象问题的解决不一定在开展服务过程中,也有可能会发生在服务
结束之后,甚至需要较长的时间,社会工作者不可操之过急。(3)制定目标和服务计划。当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问题进行诊断之后,便可以制
定明确的服务目标以及具体的服务计划。制定服务目标需要遵循的原则有:目标对服务对象来说通俗易懂;目标与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解决问题的
能力一致;目标与机构的功能保持一致;制定的目标是服务对象与社会工作者共同协商的结果。需要提醒的是,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不能以专
家身份自居,一定要倾听服务对象的心声,充分尊重服务对象的意志。尊重服务对象自决。服务对象对服务目标以及服务计划的认同程度直接影响服
务目标的达成情况以及服务效果。(4)实施服务计划。本阶段主要是将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共同制订的服务计划进行推进。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
变数,社会工作者在完成计划的每一阶段都需要跟服务对象进行总结,并确定是否按照原计划进行下一步,了解服务对象的感受,同时视情况考虑是
否需要调整服务计划。在计划实施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主要的工作内容包括支持与鼓励、情绪疏导、观念澄清、行为改变、环境改善、资源链接以及
危机干预等。(5)结案与评估。个案工作并不是没有期限的助人活动。本阶段的任务便是社会工作者结合服务对象的改变情况,结束与服务对象的
专业关系。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需要与服务对象对服务过程进行回顾、总结与评估,从而巩固服务对象已有的服务成效,增强其继续改变的动
力。值得注意的是,需要合理处理服务对象的离别情绪。同时,结案不意味着完全终止服务,社会工作者需要与服务对象讨论后续跟进的方式,跟进
的程度需要根据服务对象的情况而定。(二)小组工作1.小组工作的含义小组工作即小组社会工作,是一种通过团体活动(参与人数为两个人或以
上)的形式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的社会工作方法。各学者对小组社会工作的定义各有不同,但从整体上看,仍然可以简单归纳为:小组工作是将有共
同目标或者兴趣的个人组织起来,在社会工作者的策划与引导下,通过小组活动的过程以及组员之间的互动与分享,使小组成员获得群体经验、行为
改变及社会功能的恢复,从而促进服务对象问题的解决以及能力的提升。与个案工作不同的是,小组工作是一种以团队活动的形式开展的专业服务。
在小组工作中,小组成员的问题具有共同性或者相似性,并且强调小组成员的民主参与,同时注重运用团体的动力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促
进小组成员的改变与成长。2.小组工作的功能小组工作的功能与社会工作的功能是一致的,但作为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之一,它也有自己突出的功
能。(1)创造互相帮助、共同成长的学习契机。小组是由有共同或者相似问题的成员组合而成的团体。在这个团体中,成员之间因为有相近的问题
聚集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减轻成员的警戒心、流离感。同时,在社会工作者的指导下,通过一系列的互动以及成员之间的交流分享,能
让成员了解其他小组成员的心路历程和解决方法,在共同讨论解决方法的过程中促使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学习、共同成长。(2)提供小组成员自我改
变及“被肯定”的社会场景。小组工作为服务对象提供一个小形的社会场景,将服务对象的问题放置于团体之中,小组成员的任何细微的。新的改善
都会被社会工作者乃至其他小组成员接受、肯定,从而激发小组成员持续改变的动力以及信心。(3)培育小组成员的平等意识和共同体归属感。小
组成员因为有共同或相近的问题而联结在一起,使得成员感受到自己的问题并不是特例,从而衍生出小组成员之间的“共同体意识”,这也是小组工
作在开展过程中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在小组工作中,小组成员因为有共同或者相似目标而更加容易互相理解、彼此尊重、相互接纳,从而更容
易对小组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4)搭建增能的社会支持网络。增强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是小组工作的一大特色功能。服务对象问题的产生
在很多情况下是因为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持,从而感到无助与悲观。而通过小组工作,在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引导下,能短时间内为服务对象建立具有一
定强度的社会支持网络。小组成员通过彼此分享、交流经验,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服务对象的情绪,同时在小组成员讨论过程中为解决问题提供新的
思路。在这个过程中,服务对象并不是一个人在面对问题,而是形成了相互支持的网络。这种支持网络对小组成员潜能的发掘、自我能力的提升的影
响是深刻且持久的。3.小组工作的类型根据小组形成的方式、组员参与的动机、组员间的联系等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小组工作划分为不同类型。在社
会工作实务过程中,常以小组工作的目标将小组工作划分为教育小组、成长小组、支持小组和治疗小组。(1)教育小组。教育小组的目的在于通过
帮助小组成员学习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或者补充、更新相关知识、方法、技能,促进小组成员改变对自己原来问题的非理性认知和不恰当的解
决方式,进而提高小组成员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在社会工作发展较为成熟的国家或地区,教育小组被广泛应用于医院、学校、社区等公共场所。在
教育小组中,首先要让小组成员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是及问题,并且拥有解决问题的动机,这有利于使小组成员在小组过程中更其主动性;其次,促
进小组成员开阔视野,改变看待问题的视角,避免陷人固有思维;最后,开展其体的干预服务,改善小组成员的问题行为特征,从而达到小组成员改
变自我的目的。(2)成长小组。成长小组的目的在于帮助小组成员探索自我、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在社会工作者的指引下最大限度地发掘自身的
潜能,合理利用周边的资源、从而促进人的健康发展。成长小组常应用于各类学生及边缘群体的辅导工作。在成长小组中,社会工作者相信,问题本
身不是问题,即使身处困境的服务对象也有能力解决问题,只是其能力尚需挖掘与锻炼。因此,在逆境中发掘自己的潜能,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便是
成长的过程。由此可见,成长小组的焦点在于个人的成长以及正向的改变。(3)支持小组。支持小组的日的在于通过小组成员之间提供的信息、建
议、鼓励和情感上的支持,从而达到问题的解决和成员改变的成效。支持小组需要由具有某一共同性问题的小组成员组成。在支持小组中,小组成员
通过表达对问题的感受与情绪,互相表达同理,相互理解、彼此支持,在接纳的氛围中探讨问题解决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在支持小组中,最为关
键的是小组成员之间情感的支持,建立起能够互相理解的共同体关系。社会工作者在支持小组中只是协调者和推动者,在小组形成后一般处于“边缘
化”的位置,大多数支持小组都属于自助性小组。(4)治疗小组。与其他小组不同的是,治疗小组的成员一般是在生理或者心理上受到创伤或者社
会关系网络断裂破损,从而影响日常生活的服务对象。治疗小组一般在心理卫生机构或者矫治机构中运用。治疗小组对社会工作者的素质要求较高,
社会工作者除了要有扎实的社会工作理论和丰富的实务经验,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和医学等方面的知识和临床经验。通过治疗小组,协助小组成
员分析自已问题以及问题背后的社会原因,在与其他小组组员分享交流的过程中,辅之以一定的资源整合,从而达到对小组成员问题的治疗,促使其
成为在生理、心理上健康的社会人。(三)社区工作1.社区工作的含义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三大工作方法之一。社区工作是指以社区和社区居民
为服务对象,运用专业的方法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发展,从而增进社区居民福祉的工作方法。在社区工作中,社会工作者需要动员社区居民进行
社区参与,共同界定社区问题,并共同探讨问题解决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需要激发社区居民的主体意识,提高居民的社区参与能力,
挖掘并整合社区资源,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或预防社区问题,从而提高社区的福利水平、促进社区进步。2.社区工作的目标社区工作目标可以
简单分为任务目标和过程目标。所谓任务目标,是指解决一些明确的、特定的社会问题,包括完成一项具体工作内容,开展具体的服务,从而满足社
区的需要,例如解决老旧社区加装电梯、老旧社区安全隐患等问题。任务目标的达成意味着能为社区及社区居民带来实在的改变和福利。过程目标是
指在实现任务目标的过程中所实现的中间目标,主要是指在这个过程中参与人的能力的挖掘、锻炼与提升,具体包括增强居民解决问题的能力、信心
与技巧,提升其主人翁意识,培育居民间交流、协商、合作的能力,发掘和培育社区居民骨干等。具体面言,社区工作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人为中心,促进社区居民能力的提升。这是社区工作的重要目标,只有社区居民能力提升,协助社区建立自己的集体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
决社区的问题。改善社区的状况。因此,促进社区居民能力的提升是长远且核心的任务。社区居民只有需要拥有一定的知识、方法与技巧,才能建立
起持久且有效的群众力量,共同建设自己的社区。(2)培育主体意识,推动社区居民的社区参与。社区工作解决的问题较为宏观,具有公共性。由
于每位居民在社区中的利益与立场并不完全一致,有些社区问题未必与所有的社区成员息息相关。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社区是由社区居民所构成的
,只有社区居民才最了解本社区的问题与需要,因此社区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社区居民的共同参与。社会工作者需要培育社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让其
意识到自己在社区中的权利与义务,推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群策群力解决社区问题,从而达到任务目标与过程目标的双重实现。在这个过程中
,社区工作强调提升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增强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从而提升社区的凝聚力。(3)挖掘并合理利用社区资源,满足
社区需求,营造相互关怀的社区氛围。社区工作强调充分挖掘并整合社区资源,包括社区内商业机构、政府机构和非营利机构等资源,也包括社区内
的人力资源。社区工作的重要目标便是使社区内的资源能得到合理的利用,避免浪费;同时,也能使社区居民得到有效的服务,提升服务质量。在一
定程度上,通过整合并合理调配社区资源,有利于增进社区福祉,促进社区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促进社区居民间的交流、沟通与互动,建立友
善的邻里关系,促进形成相互关怀、互惠互助的社区氛围。3.社区工作的主要模式罗斯曼在1979年对美国的社区工作实践经验加以总结,提
出了社区工作的三大模式:地区发展模式、社区计划模式和社区行动模式。这三大模式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认可。(1)地区发展模式。地区发展模
式是指在一个社区之内,动员社区居民通过自助及互助的方式,广泛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满足社区需求,解决社区问题,从而推动社区健康发展。在
地区发展模式中,工作的重点主要表现在民主的工作程序、志愿合作、自助、培养社区骨干领导人才和社区教育等方面。社会工作者主要扮演协调者
、引导者和使能者的角色。(2)社区计划模式。社区计划模式假定,社区中存在较为复杂的公共问题,需要社会工作者以及相关专家在收集和分析
社区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设计出各种计划和方案,计划和方案需以有效的方式执行,并最终服务于社区。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的主要任务是收集
和分析社区的有关资料,制订出符合社区情况的服务方案。在这里,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是具有技术性的“专家”。(3)社区行动模式。社区行动模
式假设,社区内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困难群体,需要把他们组织、联合起来,依据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对社区提出适切的要求,从而帮助他们获得
自身的合理权益。在社区行动模式中,强调联合困难群体,寻求社区资源的合理配置。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主要是倡导者和行动者,引领社区
困难群体争取其应有的利益。通过下表,可以更清楚地了解罗斯曼提出的社区工作三大模式的区别。地区发展模式社区计划模式社区行动模式目标核
心理念是强调参与,注重过程目标的实现,即社区居民能力的提升注重任务目标的实现,即解决社区中的实际问题注重过程目标与任务目标的双重实
现,动员困难群体改变自己的处境,促进社区资源合理配置问题解决的策略社会工作者引导社区居民、社区团体参与社区发展,让大多数社区成员
参与讨论社区问题,分析社区需求并共同I提出解决方案社会工作者及其他专家在分析社区环境和形热的基础上,界定和研判社区问题,确定社区需
要,并建立合理目标以及依据目标列出可行方案,通过评估选出最优方案后推进执行,并对结果进行评估将社区矛盾、争论具体化,通过实际行动如
辩论、磋商、直接采取行动或施加压力等促进社区制度、法规或政策的变革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协调者、引导者、使能者专家倡导者、行动者服
务对象的角色社区发展的主体、社区发展的原动力服务的接受者,非社区活动方案或目标的决策者不良制度下的牺牲者表7-1社区工作三大模式的
区别我国台湾学者苏景辉将罗斯曼提出的社区工作三大模式进行对比,提出三大模式的适用条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这三大模式。其中,地区发展模
式适用于社区居民的意见比较容易取得一致的情况;社区计划模式适用于社区问题较为复杂,非一般社区居民所能自行应付的情况;社区行动模式适
用于社区各团体之间存在矛盾冲突,且不容易协调各方利益之时。在选择采用何种社区工作模式之前,社会工作者要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分析社
区状况,判断应采用何种模式解决问题,同时需要根据社区发展的不同阶段运用不同的模式,避免单独用某一特定模式而排斥其他模式。(四)社会
工作行政1.社会工作行政的含义在社会工作学科发展过程中,由于本土化的情况各异,人们对社会工作行政抱有不同的理解。其中,以英国为代表
的理解认为社会工作行政是通过开展社会服务,传递和实施社会政策的过程;以美国为代表的理解认为社会工作行政是作为方法的行政管理。我国学
者对社会工作行政的理解,便是在英国理解的重心“政策”和美国理解的重心“管理”的基础之上形成的。总体上,我国学者对社会工作行政的理解
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指政府通过实施社会政策而展开的行政活动,属于宏观社会工作行政领域;二是指实体社会服务机构中的社会工作行政管理方法
。机构社会工作行政是指社会服务机构为了达成机构使命,将社会政策转化为具体服务的一系列程序,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促进目标的有
效实现,是使社会服务机构功能能够有效发挥的科学工作方法。社会工作行政的主体是指依法获得实施社会工作行政的权利、承担社会工作行政责任
的实践者,即机构管理人员。社会工作行政的客体是指社会工作行政的对象,即被管理的对象和具体事务。其中,“被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从行政过
程的角度理解,具体包括机构的人、财、物等方面;“具体事务”主要是从管理方法的角度理解,主要表现为政策转化为服务的各种共性事务,例如
机构战略规划、组织筹划设计、人力资源管理、薪酬管理等。2.社会工作行政的主要职能社会工作行政的主要职能有以下内容:解释社会政策,根
据社会政策的方向确定机构宗旨以及战略目标;根据机构宗旨和战略目标合理规划机构短期和长期的服务任务;建立、健全社会服务机构的组织管理
系统以及结构体系,明确规章制度以及各类职责范围;招募、培训、任用机构工作人员,建立专业的工作方法和督导体系制度,并制定员工绩效考核
方法;策划落实社会政策的具体运行服务方案;合理配置社会服务机构的资源,建立良好的社会公共形象,与其他相关部门建立并维系合作伙伴关系
;建立科学、专业有效的服务评估体系,及时总结服务工作并不断完善。3.社会工作行政的功能社会工作行政是社会服务机构将宏观的社会政策转
化为具体的社会服务的动态过程。社会工作行政具有以下功能:(1)落实社会政策,传递社会服务。社会政策是国家通过立法的手段为加强社会保
障、改善社会福利、稳定社会秩序而制定的政策。社会政策的具体落实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依靠机构的社会工作行政,使社会政策能够真正地惠及有需
要的社会成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社会工作行政就是将社会政策目标转化为具体的福利活动,是将社会政策操作化、具体化和行动化的过程。在这
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行政主要起到规划和执行的作用。同时,社会工作者在落实相关政策的基础之上,也能不断总结相关社会政策的适切性,不断
倡导社会政策的改善,进而增进社会福祉。(2)运用专业方法,提高服务效率。社会工作行政强调运用专业、科学的工作,达到社会工作执行过程
中的高度组织性以及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社会工作行政通过服务机构的组织设计,对工作人员进行合理的分工,使其各司其职,从而实现服务活动
保质保量开展。同时,社会工作行政可以有效整合相关社会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避免资源浪费,促进资源合理调配,提高资源利用率。通
过社会工作行政的高度组织性以及对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服务效率,从而更好地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3)监控工作效率与效果的一致性。社会
工作行政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有利于实现资源的最优利用,保证机构服务资源投入与产出的合理、有效运转。简单而言,社会工作服务效果是指机
构服务的质量、品质,而服务效率是指尽以可能少的投人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但不能脱离效果谈效率,也不能脱离效率谈效果,需要同时对工作效
率和工作效果进行监控。而社会工作行政能够通过评估实现这一功能,从而促进机构服务的总结与完善。(五)社会工作督导1.社会工作督导的含
义在社会工作领域中,督导有两种词性,即动词和名词。当“督导”作为动词时,表示督导的工作、行为、过程、活动等;当“督导”作为名词时,
表示督导工作的主体,即从事督导工作的人。大部分学者对社会工作督导的定义大同小异。本书参考学者赵静提出的社会工作督导的定义,即社会工
作督导是由接受过系统的督导知识和方法训练、拥有丰富的社会工作实务经验、具备督导资质的资深专业人士,在一定的工作机制保障下,定期并持
续对初级社会工作者或有需求的社会工作者开展的集教育性、支持性、行政性功能于一体的指导类活动。社会工作督导的目的是提升受督导者的专业
服务水平,确保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增进服务对象的福祉,并不断推动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和本土化发展。其中,社会工作督导者是指执行
社会工作督导的人。督导者一般由资深的社会工作者担任,他们一般系统地接受过正规的社会工作专业训练,同时具有丰富的实务经验,拥有扎实的
专业知识和娴熟的督导技巧。社会工作督导对象又称被督导者,一般指新入职的社会工作者,或者服务年限较短、经验不足的初级社会工作者以及其
他有需求的社会工作者。2.社会工作督导的类型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社会工作督导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常见的社会工作督导的类型是依据社会工
作督导的主体和社会工作督导的方式来划分的。根据社会工作督导的主体,可以将社会工作督导划分为内部督导、外聘督导和外派督导。内部督导是
指由机构的内部人员担任督导,内部人员一般是机构内具有丰富实务经验的社会工作者或行政领导。外聘督导是指由机构聘请外部资深人员担任督导
,一般包括高校社会工作系教师或境内外资深社会工作人士。外派督导是指由地方民政或社会工作专业协会牵头筛选出资深社会工作者,并派到社会
工作机构担任外部督导,是一种由行政或行业力量主导推动的特殊督导类型。根据社会工作督导的方式,可以将社会工作督导划分为个别督导、团体
督导和同事督导。个别督导是由一名督导者对一名被督导者用面对面的方式,定期、定时(每周或每两周一次,每次半小时到一小时)开展督导。视
被督导者需要也会有一些不定期的督导。团队督导是指一名督导者与数名被督导者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定期(通常每两周或每个月举行一次,每次一
至两个小时)开展督导会议。同事督导是指有相同需求、观点或服务技术层次的个人或一群社会工作者,通过个别互惠或团体讨论的方式进行互动督
导的过程。3.社会工作督导的功能一般认为,社会工作督导有三大功能,分别是行政功能、教育功能和支持功能。其中,行政性功能是机构行政管
理人员通过招募员工、分配工作、工作监督和协调控制,促使下属认同机构并且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任务;教育功能,是督导者对被督导者完成相关
工作所需掌握的方法、知识与技能给子指导,协助被督导者更好地完成任务;支持功能主要是指督导者向被督导者提供情感和心理上的支持,使被督
导者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提升自我效能感。社会工作督导的行政性功能主要体现在正确、有效和恰当地贯彻实施机构的方针,聚焦为被督导者提供高
效率的服务。行政性督导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工作者的招募和选择;安置和引导工作人员;工作计划和分配;工作授权、协调与沟通;工作监
督、总结和评估等。在这个过程中,督导扮演行政管理的缓冲器角色、倡导者角色以及机构变迁推动人的角色。社会工作督导的教育性功能主要体现
在协助社会工作者自我发展及专业发展,这要求督导者不仅要教授被督导者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方法与技能,还要协助被督导者由“知”转
化为“行”。教育性督导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导有关服务对象群的特殊知识;教导社会服务机构知识;教导有关社会问题的知识;教导有关工作
过程的知识;教导有关社会工作者本身的知识;提供专业性的建议和咨询。同时,社会工作者督导还可以通过教育性督导,缓解社会工作者的压力,
例如发展压力管理培训课程、传授时间管理技巧等。社会工作督导的支持性功能主要体现为缓解社会工作者在工作中产生的压力,如职业倦怠感、对
服务对象失去同理心、对工作岗位认同感降低以及怀疑自我价值。支持性功能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工作者的满意度和士气,主要内容包括疏导消极情绪
、给予关怀与支持、发现工作成效、寻求专业满足感和价值感、增强专业认同以及对机构的认同等。可以看出,行政性督导树立了工作高效率的社会
工作者典范;教育性督导树立了专业知识扎实、实务技巧娴熟的社会工作者典范;支持性督导树立了富有同理心和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工作者典范。
社会工作督导三大功能相互补充、互相完善,从而更好地发挥社会工作督导的功能,不断促进社会工作专业化、本土化和职业化发展。(六)社会工
作评估1.社会工作评估的含义社会工作评估是指运用专业、科学的方法对社会工作服务的设计、策划、实施过程和服务效果等方面进行测量与评价
的活动。简而言之,就是系统、客观地考查社会工作服务的介人是否科学、是否有效、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的过程。在进行社会工作评估时,不仅要
明确评估主体(谁来评估)、评估对象(对谁评估)、评估目的(为什么要评估)和评估方法(怎么评估)等基本要素,还要明确评估的一般过程,
包括如何准备评估、实施评估、总结评估和应用评估结果。2.社会工作评估的功能社会工作评估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提高社会工作服务水平,即检
验服务的质量、效率和效益,增强社会服务的活力和创新性,促进社会工作服务的发展。社会工作评估是决定服务发展方向的科学依据。评估的科学
性主要体现为:在社会工作服务开展前期,通过对服务对象的需求以及资源进行分析,初步确定服务或项目方案;在服务开展过程中,结合可能变化
的实际情况以及服务开展情况进行评估,从而及时对服务方案进行调整和优化;在服务结束时,对服务开展的成效进行总结,为之后开展服务提供借
鉴。社会工作评估是检验服务质量、效率和效益的基本途径。社会工作服务需要有专门的方法去验证服务介入的有效性,这是社会工作评估最基本、
亦是最重要的功能。通过社会工作评估,能够了解服务工作的开展进度,以及服务资源是否合理、有效地利用。服务开展所带来的效益也能通过社会
工作评估获悉。同时,社会工作评估在增强社会工作者综合能力素质,提升服务机构的公信力,促进社会工作专业化、本土化和职业化发展等方面都
具有重要的作用。3.社会工作评估的类型社会工作服务一般包括分析服务对象需求、确定服务方案、执行服务方案和结束服务四个环节。社会工作
评估可据此划分为需求评估、方案评估、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这四种评估是最常见的评估类型。需求评估是指社会工作者对潜在服务对象或实际服
务对象的需求进行分析的过程。通过对服务对象的需求评估,社会工作者能更有针对性地为服务对象提供个别化的专业服务。方案评估是指根据科学
性、有效性和可行性等原则,对众多的候选社会工作服务方案进行评价,最后择优选择的评估。服务方案除了需要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还需要进行
合理、科学的设计。因此,在方案评估过程中,除了对方案目的及目标、方案的流程和具体服务内容进行评估外,也要对这一方案可能涉及的人力、
物力、财力以及时间进度等多种资源进行评估。过程评估是指在项目执行或服务提供的过程中开展的一种评估方法。通过过程评估,可以及时获知项
目或服务的开展情况以及执行进度,从而发现项目或服务执行过程的优点和缺点。在执行方案过程中,需要保证方案的有效执行。但有时常常需要根
据现实情况对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因此需要了解执行方案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结合实际情况与方案设计的吻合程度以及服务对象的需求合理调整具
体方案。结果评估是指服务项目结束后对服务成效进行的评估,旨在全面总结项目或服务的成效,并形成经验。结果评估对于保证服务目标的实现、
提升社会工作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方式、促进专业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评估又包括效果评估、影响评估和效率评估。效果评估即对服务所达到的
效果进行评估,主要是指服务对象行为、态度、情感、能力等方面的变化;影响评估主要是指对项目或服务的受众程度或社会效益进行评价;效率评
估是对项目或服务投入与产出之间关系的评估,主要是了解和确定服务资源是否有效投入。(七)社会工作研究1.社会工作研究的含义社会工作研
究是社会工作与社会学研究的交叉领域,是利用社会学研究的方法和程序,以社会工作为研究对象,获取、发现与社会工作相关的知识和事实的过程
。社会工作研究以困难群体及其议题为主要对象,采用社会工作视角,恪守社会工作伦理和社会研究伦理,旨在促进实务、提升理论和推进福利,体
现出研究者角色多样性的特征。以困难群体的问题或需求为核心对象,是社会工作研究与其他社会研究的重要区别;从社会工作视角探讨问题,使社
会工作研究更具有现实性和操作性;社会工作研究必须遵循尊重研究对象的价值与尊严、知情同意等社会工作伦理和社会研究伦理;社会工作研究应
在临床或者宏观层面推动实务的发展,优化工作模式,探索理论的本土适应性,进而推动专业的进步;研究者既可以是资料的收集者、分析者,也可
能是研究成果的应用者。理想的社会工作研究应该是实务与研究的动态结合。2.社会工作研究的功能社会工作研究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通过社会工作研究,可以了解社会问题或社会矛盾产生的原因,探索问题解决的可能性,从而为解决社会问题并进一
步预防社会问题的产生提供指导。(2)提升社会工作服务水平。通过社会工作研究,可以为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中的各阶段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能
借鉴社会工作研究成果,使得服务更加科学化、专业化,进而提升社会工作服务水平。(3)发展和提炼本土化社会工作理论。社会工作实务需要在
理论的指导下开展,而当前的理论主要来源于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社会工作研究可以通过对社会工作实务过程进行研究,从而发现当前理论在本土
应用中的不妥之处,通过局部修改与调整发展出适应本土的社会工作理论;同时,可以从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总结本土经验,提炼本土模式,从而建
构出适应本土应用的社会工作理论。(4)推动社会福祉与公平正义。通过社会工作研究,有利于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提升社会工作服务水平,有
利于增进民众的社会福祉,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3.社会工作研究的具体方法常用于社会工作研究的具体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参
与式观察法、文献研究法等。问卷调查法是针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问卷设计,并以问卷内容为导向,向研究对象收集相关信息的一种研究方法。问卷
调查法在社会工作研究中常用于服务现状调查、服务需求调查、服务满意程度调查等。问卷调查方便收集及分析资料,同时也能为相关服务方案的设
计提供较为科学有效的数据支撑。访谈法是针对所研究的问题与研究对象进行访谈从而获取相关信息的方法。访谈法在社会工作研究中也常用于服务
现状调查、服务需求调查、服务满意程度调查等。但与问卷调查法不同的是,接受访谈的研究对象的回答内容不用被研究者事先设定好的内容所限制
,研究对象可以畅所欲言,使得收集的资料更具有信度。但对研究者分析资料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参与式观察法是指研究者针对研究问题真
正进入被观察的场景,通过感觉器官和其他手段,系统地收集研究对象正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现象资料。由于需要参与被观察的场景,可能会面临
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参与式观察对研究者在心理方面、知识方面有一定的要求。在心理方面,既要求研究者做好准备,保持高度的注意力,观察研
究对象的一举一动,又要求研究者有较为成熟的心智,从而对研究对象的行为以及研究场景的氛围作出更准确的判断。在知识方面,要求研究者具有
充实的知识,为得出分析结果提供科学依据。文献研究法是指针对研究问题收集、鉴别和整理相关文献和信息资料,通过对相关文献、信息资料的研
究形成对研究问题的科学认知。文献研究法具有内容浓缩化、全面化、系统化,操作便捷化的特点。在社会工作的实际研究中,通常是根据具体的研
究目的以及研究场景,综合选择使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参与式观察法、文献研究法等研究方法。4.行动研究在社会工作研究中的应用社会工作
是一门实务性较强的学科,这意味着社会工作研究最终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然而,在很多研究工作中,研究者的身份与被研究者的身份大多是
对立的,研究成果也大多是理论性层面,缺乏实践检验,也缺乏本土思考。基于对社会研究的反思,美国社会工作者柯立尔与社会心理学家勒温等人
提出了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又称实践研究,目的是为了改善社会现状或致力于社会正义,具有强烈的价值属性及政治意味,强调行动与研究相结合
,联合行动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行动研究,参与者既是行动者又是研究者。行动研究方法的操作过程一般是研究者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当下实践
的问题、制订新的行动方案、执行方案,并对自己的行动进行观察、记录与反思,进一步修正方案以推动新一轮的行动。最后,行动研究还主张将对
知识的探究放在更宽广的历史、政治和意识形态脉络下进行,以使得行动更符合当前时代的发展。与传统社会科学研究不同的是,行动研究具有很强
的实用性关怀,它是致力于寻求改变的一种方法,是为了改进实务工作和更有效地完成专业实践而做的研究。学者古学斌认为,行动研究从理念、知
识论到操作方法都与社会工作相匹配,是最具有社会工作性格的研究范式。目前行动研究也是社会工作研究和社会工作实务的重要方法。广东绿耕社
会工作发展中心将行动研究应用到农村社会工作,在行动中致力于解决城乡社区的困境(比如生计困难、生态环境恶化、城乡关系割裂等),从而探
索每个社区独特的振兴之路。广东联众戒毒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将行动研究应用到禁毒社会工作中,分别聚焦在毒品预防宣传教育模式探索、强制隔离
戒毒矫治模式优化以及禁毒社工技能提升,期望能通过研究与实践的互动来寻求禁毒社会工作发展的突破口。第二节禁毒社会工作价值伦理社会
工作价值观伦理是指导社会工作实践的灵魂,也是社会工作者的精神动力。禁毒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在禁毒领域中的应用。因此社会工作的一般价值
观伦理同样适用于禁毒社会工作,但禁毒社会工作也需要根据吸毒人员这一特殊服务对象群体而发展出更具针对性的价值伦理。在总结国内近十多年
的禁毒社会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阶段禁毒社会工作发展状况,本书认为在禁毒社会工作领域应当遵循专注、专业、接纳、合规的价值伦理
准则。一、专注在禁毒社会工作中,禁毒社会工作者需要格外秉持专注这一价值伦理,专注主要体现在热爱、负责、真诚上。禁毒社会工作者首先要
热爱本职业与专业,对禁毒社会工作者这一职业和禁毒社会工作这一专业有认同感,这也是秉持专注这一价值伦理的先决条件。其次,禁毒社会工作
者要负责。对待每一位服务对象,都要根据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求为其开展个别化服务,切不可马虎了事,只将服务对象简单归类就为其提
供服务。最后,禁毒社会工作者要真诚地对待每一位服务对象,这也是禁毒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核心精神。吸毒人员较为敏感多疑,因此禁毒社会工作
者的所作所为要让服务对象觉得信任,让服务对象感受到社会工作者的真实诚恳、真心实意。很多吸毒人员经常受到来自家庭、单位和社会的歧视、
拒绝,甚至被妖魔化。如果服务对象感受不到禁毒社会工作者的真诚,则不利于禁毒工作的开展,同时也可能给服务对象造成进一步的伤害。二、专
业禁毒社会工作者要秉持专业的价值伦理。在这一价值伦理的驱使下,禁毒社会工作者不仅要学习社会工作者的价值伦理,了解社会工作者经常出现
的伦理困境以及解决方法,并将之内化于心,还需要不断学习社会工作方法和相关理论,熟练掌握社会工作服务技巧,在实践中不断学习、积累、总
结服务经验。同时,禁毒领域涉及生物医学、法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因此,禁毒社会工作者若要向服务对象提供更为专业的服务,除了熟练
掌握社会工作专业的通识知识,还需要结合相关知识体系不断学习,掌握与禁毒领域有关的知识。禁毒社会工作者只有科学掌握跨学科知识,才能形
成专业的价值理念,成为真正专业的禁毒社工;才能结合服务对象的特性和需求,灵活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的服务,真正帮助服
务对象解决实际问题。三、接纳接纳服务对象,是社会工作者做好禁毒工作应该秉持的重要价值观。在禁毒社会工作中,由于吸毒人群的特殊性,这
一价值理念显得更为珍贵。接纳戒毒康复人员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禁毒社会工作者需要理性看待戒毒康复人员,接纳其三重属性;二是禁毒社
会工作者需要营造一个有利于戒毒康复人员回归社会的社会氛围。禁毒社会工作者必须理性看待吸毒人员,即吸毒人员除了是违法者、病人以外还是
受害者。从违法者的角度来看,吸毒是扰乱社会秩序、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行为,需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从病人的角度来看,毒瘾是一种容易反复发
作的脑部疾病,这种疾病使得毒瘾很难通过个人意志与力量逆转;从受害者的角度来看,个体吸毒行为主要是由社会变迁、环境压力以及社会机制不
完善引起的功能性障碍所导致的,因此需要得到社会的帮助。其中,违法者属性是本质属性,而病人属性和受客者属性非本质属性。但无论什么情况
,禁毒社会工作者不仅不能因吸毒人员的违法者属性而歧视他们,还要将其区别于一般病人,严格管理、科学帮教,并结合戒毒康复人员的受害者的
身份帮助其保持操守、戒除毒瘾、回归社会。同时,禁毒社会工作者需要营造有利于戒毒康复人员回归社会的社会环境。要帮助戒毒康复人员戒除毒
瘾、保持操守、回归社会,需要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这意味着社会大众需要科学、客观、理性地看待戒毒康复人员。禁毒社会工作应该通过各种手
段(新媒体、宣传活动等)、借助各种机会向社会大众表达不歧视、接纳、和谐友爱的社会氛围更有利于戒毒康复人员保持操守的观点。禁毒领域中
乘持接纳这一价值理念,对禁毒社会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对社会工作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另一个层面也体现出禁毒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性。四、
合规合规是指禁毒社会工作者所开展的专业服务要符合相关禁毒法律和政策的规定。与其他领域社会工作不同的是,禁毒社会工作具有司法属性的特
点。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法律和政策文件为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专职人员开展戒毒康复工作提供指导。2009年公安部发布的《吸毒检测程序
规定》对吸毒检测工作的检测对象、检测方法、检测流程等内容进行了明确规定。2011年国务院颁布的《戒毒条例》对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的
内容进行了阐述。为进一步提高对吸毒人员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水平,切实落实戒毒治疗、康复指导、就业安置、救助服务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毒品
社会危害,2013年国家禁毒办等发布的《关于加强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的意见》,对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专职人员开展工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
的指导。2017年国家禁毒办等12部委发布了《关于加强禁毒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了禁毒社会工作的职责任务以及在开展禁毒工
作中的角色地位。因此,禁毒社会工作者在开展专业服务过程中,必须要依据法律规定办事、依据政策办事,即禁毒工作要合法合规。第三节服务
对象一、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一)被责令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的人员主要是指被责令实行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的人员以及所内提前介人的人员(即潜
在的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这部分服务对象群体的特点与需求有:该类服务对象主要是依据法律条例等规定,被处以强制性戒毒措施的人群,实
施场所为所在社区;法律条例的强制性使得戒毒人员处于一种较为被动的、不得不接受的状态,对执行强制性措施的工作人员常持有较强的抵触心理
;强制隔离戒毒所内戒毒人员长期与外界社会隔离,需要开展关于入所适应、出所前适应等方面的服务;拘留所内为正处于戒毒状态的戒毒人员,其
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均面临较大的挑战,禁毒社会工作者可提供相应的服务。按照相关规定,戒毒康复人员除行动范围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之外,还需要定期不定时地进行吸毒检测。他们又常常面临着想要解除管控、考取驾驶证、就业等实际问题,以及脱离毒友圈、恢复家庭关系、回归
社会等需求。禁毒社会工作者提供“柔性”服务,与“刚性”的规定相配合,共同达到预防复吸的目标。通过提前介入所内,在戒毒动机强化、脱毒
心理支持、亲情帮教活动、社交技能训练、就业技能培训、认知行为治疗、就业动机强化、出所计划制订等方面为戒毒康复人员提共服务(二)其他
管控状态的人员戒毒人员除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及处于监管场所内管控状态的人员之外,还有自愿戒毒、进入戒毒康复场所、参加药物维持治疗的人员
,社会面有吸毒史状态的人员等。(1)自愿戒毒、进入戒毒康复场所、参加药物维持治疗的人员。这些服务对象需要禁毒社会工作者协助链接相关
资源或提供相关资源的信息,禁毒社会工作者应敏锐觉察到这部分群体面临的不知向谁求助的困境,并及时给予鼓励、支持和陪伴,使其得以妥善进
入相关场所或机构。(2)戒断3年未复吸人员。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可能面临身份证响警的问题,此时禁毒社会工作者需协助其准备检测证明等材料
,同派出所等工作人员沟通,更改其在吸毒人员系统的状态为“戒断3年未复吸”。禁毒社会工作者需要及时安抚服务对象的情绪并积极引导其通过
正确的渠道解决问题,避免因响警受挫导致再度复吸。(3)社会面有吸毒史状态的人员。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在出监管场所前的评估结果表明
其复吸风险较小,出所后末被责令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但为了巩固戒毒效果,还可能会由禁毒社会工作者协助督促其进行检测。二是不属于上述状态
且亦未脱管的人员,如已经戒断3年以上的人员,这类群体是禁毒社会工作者潜在的服务对象,他们基本上已经脱离原有的毒友圈,生活基本步入正
轨。但有可能会再遇到被要求进行检测等情况。也可能会在禁毒社会工作者的引导下,作为同伴教育的“同伴”“过来人”分享自身经验、协助戒
毒人员戒断毒品,并参与到禁毒宣传活动中。(4)未被责令社区康复且出所未满3年的人员。(三)主动求助者主动求助者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人群
:(1)未发现的吸毒人员,也称为隐性吸毒人员。隐性吸毒人员是相对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而言的,隐性吸毒具体指未在公安机关登记而非法使用
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行为。隐性吸毒与显性吸毒最大的区别就是吸毒人员是否被公安机关发现并管控。主动向禁毒社会工作者
求助的隐性吸毒人员戒毒动机比较强,禁毒社会工作者可从肯定其具有较强的戒毒动机、做出主动求助的行为着手进一步评估其具体需求,提供自愿
戒毒机构、戒毒康复场所等信息,协助其进一步制订远离毒品的计划并实施,继而远离毒品。若此类人群的主动求助未得到回应与反馈,将有可能影
响其戒毒的意愿与效果。(2)吸毒者家属。吸毒者的身心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毒品的影响,吸毒者家属作为吸毒人员重要的社会支持,也是吸毒者最
密切接触的人群。吸毒者家属的配合与支持将会为吸毒者提供包容性的家庭环境,协助其面对因吸毒带来的各项挑战与困境。吸毒者家属往往不知如
何应对才能为吸毒者提供最佳的支持,甚至会因为“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加剧彼此间的矛盾。故禁毒社会工作者应将吸毒者的家属或者家庭作为自己
的服务对象,从家庭关系或家庭系统的角度入手,为其提供各项服务比如通过增加家属对吸毒者受毒品影响的后果,如情绪波动、身体健康受损等方
面的了解,让家属能够比较有耐心地协助吸毒人员改变。(3)高危人群。即处于比较容易接触到吸毒者或者毒品诱惑的环境中的人群,尤其是辍学
青少年、流动人口、吸毒者的朋友等,或者常出没于非正规KTV等娱乐场所的人群,这些人群大多尚未形成正确的毒品价值观,不懂得如何对毒品
说不,或不会识别此等危险,极易受到毒品侵害。禁毒社会工作者遇到此类求助的服务对象时,应首先了解其是否吸毒,并帮助其树立对毒品的正确
认知,再回顾自己的相关应对方式是否恰当,接着开展后续服务。(4)其他咨询者。如对毒品有好奇心理的学生,对如何教育孩子远离毒品议题感
兴趣的家长和老师,毒品法规政策、医学知识等方面的咨询者等都可能成为主动求助禁毒社会工作者的服务对象。二、其他除上述服务对象之外,禁
毒社会工作者还面对更广泛的服务对象群体。(1)全体社会成员。重点人群为社区居民、青少年群体。社区居民是吸毒人员的生活环境中最常接触
的群体,涵盖男女老少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学生群体处于树立正确价值观和认知的关键时期,容易受到不良诱惑。禁毒社会工作者要协助社区、
学校、禁毒职能部门进行宣传教育工作,帮助社会大众树立对毒品的正确认知,并帮助吸毒人员与学校、家庭、社区等重建良好的社会关系,促进其
尽快融入社会环境。我国自古有“上医治未病”的说法,预防宣传教育便是“治未病”,防患于未然。(2)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禁毒社会工作
者及其所在机构或项目除了从事直接的面向服务对象的工作之外,与项目或项目评估、研究、督导等关联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也会成为其服务对
象。(3)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相关文件规定了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具体工作、责任要求,禁毒社会工作者儒要协助并且配合其开展相关工作。此外
,禁毒社会工作者有贴近社区、扎根一线的优势,能够准确评估吸毒人员和其家庭的需求及动态状况,是多项政策及规定的执行者,负责政策信息的
上传下达。这有利于禁毒社会工作者从事研究工作,形成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向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提出政策层面的意见进行社会倡导,参与政策的制
定与完善,从而服务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第四节中国特色的禁毒社会工作近年来,禁毒社会工作逐渐受到重视,国家层面陆续出台正式文件及
规定,相关领导人曾在多次发言中强调要打赢禁毒人民战争,重视全民参与。禁毒社会工作作为我国禁毒工作的重要社会参与力量,在适应本国国情
与实务土壤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禁毒社会工作。一、政府主导我国禁毒社会工作最鲜明的特色为政府主导,具体体现为:政府统
一领导的禁毒工作机制;政府明确的工作体系;政府从制度安排的角度提出要求;政府提供财政保障。1.工作机制2008年颁布的禁毒法,确立
了我国“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广泛参与”的禁毒工作机制。国务院设立国家禁毒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全国的禁毒工作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根据禁毒工作的需要可以设立禁毒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指导本行政区域内的禁毒工作。该工作机制的确立,既直观地
反映了我国对禁毒工作的重视程度,亦凸显了我国禁毒工作的特点。2.工作体系2011年国务院颁布的《戒毒条例》第二条明确规定,戒毒工作
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戒毒、综合矫治、关怀救助的原则,采取自愿戒毒、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社区康复等多种措施,建立戒毒治疗、康复指
导、救助服务兼备的工作体系。该工作体系保障了我国戒毒工作科学化、合理化开展。3.制度安排2014年9月,国家禁毒委员会印发了《禁毒
工作责任制》,进一步明确了各级党委、政府、禁毒委员会、禁毒委员会成员单位、禁毒委员会办公室,其他有关职能部门及其禁毒工作责任人履行
禁毒职责所应承担的责任,并建立了考评与问责制度。《禁毒工作责任制》规定,各级禁毒委员会负责全面组织、协调、指导开展本行政区域禁毒工
作。成员单位需根据本级禁毒委员会制定的职责分工,制订工作方案,指导本单位开展禁毒工作,并定期向本级禁毒委员会汇报工作情况。参照国家
禁毒委员会做法,各级禁毒委员会均下设办公室,作为日常办事机构,负责执行本级禁毒委员会的各项决定。目前,国家禁毒委员会的41个成员单
位,涉及党政军民学各方面,其中,属于中央政府行政机构的成员单位就有29个之多。同理,在地方政府中,禁毒委员会成员也要包含各个职能部
门,如公安、司法、民政、教育、卫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主要职能部门,以及农业、商务、旅游、邮政、应急办等相关职能部门。但各职能部
门只对政府负责,互为平级关系。政府下设禁毒委员会正是为了打通各部门系统间的合作壁垒,强化领导能力。禁毒工作犹如建楼盖房,各职能部门
就是准备就绪的工人们,党委负责出设计蓝图,政府负责领导部署,禁毒委员会负责统筹分工,这样大楼才能盖得牢、盖得高。4.财政保障禁毒法
、《戒毒条例》均提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戒毒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此外,《禁毒工作责任制》规定,地方各
级政府应根据禁毒工作需要,将禁毒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建立健全相关保障机制,切实加强经费管理,严格经费开支,强化绩效考核,提高
经费使用效益。二、司法属性司法属性是我国政府主导下禁毒社会工作的具体化呈现。2008年禁毒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以强制机构为主导的司
法惩戒模式,开始转向社区为本的全面康复模式,并为探究戒毒社会工作多元化干预路径奠定了政治基础。禁毒社会工作的司法属性主要从服务对象
、管控与服务并重、社会工作教育来体现。(一)服务对象在禁毒社会工作实务领域,主要面对的服务对象是戒毒康复状态的戒毒人员,均为法律处
遇下被公安机关责令的人员。《全国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的规划(2016—2020年)》《戒毒条例》《关于加强戒毒康复人员就业扶持和救
助服务工作的意见》等相关文件规定了戒毒康复人员的法律处遇以及其应履行的义务和享有的权利。禁毒社会工作应基于这些规定为其提供具体服务
。(二)管控与服务并重禁毒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管控与服务并重。专业服务方面,禁毒社会工作者需要基于服务对象生理、心理、人际、社会
不同层面存在的问题,评估其需求,关注其作为个体的特别需求,为其个人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恢复提供服务。管控方面,戒毒康复人员作为违法者,
需要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实行管控,禁毒社会工作者需要代替、协助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开展部分工作。(三)禁毒社会工作教育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
会于1994年经民政部注册成立,是一个以推进社会工作教育和专业社会工作发展为目的的非营利组织,属于全国性一级学术社团,主管单位是中
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下设的专业委员会中,禁毒社会工作同社区矫正社会工作、青少年司法社会工作、人民调解社会工作一
起被列入司法社会工作的范围内。而学历教育的专业分类,从全国社会工作教育层面奠定了禁毒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三、管控与服务并重
(一)吸毒人员的三重角色定位吸毒人员具有病人、违法者、受害者(有需要的人)三重角色定位。吸毒人员作为病人,因其病种的特殊性,在行为
方面的约束和管控有利于其戒毒康复;我国在法律层面规定了采取自愿戒毒、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以及社区康复多重措施,对吸毒人员提出具有
强制性的要求;吸毒行为对吸毒人员的身体、精神、经济状况造成一定伤害,并为其家庭带来一定困扰。吸毒人员戒毒不仅需要公安部门的介入,同
样需要医疗卫生部门和社会工作机构的介入,以对其生理疾病和社会疾病进行治疗,并对其社会关系、社会支持网络等多元需求进行回应,促使其自
我发展,回归社会。随着禁毒工作法制化和规范化的不断深入,禁毒社会工作也逐渐走向规范化、专业化。(二)管控吸毒人员具有违法者的身份,
又是患有特殊病种的病人。吸毒人员长期吸食精神类毒品容易产生心理渴求,引起强追性觅药行为(即上瘾),并往往与违法犯罪行为相关联,如可
能会为获取购买毒品的资金面进行偷窃,还有可能会因为吸食毒品影响身体健康,增加肇事肇祸风险,带来社会危害。由此,从法律规定、个人康复
、减少社会危害等角度来看,管控对吸毒人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服务吸毒人员因吸毒导致个人身心健康、家庭关系、人际交往、社会资本
等各方面出现问题,产生多种需求,需要来自家庭、社会的关注和支持,以协助其尽快回归正常生活,戒断毒瘾,回归社会。禁毒社会工作者要从多
角度开展服务以回应其多重需求。(四)管控与服务并重基于吸毒人员多重身份的特点,应将管控与服务相结合对其开展工作,管控与服务二者并重
。禁毒社会工作者应当注意避免陷入过度管控的困境。禁毒社会工作者常与派出所民警、禁毒专干合作完成管控工作任务,服务对象可能会因此对禁
毒社会工作者产生抵触心理,禁毒社会工作者应警惕自己与之成为对立的关系;禁毒社会工作者也可能面临管控工作任务量或任务要求挤压禁毒社会
工作专业服务的空间,导致专业服务难以深入进行的挑战。禁毒社会工作者应尽力提升专业服务质量。禁毒社会工作者要有意识地从实务工作中总结
经验,不断反思,并积极参加相关学习培训,提升自身专业服务能力提高专业服务质量。第五节禁毒社会工作者的职责任务为认真贯彻落实《关于
加强禁毒工作的意见》《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的文件精神,不断完善毒品问
题治理体系,持续提升禁毒工作的社会化、职业化、专业化、科学化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戒毒条例》等有关法律规定,2017
年1月20日,国家禁毒办、公安部、民政部、财改部等12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禁毒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该意见在提出加强禁毒社
会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之后,又明确了禁毒社会工作者的四项职责任务。一、提供戒毒康复服务一是调查了解戒毒康复人员行动趋向、生活状
况、社会关系、现实表现等情况,开展戒毒康复人员心理社会需求评估。即调查评估工作。禁毒社会工作者需要与戒毒康复人员及其家属面谈,并走
访社区民警、居(村)委干部、亲朋好友及邻居等相关人员,调查了解其行为动向、生活状态、社会关系、现实表现等基本情况,并对其戒毒意愿、
本人性格、行为认知和家庭婚姻状况、生活环境等进行评估,以便在与其正式建立专业服务关系前熟悉掌握其基本情况,根据其需求制订个性化的戒
毒康复服务方案。二是为戒毒康复人员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认知行为治疗、家庭关系辅导、自我管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提升等专业服务。即
提供专业服务。针对服务对象认知错误、心理障碍、行为偏差、家庭矛盾、自制力差、社交能力减弱等情况,禁毒社会工作者要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
法与技能,为服务对象提供心理咨询疏导、认知行为治疗、家庭关系辅导、自我管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提升等专业服务,主要提升其个人抗复吸、
抗挫折的能力。三是帮助戒毒康复人员调适社区及社会关系,营造有利于戒毒康复的社会环境。禁毒社会工作者要聚焦于调适服务对象的社会关系,
促使服务对象早日融入社区及社会,通过社区及社会宣传工作,营造一个接纳、关心、帮助戒毒人员,有利于戒毒人员戒毒康复的社会环境。四是开
展有利于戒毒康复人员社会功能修复的其他专业服务。例如,强化服务对象的就业意愿,提供就业指导,协助其解决就业问题;通过与服务对象家属
的沟通联系,积极传授家庭戒毒后续照管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家属转变理念,共同修复亲情关系,帮助和支持服务对象戒毒康复。二、开展帮扶救助
服务为戒毒康复人员链接生活、就学、就业、医疗和戒毒药物维持治疗等方面的政府资源与社会资源。组织其他专业力量和志愿者为戒毒康复人员及
其家庭提供服务,协助解决生活困难,提升生计发展能力,改善社会支持网络,促进社会融入。主要包括帮扶和救助两项内容。一是帮扶处于困境中
的吸毒人员。吸毒人员的困境往往是长期存在的,禁毒社会工作者要通过链接相关资源协助其应对困难,如协助其寻找就业信息、链接就业技能培训
资源等。二是救助突然处于危机状态中的服务对象,解决其实际的生活或经济困难。如服务对象因吸毒或其他因素导致的疾病,病情恶化但无力承担
医药费时,禁毒社会工作者可以协助其个人及家庭向其他社会团体或志愿者求助,并帮助其寻找经济或物质方面的救助资源,解决当下的问题。三、
参与禁毒宣传教育参与禁毒宣传教育,禁毒社会工作者主要有两项工作职责。首先是参与禁毒相关知识的预防宣传教育活动:参与组织禁毒宣传活动
,普及毒品预防和艾滋病防治等相关知识,宣传禁毒政策和工作成效,增强公民禁毒意识,提高公民自觉抵制毒品的能力。其次是关于禁毒社会工作
理念的倡导:倡导禁毒社会工作理念,减低并消除社会歧视与排斥。禁毒社会工作理念包含对吸毒人员三重角色身份的定位,助人自助的理念,强调
人的尊严和价值,注重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注重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结合等。在禁毒社会工作理念广泛宣传并为大众接受的情况下,能够减少社会
歧视与排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有助于吸毒人员良性回归并成功戒断。四、协助开展有关禁毒管理事务首先是行政类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三点内容:一是协助开展吸毒人员排查摸底工作。禁毒社会工作者要协助乡镇(街道)排查摸清本辖区内吸戒毒人员的底数,了解掌握其基本情况。二是协助建立相关档案资料,做好工作台账。对成为服务对象的戒毒人员,在摸清其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做好登记人册工作,按要求录人信息系统,建立相关档案,做好工作台账,并及时做好信息维护和更新工作。三是对服务对象的戒毒康复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对服务对象接受帮教服务、戒毒康复服务等情况定期进行效果评价,明确下一阶段服务目标;对终结帮教服务关系的对象,填写结案评估报告。其次是管控工作,该工作要求禁毒社会工作者:一是协助做好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出所衔接。协同社区民警、禁毒干部和家属等按时到戒毒所接服务对象出所,及时与其签订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协议书,建立戒毒帮教专业关系。二是督促、帮助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和戒毒药物维持治疗人员履行协议,努力减少现实危害。如定期不定时协助戒毒康复人员进行检测,向其澄清、说明应履行的协议内容,从服务对象的角度真诚为其分析违反协议带来的不良影响。三是举报工作,即:发现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拒绝报到或严重违反协议的参加戒毒药物维持治疗人员严重违反治疗规定的,向乡镇(街道)禁毒工作机构报告,协助收集提供有关材料。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禁毒社会工作者需要先告诫服务对象,再进行举报工作。参考文献[1]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写组。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8.[2]赵敏,张锐敏.戒毒社会工作基础[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0.[3]马尔科姆·派恩。现代社会工作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刘静林。禁毒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6.[5]莫光耀,曲晓光.禁毒社会工作[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7.[6]许莉娅.个案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7]周沛.社区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8]时立荣,社会工作行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9]赵静.社会工作督导实务手册[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9.[10]李晓凤.禁毒社会工作的“精细化”标准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7.[11]马立骥.强制隔离戒毒模式创新与思考[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12]蔡燕强,戒毒矫治康复手册[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13]王高喜,全国禁毒示范城市创建实务指南[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8.[14]赵成正,刘昱.降低危害的概念、范畴和方法[M].降低危害资讯,2008,2(28)1-12.[15]李晓凤,马瑞民,我国戒毒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及实务运作模式初探[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4,14(06):5-10+89.[16]费梅苹,洪佩。近十年我国禁毒社会工作研究的概况与前瞻--基于CNKI的文献计量分析(2006-2015)[J].中国社会工作研究,2017(01):34-53+209.[17]谢川豫。新时期我国戒毒模式的发展及挑战[1],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02):38-46.[18]张莹,王明,中国禁毒社会工作的历史沿革研究综述[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14,23(02):156-160.[19]齐磊,中国禁毒的历史述评[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5(02):110-114.[20]黄清和,民国时期的禁毒运动[J].湖南档案,2000(04):38-39.[21]褚宸舸,我国禁毒立法的历史演进(1949--1998)[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8(02):20-28.[22]张胜杰,“城害理念”理论与实践探微[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5,13(02):6-61[23]杨克.美国社会工作的职业发展状况分析[J].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16,31(01):78-84、[24]周勇.美国精神健康领域社会工作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3):127-132.[25]张勇安,美国州与大麻管制“联邦化”的形成[J].史学月刊,2005(04):69-76.[26]范志海。“过渡社会工作模式”的建构与上海禁毒经验[J].社会科学,2005(06):72-78.[27]程峰,陈虹.降低危害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3,12(003):233-234.[28]李抒瞳.美国毒品控制政策的演进及启示[D].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7.[29]林龙茗、台湾毒品管制政策之执行与评估[A],台湾世新大学行政管理学系学生论文发表会,2001.[30]国际降低危害联盟官网:htlps://www.hri.gloleal.[31]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官网:http://www.unule.org.[32]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保安局禁毒处官网:hllp://www.nd.gov.hk/se/index.htm.[33]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官网:http://www.caswe.org.cn.113
献花(0)
+1
(本文系新用户33794...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