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醒真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脾胃论》-白话讲《病从脾胃生》4下卷
2021-08-02 | 阅:  转:  |  分享 
  
《病从脾胃生》卷下李东垣《脾胃论》白话讲作者:吴曦,倪祥惠,罗云波卷下目录21.大肠小肠五脏皆属于胃胃虚则俱病论?饮食失节,大、小肠也
会受病?胃虚会致九窍不通?○胃虚致病,按摩足三里和上、下巨虚穴22.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膏气是人体正气的根本?胃中谷气养脾?五脏
病的原因在胃,而不在五脏?○胃虚所致九窍不通图?胃病,则人身气血全亏23.胃虚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论?胃虚则人体阴阳升降失
调?○胃虚的各种身体反应?按压肚脐可诊是否脾虚24.胃虚元气不足诸病所生论?○胃虚则百病始生25.忽肥忽瘦论?○从身体表现
看胃气虚26.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间论?春夏升浮,秋冬降沉?脾胃要经常顾护27.阴阳寿夭论?○随应四季的养生之理28.五
脏之气交变论?○五脏与九窍关系图29.阴阳升降论?清浊分,百病祛?○水谷精微洁浊分流图?人应顺天而养30.调理脾胃治验,治法用药若
不明升降浮沉差互反损论?怎样才是真正的病已治愈●以清神益气汤为例●以半夏白术天麻汤为例●以人参芍药汤和麻黄人参芍药汤为例●以更
多方剂为例:升阳散火汤、安胃汤、清胃散、清阳汤、胃风汤31.阳明病湿胜自汗论?出汗过多会致脾胃虚寒●治汗多,饮调卫汤32.湿热成
痿肺金受邪论●肢体痿软无力,饮清燥汤?○脾土湿胜伤肾图●眼病目昏,饮助阳和血补气汤●脾胃虚弱,饮升阳汤和升阳除湿汤●头昏闷、不喜
食,饮益胃汤●吃不下东西、口干,饮生姜和中汤●脾胃伤,腹中与胸胁胀闷,饮强胃汤●胃脘痛,饮温胃汤,补胃气,用和中丸●和胃气,用藿香
安胃散●治肠鸣、腹痛泄,用异功散33.饮食伤脾论?过饱最伤肠胃?○脾胃为水饮与食物所伤的不同治法●治胃中水气荡漾不适,用五苓散34
.论饮酒过伤●饮酒过量,用葛花解酲汤?○饮酒过量治法图示●健脾消食,枳术丸和橘皮枳术丸●生冷食物伤胃,治用半夏枳术丸●胃受寒,治用
木香干姜枳术丸●开胃用,木香人参生姜枳术丸●治心腹胀满诸方:和中丸、交泰丸、三棱消积丸、备急丸、神保丸、雄黄圣饼子、蠲饮枳实丸、感
应丸、神应丸、白术安胃散、圣饼子、当归和血散、诃梨勒丸?治泻痢诸方35.脾胃损在调饮食适寒温?不生病,重在饮食寒温适度?从右手关脉
候胃气状况?○从脉气看脾胃病●脾胃虚,饮胃风汤,●三焦热毒,治用三黄丸●脾虚,服白术散●脾胃不调,服加减平胃散,●治散滞、通便诸方
,散滞气汤、通幽汤、润肠丸、导气除燥汤●胃虚,饮丁香茱萸汤●调理复气,用草豆蔻丸和神圣复气汤?○复气是肾水报肺金之仇36.脾胃将理
法?调理脾胃切忌成食?用药,当顺应四季的温热寒凉?○顺应四时的用药之道37.摄养38.远欲39.省言箴后序二十一、大肠小肠五脏皆
属于胃胃虚则俱病论1、饮食失节,大、小肠也会受病○.《黄帝针经》云∶手阳明大肠,手太阳小肠,皆属足阳明胃。小肠之穴,在巨虚下廉,
大肠之穴,在巨虚上廉,此二穴,皆在足阳明胃三里穴下也。大肠主津,小肠主液。大肠、小肠受胃之荣气,乃能行津液于上焦,溉灌皮毛,充实腠
理。若饮食不节,胃气不及,大肠、小肠无所禀受,故津液涸竭焉。●.《灵枢.本输》说:人体十二经脉中的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都是
属于足阳明胃经的,这缘于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小肠经的下合穴是下巨虚,大肠经的下合穴是上巨虚,这两个穴位都在足阳明胃经的重要穴位——足
三里穴下面,并且都在足阳明胃经经线上。大肠主津,小肠主液,大肠、小肠都要承受胃的水谷精气,才能吸收津液,并将其营运至上焦心、肺,汇
流于血脉,灌溉至肌肤,充实到膝理,濡养全身。假如饮食没有节制,过饥、过饱或吃过冷、过热的食物,损伤了胃,致使胃气不足,大肠、小肠也
会因缺乏营养物质的来源而使其所主的“津”、“液”无法得到正常的补给,那么津液自然就会枯竭。2、胃虚会致九窍不通○.《内经》云:耳鸣
耳聋,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此胃弱不以滋养手太阳小肠、手阳明大肠。故有此证。然亦止从胃弱而得之,故圣人混言肠胃之所生也。或曰∶子
谓混言肠胃所生,亦有据乎?予应之曰∶《玉机真脏论》云∶脾不及,令人九窍不通,谓脾为死阴,受胃之阳气,能上升水谷之气于肺,上充皮毛,
散入四脏;今脾无所禀,不能行气于脏腑,故有此证,此则脾虚九窍不通之谓也。虽言脾虚,亦胃之不足所致耳。此不言脾,不言肠胃,而言五脏者
又何也?予谓∶此说与上二说无以异也,盖谓脾不受胃之禀命,致五脏所主九窍,不能上通天气,皆闭塞不利也,故以五脏言之。此三者,止是胃虚
所致耳。然亦何止于此,胃虚则五脏、六腑、十二经、十五络、四肢,皆不得营运之气,而百病生焉,岂一端能尽之乎。●.《内经》认为,耳鸣
、耳聋、九窍不通,都是肠胃病变引起的。胃气虚弱不能滋养大肠、小肠,导致肠道吸收和输送水谷精微不足,九窍失去濡养,就会出现耳鸣、耳聋
等证。但归根结底,产生这些病证的根本原因都是胃气虚弱,所以先圣笼统地说是肠胃病变引起的。有人会问:你说耳鸣、耳聋、九窍不通等症的产
生都是肠胃病变引起的,有什么依据吗?我回答说:《素问·玉机真脏论》说,脾气不足,会使人九窍不通。这是说,脾只有禀受胃的阳气,才能使
水谷精微之气上输至肺,再外行充实肌肤毛孔,内行散布并营养其他四脏。现在胃气亏虚,脾无法禀受胃气,便不能行气散精至各脏腑,导致各个脏
腑精气亏虚,不能充养诸窍,于是就会出现耳鸣、耳聋、九窍不通的证候。这就是说脾虚能导致九窍不通。这些病证的发生,虽说都属于脾虚,但究
其根本,还是胃气虚弱所致。有人又问:耳鸣、耳聋、九窍不通的病症是五脏所致,这又是为什么呢?我回答说:这种说法与前面两种并没有什么本
质区别。只是进一步说明,如果脾得不到胃供给的水谷精气,其转输精气的作用无法发挥,就会导致五脏不能上通清阳之气,五脏所主的九窍也就因
得不到上焦输布的水谷精微的滋养而出现闭塞不通利的证候,所以就说是五脏导致九窍不通。纵观以上三种说法,究其本质可知,耳鸣、耳聋、九窍
不通都是胃虚造成的。然而胃虚引起的病证又何止这些?胃气虚弱,五脏、六腑、十二经、十五络、四肢百骸就都得不到水谷精气的濡养,各种疾病
都会因此而产生,又怎么会仅仅局限于耳鸣、耳聋、九窍不利啊!附:胃虚致病,按摩【足三里】和【上、下巨虚穴】如果胃阳不足,脾的运化能力
就会降低,水谷之气便难以通过肺上充皮毛,散入四脏。所以,胃气虚弱则五脏、六腑、十二经、十五络、四肢都得不到营运之气,百病也就因此而
产生了。胃虚为病可以通过按摩【足三里穴】、【上巨虚穴】、【下巨虚穴】以及食疗施治。胃气虚、胃阴虚━━→大、小肠无所禀受━━→津液枯
竭━━→耳鸣、耳聋、九窍不利━━→治疗:足三里穴、上巨虚穴、下巨虚穴━━→恢复健康■.【足三里穴】正坐曲膝,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即
曲膝时,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处)直下四横指处。此穴具有燥化脾湿,生发胃气的作用。常用大拇指或者中指按压足三里穴,每次5-10分钟,
且每次按压要使足三里穴有针刺、酸胀、发麻的感觉;这样可以调和胃经气血,治疗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痢疾、便秘等胃肠道疾病。■
.【上巨虚穴】正坐曲膝,上巨虚穴位于小腿前外侧,足三里穴下3寸,与胫骨前缘相距一横指(中指)宽处。此穴具有调和肠胃,通经活络的作
用。常用拇指或中指指尖点按上巨虚穴,可增强胃气,治疗肠鸣、腹痛、泄泻、便秘、肠痛等病。■.【下巨虚穴】正坐曲膝,下巨虚穴位于小腿前
外侧,上巨虚穴下3寸,与胫骨前缘相距一横指(中指)宽处。此穴具有调肠胃,通经络,安神志的作用。常用食指和中指指腹按揉下巨虚穴,可增
强胃气,治疗小腹痛、泄泻、痢疾等病。(1)胃阴虚食疗方胃阴虚证多因素体阴虚,肝火犯胃或胃热炽盛,过服燥热药物,或偏食辛辣食物等所
致,而出现胃部隐隐作痛,胀满不舒,饥饿却不思进食,干呕呃逆,口燥咽干,大便干燥,小便短少,舌红少津等症。胃阴虚弱的人,可以选用【银
耳汤】,或者【白鸭小麦粥】来调理。1].【银耳汤】【原料】干银耳15克,冰糖10克。【制法、服法】干银耳置于碗内,加清水200毫升
,并入冰糖,上笼蒸一小时左右即可。佐餐食用。【功效】银耳可益胃滋阴、润肺生津,冰糖能补中益气、和胃润肺、养阴生津。银耳汤具有润养胃
津、和胃润肺的功效。2].【白鸭小麦粥】【原料】白鸭胸脯肉50克,去壳的整粒小麦80克,少量鲜姜汁、料酒,适量盐和味精。【制法、服
法】白鸭肉以清水煮熟,用刀背把它捣成泥,再加入少量鲜姜汁与料酒和匀,腌30分钟,然后与去壳的小麦置于锅中,再加入煮白鸭的清汤,去掉
浮油,以文火炖煮,待小麦煮熟后,再加适量的盐和味精即可。一日三餐食用。【功效】鸭肉性寒,能养胃生津、清热健脾,小麦性凉,可养心安神
、除烦、益气、除热,白鸭小麦粥具有滋养胃阴、清热生津的功效。(2)胃气虚食疗方胃气虚证多因饮食没有节制,饥饱失常,或劳倦伤胃,或
久病失养,或者服药不当,或者其他脏器有病损伤胃气所致,而出现进食减少、饮食不消化、胃脘部胀满不舒、恶心反胃、大便稀薄、舌淡苔白等症
。胃气虚弱的人,可以选用【红枣粥】或者【香菇粥】来调理。1].【红枣粥】【原料】枣干50克,粳米120克。【制法、服法】红枣与大米
一同入锅,加适量水煮粥。一日三餐食用。【功效】红枣可补脾和胃、益气生津,粳米能补中益气、健脾和胃。红枣粥具有补血和胃、强健脾胃的功
效。2].【香菇粥】【原料】小米和香菇(鲜)各50克。【制法、服法】小米煮粥后,取其汤液,再与香菇同煮。一日三餐食用。【功效】小米
能健胃除湿、和胃安眠、清热解渴,香菇可健脾胃、益气血、益胃和中。香菇粥具有大益胃气、开胃助食的功效。·以上诸方在使用时请就近咨询相
关专家。二十二、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1、胃气是人体正气的根本○.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胃气者,谷气也
,荣气也,运气也,生气也,清气也,卫气也,阳气也。又天气、人气、地气,乃三焦之气。分而言之则异,其实一也,不当作异名异论而观之。饮
食劳役所伤,自汗小便数,阴火乘土位,清气不生,阳道不行,乃阴血伏火。况阳明胃土,右燥左热,故化燥火而津液不能停;且小便与汗,皆亡津
液。津液至中宫变化为血也。脉者,血之府也,血亡则七神何依?百脉皆从此中变来也。众之百病,莫大于中风,有汗则风邪客之,无汗则阳气固密
,腠理闭拒,诸邪不能伤也。●.真气又叫元气,是肾脏中的先天之精气化蒸腾而成的,真气必须依赖胃气的滋养。胃气即是水谷之气,也是人体
的正气,同时也是化生荣气、运气、生气、清气、卫气和阳气的物质基础,同时又与出于上焦的宗气、出于中焦的营气、出于下焦的卫气相通。对上
述这些气,如果分别阐释则各不相同,可本源却是一致的,因此,不应当将它们分别审察。饮食没有节制,劳倦过度损伤脾胃,就会出现自汗出、小
便频繁的症状。这是因为脾胃虚损,元气不足,升降功能失调;元气郁滞不行,气不敛火,就会产生阴火。阴火上行侵凌脾胃,就会导致脾胃元气更
加亏虚,水谷之气不升;阳气下行不循常度,二者伏留于阴血之中,资助阴火,于是就出现了发热,即“阴血伏火”的证候。况且足阳明胃经统领手
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胃气一旦虚弱,小肠之左热、大肠之右燥便会失去统帅,而胃肠燥火也会迫使津液不能正常在大、小肠中停留,在外则
表现为不自觉地出汗,在下则表现为小便频繁,而这些又都会加重津液的亡失。津液至中焦脾胃即变化为血液,津液与血都源于脾胃。脉是血的府库
,是血液运行的场所。人的魂、魄、精、神、意、智、志等七神活动是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的,津液和血亡失之后,人的精神活动也就无所依存了
。由此可见,全身的津液和血液都是由脾胃中的水谷精微化生而来的。在人所得的各种疾病中,最多的莫过于被风邪侵袭,而风邪又常常是其他邪气
致病的先导。如果人经常出汗,毛孔常开,阳气便不能固护于外,人就容易被风邪侵袭而生病;假若皮肤不经常出汗,膝理致密,阳气就会固护周密
,人也就不易被风邪以及其他外邪侵袭而致病。2、胃中谷气养脾○.或曰∶经言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又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
,名曰重强;又五脏不和,则九窍不通;又头痛耳鸣,九窍不通利,肠胃之所生也。请析而解之?答曰∶夫脾者,阴土也,至阴之气,主静而不动;
胃者,阳土也,主动而不息。阳气在于地下,乃能生化万物。故五运在上,六气在下。其脾长一尺,掩太仓,太仓者,胃之上口也。脾受胃禀,乃能
熏蒸腐熟五谷者也。胃者,十二经之源,水谷之海也,平则万化安,病则万化危。●.有人问道:《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如果人体中阳气不能
胜过阴气,五脏的功能就会失调,导致九窍不通。《素问·玉机真脏论》又说,脾不及会使人九窍壅塞不通,身体沉重而不能活动自如,称为“重强
”。《难经·第三十七难》也说,五脏功能失调,会影响到它们所主的九窍,导致九窍不通。《素问·通评虚实论》还说,头痛、耳鸣、九窍不通利
,都是肠胃疾变引起的。以上说法似乎不统一,请分析解释一下原因。我回答说:脾和胃在五行中都属于土,脾属太阴,阴土,又为至阴,阴主静而
不动;胃属阳明,阳土,阳主动而不停息。阳气动于地下并上行升发,才能生化万物。因此,木、火、土、金、水等五运是自地下向上蒸腾(升浮
)的,而风、热、湿、火、燥、寒等六气的推移是由天上向下沉降的。脾胃之气的升降运动与五运六气的运动规律有相似之处。脾土比肝木、心火、
肺金、肾水四脏所主之时均长,故有“脾长一尺”之称,它的功能形势如六气,向下遮盖着胃,并与胃的上口相连。脾只有接受胃中谷气的滋养,才
能助胃腐熟、消化水谷。胃的功能形势如五运,向上蒸发水谷精微并输送至脾,再由脾将五谷的精华布散至全身。由此可见,脾胃精气升降相因,便
可以将水谷精气灌溉四脏,滋养全身,还能推动脏腑精气的运行以及循环化生。因此可以说胃是十二经(手足三阴三阳经)气血生化的源泉,是水谷
之海。如果胃的生理功能正常,那么水谷精微就能被吸收并营养全身,人体机能就会正常。如果胃的生理功能出现异常,水谷精气供给不足,就会导
致全身营养的缺乏,发生病变,甚至危及生命。3、五脏病的原因在胃,而不在五脏○.五脏之气,上通九窍。五脏禀受气于六腑,六腑受气于胃
。六腑者,在天为风、寒、暑、湿、燥、火,此无形之气也。胃气和平,荣气上升,始生温热。温热者,春夏也,行阳二十五度。六阳升散之极,下
而生阴,阴降则下行为秋冬,行阴道,为寒凉也。胃既受病,不能滋养,故六腑之气已绝,致阳道不行,阴火上行。五脏之气,各受一腑之化,乃能
滋养皮肤血脉筋骨,故言五脏之气已绝于外,是六腑生气先绝,五脏无所禀受,而气后绝矣。●.五脏的精气向上与九窍相通,但是五脏禀受的水
谷精气来源于六腑,而六腑禀受的精气又来源于胃。六腑为阳,其功能如同自然界中的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气,是无形的、肉眼观察不到的
。人体胃气平和,发挥营气上升的作用,将摄入的水谷精微输布至上焦心肺以及全身,就能产生正常的体温(温热),像春、夏的温热一样。这种卫
外的阳气白昼行于阳分二十五周次,夜晚行于阴分二十五周次,阳气行于六腑,鼓舞升散至极点,就会阳极生阴,动极而静。阳气升散太过,阴气下
降,就会转化为像秋、冬一样的寒凉。此即阳土与阴土、动与静的矛盾在脾胃功能上的体现。胃被损伤之后,就不能发挥滋养全身的作用,所以六腑
之气就会因得不到胃的营养供给而先衰竭于内,致使全身的阳气运行不畅,阴火乘机窃发并上行,五脏病变也就会随之产生。产生这些病变的根本原
因在胃而不在五脏。因为五脏都需禀受一腑的精气,如心禀受小肠、肺禀受大肠、肝禀受胆、脾禀受胃、肾禀受膀胱等,才能滋养肌肤、血脉、筋骨
,所以说五脏表现在外的精气衰竭之证,如两目晦暗、面色无华、骨枯肉脱、形体赢弱等,都缘于六腑化生营运的精气先衰竭,五脏因得不到所需营
养物质的供给,也就随之衰竭了。附:胃虚所致九窍不通【图解】脾胃是后天之本,脾为阴土,主静而不动,阴气由天上向下运动,主要在地。胃为
阳土,主动而不息,阳气由地下向天上运动,才能化生万物。如果胃气健旺,水谷所化生的清阳之气就能被脾升举至上焦,滋养心肺,并由肺布达于
诸窍、四肢、腠理,清阳之气出于头面官窍,九窍就会通利。反之,如果脾土湿气太盛,阳气受阻,脾就不能鼓舞胃中清阳之气上行,清阳之气不能
上行,浊阴之气也就不能下降,浊阴之气滞留不散,就会填塞九窍的源头,阻碍清气上达九窍。而胃病会导致五脏六腑气绝,五脏六腑都是禀受脾胃
所化生的清气才能保持正常的功能,五脏气绝,九窍自然不能通利。4、胃病,则人身气血全亏○.肺本收下,又主五气,气绝则下流,与脾土叠
于下焦,故曰重强。胃气既病则下溜。经云∶湿从下受之,脾为至阴,本乎地也,有形之土,下填九窍之源,使不能上通于天,故曰五脏不和,则九
窍不通。胃者,行清气而上,即地之阳气也,积阳成天,曰清阳出上窍,曰清阳实四肢,曰清阳发腠理者也。脾胃既为阴火所乘,谷气闭塞而下流,
即清气不升,九窍为之不利。胃之一腑病,则十二经元气皆不足也。气少则津液不行,津液不行则血亏,故筋骨皮肉血脉皆弱,是气血俱羸弱矣。劳
役动作,饮食饥饱,可不慎乎。凡有此病者,虽不变易他疾,已损其天年,更加之针灸用药差误,欲不夭枉得乎?●.肺主收敛肃降,又主臊、焦
、香、腥、腐等五气,肺气亏虚,清气下流,与脾胃的阳气重叠并陷于下焦,就会出现身重而不自如的症状。胃气受病之后,清气不升,湿浊下流。
《素问·太阴阳明论》说,湿邪多侵袭脾脏。而脾又是至阴的脏器,本就属土主湿,如果湿浊太盛,阳气受阻,浊阴内伏,就会填塞九窍的源泉,使
清阳之气不能上达九窍。所以说五脏功能失调,就会使九窍不通。胃腑健旺,便能升举水谷所化生的清阳之气达于上焦。清阳之气上滋心肺,出于头
面官窍,就会使人耳聪目明;清阳之气充实在四肢肌肉,就会使人手足强健;清阳之气布散于肌肤膝理,就会使人体体气温和。如果脾胃虚损,阴火
乘虚上侵,水谷的精气不能上输,反而闭塞下流,就会造成九窍失于濡养而不通利的症状。可见,胃腑受病,不能生化供给营养物,就会导致十二经
的气血都出现不足。胃气丧少,便不能运行津液;津夜不行,血就会亏虚;血亏,五脏所主的筋、骨、皮、肉、血、脉都会因失去荣养而衰弱,这是
气血全都亏虚所致。劳倦过度、伙食不节、饥饱失常,都会引发脾胃病。因此,得了脾胃病的人在日常饮食起居中都应该格外慎重。凡是得了脾胃病
的人,即使不并发或转化为其他疾病,但是也已经损伤了身体,折损了应有的寿数。再加上针刺、艾灸和用药的差错,想要他们健康长寿又怎么可能
呢?二十三、胃虚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论1、胃虚则人体阴阳升降失调○.夫脾胃虚,则湿土之气溜于脐下,肾与膀胱受邪。膀胱
主寒,肾为阴火,二者俱弱,润泽之气不行。大肠者,庚也,燥气也,主津;小肠者,丙也,热气也,主液。此皆属胃,胃虚则无所受气而亦虚,津
液不濡,睡觉口燥咽干,而皮毛不泽也。甲胆,风也,温也,主生化周身之血气;丙小肠,热也,主长养周身之阳气。亦皆禀气于胃,则能浮散也,
升发也;胃虚则胆及小肠温热生长之气俱不足,伏留于有形血脉之中,为热病,为中风,其为病不可胜纪,青、赤、黄、白、黑五腑皆滞。三焦者,
乃下焦元气生发之根蒂,为火乘之,是六腑之气俱衰也。腑者,腑库之腑,包含五脏及形质之物而藏焉。且六腑之气,外无所主,内有所受。感天之
风气而生甲胆,感暑气而生丙小肠,感湿化而生戊胃,感燥气而生庚大肠,感寒气而生壬膀胱,感天一之气而生三焦,此实父气(注释:六气之误)
,无形也。风、寒、暑、湿、燥、火,乃温、热、寒、凉之别称也,行阳二十五度,右迁而升浮降沉之化也,其虚也,皆由脾胃之弱。●.脾胃虚
弱,便不能将水谷清气布散至上焦,谷气下流,就会使肾与膀胱受损。肾与膀胱都属水主寒,肾中伏藏有相火,二者同居下焦而上行力弱,现在谷气
下流并资助相火,使相火离开本位而成阴火,阴火煎热阴液使寒水之气不能上行滋润肌肤、口舌和孔窍。庚金大肠主津,主燥气;丙火小肠主液,主
热气。二者都统属于足阳明胃经。胃气虚弱,大肠、小肠就会缺乏水谷精微的滋养而致使其主津、主液的功能衰弱,体内的津液也会随之减少,津液
减少便不能濡润肌肤、官窍,因此人在睡眠时就会感到口燥咽干,皮肤也会出现干枯、失去光泽的现象。胆属甲木,在天为风,为少阳生发之气,性
温,能助胃气升发以生化周身的血气。丙火小肠,与心相表里,得心的君火下移,性热,可长养周身的阳气。胆与小肠都需要禀受胃气,才能发挥“
浮散”、“生发”的作用。如果胃气虚弱,那么胆与小肠的温热生长之气都会不足,并且其温热之气还会闭郁于血脉中,煎熬血液,或成为热病,或
成为中风证。它导致的疾病不可胜数,而且还会引起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五腑之气受到阻滞,甚至损伤到三焦,特别是下焦。下焦是元气生发
的地方,如果得不到胃气的滋养,就会被阴火侵凌,这会使六腑功能都出现虚。腑,即“府库”,包容、贮藏有五脏及形体内维持生命的物质。六腑
虽然对人体外在的皮毛、肌肉、筋骨、九窍等都无所主,但在体内却要接受胃中水谷精微的滋养,然后供给五脏,输布全身。根据天人相应之理,六
腑感应春、夏、长夏、秋、冬的特性而产生各自独特的生理功能。例如,感受风木春生之气,就会产生有生发作用的甲胆;感受夏暑长养之气,就会
产生有传化物作用的丙小肠;感受长夏湿土之气,就会产生有滋化作用的戊胃;感受秋燥清肃之气,就会产生有传导作用的庚大肠;感受冬寒水润之
气,就会产生有气化作用的壬膀胱;感受自然界的雾露(注释:原文天一即指自然界的水)之气,就会产生有决读作用的三焦。这些作用体现了无形
的六气(注释:原文误作父气)推动人体生化的自然规律。风、寒、暑、湿、燥、火,就是四季温、热、寒、凉的别称。对人体而言,营卫之气,昼
日行阳二十五周次,循脾胃中的清阳之气自右升浮于上焦心肺,上行至极而下,必定会降沉于下焦肝肾,这就是人体阴阳升浮沉降的矛盾运动和生理
变化规律。如果人体阴阳升降失调,那都是脾胃虚弱所致。因此,可以认为脾胃是人体精气升降的枢纽。附:胃虚的各种身体反应【图解】脾胃是后
天之本,脾胃亏虚,会引起五胜、六腑、十二经络都受病。2、按压肚脐可诊是否脾虚○.以五脏论之,心火亢甚,乘其脾土曰热中,脉洪大而
烦闷。《难经》云∶脾病,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动气,筑筑然坚牢,如有积而硬,若似痛也,甚则亦大痛,有是则脾虚病也,无则非也。更有
一辨,食入则困倦,精神昏冒而欲睡者,脾亏弱也。且心火大盛,左迁入于肝木之分,风湿相搏,一身尽痛,其脉洪大而弦,时缓,或为眩运战摇,
或为麻木不仁,此皆风也。脾病,体重即痛,为痛痹,为寒痹,为诸湿痹,为痿软失力,为大疽大痈。若以辛热助邪,则为热病,为中风,其变不可
胜纪。木旺营运,北越左迁,入地助其肾水,水得子助,入脾为痰涎,自入为唾,入肝为泪,入肺为涕,乘肝木而反克脾土明矣。当先于阴分补其阳
气升腾,行其阳道而走空窍,次加寒水之药降其阴火,黄柏、黄连之类是也。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脾胃俱旺而复于中焦之本位,则阴阳气平矣。●
.从五脏相互影响的发病机理来看,如果心火亢盛,火邪侵侮脾土,就会产生热中证,表现出发热、心内烦躁、胸闷、脉象洪大等症。《难经·十
六难》说:脾有病的人,会在按压肚脐时感觉到脐周的搏动,并且搏动的地方坚硬又有痛感。所谓动气,指按压肚脐时感觉有坚硬的积块,有时会隐
隐作痛,但有时甚至会非常疼痛,出现这些症状的就是脾虚,没有的就不是。还有一个辨别方法,如果进食之后感到很困倦,精神不振,昏昏欲睡,
这就是脾虚。而且心火太盛,胃中的浊阴之气左迁下降至肝,肝风、脾湿互相搏结,就会出现全身疼痛。脉象有时洪大,有时弦细,有时迟缓松懈,
出现头目眩晕、肢体战栗或者四肢麻木、失去知觉的症状,这些都是肝风内动的表现。脾主四肢,主湿,脾得了病,就会出现身体沉重,关节酸痛,
可能会迁延而成风痹(注释:原文痛痹、寒痹、湿痹中的“痛痹”当“风痹”之误)、寒痹(注释:此为痛痹),或者各种湿痹,甚至双腿痿软无力
的痿证以及各种严重的痈症。如果这时再误用辛、热的药物助长湿热邪气,就会转化为热病,或者热极生风,风火相煽,上犯清窍而导致中风。它的
病变之多是不可胜数的。如果肝木之气太旺,左迁下降影响到肾水,母肾水得到子肝木的助益,主水的功能就会失常,从而出现肾水泛溢。如果水气
流溢入脾,就会引起痰涎增多;如果水气自溢于肾水,就会引起唾液增多;如果水气流溢入肝,就会引起泪液增多;如果水气流溢入肺,就会引起涕
液增多。这些都是因为“肾主五液”借助肝木旺盛之气反而克制脾土,则脾土不能制约肾水所致的水气流溢证。治疗时,应当先调理肝、肾、脾三阴
脏,以黄芪、白术、升麻、柴胡、葛根等辛甘温药健运脾胃,升发清阳之气,使水气顺着清阳之道而走入孔窍。其次稍加黄柏、黄连等苦寒药以降泻
肝、肾的阴火。必须要先补益脾胃阳气,然后再泻去肝肾间的阴火,这样脾胃之气就会旺盛,中焦脾胃健运功能就能恢复。阳升阴降之气达到平衡,
脏气的功能恢复正常,疾病自会痊愈。○.火曰炎上,水曰润下,今言肾主五液,上至头,出于空窍,俱作泣、涕、汗、涎、唾者何也?曰∶病癎
者,涎沫出于口,冷汗出于身,清涕出于鼻,皆阳跷、阴跷、督、冲四脉之邪上行,肾水不任煎熬,沸腾上行为之也。此奇邪为病,不系五行、阴阳
、十二经所拘,当从督、冲、二跷、四穴中奇邪之法治之。五脏外有所主,内无所受。谓无所受盛,而外主皮毛、血脉、肌肉、筋骨及各空窍是也;
若胃气一虚,脾无所禀受,则四脏经络皆病。况脾全藉胃土平和,则有所受而生荣,周身四脏皆旺,十二神守职,皮毛固密,筋骨柔和,九窍通利,
外邪不能侮也。●.就水火的特性来看,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水具有滋润、向下的特性,而肾主五液,液性本同水,应当滋润下行,现在却
说它上行至头面,出于目、口、鼻等孔窍而为泪、涕、唾、涎、汗,这又是为什么呢?我回答说:请观察癫痫病发作的病人,突然倒地,涎沫从口中
流出,冷汗从身上流下,清涕从鼻中流出,这些都是阳骄、阴骄、督、冲四条经脉的火邪上逆,肾水不能承受煎熬,五液随火热升腾上达于孔窍所致
。这是奇经八脉出现的病变,不能用五行、阴阳、十二经脉的一般治法来治疗,应该选取督、冲、阴阳二骄这四条奇经的相关穴位,如督脉的人中穴
、冲脉的阴交穴、阳骄脉的中脉穴、阴骄脉的照海穴等进行针灸治疗。五脏与体表、四肢有联属关系,如肺主皮毛、心主血脉、脾主肌肉、肝主筋、
肾主骨,九窍都属于五脏在外的外候。但是五脏不直接承受水谷,而要经过胃的腐熟,化生水谷精微以供给五脏,进而滋养皮毛、血脉、肌肉、筋骨
以及各个孔窍。如果胃气虚弱,不能受纳、腐熟水谷,那么脾就没有可以运化的物质,于是心、肝、肺、肾四脏和十二经络都会因无法获得营养而产
生病变。况且脾的功能活动全靠胃气和调平顺,才能有所承受,并化生气血以荣养全身,心、肺、肝、肾等其他四脏功能旺盛,十二脏腑功能活动正
常,皮毛坚实缜密,筋骨柔顺平和,九窍通利,拥有较强的抵御外邪的能力,各种外邪就不能侵入人体而致病了。二十四、胃虚元气不足诸病所
生论○.夫饮食劳役皆自汗,乃足阳明化燥火,津液不能停,故汗出小便数也。邪之大者,莫若中风。风者,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虽然,无虚
邪,则风雨寒不能独伤人,必先中虚邪,然后贼邪得入矣。至于痿、厥逆,皆由汗出而得之也。且冬阳气伏藏于水土之下,如非常泄精,阳气已竭,
则春令从何而得,万化俱失所矣。在人则饮食劳役,汗下时出,诸病遂生。予所以谆谆如此者,盖亦欲人知所慎也。●.饮食没有节制,劳倦过度
,都会引起自汗出。这是因为饮食劳倦损伤了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化燥生火,燥火煎熬,迫使胃中的津液不能正常地在体内停留而外泄,于是就
会出现汗出不止和小便频繁的症状。邪气中对人影响最多的是风邪;风邪是引发各种疾病的首要因素,其性开泄致病速度快而变化多端。即使如此,
如果人体胃气不虚,风、雨、寒等外邪也不能单独侵袭人体而致病。因此,发病的主要原因必定是人体胃气先虚,然后致病的邪气才能趁虚侵袭人体
。至于四肢萎弱、肌肉麻木的瘘证和四肢逆冷、突然昏倒的厥逆等证,都是因为人体胃气虚弱,汗出过多使得腠理失密,外邪趁机侵袭人体造成的。
比如说,寒冷的冬天,阳气本该伏藏于水、土之下,如果冬季应该寒冷时反而温暖,就会导致阳气外泄,阴精不能固守于内。阳气耗竭,到了春天何
以生发万物?万物的生发之机也会因此而丧失殆尽。对人体而言,饮食没有节制,劳倦过度都会损伤胃气,胃气亏虚,元气就会出现不足,不能固护
津液与阳气,就会导致自汗、泻下等证,于是邪气便会乘虚侵入,各种疾病也就由此而产生。我这样恳切地叮咛大家的原因,就是想让大家明了疾病
发生的原理,以便谨慎预防。附:胃虚则百病始生【图解】饮食没有节制,劳倦过度会损伤脾胃,导致胃气亏虑,生化乏源,于是元气就会出现不足
;再加上胃气亏虚导致人体不自觉地出汗,损伤津液,使腠理失密,腹泻、小便频繁损伤人体阳气,人体便容易被风邪等致病的邪气趁虚侵袭,百病
由此而生。二十五、忽肥忽瘦论○.《黄帝针经》云∶“寒热少气,血上下行”。夫气虚不能寒,血虚不能热,血气俱虚,不能寒热。而胃虚不
能上行,则肺气无所养,故少气;卫气既虚,不能寒也。下行乘肾肝助火为毒,则阴分气衰血亏,故寒热少气。(注释:“能”通“耐”)血上下
行者,足阳明胃之脉衰,则冲脉并阳明之脉,上行于阳分,逆行七十二度,脉之火大旺,逆阳明脉中,血上行,其血冲满于上;若火时退伏于下,则
血下行,故言血上下行,俗谓之忽肥忽瘦者是也。经曰∶热伤气。又曰∶壮火食气。故脾胃虚而火胜,则必少气,不能卫护皮毛,通贯上焦之气而短
少也。阴分血亏,阳分气削,阴阳之分,周身血气俱少,不能寒热,故言寒热也。《灵枢经》云∶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
,此则胃气平而上行也。●.《灵枢·寿天刚柔》说:“(营分有病时),就会出现寒热往来、呼吸短促(少气不足以吸),血上下妄行的症状”
。大凡阳气虚弱的人不能耐受寒冷,营血亏虚的人不能耐受炎热,阳气和营血都亏虚的人既不能耐受寒冷也不能耐受炎热。胃气亏虚,便不能化生水
谷精微,脾也就不能将水谷精微转输至肺,从而肺失去营养供给,肺气亏虚就会出现呼吸短促的症状;同时,肺气虚亏,卫外的阳气不足,肌表就会
失去温煦,人也就不能耐受寒冷了。胃中的清阳之气不能上升,反而下行并资助肝、肾中的阴火,阴火伏留于血脉之中,损伤肝、肾阴血,耗伤阳气
,必然会导致阴血亏虚,气血衰少,由此产生寒热往来、呼吸短促的症状。血上下妄行的病症,也是因为足阳明胃经的脉气衰弱,中气虚损则镇摄无
力,因此依附于足阳明胃经的冲脉之火从下焦并入阳明经,上行于阳分,逆行七十二周次。冲为血海,冲脉之火太旺,逆行于足阳明经脉中,气逆则
血逆,其血上冲至头面部就会出现面部肿胀肥满(血充满与面——忽肥)等症;如果冲脉之火消退,血即向下运行,面部也会随之肿消肌瘦(血从上
部下行——忽瘦)。因此,热迫使血上下妄行,表现于外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忽肥忽瘦”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热邪能伤害人的元气。又
说:亢盛之火会侵蚀元气。因此,脾胃虚弱,阴火就会旺盛,而阴火过盛就会损伤人的元气,致使元气衰少。元气衰减,卫气不足,就不能卫外、固
护皮毛,而且转输至上焦的精气也会短少,血因化源不足也会亏损,于是就出现营血亏虚,阳气削弱,阴阳不能互济而全身血气俱亏,不耐寒热而出
现寒热往来的症状。《灵框·决气》上说:上焦将饮食的精微布散到全身,滋体润肤,生养毛发,如同雾露滋润草木,这是胃气平和上行,清阳之气
上行升发,水谷精气上达于上焦,布散并荣养全身的表现。附:从身体表现看胃气虚【图解】胃气亏虚,水谷精微化生不足以及清阳之气下行至肝、
肾,会导致人体气血、阴阳受病,出现不能耐受寒冷,呼吸短促,面部时而肿胀肥满、时而肿消肌瘦等症。二十六、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
沉之间论1、春夏升浮,秋冬降沉○.《阴阳应象论》云∶“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然岁以春为首,正,正也;寅,引也。少阳之气始于
泉下,引阴升而在天、地、人之上,即天之分,百谷草木皆甲坼于此时也。至立夏,少阴之火炽于太虚,则草木盛茂,垂枝布叶。乃阳之用,阴之体
,此所谓天以阳生阴长。《经》言岁半以前,天气主之,在乎升浮也。至秋而太阴之运,初自天而下逐,阴降而彻地,则金振燥令,风厉霜飞,品物
咸殒,其枝独存,若乎毫毛。至冬则少阴之气复伏于泉下,水冰地坼,万类周密。阴之用,阳之体也,此所谓地以阳杀阴藏。《经》言岁半以后,地
气主之,在乎降沉也。至于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冷洌,此则正气之序也。故曰∶履端于始,序则不愆。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如环
无端,运化万物,其实一气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气生发,阴气才能增长;阳气收敛,阴气才能潜藏。”一年中,春夏属阳,
主生长升浮;秋冬属阴,主收藏降沉。万物的生长和杀藏都离不开阴阳的相互作用。一年是以春季为岁首的,正月建寅,天气由寒转温。初生的少阳
生发之气,也开始由地泉之下上升至天空,这时万物发芽、裂壳并生长起来。到了立夏时节,少阴暄热之气炽盛于天空,草木生长繁茂,枝叶郁郁葱
葱。这是春夏阳气生长化物的功能活动和阴气滋长以构成有形物质的体现,即所谓“天以阳生阴长(阳生[长]阴也生[长])”。《素问.六元正
纪大论》说,一年中的上半年(即农历大寒至小暑)是天气主令,天为阳,主升浮,自然界中呈现出一派主升主浮、生机勃勃的景象。到了初秋时
节,太阴的雨湿润泽之气下降到地上,逐渐转为清肃之气,这时秋行燥令;天气凉爽,空气干燥,风肃霜降,万物凋零,枝枯叶落,好像毫毛一样在
摇落。冬天来临,少阴敛藏之气又退伏于地泉之下,流水冰冻,大地开裂,万物深藏周密。这是秋冬阴气布散(功能),阳气敛藏(于形质)的表现
,即所谓“地以阳杀阴藏(阳杀阴也杀)”。《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一年中的下半年(即农历大暑至小寒节)是地气主令,地为阴,主降沉,
自然界中呈现出一派主降主沉、收藏沉降的现象。春天气候温和,夏天气候署热,秋天气候清凉,冬天气候寒冷,这是一年四季正常的次序。所以
说:春季是一年时序的开始,如果从春天开始一切都井然有序,那么全年的生、长、化、收、藏就会顺畅而不错乱。春升夏浮,旨在秋冬的降沉;秋
降冬沉,旨在春夏的升浮。阳气升极而降,阴气降极而升,如此循环往复,没有终结。所以自然界万物的变化,实质都是阴阳升降矛盾运动规律的体
现。2、脾胃要经常顾护○.设或阴阳错综,胜复之变,自此而起。万物之中,人一也,呼吸升降,效象天地,准绳阴阳。盖胃为水谷之海,饮食
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
。若夫顺四时之气,起居有时,以避寒暑,饮食有节,及不暴喜怒,以颐神志,常欲四时均平,而无偏胜则安。不然,损伤脾胃,真气下溜,或下泄
而久不能升,是有秋冬而无春夏,乃生长之用,陷于殒杀之气,而百病皆起;或久升而不降亦病焉。于此求之,则知履端之义矣。●.假设自然界
中阴阳交错,胜气复气的变化,也是从阴阳升降由此开始的。那么作为万物之一的人,其呼吸升降运动,也像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一样,其脏腑功能
也是以阴阳运动变化的规律为准绳的。比如,胃是水谷之海,饮食进入胃中,化生水谷精微先上输至脾,再由脾散精于肺,上行的精气就如同春夏升
浮的阳气,输布并荣养全身,这就是清阳之气上升为天的意思;有升必有降,清阳之气上升必然会导致浊阴之气下降,肺气清肃,通调水道而下输膀
胱,下降的浊阴之气就如同秋冬降沉的阴气,水谷精微被吸收后剩下的糟拍经大肠传化并排泄掉,这就是浊阴之气下降为地的意思。如果人们顺应四
时寒、热、温、凉的气候变化,起居作息有一定的规律,能趋避寒冷和署热,饮食有节制,能够控制情绪,不大喜大怒,保持心境的平和,并随着四
季气候的变化随时调节,体内阴阳之气没有偏胜,那么人的身体就会健康。不然的话,就会损伤脾胃,使元气下陷,或者下陷日久而不能升发,就如
同四季只有秋冬的降沉,而没有春夏的升浮,就会使生长的功用下陷于肃杀的地气中,而各种疾病也会由此产生。相反,如果清阳之气升而不降,就
如同四时只有春夏的升浮,而没有秋冬的降沉,同样会引发疾病。脾胃是人体升降运动的枢纽,如果人的脾胃健旺,其他脏腑气机升降相宜就会禀受
胃气的滋养,不会变生疾病,反之,就会引发各种疾病。当然,只有明白四时升降浮沉的道理,才能正确理解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才能明
白一个“履端于始”的重要性。只有经常顾护脾胃顺应四时阴阳调神养生,方可获得健康。二十七、阴阳寿夭论○.《五常政大论》云∶“阴精所奉
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夫阴精所奉者,上奉于阳,谓春夏生长之气也;阳精所降者,下降于阴,谓秋冬收藏之气也。且如地之伏阴,其精遇
春而变动,升腾于上,即曰生发之气;升极而浮,即曰蕃秀之气,此六气右迁于天,乃天之清阳也。阳主生,故寿。天之元阳,其精遇秋而退,降坠
于下,乃为收敛殒杀之气;降极而沉,是为闭藏之气,此五运左迁入地,乃地之浊阴也。阴主杀,故夭。“根于外者,名曰气立,气止则化绝。根于
内者,名曰神机,神去则机息”。皆不升而降也。地气者,人之脾胃也,脾主五脏之气,肾主五脏之精,皆上奉于天。二者俱主生化,以奉升浮,是
知春生夏长,皆从胃中出也。故动止饮食,各得其所,必清必净,不令损胃之元气,下乘肾肝,及行秋冬殒杀之令,则亦合于天数耳。●.《素问
·五常政大论》说:“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注释:西北地高气寒,得地阴之气奉养,气不妄泄而人易长寿;东南地低气热,承
天阳之气下降,气常耗散而人易夭折)。所谓“阴精所奉”,是指地下的精气升至天上,也就是春夏时节阳气生发、肌气增长。所谓“阳精所降”,
是指天上的清阳之气降到地下,也就是秋冬时节阳气收敛、阴气潜藏。例如,地下潜藏的阴精(地气),到了春季,在阳气的引领下,开始向上升腾
,这就是春天的“生发之气”。时序推移,到了夏季,阳气升极而浮,这就是夏天的“蕃秀之气”。风、寒、界、湿、燥、火六气随着时序的推移升
至天上,就化为天上的清阳之气。人如果能够顺应这种生发向上的规律,就能长寿。天上的阳精(天气),到了秋天,会随着阴气的下降,肃降于地
,成为秋天的“收敛之气”;到了冬季,阴精下降到极点就沿藏于地下,成为冬天的“闭藏之气”。木、火、土、金、水五运随着时令的推移下降于
地下,就化为地下的浊阴之气。人如果违背了这种潜藏向下的规律,就会生病,甚至天折。《素问·五常政大论》还说:“生命时刻存在着与外界的
物质能量交换,这叫做气立;假如呼吸停止了,那么生命与自然界的交换也就会失常,生化的源泉也就随之断绝。生命的内在气化活动规律和调控机
制,叫做神机;如果神的调控丧失了,那么生化的机能也就会停止”。这些都是清阳之气不但不升反而下降的结果,精气升降的关键在于牌胃。人的
脾肾,与大地相似,都有生化孕育的作用。脾(胃)是后天之本,五脏所需的精气都是通过脾转输的;肾是先天之本,五脏的精气都贮藏于肾。脾肾
所生化、受藏的阳精和阴精都要上奉于心肺,就如同自然界春生夏长的升浮之气一样。而上奉的精气都是胃中的水谷精微化生的。因此,在日常生活
中,作息要有规律,饮食要有节制,吸收生化清净的精气,不使脾胃元气受到损伤;元气就不会像秋冬肃杀之气一样下降至肝肾,并影响它们的功能
。这样,人的生命才能达到自然应有的寿数。附:随应四季的养生之理春夏两季,阳气生发、阴气增长,地下的精气升至天上,成为清阳之气。人
如果能够顺应这种生发向上的规律,便能长寿。秋冬两季,阳气收敛、阴气潜藏,天上的清阳之气降到地下,成为浊阴之气,人如果违背了这种潜
藏向下的规律,则生病,甚至夭折。二十八、五脏之气交变论○.《五脏别论》云∶“五气入鼻,藏于心肺”。《难经》云∶“肺主鼻,鼻和则知
香臭”。洁古云∶“视听明而清凉,香臭辨而温暖”。此内受天之气,而外利于九窍也。夫三焦之窍开于喉,出于鼻。鼻乃肺之窍,此体也;其闻香
臭者,用也。心主五臭,舍于鼻。盖九窍之用,皆禀长生为近。心,长生于酉,酉者肺,故知臭为心之所用,而闻香臭也。耳者,上通天气,肾之窍
也,乃肾之体,而为肺之用,盖肺长生于子,子乃肾之舍而肺居其中,而能听音声也。一说,声者天之阳,音者天之阴。在地为五律,在人为喉之窍
,在口乃三焦之用。肺与心合而为言出于口也,此口心之窍开于舌为体,三焦于肺为用,又不可不知也。肝之窍通于目,离为火,能耀光而见物,故
分别五色也,肝为之舍。肾主五精,鼻藏气于心肺,故曰主百脉而行阳道。经云∶脱气者目盲,脱精者耳聋,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此明耳、目
、口、鼻为清气所奉于天,而心劳胃损则受邪也。●.《素问·五脏别论》说:“臊、焦、香、腥、腐等五气由鼻吸入,贮藏在上焦心肺”。《难
经·三十七难》说:“肺开窍于鼻,肺气是与鼻相通的,肺气和则鼻窍通利就能辩知香臭”。张洁古说:“视力明晰,听觉灵敏,是耳目清爽的反映
;鼻能分辩香和臭,感知外界的寒热,这是鼻窍通气的反映”。耳、目、鼻的生理功能,都是人体内养脏腑、外利九窍的功能活动的体现。例如,三
焦是水液出入的通道,它开窍于喉,出于鼻。鼻是肺的外窍,这是鼻的本体;而鼻可以明辨香臭,这是鼻的功能。心主五气,但是必须通过鼻窍的传
递才能得到反映。五脏与九窍的关系,有的是直接相互为用的,例如,目是肝之窍,肝气和,目才能看到五色;口是脾之窍,脾气和,口才能分辩五
味。但也有不是直接相互为用的,例如,心主五气,肺开窍于鼻,心火克肺金,而心却要靠鼻来辨别香臭;肺主五声,肾开窍于耳,肺金生肾水,肺
却要靠耳来听到五音。耳是肾的外窍,其本体属肾,而其功用却在肺,因肺本主声,所以耳能听到声音。还有一种说法,声是直接发出的单音,属于
自然中刚健的阳气;而音是混合起来间接发出的,属于自然中柔和的阴气。取材于地生成的各种材料,如竹管、钢管等制成的五律,可以发出清浊高
下的声音。对人而言,人的喉管也是发音的孔窍。口腔是发声的门户,也是三焦发挥功能的部位。肺与心相互联系,人的言语才能从口中发出。这是
因为舌是心之苗,舌又在口腔中。只有通过心的主持舌才能发声,因此心代表了舌的本体;但是喉为肺的门户,具有通气和发音的功能;三焦开窍于
喉,喉管要想发音还需借助三焦之气,因此三焦又代表了肺的作用。这是不可不知的。肝开窍于目,因此肝的精气可以上注于目,目得肝气滋养就
会明亮清澈,再通过光照亮万物并使其可见,目便能分辨各种颜色。目的生理功用,与肝肾关系密切。肝是目的精气居留的地方,这是因为肝是藏血
之脏,目得血便能视物。肾主贮藏五脏的精气,其精华同样要上注于目等孔窍。五气由鼻吸入,并贮藏在心肺,“心主血脉”,“肺朝百脉”,运行
于上焦阳道,气行血随,输精于鼻,鼻就能辨别香臭。《灵枢·决气》说:气虚,会使人眼睛模糊;精虚,会引起耳聋。《素问·五脏别论》又说:
心和肺一旦有了病,鼻的功能也就不正常了。这些都说明了耳、目、口、鼻、舌五官的功能要想正常发挥,都需借助胃中清阳之气升发上达于头面官
窍。而劳倦过度,饮食没有节制,损伤了脾胃,导致阳气下陷,清气不升,则五脏所主的九窍就都会发生病变,甚至机体也易受邪气的侵犯。附:五
脏与九窍关系【图解】五脏与九跨存在对应关系:肝开窍于目,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前阴尿道和后阴肛门。五脏之
气充足,九窍才能通利。肝气与目相通,肝脏精气旺盛,目才能辨别出各种颜色;心气与舌相通,心气充足,舌才能辨别出各种味道;脾气与口相通
,脾脏精气旺盛,口才能辨别出五谷的味道;肺气与鼻相通,肺气正常,鼻才能辨别出香臭;肾气与耳相通,肾脏精气旺盛,可以充养脑髓,髓海得
养,耳才能辨别出五音。前阴尿道的功能是排尿与生殖。尿液的生成与排泄虽由膀胱所主,但是由于肾主水,司膀胱的开合,因此尿液的代谢还要依
赖于肾的气化功能才能完成。肾主藏精,人的生长发育以及生殖都与肾精密切相关。后阴肛门的功能是排泄大便。粪便的排泄,本是大肠传化糟粕的
生理功能,但是肾阳可以温煦脾阳,通利水谷的运化,肾的阴精可以濡润大肠,防止大便干结不通。二十九、阴阳升降论1、清浊分,百病祛○.
《易》曰∶两仪生四象,乃天地气交,八卦是也。在人则清浊之气皆从脾胃出,荣气荣养周身,乃水谷之气味化之也。清阳为天(积阳成天。地气上
为云,天气下为雨。水谷之精气也,气海也,七神也,元气也,父也),清中清者,清肺以助天真。清阳出上窍(耳、目、鼻、口之七窍是也),清
中浊者,荣华腠理。清阳发腠理(毛窍也),清阳实四肢(真气充实四肢)。浊阴为地(积阴成地。云出天气,雨出地气。五谷五味之精,是五味之
化也。血荣也,维持神明也,血之将会也,母也),浊中清者,荣养于神(降至中脘而为血,故曰心主血,心藏神)。浊阴出下窍(前阴膀胱之窍也
),浊中浊者,坚强骨髓。浊阴走五脏(散于五脏之血也,养血脉,润皮肤、肌肉、筋者是也,血生肉者此也),浊阴归六腑(谓毛脉合精,经气归
于腑者是也)。●.《易经·系辞》说,天和地两仪,演生出金、木、水、火四象(春夏秋冬四时),这是自然界的天气与地气交融的结果,四象
再演化为八卦,如此一分为二地发展、变化出万事万物。就人体而言,体内上升的清气和下降的浊气,都来源于脾胃中的水谷精微;化生血液并荣养
全身的营气,也来自于水谷气味所化生的精微。自然中的清阳之气上升,就形成了天。对人体来说,脾胃中的水谷精微,清中清者,上升并清养肺气
,助养生命,布散于头面部,则耳、目、口、鼻等七窍才能通利。清中浊者,可以润泽肌肤,坚固膝理,充实四肢。自然中的浊阴之气下降,就形成
了地。在人体就表现为脾胃中的水谷精微,其浊中清的精华部分化赤为血,滋养脏腑,荣养精神。浊中的糟粕部分和多余的水液通过肛门和膀胱排出
体外;浊中浊的浓稠部分,可以充实坚强骨髓,流归五脏六腑。2、人应顺天而养○.“天气清静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
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
下,则菀不荣;贼风数至,豪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苛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此说人之不避
大寒伤形,大热伤气,四时节候更改之异气,及饮食失节,妄作劳役,心生好恶,皆令元气不行,气化为火,乃失生夭折之由耳。●.《素问·四
气调神大论》说:“天气是清净光明的,它那促进万物与人类生化的力量含而不露。正因为含而不露,所以才能长生不灭,万古不衰。若它的力量显
露于外,则日月不分,阴霾晦暗,邪气将乘虚而入,酿成灾害从而出现阳气不通,阴气遮蔽光明,云雾不升,而露不正常下降等情况。阴阳不相交,
则万物的生长发育就不能按时进行,即使是生存能力很强的巨大的树木也避免不了干枯而死。像这样恶气不散发、风雨不调和、甘露不下降,再加上
伤害生物的狂风暴雨无规律地侵袭,导致了自然界的秩序紊乱,使天地四时不能保持其平衡,与常规相违背,万物未及寿数的一半便都夭折了。在这
种情况下,只有精通养生之道的圣人才能够适应环境,不发生疾病。万物适应此类变化,它们的生命力就不会枯竭”。这就是说,人们如果不注意大
寒大热的刺激,大寒就会冻伤形体,大热就会损伤元气。当遇到四季气候异变,或者非时之气时,再加上饮食没有节制,劳倦过度,心中常生好恶之
心。这些因素都会损伤脾胃,使元气不升,阴火上行,阴火炽烈,又会损伤元气,这便是致使人夭折短命的原因。附:水谷精微清浊分流图脾胃是气
血生化之源,在肺与心的协调下,水谷精微便能清升浊降,流通布散,并荣养全身。的┏清中清者————————清养肺气,通利七窍脾
水┃清中浊者————————润泽肌肤,坚固膝理,充实四肢胃谷━┫浊中清的精华部分————滋润脏腑,荣养精神中精┃浊中
清的糟粕部分微┃和多余的水液————排出体外┗浊中浊的浓稠部分————充实坚强骨髓,流归五脏六腑三十、调理脾胃治验——治
法用药若不明升降浮沉差互反损论1、怎样才是真正的病已治愈○.予病脾胃久衰,视听半失,此阴盛乘阳,加之气短,精神不足,此由弦脉令虚
,多言之过,皆阳气衰弱,不得舒伸,伏匿于阴中耳。癸卯岁六七月间,淫雨阴寒,逾月不止,时人多病泄利,湿多成五泄故也。一日,予体重、肢
节疼痛,大便泄并下者三,而小便闭塞。思其治法,按∶《内经·标本论》∶大小便不利,无问标本,先利大小便。又云∶在下者,引而竭之,亦是
先利小便也。又云∶诸泄利,小便不利,先分别之。又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皆当利其小便,必用淡味渗泄之剂以利之,是其法也。噫!圣
人之法,虽布在方册,其不尽者,可以求责耳。今客邪寒湿之淫,从外而入里,以暴加之,若从以上法度,用淡渗之剂以除之,病虽即已,是降之又
降,是复益其阴,而重竭其阳气矣,是阳气愈削,而精神愈短矣,是阴重强而阳重衰矣,反助其邪之谓也。故必用升阳风药即瘥,以羌活、独活、柴
胡、升麻各一钱,防风根截半钱,炙甘草根截半钱,同?咀,水四中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大法云∶湿寒之胜,助风以平之。又曰∶下者举
之,得阳气升腾而去矣。又法云∶客者除之,是因曲而为之直也。夫圣人之法,可以类推,举一而知百病者,若不达升降浮沉之理,而一概施治,其
愈者幸也。●.我有脾胃病,脾胃早就衰弱了,视力和听力也都丧失了一半,这是阴火过盛克伐阳气所致。再加上出现呼吸短促、精神不振、弦脉
等症状,这都是因为脾胃之气本就虚弱,平日说话太多又损伤元气,导致阳气衰弱,不能伸展布散,伏于下焦阴位,从而使得阴火亢盛而上凌的缘故
。癸卯年的六、七月份,阴雨连绵,阴寒潮湿,超过一个月都没有停止,当时的人大多都得了泄泻,这是水湿太盛困阻脾胃,致使脾胃之气衰弱。脾
胃一衰弱,便不能正常运化水湿,于是就引发了各种泄泻。有一天,我自己也出现了身体沉重,四肢关节疼痛,大便泄泻,食物残渣与水液混合而下
的症状,但是小便却闭塞不通。于是我思考它的治法,按照《素问·标本病传论》所说,如果大、小便都不通利,那就不用辨别标本,首先要通利大
、小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说,病邪在下焦的,药用疏导的方法祛除,也要先通利小便。先贤还论述说:所有泄泻的病证,只要出现小便不
通畅的,就应该先通利小便。又说:治疗水湿之邪,如果不通利小便,就不是正确的治法。总之都应当通利小便。必须使用淡味渗泄的方剂通利小便
,这才是正确的治法。唉!先圣的方法,虽然遍布于书册之上,但是其中也会有不详尽的地方,这是可以推想出来的(可以商榷探讨的)。现在阴雨
连绵,寒湿邪气泛滥,由外侵入体内,发病急骤。如果遵从上面的治则,使用淡渗利水的方剂来除湿,疾病虽然可以立刻痊愈,但是淡渗利水的药物
会使已经下降的阳气再被沉降,而这会增益阴气,耗竭阳气,导致阳气更加削弱,精神越来越委靡。体内阴阳之气升降失调,阴气得到加强而阳气被
削弱,会进一步助长阴邪。因此,治疗时必须使用升发阳气、祛风胜湿的药物才能治愈。用味辛性温的羌活、独活、柴胡、升麻各3克,截断的(切
去根,下同)防风根1.5克,截断的炙甘草根1.5克,一起切碎,加四中益水煎煮,煎至一盏,去除药渣,温热服下。(《内径》)论治的大法
说:寒湿偏重的疾病,要用祛风的方药来治疗。又说:病邪在下焦的,就要用向上升举的方法治疗,阳气能够向上升腾,病邪就会消除。还说:外邪
侵入人体,影响阳气的升腾,就要驱除外来的邪气,外邪一除,被郁阻的阳气就能正常运行了。先圣这些治病的方法,可以类推,举一反三,从而通
晓百病的治法。但是如果不懂得升降浮沉的道理,而统一施治,即使能治愈疾病,那也只能算是走运了。2、以【清神益气汤】为例○.戊申六月
初,枢判白文举年六十二,素有脾胃虚损病,目疾时作,身面目睛俱黄,小便或黄或白,大便不调,饮食减少,气短上气,怠惰嗜卧,四肢不收。至
六月中,目疾复作,医以【泻肝散】下数行,而前疾增剧。予谓大黄、牵牛,虽除湿热,而不能走经络。下咽,不入肝经,先入胃中。大黄苦寒,重
虚其胃;牵牛其味至辛,能泻气,重虚肺本,嗽大作,盖标实不去,本虚愈甚。加之适当暑雨之际,素有黄证之人,所以增剧也。此当于脾胃肺之本
脏,泻外经中之湿热,制【清神益气汤】主之而愈。●.戊申年六月初,枢密院判官白文举,六十二岁,平时就有脾胃虚弱损伤的疾病,眼病时常
发作,身体、面色、眼珠都呈黄色,小便有时色黄有时色白,大便不正常,进食减少,呼吸短促,咳嗽气喘,倦怠嗜睡,四肢无力。到了六月中旬,
眼病复发。医生认为这是肝火上炎,使用【泻肝散】治疗,结果腹泻了几次,前面的病情反而加重了。我认为大黄、牵牛子之类的药物,属于峻下之
品,虽然能除湿清热,但是却不能在经络中运行。药物咽下之后,不是先进入肝,而是到了胃里。大黄味苦性寒,会严重地削弱胃气;牵牛子辛散
,能泄利阳气,严重地削弱肺气,甚至引起咳嗽大作。这是因为在标的实邪没有被祛除,而人体的阳气却更加虚衰。再加上正值署天多雨,湿热交蒸
,平时就有黄疸证的人,因外界湿热助长体内的湿热之邪,因此病情便会加重。正确的治疗方法,应该是内补脾、胃、肺三脏的虚弱之气,外泻经络
中的湿热。于是我制订了【清神益气汤】来治疗。白文举服用后病愈。○.【清神益气汤】方茯苓、升麻以上各二分;泽泻、苍术、防风以上
各三分;生姜五分,此药能走经,除湿热而不守,故不泻本脏,补肺与脾胃本中气之虚弱。青皮一分;橘皮、生甘草、白芍药、白术以上各二
分;人参五分,此药皆能守本而不走经。不走经者,不滋经络中邪;守者,能补脏之元气。黄柏一分;麦门冬、人参以上各二分;五味子三
分,此药去时令浮热湿蒸。上件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空心服。●.【清神益气汤】方茯苓、升麻各0.6克,
泽泻、苍术、防风各0.9克,生姜1.5克,青皮0.3克,橘皮、生甘草、白芍药、白术各0.6克,人参1.5克,黄柏0.3克,麦门冬、
人参各0.6克,五味子0.9克。方义:茯苓、泽泻能利湿,使湿热从小便中排出;升麻、防风、生姜、苍术等辛散能走经络,助风胜湿,鼓舞阳
气而外行经络。以上药物可以进入经络,能驱除其中的湿热邪气却又不滞留,因此它们不仅不会消散脾、胃、肺三脏之气,还能补益三者之虚。青皮
、橘皮能行气消滞,疏利肝脾。人参、甘草、白术,能补益中焦脾胃之气,中焦气旺,人体的元气就会旺盛,然后再配上白芍以敛阴。以上药物能够
固守脾、胃、肺,补益三脏的元气,而不会进入经络,滋长其中的邪气。人参、麦门冬、五味子合成【生脉散】益气生津;加黄柏既能助麦门冬、五
味子敛阴生津泻热,又能助苍术清热利湿。以上药物能除去盛夏的湿热。诸药合用,达到补脾胃、升阳气、除湿热的功效,标本兼治。用法:以上药
物锉如麻豆大小,作为一服药,加水两盏,煎至一益,去除药渣,微温空腹服用。○.火炽之极,金伏之际,而寒水绝体,于此时也。故急救之以
【生脉散】,除其湿热,以恶其太甚。肺欲收,心苦缓,皆酸以收之。心火盛则甘以泻之,故人参之甘,佐以五味子之酸。孙思邈云∶夏月常服五
味子,以补五脏气是也。麦门冬之微苦寒,能滋水之源于金之位,而清肃肺气,又能除火刑金之嗽,而敛其痰邪。复微加黄柏之苦寒,以为守位,滋
水之流,以镇坠其浮气,而除两足之痿弱也。●.农历六月,正是火热之邪旺盛到极点,金气伏藏的三伏时节,热气蒸腾,汗大出,津液最易被耗
伤,此时要用【生脉散】急救津液,而不能用泻下药来清除湿热,以免加重津液的损伤。肺气喜于收敛,心气苦于缓散不收,因此它们都要用酸味的
药物来收敛。如果心火过于旺盛,就用甘味的药物来清泻心火,因此用甘味的人参,配上酸味的五味子以补益元气、收敛肺气。孙思逸说:夏天经常
服用五味子,能够补益五脏之气。麦门冬性寒味微苦,能滋养肾水生化之源——肺金,清利肃降肺气,还能解除心火刑克肺金引发的咳嗽,清肃肺中
的痰液。再稍微加点味苦性寒的黄柏,以泻火坚阴,滋养肾水,还可以抑制升浮的阳气,从而除去两腿的痰弱无力。3、以【半夏白术天麻汤】为例
○.范天駷之内,素有脾胃之证,时显烦躁,胸中不利,大便不通。初冬出外而晚归,为寒气怫郁,闷乱大作,火不得升故也。医疑有热,治以【疏
风丸】,大便行而病不减。又疑药力小,复加七、八十丸,下两行,前证仍不减,复添吐逆,食不能停,痰唾稠粘,涌出不止,眼黑头旋,恶心烦闷
,气短促上喘无力,不欲言。心神颠倒,兀兀不止,目不敢开,如在风云中。头苦痛如裂,身重如山,四肢厥冷,不得安卧。余谓前证乃胃气已损,
复下两次,则重虚其胃,而痰厥头痛作矣。制【半夏白术天麻汤】主之而愈。●.范天駷的妻子,平时就有脾胃衰弱病,时常感到烦躁不安,胸中
胀满不舒,大便不通畅。初冬时节,外出回来晚了,身体的阳气被寒气郁闭,胸中气满不舒,苦闷烦躁。这是风寒外闭,火热内生,火气被郁遏,不
能升腾的缘故。当时的医生怀疑她体有内热,用【疏凤丸】来治疗。结果大便通畅了,但病情并没有好转。医生又怀疑是药力太小了,又增加了七、
八十九【疏风丸】。结果病人腹泻了两次,前面的症状不仅没有减轻,又增加了呕吐,饮食进入胃肠立即泻出,痰液和唾液黏稠,涌吐不止,头晕眼
花,恶心烦闷,呼吸短促,喘息无力,不想言语,神志不清,昏昏沉沉,眼睛不敢睁开,就像置身于云雾中,头痛得像要裂开了一样,身体沉重得像
压了座山,四肢逆冷,睡不安稳等症。我认为上面的症状是胃气已经被损耗,却又两次误用泻下药,这就严重削弱了胃气,胃气衰弱,脾胃便不能升
举水谷清气,运化痰湿于是就出现了痰气上逆所致的头痛等症。于是我制订了【半夏白术天麻汤】来治疗。病人服用后病愈。○.【半夏白术天麻
汤】方黄柏二分;干姜三分;天麻、苍术、白茯苓、黄芪、泽泻、人参以上各五分;白术、炒曲以上各一钱;半夏汤洗七次、大麦面、橘皮
以上各一钱五分。上件咀。每服半两,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带热服,食前。●.【半夏白术天麻汤】方黄柏0.6克,干姜0.9克,天
麻、苍术、白茯苓、黄芪、泽泻、人参各1.5克,白术、炒神曲各3克,半夏热水洗七次、大麦芽面、橘皮各4.5克。用法:以上药物切碎,每
次服用15克,加水两益,煎至一盏,除去药渣,饭前趁热服用。○.此头痛苦甚,谓之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旋,风虚内作,
非天麻不能除;其苗为定风草,独不为风所动也。黄芪甘温,泻火补元气;人参甘温,泻火补中益气;二术俱苦甘温,除湿补中益气;泽、苓利小便
导湿;橘皮苦温,益气调中升阳;曲消食,荡胃中滞气;大麦面宽中助胃气;干姜辛热,以涤中寒;黄柏苦大寒,酒洗以主冬天少火在泉发躁也。●
.方义:头痛得厉害,是足太阴脾经受邪,不能转输水谷清气、运化水湿所致。治疗痰气上逆所致的头痛,非半夏不可,半夏主入脾胃兼入肺,能
行水湿,降逆气,善祛脾胃湿疾。头泽眼花,是体内有虚风的表现,必须使用天麻才能祛风。天麻的苗叫定风草,唯独它能够不被风吹动。黄芪味甘
性温,能够泻虚火,补益元气。人参味甘性温,能泻虚火,补中益气。苍术和白术都是味苦、甘性温的药物,能够除湿,补益中焦之气。泽泻、茯苓
能通利小便引导湿热之邪外出;橘皮苦温,能够调理中焦之气,升腾阳气。炒神曲能消食化滞,涤荡胃中滞留之气,大麦芽面能够宽中,助长胃气。
干姜性辛热,可用来驱教中焦的寒邪。黄柏大苦大寒,酒洗之后,入肾能够降伏冬天潜伏在下化生元气的少火。4、以【人参芍药汤】和【麻黄人参
芍药汤】为例○.戊申有一贫士,七月中病脾胃虚弱,气促、憔悴,因与【人参芍药汤】。(1)【人参芍药汤】麦门冬二分;当归身、人参
以上各三分;炙甘草、白芍药、黄芪以上各一钱;五味子五个。上件?咀。分作二服,每服用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既愈。
●.戊申年有一个贫穷的读书人,七月中自出现脾胃虚弱的病症,呼吸急促,颜色憔悴,于是就以【人参芍药汤】来为他治病。【人参芍药汤】麦
门冬0.6克,当归身、人参各0.9克,炙甘草、白芍药、黄芪各3克,五味子五个。方义:用人参补益元气,黄芪补气固表。用当归、白芍养血
活血,并能助黄芪补气生血。麦门冬、五味子、炙甘草能滋养肺阴和胃阴。以上药物合用,可以起到补中益气、养胃生津的作用。用法:以上药物切
碎,分为两服药,每服加水二盏,煎至一盏,去除药渣,温热服下。○.继而冬居旷室,卧热炕,而吐血数次。予谓此人久虚弱,附脐有形,而有
大热在内,上气不足,阳气外虚,当补表之阳气,泻里之虚热。冬居旷室,衣服复单薄,是重虚其阳。表有大寒,壅遏里热,火邪不得舒伸,故血出
于口。因思仲景太阳伤寒一证,当以【麻黄汤】发汗,而不与之,遂成衄血,却与之立愈,与此甚同,因与【麻黄人参芍药汤】。(2)【麻黄人参
芍药汤】方人参益三焦元气不足而实其表也、麦门冬以上各三分;桂枝以补表虚、当归身和血养血,各五分;麻黄去其外寒、炙甘草补其脾、白芍
药、黄芪以上各一钱;五味子二个,安其肺气。上件?咀。都作一服,水三盏,煮麻黄一味,令沸,去沫,至二盏,入余药,同煎至一盏,去渣
,热服,临卧。●.此人病愈之后,到了冬天居住在空旷的房子里,睡在热炕上,又吐血很多次。我认为此人脾胃虚弱的时间太长了,在肚脐或者
它的周围可以摸到有形的包块,又久睡热炕,阴火得外热之助而亢盛于内,阴火过盛就会耗伤元气,导致上输心肺的清阳之气不足,阳气虚弱,卫外
不固。治疗时应当补益在表的阳气,清泻在里的虚热(阴火)。冬天居住在空旷的房子里,衣服又单薄,这会加重削弱阳气。冬日寒气袭表,郁遏卫
阳,使火热之邪不能向外舒展伸发,就会迫使血妄行,从口中吐出。于是联想到张仲景治疗太阳经伤寒证,应当用【麻黄汤】来发汗解表,如果不以
【麻黄汤】治疗,就会形成衄血,(但是)给予【麻黄汤】就能立刻治愈。这个情况和现在非常相似,于是就以【麻黄人参芍药汤】来治疗。【麻黄
人参芍药汤】方人参、麦门冬各0.9克,桂枝、当归身各1.5克,麻黄、炙甘草、白芍、黄芪各3克,五味子二个。方义:本方是在【人参芍药
汤】的基础上,加入了麻黄、桂枝两味药,以增强祛风散寒、发汗解表的作用。方用味辛性温的麻黄、桂枝走表以散外案,麦门冬、白芍滋阴清热,
人参、黄芪、炙甘草甘温以补中益气、健脾和胃。当归配上人参、黄芪补血,合白芍养血和营,五味子益气生津,人参、麦门冬滋阴润肺。用法:以
上药物切碎,作为一服药,加水三盏,先煎煮麻黄,等水沸腾后,去掉上面的浮沫,煎至两益水后再加入其余的药物,煎至一盏,除去药渣,睡前热
服。5、以更多方剂为例○.(1)【升阳散火汤】治男子妇人四肢发热,肌热,筋痹热,骨髓中热,发困,热如燎,扪之烙手,此病多因血虚而
得之。或胃虚过食冷物,抑遏阳气于脾土,火郁则发之。生甘草二钱;防风二钱五分;炙甘草三钱;升麻、葛根、独活、白芍药、羌活、人参
以上各五钱;柴胡八钱。上件?咀。每服秤半两,水三大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忌寒凉之物冷水月余。●.【升阳散火汤】主治男子
和妇女四肢发热,肌肤发热,筋脉拘挛,关节疼痛、发热且难以屈伸,自己感觉骨髓内发热,困倦,身体发热如同火烧灼一般,摸上去感觉烫手。以
上症状大多是阴血亏虚所致,或者是因为胃虚,而又进食太多冰冷的食物,使阳气被寒邪闭郁于中焦脾胃。火热郁滞于体内,就要用升散发越的方法
治疗。组成:生甘草6克,防风7.5克,炙甘草9克,升麻、葛根、独活、羌活、白芍、人参各15克,柴胡24克。方义:方用羌活、防风、独
活、葛根、升麻、柴胡等辛散的风药,既能升引脾胃清阳之气,又能发越郁滞于体内的火热,火散则热退。佐以生甘草以泻火缓急,加白芍能甘酸化
阴,敛阴生津。配以人参、炙甘草甘温能补益脾胃元气。诸药合用,升阳与散火兼备,且散中有补、有收,标本兼治。用法:以上药物切碎,每次服
用秤取15克,加水三大盏,煎至一盏去除药渣,温服。一个多月都要忌用寒凉的物品以及冷水。○.(2)【安胃汤】治因饮食汗出,日久心中
虚,风虚邪令人半身不遂,见偏风痿痹之证,当先除其汗,慓悍之气,按而收之。黄连拣净,去须、五味子去子、乌梅去核、生甘草以上各五分;
熟甘草三分;升麻梢二分。上?咀。分作二服,每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食远。忌湿面、酒、五辛、大料物之类。●.【安胃汤
】主治因为进食的时候汗出,时间长了,感觉心中空虚,风邪又乘虚侵袭人体,出现半身不遂的偏风证(一侧肢体痿软、麻痹等),手足痿软、无力
运动的痿证,或者肢体麻痹、疼痛的痹症。治疗以上症状时,应当先制止出汗,而体内因风邪影响而慓悍急猛的气就应当抑止并收敛。黄连挑洗干净
,去梓根须、五味子去子、乌梅去核、生甘草各1.5克,熟甘草0.9克,升麻梢0.6克。方义:方用黄连苦寒,能清泻胃火,配以生甘草泻
火缓急,熟甘草温中、补脾、生津,再配上酸味收敛的五味子、乌梅以止汗生津,还能收敛体内慓悍急猛之气。升麻作为引经药,可以引领诸药进入
足阳明经。诸药合用,使汗出得止,胃热得清,津生气敛而诸症得解。用法:以上药物切碎,分为两服药,每服加水二盏,煎至一盏,去除药渣,饭
后较长时间温服。忌食黏腻不易消化的面类,酒类,葱、薤(xiè薤白[小根蒜]的亞种,俗称藠jiào头)、蒜、韭、胡荽(húsuī俗
称香菜)等五种辛辣食物和八角茴香等。○.(3)【清胃散】治因服补胃热药,而致上下牙痛不可忍,牵引头脑满热,发大痛,此足阳明别络入
脑也。喜寒恶热,此阳明经中热盛而作也。真生地黄、当归身以上各三分;牡丹皮半钱;升麻一钱;黄连六分拣净,如黄连不好
,更加二分;如夏月倍之。大抵黄连临处增减无定。上为细末。都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渣,放冷服之。●.【清胃散】主治因为误服
补胃的热药,引起胃中热如火灼,胃火沿足阳明经向上运行,引起上下牙龈肿痛难忍,并牵引到整个头面部胀满发热,疼痛不止。以上症状的出现是
足阳明胃经的别络络脑的缘故。还出现喜欢寒凉、厌恶温热的情况,这是阳明经中火热过于炽盛所致。真生地黄、当归身各0.9克,牡丹皮1.
5克,升麻3克,黄连1.8克,拣洗干净,如果黄连不好,再加0.6克;如果是夏天,用量要加倍。一般情况下,黄连的用量要根据具体情况
而定。方义:方用黄连苦寒泻火,直清胃中积热;生地黄、丹皮以滋阴凉血清热,以上三味药可彻底清除足阳明经的火邪。当归能活血通络,升麻
散火解毒,兼为阳明引经之药,欲降先升,可引领诸药直达病灶。五药配合,共奏清胃凉血之功。用法:以上药物研为细末,作为一服药,加水一
盏半,煎至大半益,去除药渣,放冷后服用。○.(4)【清阳汤】治口?,颊腮急紧,胃中火盛,必汗不止而小便数也。红花、酒黄柏、桂枝
以上各一分;生甘草、苏木以上各五分;炙甘草一钱;葛根一钱五分;当归身、升麻、黄芪以上各二钱。上件?咀。都作一服,酒三大盏,
煎至一盏二分,去渣,稍热服,食前。服讫,以火熨摩紧结处而愈。夫口筋急者,是筋脉血络中大寒,此药以代燔针劫刺破血以去其凝结,内则泄冲
脉之火炽。●.【清阳汤】主治口唇歪斜,面颊腮部肌肤拘挛紧张。以上症状的出现多是因为经脉空虚,寒邪不能宣泄所致。然而,发病的根本原
因是胃中火热太盛,迫使津液外泄,于是必然会出现汗出不止、小便频繁的症状。红花、酒黄柏、桂枝各0.3克,生甘草、苏木各1.5克,炙甘
草3克,葛根4.5克,当归身、升麻、黄芪各6克。【方义】方用红花、当归、桂枝、苏木辛温活血通络,还能散去经脉中的寒邪,升麻、葛根升
阳散火,二药均入阳明经胃经,能引诸药直达头面部。味甘性温的炙甘草再配上黄芪能补中益气、敛汗,还可防止小便频繁。冲脉与足阳明经都经过
气冲穴,胃火过盛,冲脉的火邪也会上冲,因此用黄柏、生甘草以清泻冲脉的火邪、缓急止痛。诸药合用,共奏温经散寒、活血通络、升清降火之功
用法:以上药物切碎,作为一服药,加黄酒三大盏,煎至一盏多一点,去除药渣,饭前温服。服药后,用酒火熨摩面颊拘挛紧张的地方,便可治愈
。一般来说,口唇歪斜,面频腮部肌肤拘挛紧张,是因为脉络的血中有大寒。用这些药可以代替燔针针刺破血,消除凝滞的邪气与淤血,清泻体内冲
脉中上炎的炽盛火邪。○.(5)【胃风汤】治虚风证,能食,麻木,牙关急搐,目内蠕瞤,胃中有风,独面肿。蔓荆子一分;干生姜二分
;草豆蔻、黄柏、羌活、柴胡、藁本以上各三分;麻黄五分,不去节;当归身、苍术、葛根以上各一钱;香白芷一钱二分;炙甘草
一钱五分;升麻二钱;枣四枚。上件锉如麻豆大。分二服,每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热服,食后。●.【胃风汤】主治能吃
,四肢麻木,牙关紧急、牵引疼痛,眼肌颤动的虚风证。以上症状的出现是因为足阳明经的经脉上行至面部,胃中有风邪,就会引起面部肿痛蔓荆子
0.3克,干生姜0.6克,草豆蔻、黄柏、羌活、柴胡、藁本各0.9克,麻黄(不去节)1.5克,当归身、苍术、葛根各3克,香白芷
3.6克,炙甘草4.5克,升麻6克,大枣四枚。【方义】方用麻黄、藁本、白芷、羌活、苍术、蔓荆子温经通络、祛风除湿;柴胡、升麻
、葛根能解表退热,引清阳之气上升,宣胃中之风。草豆蔻、生姜可温胃燥湿,黄柏味苦性寒能泻火坚阴,配以当归身养血和血,炙甘草、大枣补中
益气、健脾和胃。用法:以上药物锉如床豆大小,分为二服药,每服加水二盏,煎至一盏,去除药渣,饭后热服。三十一、阳明病湿胜自汗论1
、出汗过多会致脾胃虚寒○.或曰∶湿之与汗,阴乎阳乎?曰∶西南坤土也。脾胃也,人之汗,犹天地之雨也。阴滋其湿,则为雾露为雨也。阴湿
寒,下行之地气也。汗多则亡阳,阳去则阴胜也,甚为寒中。湿胜则音声如从瓮中出,湿若中水也。相家有说,土音如居深瓮中,言其壅也,远也,
不出也,其为湿审矣。又知此二者,一为阴寒也。《内经》曰∶气虚则外寒,虽见热中,蒸蒸为汗,终传大寒。知始为热中,表虚亡阳,不任外寒,
终传寒中,多成痹寒矣。色以候天,脉以候地。形者,乃候地之阴阳也,故以脉气候之,皆有形无形可见者也。●.有人问道:湿气和汗液,是属
阴还是属阳呢?我回答说:西南方是坤土所主,与人的脾胃相对应。人出汗,就好像自然界下雨。阴寒会滋长湿气,湿气厚重就会化为雾、露或者雨
水。雾、露、雨水是自然界阴湿寒冷并向下运行的地气。人如果汗出过多,就会损耗体内的阳气,阳气被耗,阴气就会相对过盛,甚至会演变为中焦
脾胃虚寒证(脾胃中寒)。空气中湿气过盛,声音就如同自瓮中发出一般,潮湿得如同沾了水。相士说,体内湿气旺盛的人,发出的声音就如同止息
于深瓮中一般。这是说声音壅滞、遥远而不能痛快地传出。但它可以作为审察机体是否为湿邪所伤的一种方法。人们还应该知道,湿气和汗液虽然是
两个不同的概念,但都具有阴寒的性质(注释:湿与寒二者病机多属阴寒)。《素问·调经论》说:阳气虚弱(气虚),不能温养肌肤,就会出现外
寒的症状。发病的开始即使出现中焦脾胃被热邪蕴积(脾胃中热),迫使津液外泄而出现大汗淋漓的症状,此证最终也会转变为大寒之证。这是因为
热中证刚开始时,汗出过多,阳气随津液亡失,致使肌表空虚,不能抵御外界风寒,最终就转变为中焦脾胃虚寒证,而且大多数都会变成全身拘挛、
疼痛的寒痹证。面色是用来观察人的阳气的,脉象是用来侯察人的阴分的,所以应当全面分析人的色脉以辨别病症的阴阳属性。而通过诊察色脉,就
可以在有形和无形的中得出正确的诊断。2、治汗多,饮【调卫汤】○.治湿胜自汗,补卫气虚弱,表虚不任外寒。【调卫汤】方苏木、红花以上
各一分;猪苓二分;麦门冬三分;生地黄三分;半夏汤洗七次、生黄芩、生甘草、当归梢以上各五分;羌活七分;麻黄根、黄芪以
上各一钱;五味子七枚。上?咀,如麻豆大。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中风证必自汗,汗多不得重发汗,故禁麻黄而用根节
也。●.本方补益卫气。主治湿邪过盛,卫阳之气虚衰,肌表腠理不固,自汗出,抵抗力下降,不能抵御外界风寒的侵袭。【调卫汤】方组成:苏
木、红花各0.3克,猪苓0.6克,麦门冬、生地黄各0.9克,半夏(热水洗七次)、生黄苓、生甘草、当归梢各1.5克,羌活2.1克,
麻黄根、黄芪各3克,五味子七枚。方义:方用黄芪益气固表、麻黄根敛汗固表,二者共奏实卫、固表、止汗之功,黄芪与羌活相配还能补中
益气、祛风胜湿。汗出过多会伤血,因此用当归、生地黄补血养阴,用苏木、红花活血行血。汗出过多也会耗伤津液,用麦门冬、生甘草、五味子养
胃生津。汗出过多必然会导致小便减少,用生黄苓清热燥湿,猪苓利水渗湿,半夏燥湿。湿邪祛除,风邪自然不会再滞留体内,汗出必自止。【用法
】以上药物切碎如麻豆大小,作为一服药,加水二盏,煎至一盏,除去药渣,温服。中风证必定会出现不自觉地汗出,汗出过多就不能再发汗,所以
要禁止使用发汗解表的麻黄,而要用敛汗的麻黄根。三十二、湿热成痿肺金受邪论1、肢体痿软无力,饮【清燥汤】○.六、七月之间,湿令大
行,子能令母实而热旺,湿热相合,而刑庚大肠,故寒凉以救之。燥金受湿热之邪,绝寒水生化之源,源绝则肾亏,痿厥之病大作,腰以下痿软瘫,
不能动,行走不正,两足欹侧。以【清燥汤】主之。【清燥汤】方黄连去须、酒黄柏、柴胡以上各一分;麦门冬、当归身、生地黄、炙甘草、猪苓
、神麹以上各二分;人参、白茯苓、升麻以上各三分;橘皮、白术、泽泻以上各五分;苍术一钱;黄芪一钱五分;五味子九枚。上?咀
,如麻豆大。每服半两,水二盏半,煎至一盏,去渣,稍热,空心服。●.每年的六七月,雨水偏多,湿气较盛,正是脾土所主的湿令大行之时。
脾土湿盛,湿能郁化为热,使热邪旺盛;从五行相生关系来讲,心火与脾土是母子关系,那么湿郁化热则是“子令母实”的表现。湿与热结合,就会
克伐属于庚金的大肠,因此要用寒凉的药物来清泻大肠的热结。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产生病变,就会影响到肺。肺金主燥气,受到湿热之邪气侵袭
,就会导致肺气不能肃降。同时,肺金生肾水,肺金损伤,肾水就会因缺乏生化之源而出现亏虚。肾又主骨生髓,肾气亏虚,就会出现手足痿软、无
力运动的痿证和四肢递冷的厥证,腰部以下痿软如同瘫痪一样不能行走,或者行走的时候,脚步不正(注释:原文两足欹侧中欹qī,倾斜,歪向一
边),两足歪斜摇晃。应该用清燥汤治疗。【清燥汤】方黄连(除去根须)、酒黄柏、柴胡各0.3克,麦门冬、当归身、生地黄、炙甘草、猪苓、
神曲各0.6克,人参、白茯苓、升麻各0.9克,橘皮、白术、泽泻各1.5克,苍术3克,黄芪4.5克,五味子九枚。方义:方用黄连、黄
柏可清热。茯苓、泽泻、猪苓能渗湿。白术、苍术可健脾燥湿,以消除内湿的源头。升麻、柴胡能升清阳之气,橘皮、神曲可健脾和胃,并能引导浊
气下行,二者升降互用,可以斡旋脾胃气机。黄芪、炙甘草能补中益气,抵御外湿入侵。湿热会耗伤津液,因此用人参、麦门冬、五味子合成【生脉
散】以益气生津、急救津液,当归、生地黄补血养血,滋养肾水之源,并保护肝肾。【用法】以上药物切碎如麻豆大小,每次服用15克,加水两盏
半,煎至一盏,去除药渣,空腹温服。附:脾土湿盛伤肾【图解】脾脏与长夏(每年夏至至处暑的这段时间)相应,长夏湿气太过,会使脾土湿盛。
而心火生脾土,脾土湿盛,便会使母脏——心火的热邪也偏盛。而心火能克伐肺金。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心火旺盛,肺金和大肠都受心火的克伐。
肺金受到湿热之气的侵袭,就会导致肺气不能肃降,而肺金生肾水,肺金受损,肾水也会因缺乏生化之源而亏虚。肾又主骨生髓,所以肾气亏虚了,
人就会出现痿证和厥证。因此,长夏脾土湿盛会伤及肾脏,导致人体出现多种病症。2、眼病目昏,饮【助阳和血补气汤】○.治眼发后,上热壅
,白睛红,多眵泪,无疼痛而瘾涩难开。此服苦寒药太过,而真气不能通九窍也,故眼昏花不明,宜助阳和血补气。【助阳和血补气汤】方香白芷
二分;蔓荆子三分;炙甘草、当归身酒洗、柴胡以上各五分;升麻、防风以上各七分;黄芪一钱。上?咀。都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
一盏,去渣,热服,临卧。避风处睡,忌风寒及食冷物。●.本方主治眼病发作后,热邪壅滞于头面部,白晴充血发红,眼屎增多,眼睛流泪,目
无痛感,但是眼睑内如有沙子一般难以睁开。这是因为服用了过多的苦寒药,损伤脾胃,致使元气因生化无源而虚弱,元气一虚便不能向上通利九窍
,因此就出现了眼睛昏花、视物不清的症状。治疗时应当助清阳上升、和阴血、补元气。【助阳和血补气汤】方香白芷0.6克,蔓荆子0.9克,
炙甘草、当归身(用酒洗)、柴胡各1.5克,升麻、防风各2.1克,黄芪3克。方义:柴胡、升麻可升发清阳、发散郁火;白芷、防风、蔓荆
子能清利头目、发散风热;酒洗当归身可养肝和血,肝脏气血充足,目即能视;清阳之气出上窍,九窍才能通利,因此用黄芪、炙甘草补中益气。诸
药合用,共奏助阳、和血、补气之功。用法:以上药物切碎,作为一服药,加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除药渣,睡前趁热服下。要在避风的地方睡
眠,还要注意避开风寒,忌食生冷的食物。3、脾胃虚弱,饮【升阳汤】和【升阳除湿汤】○.治大便一日三四次,溏而不多,有时泄泻,腹中鸣
,小便黄。(1)【升阳汤】方柴胡、益智仁、当归身、橘皮以上各三分;升麻六分;甘草二钱;黄芪三钱;红花少许)上
呚咀。分作二服,每服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本方主治大便一天三四次,稀薄不成形,而量又不多,有时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
薄甚至呈水样的泄泻,腹中肠鸣,小便色黄。【升阳汤】方柴胡、益智仁、当归身、橘皮各0.9克,升麻1.8克,甘草6克,黄芪9克,红花少
许。方义:本方即【补中益气汤】去掉人参、白术,再加入益智仁、红花而成。因为人参、白术补而不走,所以应当减去二药,而重用黄芪以补脾
胃、除湿热,再配上升麻、柴胡以升阳举陷。阳气不升,寒湿滞留于大肠,就会出现泄泻,因此要用益智仁温中止泻。泄泻止息,小便即可通利。橘
皮可导滞降浊,甘草能温中补脾,当归可活血补血,再加少许红花以助当归活血。【用法】以上药物切碎,分为二服药,每服加二大盏水,煎至一盏
,去除药渣,温服。○.治脾胃虚弱,不思饮食,肠鸣腹痛,泄泻无度,小便黄,四肢困弱。(2)【升阳除湿汤】方甘草、大麦面如胃寒腹鸣者
加、陈皮、猪苓以上各三分;苍术一钱泽泻、益智仁、半夏、防风、神曲、升麻、柴胡、羌活以上各五分。上?咀。作一服,水三大盏,
生姜三片,枣二枚,同煎至一盏去渣,空心服。●.本方主治脾胃虚弱,不思饮食,腹中肠鸣,腹痛,泄泻不止,小便色黄,四肢沉重、软弱乏力
。这些症状是牌虚湿盛所致。【升阳除湿汤】方甘草、大麦糵面(胃寒、腹鸣的人,要加入)、陈皮、猪苓各0.9克,泽泻、益智仁、半夏、防风
、神曲、升麻、柴胡、羌活各1.5克,苍术3克。方义:方用羌活、防风、苍术能祛风以胜湿,柴胡、升麻可助清阳上升,以上药物合用,既能
祛湿,又可升阳。湿邪宜从小便中排出,所以配上猪苓、泽泻以利尿渗湿。陈皮能理气健脾燥湿,半夏可祛除脾胃痰湿,神曲、大麦芽能健脾和胃。
用益智仁温中止泻,甘草固护胃气,生姜温中,大枣补脾健胃。大麦糵面(糵niè生芽的米)能驱寒、健脾和胃,因此胃寒、肠鸣的人应当加入。
诸药合用,共奏升阳除湿之功。用法:以上药物切碎,作为一服药,加水三大益,生姜三片,大枣二枚,一起煎至一盏,去除药渣,空腹服用。4
、头昏闷、不喜食,饮【益胃汤】○.治头闷,劳动则微痛,不喜饮食,四肢怠惰,躁热短气,口不知味,肠鸣,大便微溏黄色,身体昏闷,口干
不喜食冷。【益胃汤】黄芪、甘草、半夏以上各二分;黄芩、柴胡、人参、益智仁、白术以上各三分;当归梢、陈皮、升麻以上各五分;苍术
一钱五分。上?咀。作一服,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食前。忌饮食失节、生冷、硬物、酒、湿面。●.本方主治头部昏闷,劳作
活动时还微微发痛,不爱饮食,四肢困倦沉重,身体感到燥热,呼吸短促不接,口不能辨别味道,腹中肠鸣,大便色黄稍不成形,身体困倦发闷,口
干,不爱进食生冷的食物。黄芪、甘草、半夏各0.6克,黄芩、柴胡、人参、益智仁、白术0.9克,当归梢、陈皮、升麻各1.5克,苍术4
.5克。方义:方用白术、苍术能健脾燥湿,再配上人参、黄芪以补中益气。用升麻、柴胡升阳举陷,黄芩、甘草清除燥热;陈皮、半夏和胃降逆
;益智仁温中止泻,当归润肠通便,益智仁、当归同用,还能止泻而不使大便秘结。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除湿、升阳举陷止泻之功。用法:以
上药物切碎,作为一服药,加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除药渣,饭前温服。禁忌:饮食没有节制,食用生冷、坚硬、黏腻不易消化的食物和酒。5、
吃不下东西,口干,饮【生姜和中汤】○.治食不下,口干虚渴,四肢困倦。【生姜和中汤】生甘草、炙甘草以上各一分;酒黄芩、柴胡、
橘皮以上各二分;升麻三分;人参、葛根、藁本、白术以上各五分;羌活七分;苍术一钱;生黄芩二钱。上?咀。作一服
,水二盏,生姜五片,枣二枚,劈开,同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之,食前。●.本方主治吃不下东西,口干,喜欢饮水,但是饮水后又感到不适
,四肢困重倦怠。以上症状是脾虚湿困所致。生甘草、炙甘草各0.3克,酒黄芩、柴胡、橘皮各0.6克,升麻0.9克,人参、葛根、藁本
、白术各1.5克,羌活2.1克,苍术3克,生黄芩6克。方义:方用炙甘草、人参、白术、苍术可健脾燥湿、补中益气,酒黄芩、生甘草
能清热、止口干;葛根可退热生津,鼓舞胃气上行津液,以止虚渴;羌活、藁本能祛风胜湿、清利头目、舒散四肢的酸困,升麻、柴胡能助清阳上升
,橘皮可引导浊气下降,生姜能温中开胃,大枣可补牌胃。诺药合用,共奏健脾除湿开胃、升清降浊生津之功。用法:以上药物切碎,作为一服药,
加水二盏,生姜五片,剖开的大枣二枚,一起煎至一益,去除药渣,饭前温服。6、脾胃伤,腹中与胸胁胀闷,饮【强胃汤】○.治因饮食劳役所
伤,腹胁满闷短气,遇春口淡无味,遇夏虽热而恶寒,常如饱,不喜食冷物。【强胃汤】黄柏、甘草以上各五分;升麻、柴胡、当归身、陈皮
以上各一钱;生姜、神曲以上各一钱五分;草豆蔻二钱;半夏、人参以上各三钱;黄芪一两。上?咀。每服三钱,水二大盏,煎
至一盏,去渣,温服,食前。●.本方主治因为饮食没有节制,劳倦过度损伤脾胃,致使腹中和胸胁胀满憋闷,呼吸短促不接,到了春天口中淡而
无味,到了炎热的夏天却怕冷,时常感觉腹中饱胀,不喜欢吃生冷的食物。黄柏、甘草各1.5克,升麻、柴胡、当归身、陈皮各3克,生姜、神
曲各4.5克,草豆蔻6克,半夏、人参各9克,黄芪30克。方义:方中重用黄芪,再配上人参、甘草来补益脾胃之气。配以升麻、柴胡
升发清阳之气;半夏、生姜温胃化浊,化饮消滞;神曲、草豆蔻温中燥湿、开胃助消化;陈皮理气开胃,当归养血和血。为防以上药物过于温燥,再
配上黄柏以降阴火,纠正其偏。诸药合用,共奏补中益气、开胃消食、升清降浊之功。用法:以上药物切碎,每次服用9克,加水二大盏,煎至一盏
,去除药渣,饭前温服。7、胃脘痛,饮【温胃汤】○.【温胃汤】专治服寒药多,致脾胃虚弱,胃脘痛。人参、甘草、益智仁、缩砂仁、厚朴
以上各二分;白豆蔻、干生姜、泽泻、姜黄以上各三分;黄芪、陈皮以上各七分。上件为极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半盏,温服,食前。
●.【温胃汤】专门治疗服用寒凉的药物太多,损伤脾胃,致使脾胃虚弱、胃脘疼痛。【组成】人参、甘草、益智仁、缩砂仁、厚朴各0.6克
;白豆蔻、干生姜、泽泻、姜黄各0.9克;黄芪、陈皮各2.1克。方义:方用人参、黄芪、甘草能补益脾胃之气;厚朴、陈皮、泽泻可燥
湿行气利水;味辛性温的益智仁、砂仁、白豆蔻能温中行气、化浊开胃;干姜辛热燥烈,主入脾胃而长于温中散寒、健运牌阳;姜黄辛温祛寒、通经
止痛。诸药合用,共奏补中益气、温中行气、散寒止病之功。用法:以上药物研为极细的粉末,每次服用9克,加水一盏,煎至半盏,饭前温服。8
、补胃气,用【和中丸】○.【和中丸】人参、干生姜、橘红(以上各一钱)干木瓜(二钱)炙甘草(三钱)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不进饮食
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温水送下,食前服。●.【和中丸】能补益胃气、增进食欲。人参、干生姜、橘红各3克,干木瓜6克,炙甘草9克
。方义:方用人参能大补元气,特别能补益脾胃之气,再配上理气的橘红,以防补益太过,使邪气滞留。重用温补脾胃的炙甘草,配上味辛、甘的干
生姜,更能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再配上味酸的木瓜以敛阴、养胃生津。以上药物合用,可以起到养胃、消食散积的功效。用法:以上药物切碎研为
细末,开水和面蒸饼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剂,每次服用三十到五十九,饭前以温水送下。9、和胃气,用【藿香安胃散】○.治脾胃虚弱,不进饮
食,呕吐不待腐熟。【藿香安胃散】藿香、丁香、人参以上各二钱五分;橘红五钱。上件四味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大盏,生姜一片,同煎
至七分,和渣冷服,食前●.【藿香安胃散】主治脾胃虚弱,不想进食,或者进食之后食物还未消化、腐熟就吐出。藿香、丁香、人参各7.5克
,橘红15克。方义:方用藿香芳香化湿、醒脾和胃,丁香温中、和胃、止呕。重用橘红以散寒理气,再配上人参以助橘红行气、消化饮食。加入生
姜可温中止呕。诸药合用,共奏芳香化浊、温中止呕之功。用法:以上四味药研为细末,每次服用6克,加水一大盏,生姜一片,一起煎至大半盏,
连同药渣一起在饭前冷服。10、治肠鸣、腹痛泄,用【异功散】○.【异功散】治脾胃虚冷,腹鸣,腹痛,自利,不思饮食。人参、茯苓、白术
、甘草、橘皮以上各五分。上为粗散。每服五钱,水二大盏,生姜三片,枣二枚,同煎至一盏,去渣,温服,食前。先用数服,以正其气。●.
【异功散】主治脾胃虚寒,腹中肠鸣,腹痛,泄泻,不思饮食。人参、茯苓、白术、甘草、橘皮各1.5克。方义:方用人参、白术、甘草能补益脾
胃之气,茯苓能健脾利湿。肠鸣有声是因为有痰湿郁积于肠间,因此配上橘皮以行气、利湿、化痰。生姜、大枣可温中补脾胃。诸药合用,共奏补气
健脾、行气利湿之功。用法:以上药物研为粗粉,每次服用15克,加水二大盏,生姜三片,大枣两枚,一同煎煮至一盏,去除药渣,饭前温服。先
服用几服药,来调理人体的正气。三十三、饮食伤脾论1、过饱最伤肠胃○.《四十九难》曰∶饮食劳倦则伤脾。又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肠澼
为痔。夫脾者,行胃津液,磨胃中之谷,主五味也。胃既伤,则饮食不化,口不知味,四肢倦困,心腹痞满,兀兀欲吐而恶食,或为飧泄,或为肠澼
,此胃伤脾亦伤明矣。大抵伤饮伤食,其治不同。伤饮者,无形之气也。宜发汗,利小便,以导其湿。伤食者,有形之物也。轻则消化,或损其谷,
此最为妙也,重则方可吐下。今立数方,区分类析,以列于后。●.《难经·四十九难》说:饮食没有节制,劳倦过度,就会损伤脾脏。《素问·
痹论》说:假如饮食过多,肠胃就要受伤。《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吃得过饱,胃肠的经脉横逆弛缓,就会形成下泻脓血的痔疮。脾主为胃行津液
,助胃消磨水谷,脾胃功能正常,口舌便能明辦五味。胃受到损伤之后,饮食就不能消化,口也不能辨别味道,四肢困倦,胃脘部胀闷不舒,头昏,
想要呕吐,不喜进食,有时还会出现完谷不化的飨泄,或者水谷夹杂脓血下注大肠、排气澼澼有声的肠澼病。这些都是胃受到损伤,脾也受到损伤的
明证。一般来说,水饮所伤和为饮食所伤的治法各不相同。为水饮所伤,会影响无形的气机,治疗时应当用发汗的方法,通利小便,因势利导,使湿
邪随汗液、小便排出。为食物所伤,是有形的宿食、邪气停滞体内。病情较轻的,脾胃自可将其消磨分解,或者减少饮食,这是最妙的方法。只有病
情严重时,才用吐法和下法将宿食、邪气排出体外。现在制订几个方剂,分门别类,列在后面。2、治胃中水气荡漾不适,用【五苓散】○.治烦渴
饮水过多,或水入即吐,心中淡淡,停湿在内,小便不利。【五苓散】方:桂一两;茯苓、猪苓、白术以上各一两五钱;泽泻二两五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热汤调服,不拘时候,服讫,多饮热汤,有汗出即愈。如瘀热在里,身发黄胆,浓煎【茵陈汤】调下,食前服之。如疸发渴,
及中暑引饮,亦可用水调服。●.【五苓散】主治心胸烦闷,口渴,饮水过多,或者水一入口就吐出,自己感觉胃中水气荡漾不适。水湿停滞于体内
,代谢受阻,于是就出现了上焦烦渴,下焦小便不通利的症状。【五苓散】方:桂枝30克,茯苓、猪苓、白术各45克,泽泻75克。方义:重
用泽泻性寒,味甘淡,寒能清热,甘淡渗湿,为利水渗湿泄热之品,可祛除内滞的水湿;配以茯苓、猪苓利水渗湿,三药合用能使水湿下输膀胱。白
术可健脾燥湿,辛热的桂枝能宣通三焦,运化湿浊。诸药合用,共奏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之功。用法:以上药物研为细末,每次服用6克,热水调匀
,不拘时服药。服完药要多喝热水,出了汗就会痊愈。如果有淤积的湿热郁阻于体内,熏蒸肝胆,迫使胆汁外溢,浸入肌肤,就会出现全身发黄的黄
疸证,可以用【菌陈蒿汤】浓煎取液调服【五苓散】,饭前服用。如果在黄疸发病中,出现口渴,以及中暑后想要大量饮水的,也可以用开水调服【
五苓散】来治疗。附:【茵陈蒿汤】出自《伤寒论.阳明病篇》本方主治:湿热黄疸,面目、全身都呈橘黄色,小便赤黄短涩,大便不通畅或者便秘
难解,腹微满,口渴胸闷,烦躁不安,或者头上汗出,其他各处无汗等。【组成】茵陈90克,栀子(掰开)14枚,大黄(去皮)30克。【制法
】先加水一斗二升煎煮茵陈,待水剩下一半时,再加入栀子和大黄,煮取三升,去掉药渣。【服法】一日三次,饭后温服。【方义】方中茵陈为君药
,茵陈味苦性微寒,苦能燥湿,寒可清热,用茵陈既能发汗使湿热从汗中排出,又可利水使湿热从小便除去。伍以栀子为臣药,栀子苦寒泻火、通利
小便,可使肝胆湿热自小便外泄。而苦寒的大黄为使药,可泄热、荡涤胃肠,不但能帮助茵陈、栀子泄去郁热,还能通利大便以泻结实。三十四、论
饮酒过伤1.饮酒过量,用【葛花解酲汤】○.凡夫酒者,大热有毒,气味俱阳,乃无形之物也。若伤之,止当发散,汗出则愈矣;其次莫如利小
便,二者乃上、下分消其湿。今之酒病者,往往服【酒癥丸】,大热之药下之,又有用牵牛、大黄下之者,是无形元气受病,反下有形阴血,乖误甚
矣!酒性大热,以伤元气,而复重泻之,况亦损肾水,真阴及有形阴血俱为不足,如此则阴血愈虚,真水愈弱,阳毒之热大旺,反增其阴火,是以元
气消耗折人长命;不然,则虚损之病成矣。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慎不可犯。以【葛花解酲汤】主之。●.酒,味辛甘,大热有毒,其气、味都
属阳;酒易挥发,是无形的东西。如果饮酒过度,损伤了脾胃,只需用发散的药物,如葛花、葛根等治疗,出了汗就会痊愈了;其次,没有比得上通
利小便的了。这两个治法,就是通过在上的肺宣发卫气,调解汗孔开合;在下的肾气化蒸腾,通利小便来分别消导湿邪的。现在为酒所伤的人,往往
服用【酒癥丸】这种大热的药物来泻下,还有用牵牛子、大黃苦寒通腑攻下的。为酒所伤本来是无形的元气受病,现在反而来攻伐有形的阴血,这是
非常错误的治法。酒性大热,本已耗伤元气,再攻逐泻下,更会损及肾水,导致真阴和有形的阴血都出现不足。这样一来,阴血就会越来越亏虛,真
阴之水就会越来越衰少,甚至阴虚不能制约阳气,致使阳气亢盛并转化为阳热之毒,进而增益阴火,因此元气会被耗伤,人的寿命会被折损。如果不
这样,就会形成虚损的病证。如果因为饮酒没有节制,脾胃受损,运化失调,湿热内郁而成酒痘。如果再用泻下法治疗,时间久了,就会形成更加严
重的黑痘,这样的错误是要慎防的!可以用【葛花解醒汤】来治疗。○.治饮酒太过,呕吐痰逆,心神烦乱,胸膈痞塞,手足战摇,饮食减少,小
便不利。【葛花解酲汤】方:莲花青皮(去穣)三分;木香五分;橘皮(去白)、人参(去芦)、猪苓(去黑皮)、白茯苓以上各一钱五分;神
麹[神曲](炒黄色)、泽泻、干生姜、白术以上各二钱;白豆蔻仁、葛花、砂仁以上各五钱。以上为极细末,秤,和匀。每服三钱匕,白汤调
下。但得微汗,酒病去矣。此盖不得已而用之,岂可恃赖日日饮酒,此方气味辛辣,偶因酒病服之,则不损元气,何者?敌酒病也。●.本方主治
:饮酒过多,呕吐,痰涎上递,心中烦躁,胸膈胀闷不舒,手足颤抖摇动,饮食减少,小便不通利。【葛花解酲汤】方:莲花青皮(去除内穰)0.
9克,木香1.5克,橘皮(去除白络)、人参(去除芦头)、猪苓(去除黑皮)、白茯苓各45克,神曲(炒成黄色)、泽泻、干生姜、白术
各6克,白豆蔻仁、葛花、砂仁各15克。方义:方用葛花性寒,独入阳明,能解酒的湿热之毒,配上白豆蔻、砂仁以辛香化浊、行气散毒,使酒
毒从肌肤发散。猪苓、茯苓、泽泻能淡渗利湿,使湿浊从小便中排出。用神曲解酒消食,配上青皮、橘皮、木香以行气宽中。人参、白术、干生姜能
健脾和胃、温中止呕。诸药同用,共奏分消酒湿、温中健脾之功。方法:以上药物研为极细的粉末,调和均匀,每次服用秤取约6克,白开水调下。
只要能稍微汗出,为酒所伤之病就可祛除了。这个方子是不得已才用的,怎么能够依仗有此方而天天喝酒。这个方子中的药物性味辛辣,偶尔因为喝
酒过多,服用该方来解酒,是不会损伤元气的。原因是本方能够抵挡为酒所伤之病。但是如果习以为常,以为该方可以治疗为酒所伤之病而喝酒不损
伤元气,那可是大错特错了!附:饮酒过量治法【图解】如果过量饮酒,损伤了脾胃,有两种方法可以治疗。其一,因为肺主宣发能将卫气宣发于皮
毛、肌肤、腠理,并能司毛孔开合,将代谢后的津液转化为汗液,控制和调节汗液的排泄,所以可以通过发汗法,将酒精随着汗液排出体外。其二,
因为肾主水,肾可以通过其气化作用,将各脏腑形体官窍代谢后产生的浊液中的浊者化为尿液,并使之排出体外,所以可以通过通利小便的方法将酒
精随着尿液排出体外。饮酒过量┏━?八角、桂皮发汗,比如在火锅中加入尤妙↓↓↓┏━?发汗发(肺宣发卫气,调节汗孔开合)━?
酒精随汗液排出损伤脾胃.━━┫┗━?利尿法(肾的气化件用)━━━━━━?酒精随尿液排除┗━?西瓜、绿豆汤、萝卜均可利尿2.
健脾消食,【枳术丸】和【橘皮枳术丸】(1)【枳术丸】○.治痞,消食,强胃。枳实(麸炒黄色,去穣)一两、白术二两。上同为极细末,
荷叶裹烧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多用白汤下,无时。白术者,本意不取其食速化,但令人胃气强,不复伤也。●.本方主治胸腹胀闷
不舒,有消化积食,强健脾胃的功效。【枳术丸】方:枳实(鼓炒至黄色,除去内)30克,白术60克。方义:白术苦甘,能健脾燥湿;枳实苦温
,可泻除胸腹间的胀闷不舒,消化胃中积食。白术的用量是枳实的两倍,是先补益脾胃后消化积食,使药效不至太过峻厉。白术的本意,不是为了让
积食速消化,只是为了增强胃气,使胃不再受伤。用荷叶和饭裹烧制成丸剂,可以固护脾胃,且荷叶还能振奋脾胃升发之气。方法:以上药物研为极
细的粉末,用荷叶和饭裹,烧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剂,每次服用五十丸,多用白开水调服,不拘时服用。(2)【橘皮枳术丸】○.治老幼元气虚
弱,饮食不消,或脏腑不调,心下痞闷。枳实(麸炒,去穣)、橘皮以上各一两;白术二两。上件为细末,荷叶烧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
十丸,温水送下,食远。夫内伤用药之大法,所贵服之强人胃气,令胃气益厚,虽猛食、多食、重食而不伤,此能用食药者也。此药久久益胃气,令
不复致伤也。●.本方主治老人、小孩脾胃元气虚弱,饮食不能消化,或者脏腑功能不协调,心下满不舒。【橘皮枳术丸】方:枳实(麸炒,去除
内穰),橘皮各30克,白术60克方义:本方即【枳术丸】再加橘皮组成,在【枳术丸】强健脾胃、消化积食的基础上,再用橘皮以增强消除胀
满的功效,从而本方具有消痞理滞、强健脾胃的功效用法:以上药物研为极细的粉末,用荷叶和饭裹,烧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剂,每次服用五十丸,
进食后较长时间以温水送服。一般饮食没有节制、劳倦过度内伤脾胃用药的大法,贵在服药之后能够增强人的胃气,使胃气旺盛,这样即使有时进食
较猛、饮食过量、刚进食完就再次进食,也不至于伤胃。这样人就能选饮食、药物了。服用这些药的时间越久,就越能增强胃气,使胃不再受伤3.
生冷食物伤胃,治用【半夏枳术丸】。○.治因冷食内伤。【半夏枳术丸】方:半夏(汤洗七次,焙干)、枳实(麸炒黄色)、白术以上各二两
。上同为极细末,荷叶裹烧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添服不妨,无定法。如热汤浸蒸饼为丸亦可。如食伤,寒热不调,每服加【上二黄丸
】十丸,白汤下。更作一方,加泽泻一两为丸,有小便淋者用。●.本方主治生冷的食物内伤脾胃。【半夏枳术丸】方:半夏(水洗七次,焙干)
、枳实(麸炒至黄色)、白术各60克方义:本方即【枳术丸】再加半夏组成,在【枳术丸】强健脾胃、消化积食的基础上,再用半夏以温中燥湿、
消痞降逆。用法:以上药物一起研为极细的粉末,用荷叶和饭裹,烧制成梧祸子大小的丸剂,每次服用五十丸。增加用量也没有妨害,这个方子在服
用时没有固定的方法。如果用开水浸润药物,蒸饼制成丸剂也可以。如果为食物所伤之后,出现时而发冷、时而发热的症状,那么每次服药就再加十
颗【上二黄丸】,白开水送下。还可以再制订一个方子,加入30克泽泻制成丸剂。小便淋漓涩痛的人可以服用。附:【上二黄丸】出自《内外伤辨
》卷下(别名:二黄丸[《玉机微义》卷十八])本方主治:为热性饮食所伤,腹中胀闷不舒,时常想要呕吐,却又吐不出来,心中烦乱不安。【上
二黄丸】方:黄苓60克,黄连(去须,酒浸)30克,升麻、柴胡各9克,甘草6克。(一方加枳实,麸炒,去瓤,五钱[15克])【方义】
用黄芩、黄连清中、上焦热、开痞塞,升麻、柴胡助升发之气,甘草补益中焦调和诸药,枳实破气除痞,化痰消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除痞,补中
消积之功。【用法】将以上药物研为极细的粉末,热水浸润,蒸饼,制成绿豆大小的丸剂,每次服用50~70丸,温开水送服。根据病情,斟酌用
量。4.胃受寒,治用【木香干姜枳术丸】○.破除寒滞气,消寒饮食。【木香干姜枳术丸】方:木香三钱、干姜(炮)五钱、枳实(炒)一两
、白术一两五钱。上为极细末,荷叶烧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温水送下,食前。●.本方主治:能够破除寒凝滞气,消化寒冷的
饮食。【木香干姜枳术丸】方:木香9克,干姜(炮制)15克,枳实(炒)30克,白术45克。方义:即【枳术丸】加上木香、干姜组成,在【
枳术丸】强健脾胃、消化积食的基础上,再用干姜以温中散寒、温通经脉,木香以温中行气、化滞消痞。用法:以上药物研为极细的粉末,用荷叶和
饭裹,烧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剂,每次服用三十到五十丸,饭前温水送下。5.开胃用,【木香人参生姜枳术丸】○.开胃进食。【木香人参生姜
枳术丸】方:干生姜二钱五分、木香三钱、人参三钱五分、陈皮四钱、枳实(炒黄)一两、白术一两五钱。上为细末,荷叶烧饭为丸,如
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温水送下,食前。忌饱食。●.本方主治:能够开胃增进食欲。【木香人参生姜枳术丸】方:干生姜7.5克,木香9
克,人参10.5克,陈皮12克,枳实(炒至黄色)30克,白术45克。方义:本方即【枳术丸】加上木香、干生姜、人参、陈皮组成,在【枳
术丸】强健脾胃、消化积食的基础上,再用干生姜以温脾暖胃,木香以行气化滞,人参以益气健脾,陈皮以健胃调中。用法:以上药物研为极细的粉
末,用荷叶和饭裹,烧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剂,每次服用三十到五十丸,饭前温水送下。切忌进食过饱。6.治心腹胀满诸方(1)【和中丸】
○.治病久虚弱,厌厌不能食,而脏腑或秘或溏,此胃气虚弱也。常服则和中理气,消痰去湿,厚肠胃,进饮食。木香二钱五分;枳实(麸炒)
、炙甘草以上各三钱五分;槟榔四钱五分;陈皮(去白)八钱;半夏(汤洗七次)、厚朴(姜制)以上各一两;白术一两二钱。上为细末,生
姜自然汁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温水送下,食前或食远。●.本方主治:得病日久,身体虚弱,胃脘饱胀不想进食,大便或者
秘结或者稀簿,以上症状都是胃气虚弱所致的。经常服用【和中丸】可以调和中焦脾胃,顺畅气机,消除痰湿,增强肠胃功能,增进饮食。【和中丸
】方:木香7.5克,枳实(麸炒),炙甘草各10.5克,槟榔13.5克,陈皮(去除白瓤)24克,半夏(水洗七次)、厚朴(姜制)各3
0克,白术36克。方义:方中重用白术以强健脾胃,陈皮、半夏以行气降逆、消除痰湿,枳实、厚朴以导滞宽中,木香、槟榔以行气破积,炙甘草
以补益脾胃之气,生姜汁以温中、加强消化。诸药合用,能和中理气,消痰祛湿,健胃进食。方法:以上药物研为细末,用生姜汁浸润蒸饼后,做成
梧栩子大小的丸剂,每次服用三十到五十丸,饭前或进食后较长时间,温水送下。(2)【交泰丸】○.升阳气,泻阴火,调营气,进饮食,助精
神,宽腹中,除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沉困懒倦。干姜(炮制)三分;巴豆霜五分;人参(去芦)、肉桂(去皮)以上各一钱;柴胡(去苗)、小
椒(炒去汗并闭目,去子)、白术以上各一钱五分;厚朴(去皮,锉,炒,秋冬加七钱)、酒煮苦楝、白茯苓、砂仁以上各三钱;川乌头(炮,
去皮脐)四钱五分;知母(一半炒,一半酒炒。此一味,春夏所宜,秋冬去之)四钱;吴茱萸(汤洗七次,)五钱;黄连(去须,秋冬减一钱五分)
、皂角(水洗,煨,去皮弦)、紫菀(去苗)以上各六钱。上除巴豆霜另入外,同为极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温水送下,量虚实
加减。●.本方可以升发阳气,泻除阴火,调和营卫,增进饮食,助养精神,消除腹中胀满,治疗倦怠嗜睡,四肢无力动作、沉重困倦。【交秦丸
】方:干姜(炮制)0.9克,巴豆霜1.5克;人参(去芦头)、肉桂(去皮)各3克;柴胡(去苗)、花椒(炒至不出水分,干瘪,去子)、白
术各4.5克,厚朴(去皮,锉,炒,秋冬季节再加2.1克)、酒煮苦楝、白茯苓、砂仁各9克,川乌头(炮制,去皮脐)13.5克,知母
12克(一半干炒,一半酒炒,此药适宜春夏季使用,秋冬时要去掉),吴茱萸(热水洗七次)15克,黄连(去除根须,秋冬要减少4.5克
)、皂角(水洗,煨去除皮弦)、紫菀(去苗)各18克。方义:炮干姜、吴茱萸能温中散寒,肉桂、川乌头可祛湿散寒,温通经络,厚朴、砂仁
能下气消胀,花椒、苦楝可安蛔,巴豆霜能涤荡积滞,皂角可开结,紫菀能肃降肺气,柴胡可导引清气上升,知母、黄连能引导阴火下降,且黄连还
能制约巴豆之毒。用人参、白术、茯苓强健脾胃。用法:以上药物,除了巴豆霜外,都一起研为极细的粉末,加蜜炼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剂,每次服
用十丸,温水送下。根据病人具体的虛实情况加减用量。(3)【三棱消积丸】○.治伤生冷硬物,不能消化,心腹满闷。丁皮、益智以上各三
钱;巴豆(炒,和粳,米炒焦黑去米)、茴香(炒)、陈皮、青橘皮以上各五钱;京三棱(炮)广茂(炮)炒麹以上各七钱。上件为细末,醋打
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丸,温生姜汤送下,食前。量虚实加减。得更衣,止后服。●.本方主治:为生、冷、坚硬的食物所伤,
脾胃不能被消化,心腹胀满憋闷。【三棱消积丸】方:丁皮、益智仁各9克,巴豆(和粳米炒至焦黑,去除粳米)、茴香(妙)陈皮、青橘皮各
15克,京三棱(炮)、蓬莪术(炮)、炒神曲各21克。方义:味辛性温的丁皮、益智仁、茴香能化解心腹间的冷气,陈皮可行气健脾,青橘皮
能疏肝解郁。炒神曲可开胃、助消化,以醋调和面糊制成丸剂能减少对肠胃的刺激。京三棱、蓬莪术,一为气中的血药,为血中的气药,两药配合能
使气血运行得复。生巴豆可峻下冷积,以粳米炒制,能保存其温中之性,而去其峻烈。用法:以上药物研为细末,用醋调和面糊,制成梧桐子大小的
尢剂,每次服用十到二十丸,饭前用温热的生姜水送服。根据病人具体的虚实情况加减用量。有了大便之后,就不必再服,而改服健脾补中的剂。(
4)【备急丸】○.治心腹百病,卒痛如锥刺,及胀满不快,气急并治之。锦纹川大黄(为末)、干姜(炮,为末)、巴豆(先去皮膜心,研如泥
霜,出油用霜)。上件三味等分,同一处研匀,炼蜜成剂,臼内杵千百下,丸如大豌豆大。夜卧温水下一丸;如气实者,加一丸。如卒病,不计时候
服。妇人有孕不可服。如所伤饮食在胸膈间,兀兀欲吐,反复闷乱,以物探吐去之。●.本方主治心腹间的多种疾病。比如,突然疼痛得像锥刺一
般,腹部胀满不舒,呼嗄急促,也都可以并用【备急丸】治疗。【备急丸】方:锦纹川大黄(研为末)、干姜(炮制,研为末)、巴豆(先去皮膜和
心,研如泥霜,出油用霜)。方义:用干姜温中散寒,巴豆霜攻逐肠胃间的冷积,大黄通便,还能解巴豆之毒。诸药合用,共奏温中散寒、峻下寒积
之功。用法:以上三味药取等量,一起研磨均匀,炼蜜成剂,在药臼中捣千百下,制成如大豌豆大小的丸剂,晚上睡觉时以温水送服一丸。如果气机
阻滞属于实证的,就再加服一丸。如果腹痛突然发作,就不拘时服用。妇女在怀孕时不能服用。如果为饮食所伤的部位在上焦胸膈间,头昏想吐,胸
中胀闷烦乱不止,就用烧盐或者【瓜蒂散】等探吐,以消其滞。(5)【神保丸】○.治心膈痛,腹痛,血痛,肾气痛,胁下痛,大便不通,气噎
,宿食不消。木香、胡椒以上各二钱五分;巴豆十枚(去皮油心膜,研);干蝎七枚。上件四味为末,汤浸蒸饼为丸,麻子大,朱砂三钱为衣。
每服五丸。如心膈痛,柿蒂、灯心汤下;如腹痛,柿蒂、煨姜煎汤下;如血痛,炒姜醋汤下;如肾气痛、胁下痛,茴香酒下;如大便不通,蜜调槟榔
末一钱下;如气噎,木香汤下;如宿食不消,茶酒浆饮任下。●.主治心膈疼痛,腹痛,血淤疼痛,肾绞痛,胁下疼痛,大便不通利,气息噎塞不
通,宿食积聚不能消化。【神保丸】方:木香、胡椒各7.5克,巴豆(去皮、油、心、膜,研碎)十枚,干蝎七枚。方义:胡椒能温中散寒、消
宿食,木香可行气止痛、温中和胃,全竭能通络止痛,使脉络通畅、气机得复,巴豆可温肾散寒,攻逐肠胃的寒积。诸药合用,共奏温中、散寒逐积
、通滞之功。用法:以上四味药研为细末,热水浸润蒸饼,制成芝麻子大的丸剂,再用9克朱砂粉做成包衣襄在外面,每次服用五丸。如果心膈疼痛
,就用柿蒂、灯心草煎汤送下以降逆通气。如果腹痛,就用柿蒂、煨姜煎汤送下以降逆开痰。如果血淤疼痛,就用炒姜煎汤再调和米醋送下以散淤解
结。如果肾绞痛、胁下疼痛,就用茴香酒送下以温肾散寒、理气止痛。如果大便不通利,就用蜂蜜调3克槟榔粉送下以导滞通便。如果气息噎塞不通
畅,就用木香煎汤送下以消除上焦气滞。如果宿食没有消化,就用茶酒浆饮以任意比例调和送下。(6)【雄黄圣饼子】○.治一切酒食所伤,心
腹满不快。雄黄五钱;巴豆一百个(去油心膜);白面十两(重罗过)。上件三味,内除白面八、九两,余药同为细末,共面和匀,用新水和
作饼子,如手大,以浆水煮,煮至浮于水上,漉出,控旋看硬软,捣作剂,丸如梧桐子大,捻作饼子。每服五、七饼子。加至十饼、十五饼,嚼破一
饼,可利一行,二饼利二行,茶酒任下,食前。●.本方主治为所有的酒和食物所伤,心腹胀满不舒。【雄黄圣饼子】方:雄黄15克,巴豆(去
油、心,膜)一百个,白面(研细,两次箩筛过)300克。方义:用雄黄燥湿、解饮食毒,巴豆攻逐肠胃寒积,白面强健脾胃气,固护脾胃不被峻
猛的雄黄、巴豆所伤。用法:以上三味药,取30-60克白面与其余药物一起研为细末,再与剩下的白面混匀,用新汲的泉水和面做成饼子,每张
饼如同手掌大小,入浆水中煮,煮到它浮上水面,捞出,控水,立即观察,等到它软硬合适时捣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剂,再捻成饼子,每次服用五或
七张饼子,慢慢增加至十或十五张,嚼服一张饼子就会腹泻一次,两张就会腹泻两次,饭前用茶、酒以任意比例调下。(7)【蠲饮枳实丸】[蠲
juān祛除、去掉]○.逐饮消痰,导滞清膈。枳实(麦炒,去穣)、半夏(汤洗)、陈皮(去白)以上各二两;黑牵牛(内取头末三两)八
两。上为细末,水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后生姜汤下。●.本方能够逐水饮,祛痰湿,导淤滞,清胸膈。【蠲饮枳实丸】方:
枳实(麦获炒,去除内禳)、半夏(热水洗)、陈皮(去除白络)各60充,黑牵牛(磨成粉后过筛,先用筛下的90克)240克。方义:用枳实
破气消滞、清利胸膈,以麦麸炒,可以缓和其攻破之性。用半夏燥湿除烦、和胃降逆,陈皮健脾行气、祛疾,牵牛子通三焦壅滞、泻下逐水。用面糊
制成丸剂,能固护胃气,减轻对胃肠的刺激。用法:以上药物研为细末,用水煮面糊调和,制或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剂,每次服用五十丸,饭后用生姜
汤送下。7.治泻痢诸方(1)【感应丸】○.治虚中积冷,气弱有伤,停积胃脘,不能传化;或因气伤冷,因饥饱食,饮酒过多:心下坚满,两
胁胀痛,心腹大疼,霍乱吐泻;大便频,后重迟涩,久痢赤白,脓血相杂,米谷不消,愈而复发。又治中酒,呕吐痰逆,恶心喜唾,头旋,胸膈痞闷
,四肢倦怠,不欲饮食。又治妊娠伤冷,新产有伤。若久有积寒,吃热药不效者,并悉治之。又治久病形羸,荏苒岁月,渐致虚弱,面黄肌瘦,饮食
或进或退,大便或秘或泄,不拘久新积冷,并皆治之。【感应丸】方:干姜(炮制)一两;百草霜二两;南木香(去芦)、丁香以上各一两五钱
;肉豆蔻(去皮)三十个;巴豆(去皮心膜油,研,)七十个;杏仁(汤浸去皮尖,研膏)一百四十个。上七味,除巴豆粉、百草霜、杏仁三味,余
四味捣为细末,却与三味同拌,研令细,用好蜡匮和。先将蜡六两溶化作汁,以重绵滤去渣,更以好酒一升,于银、石器内煮蜡溶,滚数沸,倾出,
候酒冷,其蜡自浮于上,取蜡秤用丸。春夏修合,用清油一两,于铫内熬令沫散香熟,次下酒煮蜡四两,同化作汁,就锅内乘热拌和前项药末,秋冬
修合,用清油一两五钱,同煎煮熟,作汁,和匮药末成剂,分作小铤子,以油单纸裹之,旋丸服耳。●.本方主治中焦脾胃虚弱,积有冷滞,中气
被损,阻滞不行;宿食停留于胃脘部,不能传化;或者因为中气被寒冷的饮食所伤,或者饥饿而进食过量,或者饮酒过多,致使冒脘气机凝滞,从而
出现心下坚硬、胀满,连及两胁胀痛,或者心腹剧痛,或者突然剧烈吐泻,心腹绞痛,或者大便频繁,大便时肛门重坠,大便不易排出,泻痢日久,
出现红白夹杂的脓血,吃进的水谷没有消化就被接出,泻痢反复发作。本方还可以治疗为酒所仿,呕吐,痰涎上逆,恶心喜欢吐唾液,头目眩晕,胸
膈胀闷不舒,四肢困倦无力,不想进食。本方还可以治疗妊娠期间或者分娩后为冰冷的食物所伤。如果肠胃间积有很久的寒邪,经过一般的对症治疗
,服用了热性药物而不起效的,都可以用【感应丸】治疗。本方还可以治疗生病日久形体瘦弱,随着时间的迁延却没有痊愈,逐渐致使病体虚弱,面
黄肌瘦,饮食或多或少,大便或者秘结或者溏泻。不论是陈旧的寒积,还是新生的寒积,【感应丸】都可以治疗。【感应丸】方:干姜(炮制)30
克,百草霜60克,南木香(去芦)、丁香各45克,肉豆蔻(去皮)三十个,巴豆(去皮、心膜、油,研)七十个,杏仁(水浸泡去皮尖,研
成膏状)一百四十方义:用炮制的干姜、丁香温中暖胃、散寒除满、消化冷积,木香通利三焦之气,巴豆粉逐肠胃冷积,杏仁降气、消积、除满。用
肉豆蔻温中健胃,去除皮不去油,还能滑肠,减轻巴豆对胃肠的刺激。用百草霜温中散寒、消积止泻,还能防止巴豆刺激肠胃引起出血。全方有祛寒
积、止泻痢的功效。用法:以上七味药,除了巴豆粉、百草霜和杏仁三味药外,其余四味药捣成细末,还与其他三味药拌匀,研磨到极细,再用好蜡
作蜡壳固定。先将180克蜡融化为蜡汁,用两层丝绵过滤,去除渣滓,再用一升(约500毫升)好酒在银器或石器内将蟠熔化,煮至沸腾数次,
倒出,等到酒放冷后,蜡自然就会漂浮在酒上了,取漂浮的蜡称好备用。春夏之交作药丸时,将30克清油倒在铫子内熬至泡沫散开、油熟香散,然
后再入酒煮蜡120克,一同熔化成液体,趁热在锅内倒入以上七味药的粉末搅匀。如果是在秋冬之交,就用45克清油,同酒煮蜡煎煮,一起熔化
为汁加入药末拌匀。不论春夏秋冬,丸剂的制作方法是把将拌匀的药末分别搓成纺锤形的小条子,用单层油纸包裹,捻转成丸,以便服用。(2)【
神应丸】○.治因一切冷物、冷水及潼乳酪水所伤,腹痛肠鸣,米谷不化。丁香、木香以上各二钱;巴豆、杏仁、百草霜、干姜以上各五钱;
黄蜡二钱。上先将黄蜡用好醋煮去渣秽,将巴豆、杏仁同炒黑烟尽,研如泥;余四味为细末。将黄蜡再上火,春夏入小油五钱,秋冬入小油八钱
,溶开,入在杏仁、巴豆泥子内同搅,旋下丁香、木香等药末,研匀,搓作铤子,油纸裹了旋丸用,如芥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温米饮送下,食前
,日三服,大有神效。●.主治一切因为食用冰冷的食物、冷水以及羊奶、乳酪、酒浆等,损伤牌胃,引起的腹痛,肠中鸣响,水谷不能消化。【
神应丸】方:丁香、木香各6克,巴豆、杏仁、百草霜、干姜各15克,黄蜡60克。方义:本方是在上方【感应丸】的基础上减去肉豆蔻,再
调整巴豆、杏仁的炮制方法而定的。它仍然是温化肠胃寒积的温下之剂。用法:先将黄蜡用好醋煎煮,去除渣滓,将巴豆和杏仁一同炒至黑烟散尽,
研成泥状;再将丁香、木香、百草霜、干姜研为细末。将黄蜡置于火上,春夏两季加入小磨香油15克,秋冬两季加入小磨香油24免,熔化开后,
趁热倒在杏仁和巴豆泥中一起搅摔,立即加入丁香、木香、百草霜、干姜等药的药末,研磨均匀,搓成纺锤形的小条子,用油纸包裹,捻转成芥子大
小的丸剂。每次服用三十到五十丸,饭前用温热的米汤送下。每天3次,会有极佳的效果。(3)【白术安胃散】○.治一切泻痢,无问脓血相杂
,里急窘痛,日夜无度。又治男子小肠气痛,及妇人脐下虚冷,并产后儿枕块痛;亦治产后虚弱,寒热不止者。【白术安胃散】方:五味子、乌梅(
取肉炒干)以上各五钱;车前子、茯苓、白术以上各一两;米壳(去顶蒂穣,醋煮一宿,炒干)三两。上为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
去渣,空心温服。●.主治所有的泻痢,不管是否有脓血夹杂以及夹杂的程度,腹痛且有下坠感,经常有要大便的感觉,白天晚上都是如此。还能
治疗男子脐下两侧绞痛的疝气,以及妇女感觉脐下虚冷,产后腹部坚硬、疼痛。也能治疗产后身体虚弱,时而发冷,时而发热,病程迁延,不见好转
。【白术安胃散】方:五味子、乌梅(取肉妙干)各15克,车前子、获芩、白术各60克,米壳(去除顶蒂和内橡,醋者一晚,炒干)90克。
方义:用白术、茯苓、车前子健脾胃、助消化、通利小便;乌梅肉、五味子养胃生津、增加食欲;醋泡米壳止痛,三药味酸均能涩肠止泻。诸药合用
,能健脾利湿,涩肠固脱,补涩兼施,以止久泻久痢用法:以上药物研为细末,每次服用15克,加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除药渣,空腹温服。(
5)【圣饼子】○.治泻痢赤白,脐腹撮痛,久不愈者。黄丹二钱;定粉、舶上硫黄、陀僧以上各三钱;轻粉少许。上细锉为末,入白面四
钱匕,滴水和如指尖大,捻作饼子,阴干。食前,温浆水磨服之,大便黑色为效。●.本方主治泻痢,脓血赤白相间,肚脐、腹部如指掐般疼痛,
长时间不愈。【圣饼子】方:黄丹6克,铅粉、硫黄(产自海外)、陀僧各9克,轻粉少许方义:用黄丹、铅粉消积杀虫,黄丹还能专治赤白久
痢,配上补火助阳、通便的硫黄,两者一收一补,相辅相成,以升阳健脾,治寒凝冷结,泻痢曰久。陀僧能燥湿收敛,用轻粉是考虑到泻痢日久,腐
败已成,因此用它以祛腐通便,使湿毒从大便中排出。轻粉有毒,只宜用少许。诸药合用,有温下消积之功用法:以上药物研为细末,加入约8克白
面,冷开水调和成指尖大小,捻成饼子,阴干,饭前用温浆水研磨服下。排出黑色大便就是有效了。(6)【当归和血散】○.治肠下血,湿毒下
血。川芎四分;青皮、槐花、荆芥穗、熟地黄、白术以上各六分;当归身、升麻以上各一钱。上件为细末。每服二、三钱,清米饮汤调下,食
前。●.本方主治水谷夹杂脓血下注大肠,排气避避有声的肠避,或者肠间出血,湿毒下注所致的大便出血。【当归和血散】方:川芎1.2克,
青皮、槐花、荆芥穗、熟地黄、白术各1.8克,当归身、升麻各3克方义:用川芎活血行气,当归和血,熟地黄补血,青皮破气消积、荡涤浊
气,升麻升阳举陷、止泻痢,槐花清热、利湿、止血,荆芥穗疏风胜湿、凉血止血,白术健脾摄血、下血自止。诸药合用,能祛风胜湿、和血升阳、
止血,以治肠避。用法:以上药物共同研为细末,每次服用6~9克,饭前用清米汤调下。(7)【诃梨勒丸】○.治休息痢,昼夜无度,腥臭不
可近,脐腹撮痛,诸药不效。诃子(去核称)五钱;椿根白皮一两;母丁香三十个。上为细末,醋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陈米饭汤
入醋少许送下,五更,三日三服效。●.主治时发时止而又日久不愈的休息痢,发作时泻痢日夜不停,大便臭秽难闻,肚脐和腹部,如指掐般疼痛
,服用各种药物都不起效。【诃梨勒丸】方:诃子(去核梢)15克,椿根白皮30克,母丁香三十个。方义:用性温味苦酸的诃子涩肠止痢,性
凉味涩的椿根白皮除湿实肠,味辛性温的母丁香芳香化浊、温中散寒、理气止痛,还可止五色毒痢。用醋煮面糊制成丸剂,又用米汤送服,既可固护
胃气,又能防诃子、椿根白皮收涩太过,导致气血不行。诸药合用,有温中理气,涩肠止痢之功。用法:以上药物研为细末用醋煮面糊制成梧桐子大
小的丸剂,每次服用五十丸,在接近天亮的五更时分,用陈米汤加入少量醋送下。三天服用三服药就可见效。三十五、脾胃损在调饮食适寒温1.不
生病,重在饮食寒温适度○.《十四难》曰∶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又云∶夫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仓廪之本,营之所居,
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出入者也。若饮食,热无灼灼,寒无怆怆,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或饮食失节,寒温不适,所生之病,或溏
泄无度,或心下痞闷,腹胁胀,口失滋味,四肢困倦,皆伤于脾胃所致而然也。肠胃为市,无物不受,无物不入,若风、寒、暑、湿、燥,一气偏胜
,亦能伤脾损胃,观证用药者,宜详审焉。●.《难经·十四难》说:损伤了脾胃的人,要注意调节饮食,还要注意生活起居,使衣着适应时令寒热
的变化。《素问·六节脏象论》又说: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是水谷传化的根本,是营气贮藏的地方,名叫器,能排泄糟粕,转化五味而
主吸收、排泄。《灵枢·师传》说:在饮食方面,不要让那种习惯与病情相矛盾的人吃过热或者过凉的食物。这样温适中,真气就能内守,邪气也就
无法侵入人体而致病了。如果饮食没有节制,食物的寒温不适宜,人就会得病,或者出现大便稀薄、泄泻不止,或者出现心下胀闷不舒,腹部和胁肋
胀满,食不知味,四肢沉重倦怠。这些症状都是脾胃被损伤引起的。肠胃就像个市场,是饮食杂聚的地方,没有它们不能包容的东西,也没有不能进
入的东西。但是如果风、寒、署、湿、燥、火等六气中,有一气偏胜成为邪气的话,也会损伤牌胃。因此临证用药应当仔细审察。2从【右手关脉】
候胃气状况○.脾胃(右关所主,其脉缓。)如得:弦脉,风邪所伤。【甘草芍药汤】、【黄芪建中汤】之类。或甘酸之剂,皆可用之;洪脉
,热邪所伤。【三黄丸】、【泻黄散】、【调胃承气汤】。或甘寒之剂,皆可用之;缓脉,本经太过,湿邪所伤。【平胃散】加白术、茯苓,五苓
散。或除湿渗淡之剂,皆可用之。涩脉,燥热所伤。【异功散】加当归,【四君子汤】加熟地黄。或甘温甘润之剂,皆可用之;沉细脉,寒邪所
伤。【益黄散】,【养胃丸】,【理中丸】,【理中汤】,如寒甚加附子。甘热之剂,皆可用之。●.脾胃之气可以通过右手关脉候出,脾胃正
常的脉象是缓慢的。(1)弦脉,是风木的脉象,如果诊得右手关脉脉象为弦脉,就表明脾胃是被风邪损伤了。这时如果出现腹中牵引不适有紧缩感
且疼痛的症状,可以服用【甘草芍药汤】来缓解疼痛;如果出现腹中牵引不适有紧縮感,中气不足,或者自汗、盗汗等症状,可以服用【黄芪建中汤
】来缓肝疏脾;或者服用酸甘的药物,如乌梅、大枣等来调和肝脾。(2)洪脉,是热盛的表现,如果诊得右手关脉脉象为洪脉,就表明脾胃是被热
邪损伤了。如果出现心中烦闷、口舌生疮、大便不通利、小便赤涩等症状,可以服用【三黄丸】、【泻黄散】、【调胃承气汤】等方剂或者甘寒的药
物来清除三焦的积热。(3)缓脉,为湿土的表现,如果诊得右手关脉脉象为缓脉,就表明是脾胃本经感受了湿邪。如果出现恶心呕吐、腹中胀满、
大便稀薄、小便量少等症状,可以服用【平胃散】再加入白术、茯苓来燥湿健脾;如果出现口渴,小便不通利,或者口渴想要饮水,但水入即吐等症
状,可以服用【五苓散】或者其他淡渗除湿的方剂来利水渗湿。(4)涩脉,是燥邪的表现,如果诊得右手关脉脉象为涩脉,此表明脾胃是被燥邪损
伤了。如果出现手足四肢无力,中气凝滞,面色黄白、没有光泽等症状,可以服用【异功散】再加入当归来健脾助化、益血洞肠,或者服用【四君子
汤】再加入熟地黄以滋阴润燥,或者服用甘温滋润的方剂。(5)沉脉,主寒。如果诊得右手关脉脉象沉细,就表明脾胃为寒邪损伤了。如果出现饮
食不能消化、腹痛、腹泻等症状,可以服用【益黄散】;如果出现不思饮食、反胃呕吐等症状,可以服用【养胃丸】;如果出现腹泻、肠中作鸣等症
状,可以服用【理中丸】、【理中汤】等。如果寒邪严重损伤脾胃,还可以加入大辛大热的附子,或者辛甘温热的方剂来治疗。上面制订的治疗脾胃
虚弱的方药,都是一般的方剂。如果病情起了变化,就要根据具体情况变化用药。附:从脉气看脾胃病脾胃功能正常的脉象是缓慢的,可以通过右手
的关脉候出。但是如果风、热、湿、燥、寒等气,偏盛为邪,侵害人体,损伤脾胃的话,脾胃的脉象就会表现出病脉。这时就需要根裾情况辨证施治
。病脉特征主病治法脉弦如按琴弦,两端平直而长。脾胃被风邪损伤。●.出现腹中牵引不适有紧缩感而疼痛的,服用【甘草芍药汤】;●.出现
腹中牵引不适有紧缩感,中气不足,或者自汗、盗汗等,服用【黄芪建中汤】;或者服用酸甘的药物,如乌梅、大枣等。洪脉来势如波涛汹涌,去势
渐衰弱。脾胃被热邪损伤。出现心中烦闷、口舌生疮、大便不通、小便赤涩的,服用【三黄丸】、【泻黄散】、【调胃承气汤】或者甘寒的药物。缓
脉一息(一呼一吸为一息)四至,柔和弛缓。脾胃本经感受了湿邪。●.出现恶心呕吐、腹中胀满、大便稀薄、小便量少的,服用【平胃散】再加入
白术、茯苓;●.出现口渴、小便不通利,或者口渴想要饮水,但水入即吐的,服用【五苓散】或者其他淡渗除湿的方剂。涩脉来去艰涩,如同轻
刀刮竹,迟钝不畅。脾胃被燥邪损伤。出现手足四肢无力,中气凝滞不运,面色黄白,没有光泽的,服用【异功散】加入当归,或者服用【四君子汤
】加入熟地黄,或者服用甘温滋润的方剂。沉脉轻取不应,重按至筋骨间始得。脾胃被寒邪所伤。●.出现饮食不能消化、腹痛、腹泻等症状,可以
服用【益黄散】;●.出现不思饮食,翻胃呕吐的,服用【养胃丸】;●.出现腹泻,肠中鸣响作声的,服用【理中丸、汤】等;●.寒邪比较重,
还可以加入附子,或者辛甘温热的方剂治疗。上面所涉方剂如下:【黄芪建中汤】【平胃散】【四君子汤】见《三章.脾胃胜衰论.5.治脾胃病常
用的五种方剂》;【五苓散】见《上章.2.饮食伤脾论.治胃中水气荡漾不适用五苓散》;【三黄丸】见《下章.4.三焦热毒治用三黄丸》(1
)【甘草芍药汤】出处:《千金翼》卷八。甘草(炙),芍药,当归,人参,白术各一两,橘皮一把,大黄半两。上?咀。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分
再服,相去一炊顷。治妇人产后崩中去血,逆气(汤皿)心胸,生疮,烦热。【组成】甘草(炙)、芍药、当归、人参、白术各30克,橘皮一
把,大黄15克。方义:用炙甘草补益中焦,伍以芍药以酸甘化阴、养阴气,配伍以补气之人参、养血补血之当归以补气养血,使气旺而血生,更加
白术以补脾胃,橘皮以理气降浊,大黄通腹泻热,使气血得生,阴液得养,邪热得除,浊气得降。用法:将以上药物切碎,加水约4升,煮取2升,
分成两次温服,两次之间大约相隔一顿饭的时间。本方主治:失血(特别是妇女产后崩中)所致的心胸满闷,有气不降反升,生疮,烦热。(2)【
泻黄散】出自《小儿药证直诀》卷下藿香叶21克,山桅仁3克,石膏15克,甘草90克,防风120克。方义:方中石膏、山栀仁为君药,可泻
脾胃积热,防风为臣药,能疏散脾经伏火,藿香叶为佐药,芳香醒脾,甘草为使药,可泻火和中。诸药配合,共奏泻除脾胃伏火的功效。用法:将以
上药物切碎,用蜂蜜和酒徵微妙香,一起研为细末。每次服用3至6克,加水一盏,煎至一半,除去药渣,温服清汁,不拘时问。【功效】泻除脾胃
伏火。本方主治:眼睛生疮,口燥唇干,口疮口臭,口渴,心中烦乱,容易饥,脾热弄舌等。【《金鉴·卷六十五》原文】:藿香叶七钱;山栀子
仁一钱;石膏五钱;甘草三钱;防风四两,去芦,切焙。主治皮翻证,眼皮外翻,状如舌舐唇,因胃经血壅气滞,胞肿睫紧所致者。(3)【
调胃承气汤】出自《伤寒论》。大黄(去皮,清酒洗)120克(原文作四两),炙甘草60克(原文作二两),芒硝250克(原文作半升[斤
])方义:方中味苦性寒的大黄为君药,能除热荡实,味咸性寒的芒硝为臣药,可润燥软坚,二药功用,兼具攻热和泻火的功效。味甘性平的甘草为
佐药,即可调和诸药,又有温中护胃的功效。用法:加水三升:入大黄、炙甘草煮至一升,去除渣滓,再入芒硝,以微火煮沸,一日三次,饭后少量
温服。本方主治:大使不通,口渴,心中烦网,发热,或者腹中胀满,或者神志不清,胡言乱语或者口齿咽喉肿等。【禁忌】虚寒性便闭者忌服。(
4)【益黄散】出自《小儿药证直诀》卷下。陈皮(去白)30克,丁香6克(一方用木香)?,诃子(炮制,去核)、青皮(去白)、甘草(炙)
各15克,方义:用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利水,丁香温中、暖肾、降逆气,诃子敛肺、下气,青皮疏肝破气、消积化滞,甘草补中益气。诸药合
用,共奏温中理气、健脾止泻之功。用法:将以上药物研为粗未,每次服用4.5克:加水半盏,煎至三分,饭前服用本方主治:脾胃虚弱,营养不
良,神情疲倦,面色萎黄,腹痛、泄泻,以及小儿疳积所致的腹部胀大、四肢廋弱等症(5)【养胃丸】出自《圣济总录》卷六十二·膈气门厚朴(
去粗皮,锉或小块)500克,丁香250克,生姜(在银石器内取自然汁,同厚朴一起用文火煮尽姜汁,炒令干)2500克,白术300克,人
参300克。【原文】治膈气,宿食不消,养胃丸方。厚朴(去粗皮锉作小块一斤)丁香(半斤)生姜(五斤取自然汁于银石器内同厚朴文火煮
尽姜汁,炒令干),白术十两,人参十两。上五味,捣罗为末,以煮枣肉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空心食前。方义:用厚朴温中益
气、消痰下气,用姜汁炙加强其温中作用,并能和胃降逆。丁香温中、暖肾、降逆气,人参补益元气,白术健脾燥湿。诸药合用,共奏温中健脾、下
气除胀和胃的功效。【制法】将以上药物研为细末,用枣肉煮泥和为如梧桐子大的药丸,每次三十丸,饭前空腹用米汤送服。本方主治:胃中积有不
消化宿食,嗝气,胃烷胀满不通。(6)○.【理中丸、理中汤】出自《伤寒论》。人参、干姜、白术、甘草各90克(原文作三两)。方义:
用人参大补元气,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白术健脾燥湿,炙甘草补中益气,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温中祛寒、补气健脾之功。【制法】将以
上药物研为细末,用蜜调和为丸,大小如鸡子黄,用开水一盏,研一丸,温服,白天服三到四次,夜晚服二次。如果服药后腹部没有温热感,可以增
加3~4丸,但是效果不如汤剂。汤法:将以上药物切碎,加水八升,煮取三升,去除药渣,饭前温服一升日三次。服药后,到了吃饭时间,再饮热
粥一升余,就会微微发热,但不要揭开衣被。本方主治:脾胃虚寒所致的腹痛腹泻,呕吐,不思饮食,口不渴,怕冷,四肢不温以及中焦寒冷吐泻频
作等症。【禁忌】因李子、海藻、菘菜性寒,故脾胃虚寒者在服药期间要忌食。以上诸方在使用时请就近咨询相关专家3.脾胃虚,饮○.【胃风
汤】○.治大人小儿,风冷乘虚,入客肠胃,水谷不化,泄泻注下,腹胁虚满,肠鸣?痛;或下瘀血,日夜无度,并宜服之。【胃风汤】方:人参
(去芦)、白茯苓(去皮)、芎?、桂(去粗皮)、当归(去苗)、白芍药、白术以上各等分。上为粗散。每服二钱,以水一大盏,入粟米数百余
粒,同煎至七分,去渣,稍热服,空心,食前。小儿量力减之。●.本方主治大人、小孩脾胃虚弱,而风寒之邪又乘虚而入,侵袭肠胃,导致水谷
不能消化,泄泻如水注一般,腹部和胸胁胀满但是按压时反而感觉胀满减轻,肠中作鸣,腹中急痛。如果肠胃内有湿毒滞留,排出像豆汁样的物质,
或者大便中夹杂有淤血,昼夜不停、反复发作,都应肖服用【胃风汤】治疗。【胃风汤】方:人参(去芦)、白茯苓(去皮)、川芎、肉桂(去机皮
)、当归(去苗)、白芍药、白术各等分。方义:用人参、白术、白茯苓补益脾胃、健脾胜湿;治风先治血,用当归、白芍药养血和血,缓急止痛
;川芎行气活血、升阳举陷;肉桂通经散寒、温化肠胃的冷气。用法:以上药物研为粗末,每次服用6克,加水一大益,再加入粟米一百多粒,和
药一同煎至水剩下大半盖,去除药渣,饭前空腹温服。小孩要酌情减轻用量。4.三焦热毒,治用【三黄丸】○.治丈夫、妇人三焦积热。上焦有
热,攻冲眼目赤肿,头项肿痛,口舌生疮;中焦有热,心膈烦躁,不美饮食;下焦有热,小便赤涩,大便秘结。五脏俱热,即生痈、疖、疮、痍。及
治五般痔疾,肛门肿痛,或下鲜血。【三黄丸】方:黄连(去芦)、黄芩(去芦)、大黄以上各一两。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
十丸,用熟水吞下;如脏腑壅实,加服丸数。小儿积热,亦宜服之。●.本方主治男女三焦积有热毒。如果上焦积有热毒,热毒上攻,就会出现眼
睛红肿,头颈部肿胀疼痛,口舌生疮等症状;如果中焦积有热毒,就会出现心胸烦躁不安,不思进食等症状;如果下焦积有热毒,就会出现小便热赤
涩痛,大便干燥不易排出等症状。如果五脏都被热毒侵袭,就会出现病、疖、疮、痰,以及各种痔疮,肛门肿胀疼痛,或者肛门破裂、便出鲜血等症
状。【三黄丸】方:黄连(去芦)、黄苓(去芦)、大黄各30克。方义:用大黄泻热通便,涤荡三焦热毒;黄连泻火解毒、主清上、中二焦热
毒;黄苓清热泻火,主清中、下二焦热毒,三药合用,以达到清除三焦热毒的功效。本方苦寒太过,因此一般只是用来治标救急,而不宜长时间服用
,以免败坏脾胃之气。用法:以上药物研为细末,炼蜜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剂,每次服用三十丸,以沸腾多遍的热水送下。如果脏腑的热毒壅积得很
严重,可以增加服用的丸数。小孩积有热毒,也应当服用【三黄丸】。5.脾虚,服【白术散】○.治虚热而渴。人参(去芦)、白术、木香、白
茯苓(去皮)、藿香叶(去土)、甘草(炒)以上各一两;干葛二两。上件为粗末。每服三钱至五钱,水一盏,煎至五分,温服。如饮水者,多煎
与之,无时。如不能食而渴,洁古先师倍加葛根;如能食而渴,【白虎汤】加人参服之。●.本方主治脾虚,全身肌肤发热,口涡。【白术散】方
:人参(大芦)、白术、木香、白茯苓(去皮)、藿香叶(去土)、甘草(炒)各30克,干葛60克。方义:用人参、白术、白茯苓、甘草补
益脾胃之气,强健中焦,以治其本;味甘性寒的干葛生津止渴、解肌热,直入阳明经,鼓舞胃气以上行津液;木香理气,通调三焦气机;藿香芳香化
浊醒脾。用法:以上药物研为粗末,每次服用9-15克,加水一盏,煎到一半,温服。如果口渴,饮水较多的人,可以将【白术散】煎成汤剂,
不拘时多服。如果不能进食、口渴的,张元素老师会将生津止渴的葛根的用量增加一倍;如果胃口较好,口渴的,则不适合服用【白术散】,可以服
用【白虎汤】加入人参来治疗。6.脾胃不调,服【加减平胃散】○.治脾胃不和,不思饮食,心腹胁肋,胀满刺痛,口苦无味,胸满气短,呕哕
恶心,噫气吞酸,面色萎黄,肌体瘦弱,怠惰嗜卧,体重节痛,常多自利,或发霍乱,及五噎、八痞、膈气、反胃。【加减平胃散】方:甘草(锉,
炒,二两)厚朴(去粗皮,姜制炒香)陈皮(去白,以上各三两二钱)苍术(去粗皮,米泔浸,五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生姜三片,
干枣二枚,同煎至七分,去渣,温服;或去姜、枣,带热服,空心、食前。入盐一捻,沸汤点服亦得。常服调气暖胃,化宿食,消痰饮,辟风寒冷湿
,四时非节之气。如小便赤涩,加白茯苓、泽泻;如米谷不化,食饮多伤,加枳实;如胸中气不快,心下痞气,加枳壳、木香;如脾胃困弱,不思饮
食,加黄芪、人参;如心下痞闷,腹胀者,加厚朴,甘草减半;如遇夏,则加炒黄芩;如遇雨水湿润时,加茯苓、泽泻;如遇有痰涎,加半夏、陈皮
;凡加时,除苍术、厚朴外,依例加之,如一服五钱,有痰加半夏五分;如嗽,饮食减少,脉弦细,加当归、黄芪,用身。如脉洪大缓,加黄芩、黄
连;如大便硬,加大黄三钱,芒硝二钱,先嚼麸炒桃仁烂,以药送下。●.本方主治:湿滞脾胃,脾胃不调,不思饮食,心腹和脉肋部胀满刺痛,
口中泛苦,口不知味,胸中胀满,呼吸短促,恶心干呕,打嗝,胃中泛酸,面色枯黄,形体肌肤瘦弱,倦怠嗜睡,身体沉重,关节疼痛,经常泻痢,
或者剧烈呕吐、心腹绞痛的霍乱,以及各种噎证、痞证、嗝气、反胃。【加减平胃散】方:甘草(蚀,炒)60克,厚朴(去机皮,姜制炒香)、陈
皮(去白)各96克,苍术(去粗皮,淘米水浸泡)150克。方义:苍术为君药,能燥湿健脾、芳香化浊、发汗除湿,配上厚补温中燥湿、宽
肠理气为臣、陈皮健脾理气燥湿为佐,生姜、大枣补益脾胃,甘草调和诸药。全方有操湿健脾、行气除满的功效。方法及加减:以上药物研为细末每
次服用6克,加水一盏,入生姜三片,干枣二枚,一起煎至水剩下大半盏,去除药渣,温服。或者只去除姜、枣,饭前空腹热服。加入一小攝盐,开
水冲服也可以。经常服用【加减平胃散】,能够调节滞气,温暖脾胃,消化宿食,消除痰邪水饮,避开风、寒、冷、湿等四季异常气候所致的疾病。
如果小便热赤涩痛,应当加入白茯苓、泽泻以利尿。如果米谷不能消化,饮食过多损伤脾胃,应当加入枳实以导滞。如果胸中气滞不适,胃脘胀满不
舒,应当加入枳壳、木香以利气。如果脾胃虚弱,不思饮食,应当加入黄芪、人参以益气生津如果胃脘胀闷不舒,腹胀,应当加入厚朴,将甘草的用
量减少一半。如果遇到夏天,应当加入炒黄苓以清热泻火。如果遇到雨水较多,天气湿润应当加入茯苓、泽泻以淡渗利湿。如果遇到痰涎较多,应当
加入半夏、陈皮以化痰。凡是在增加其他药物时,除了苍术、厚朴的用量不变外,其余药物的用量应当按照下面的方法调整比如,每次服用15克,
有痰的人应当加入半夏1.5克。如果咳嗽,饮食减少,脉象弦细,应当加入当归身、黄芪身以补气养血。如果脉象洪大、缓慢,应当加入黄芩、黄
连以清热燥湿。如果大便干硬,应当加入9克大黄、6克芒硝确以开结通秘。先将麦缺妙制的桃仁嚼烂,再用药汤送下,以活血润肠,加快其通幽导
滞的功败。7.治散滞、通便诸方(1)【散滞气汤】○.治因忧气结,中脘腹皮底微痛,心下痞满,不思饮食,虽食不散,常常有痞气。当归身
二分、陈皮三分、柴胡四分、炙甘草一钱、半夏一钱五分、生姜五片、红花少许。上件锉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
去渣,稍热服,食前。忌湿面、酒。●.本方主治因为忧思致使中焦脾胃气机郁结,胃中脘部以及腹部皮内微微发疼,胃脘胀满不舒,不思饮食,
或者即使进食也不能消化,经常感到胸腹部饱胀不舒。【散滞气汤】方:当归身0.6克,陈皮0.9克,柴胡1.2免,炙甘草3克,半夏4.5
克,生姜五片,红花少量。方义:方用柴胡疏肝解郁;半夏燥湿降逆、顺气化痰;生姜温中散气、助消化,又能解半夏之毒;陈皮健脾行气;当
归、红花活血止痛,甘草缓中补虚,调和谐药。诸药合用,共奏理气解郁、活血止痛之功。用法:以上药物锉如麻豆大小,作为一服药,加水二盏,
煎至一盏,去除药渣,饭前温服。禁食黏腻不易消化的面食、酒类。(2)【通幽汤】○.治幽门不通,上冲,吸门不开,噎塞,气不得上下,治
在幽门闭,大便难,此脾胃初受热中,多有此证,名之曰下脘不通。【通幽汤】方:桃仁泥、红花以上各一分;生地黄、熟地黄以上各五分;当
归身、炙甘草、升麻以上各一钱。上?咀。都作一服,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之,食前。●.本方主治胃下口——幽门梗阻不通,
气向上冲,或者吸门不开,饮食吞咽不畅,甚至梗塞难下,气机不能升降。以上症状是脾胃刚被热邪郁阻所致。治疗时,主要解决幽门闭塞、大便艰
难的问题。大多出现这样的证侯的,就被称为下脘不通。【通幽汤】方:桃仁泥、红花各0.3克,生地黄、热地黄各1.5克,当归身、炙甘
草、升麻各3克。方义:用生地黄、热地黄、当归身清热养阴,益血润肠,还能缓解痉挛;桃仁泥、红花活血通络、润肠;升麻升清;炙甘草补
脾和胃、益气生津。用法:以上药物切碎,作为一服药,加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除药渣,饭前温服。(3)【润肠丸】○.治饮食劳倦,大
便秘涩,或干燥,闭塞不通,全不思食。及风结、血秘,皆能闭塞也。润燥和血疏风,自然通利也。【润肠丸】方:大黄(去皮)当归梢、羌活以
上各五钱;桃仁(汤浸,去皮尖)一两;麻子仁(去皮取仁)一两二钱五分。上除桃仁、麻仁另研如泥外,捣罗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
服五十丸,空心用白汤送下。●.本方主治饮食没有节制,劳倦过度,损伤脾胃,导致的大便秘结不通、干燥,甚至完全闭塞不通,一点也不想进
食;以及风盛津亏、血虚津枯所致的大便闭塞不通。治疗时,应当润燥、和血、疏风,这样大便自然就会通畅。【润肠丸】方:大黄(去皮)、当归
梢、羌活各15克,桃仁(水浸泡,去皮尖)30克,麻子仁(去皮取仁)37.5克。方义:用当归、桃仁活血润燥通便,麻子仁润肠通
便,大黄通腑、泻下、破结,羌活散气疏风。以密炼制,既能健壮中焦脾胃,又可润肠通便。本方有润肠、活血、祛风、通利大便之功。用法:以上
药物,除了桃仁、麻于仁另外研磨成泥外,其余药物混合,捣成细末并过筛,炼蜜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剂,每次服用五十丸,空腹用白开水送下。(
4)【导气除燥汤】○.治饮食劳倦,而小便闭塞不通,乃血涩致气不通而窍涩也。滑石(炒黄)、茯苓(去皮)以上各二钱;知母(细锉,酒洗
)、泽泻以上各三钱;黄柏(去皮,酒洗)四钱。上?咀。每服半两,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空心。如急,不拘时候●.本方主治
饮食没有节制,劳倦过度,气血淤滞不畅所致的小便闲塞不通。【导气除燥汤】方:滑石(炒黄)、茯苓(去皮)各6克,知母(细,酒洗),泽泻
各9克,黄柏(去皮,酒洗)12克。方义:用茯苓、泽泻健脾利湿,通利小便;黄柏、知母润燥滋阴,并入肾经,滋肾阴,润肾燥,使小便
畅通,酒洗以增加其升清降浊的功效。滑石性寒而滑,寒以清热,滑以利窍,能下达膀胱、清热利水,炒黄可增加其消湿利尿的功效。诸药合用,共
奏清热滋阴、渗湿利水的功效。用法:以上药物切碎,每次服用15克,加水二盏,煎至一盏,去除药渣,空腹温服。如果病情较急,就不拘时服
用。8.胃虚,饮【丁香茱萸汤】○.治胃虚呕哕吐逆,膈咽不通。干生姜、黄柏以上各二分;丁香、炙甘草、柴胡、橘皮、半夏以上各五分
;升麻七分;吴茱萸、草豆蔻、黄芪、人参以上各一钱;当归身一钱五分;苍术二钱。上件锉如麻豆大。每服半两,水二盏,煎至一盏,去
渣,稍热服,食前。忌冷物。●.主治胃气虚寒,胃失和降,气生逆所致的干呕、呕吐,胸膈和咽喉阻塞不通。【丁香莱荧汤】方:干生姜、黄柏
各0.6克,丁香、炙甘草、柴胡、橘皮、半夏各1.5克,升麻2.1克,吴茱英、草豆慈、黄芪、人参各3克,当归身4.5克,苍术6
克。方义:方用干生姜、吴茱萸温胃散寒,降逆;丁香、草豆蔻暖胃化浊,温中降逆止呕;半夏、橘皮和胃降逆;黄芪补气固表,人参大补元气,
炙甘草补元气、泻火热;升麻、柴胡升举下陷的清阳之气,当归调和血脉,苍术健脾行气,黄柏泻阴火、润燥。诺药合用,共奏温中降逆止呕、升清
降浊泻火之功。用法:以上药物锉如麻豆大小,每次服用15克,加水二盏,煎至一盏,去除药渣,饭前温服。禁食生冷的食物。9.调理复气,
用【草豆蔑丸】和【神圣复气汤】(1)【草豆蔻丸】○.治脾胃虚而心火乘之,不能滋荣上焦元气,遇冬肾与膀胱之寒水旺时,子能令母实,致
肺金大肠相辅而来克心乘脾胃,此大复其仇也。经云∶大胜必大复。故皮毛血脉分肉之间,元气已绝于外,又大寒、大燥二气并乘之,则苦恶风寒,
耳鸣,及腰背相引胸中而痛;鼻息不通,不闻香臭;额寒脑痛,目时眩,目不欲开。腹中为寒水反乘,痰唾沃沫,食入反出,腹中常痛,及心胃痛,
胁下急缩,有时而痛,腹不能努,大便多泻而少秘,下气不绝,或肠鸣,此脾胃虚之极也。胸中气乱,心烦不安,而为霍乱之渐。膈咽不通,噎塞,
极则有声,喘喝闭塞。或日阳中,或暖房内稍缓,口吸风寒则复作。四肢厥逆,身体沉重,不能转侧,头不可以回顾,小便溲而时躁。此药主秋冬寒
凉大复气之药也。●.主治因为脾胃虚弱,心火乘机侵凌脾胃,致使脾胃不能运化水谷精微以滋润、荣养上焦元气。到了冬季,肾和膀胱这两个属
于寒水的脏腑兴旺之时,子脏——肾能令母脏——肺金之气旺盛。肾脏旺盛,便能与肺和大肠结合反过来一起制约心火。肺金过旺,也会反过来侵袭
脾胃。这就是大的“复气”——肾水报母脏——肺金被克之仇。《素问·至真大要论》说:有大的相互克制的“胜气”,就有大的前来报复的“复气
”。因此皮毛、腠理、血脉、肌肉之间的卫气不固,元气由于缺乏水谷之源而衰竭,再加上自然界的大寒、大燥之气乘机侵袭,就会出现非常害怕风
寒、耳鸣、腰背疼痛,牵引至胸中疼痛等症。肺为寒邪侵袭,就会出现鼻塞不通,不能辨别香臭。寒邪侵袭头脑部,就会出现额部寒冷而头痛,常常
头晕眼花,眼睛不愿睁开等症。腹中脾胃被寒邪反侮,就会出现痰诞唾液多黏沫,饮食入胃随即吐出,腹部时常感觉疼痛,心和胃脘部疼痛,两胁下
牵掣拘挛,有时疼痛,腹部不能用力,大便多泄泻,很少秘结,肠内排气不止,或者肠中作鸣等症。以上症状都是牌胃虚弱到了极点的表现。如果出
现胸中气机紊乱,烦闷不安等症,这可能是霍乱的先兆。胸膈咽喉不通,饮食噎膈不通,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出现呼吸喘促有声,或者鸣息极其困难等
症。如果晒晒太阳,或者在温室内呆一会儿,呼吸喘促的症状就会稍微缓解。如果再吸入寒气,就会复发。四肢逆冷,身体沉重,无法转侧,头不能
向后看,小便时身体会打寒噤。本方是治疗秋冬寒凉之际大的“复气”的温中升阳的方剂。○.【草豆蔻丸】方:泽泻(小便数减半)一分;柴胡
(须详胁痛多少用)二分或四分;神曲、姜黄以上各四分;当归身、生甘草、熟甘草、青皮以上各六分;桃仁七分(汤洗,去皮尖);白僵蚕、
吴茱萸(汤洗去苦烈味,焙干)、益智仁、黄芪、陈皮、人参以上各八分;半夏(汤洗七次)一钱;草豆蔻仁(面裹烧,面熟为度,去皮用仁)一
钱四分;麦面(炒黄)一钱五分。上件一十八味,同为细末,桃仁另研如泥,再同细末一处研匀,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熟白
汤送下,旋斟酌多少。●.【草豆蔻丸】方:泽泻(小便频繁的,用量减为一半)0.3克,柴胡(需要根据胁痛的情况调整用量)0.6克或
者1.2克,神曲、姜黄各1.2克,当归身、生甘草、熟甘草、青皮各1.8克,桃仁(热水洗,去皮尖)2.1克,白僵蚕、吴茱萸(热
水洗去其苦烈味,焙干)益智仁、黄芪、陈皮、人参各2.4克,半夏(热水洗七次)3克,草豆蔻仁(面裹烧,烧到面热为度,去皮用仁)4
.2克,大麦芽面(炒黄)4.5克。方义:用性温、味辛的草豆蔻温中燥湿、行气健脾、散寒止痛,治疗寒湿郁滞脾胃引起的胃脘疼痛、呕吐
;吴菜英温中燥湿、散寒止痛,治疗脾胃虚寒、浊阴上逆的头痛、胃脘疼痛、呕吐涎沫。用味辛苦、性温的姜黄行气止痛,味辛性温的益智仁温脾摄
唾止泻、暖肾助阳缩尿;柴胡升清,青皮开郁,陈皮理气,桃仁活血,白僵蚕祛风,半夏祛痰,神曲、大麦芽面健胃消食,泽泻利水,人参、黄芪益
气,当归养血,生甘草、熟甘草缓中补虚,并调和诸药。用法:以上十八味药研为细末,桃仁另外研成泥状,再与细末一起研磨均匀,热水浸润蒸
饼,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剂,每次服用三十到五十丸,用沸腾多遍的白开水送下。病情好转后,再斟酌用量。(2)【神圣复气汤】○.治复气乘
冬,足太阳寒气,足少阴肾水之旺。子能令母实,手太阴肺实,反来侮土,火木受邪。腰背胸膈闭塞,疼痛;善嚏,口中涎,目中泣,鼻中流浊涕不
止;或如息肉,不闻香臭;咳嗽痰沫;上热如火,下寒如冰。头作阵痛,目中流火,视物??,耳鸣耳聋,头并口鼻,或恶风寒,喜日阳。夜卧不安
,常觉痰塞,膈咽不通,口失味,两胁缩急而痛,牙齿动摇,不能嚼物。阴汗出,前阴冷,行步欹侧,起居艰难,掌中寒,风痹麻木,小便数而昼多
夜频,而欠,气短喘喝,少气不足以息,卒遗失无度。妇人白带,阴户中大痛,牵心而痛,黧黑失色;男子控睾牵心腹,阴阴而痛,面如赭色;食少
,大小便不调,烦心霍乱,逆气里急而腹;皮色白,后出余气,腹不能努,或肠鸣;膝下筋急,肩胛大痛。此皆寒水来复火土之仇也。●.【神圣
复气汤】主治署往寒来的“复气”。趁着冬季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这两个属于寒水的脏腑当令而兴旺之时,子脏——肾水能使母脏——肺金之
气充实。而肺金之气旺盛,就会反过来侵侮脾土,制约心火和肝火。心、肝受到邪气的影响,就会出现如下症状:腰背牵掣疼痛,胸膈闭塞憋闷,经
常打喷嚏,口流涎水,目流泪水,鼻流浊涕不止,或者鼻中如同长了息肉一样,不能分辨香臭,咳嗽,吐出痰涎黏沫。上半身像被火烧烤一样发热;
下半身却像是掉进了冰里一样寒冷。头痛阵发,目中灼热如火,视物模糊不清,耳鸣,耳聋,或者害怕风寒,或者喜欢晒太阳,晚上睡不安稳,常常
感觉痰涎堵塞咽喉,胸膈和咽喉不通,口中无味,两胁牵掣拘挛疼痛,牙齿松动,不能咀嚼。阴部出汗,前阴发冷,行走的时候脚步不正、倾斜摇晃
,起居活动困难,手掌心寒冷,风湿侵袭引起的肢节疼痛,甚至麻木,小便白天量多,晚上频繁,不停地打哈欠,呼吸短促,甚至喘促有声,突然大
便失禁。妇女白带清冷,阴道痉挛疼痛,甚至牵引到心腹隐隐作痛,面色黧[lí黑里带黄的颜色]黑,没有光泽;男子睾丸收缩疼痛,牵掣到
心腹隐隐作痛;面如土褐色;进食减少,大小便不通,心中烦闷,剧烈呕吐、心腹绞痛,腹内有气上冲,有要大便的感觉,腹中痉挛疼痛,腹部皮肤
发白,肛门经常排出屎气,腹部不能用力,或者肠中作鸣;膝下痉挛、屈伸不利,肩胛部疼痛难忍。以上这些症状都是寒水之气前来报复火土所致。
附:现代中医张坚的释义:有这样一个患者,他腰酸背痛、嘴里口水很多,眼泪鼻涕一把抓,鼻子里还长了息肉,闻不见香味,痰还多的不得了,一
阵一阵头痛,眼睛里面像冒火一样,晚上还睡不着,老感觉痰堵的慌,嘴巴吃啥东西都没有味道,胁肋部还感觉紧缩不舒服,牙齿也不行了,嚼不动
东西,走路也不利索,白天尿频尿急小便量也大,夜里还要起夜很多次,每次都没多少小便,蛋蛋(男性)冰冷,感觉气短喘不过气,有的时候突然
就控制不住大便,拉在裤子里。。。。。。。。。经过我这么翻译,很多人应该能想象的到,这应该是讲的一些老年人,可能是得过中风病,走路也
不行了,大小便也不协调,病久了阴阳失调,上盛下虚,上热下寒,特别棘手的病患。附:【复气】是肾水报肺金之仇在五脏中,心火生脾土,如果
脾胃过于虚弱,心火就会旺盛,是为胜气。心火克肺金,心火旺盛就会加倍克制肺金,导致肺金不足。到了冬季,属于寒水的肾和膀胱这两个脏腑处
于兴旺之时,于是子脏——肾能令母脏——肺金旺盛。而肺脏旺盛,就会与大肠一起反过来一起克制心火。因为肾水克心火,所以肾水旺盛也会反过
来克制心火,制止其过分旺盛,这时肾水即为复气。肾水可报母脏——肺金被心火克制之仇,此即为子复报母仇。○.【神圣复气汤】方:黑附子(
炮裹,去皮脐)干姜(炮,为末)以上各三分;防风(锉如豆大)郁李仁(汤浸去皮尖,另研如泥)人参以上各五分;当归身(酒洗)六分;半夏
(汤泡七次)升麻(锉)以上各七分;甘草(锉)藁本以上各八分;柴胡(锉如豆大)羌活(锉如豆大)以上各一钱;白葵花(去心细剪入)五朵
。上件药都一服,水五盏,煎至二盏,入∶橘皮五分;草豆蔻仁(面裹烧熟,去皮)黄芪以上各一钱。上件入在内,再煎至一盏,再入下项药∶
生地黄二分(酒洗);黄柏(酒浸)黄连(酒浸)枳壳以上各三分。以上四味,预一日另用新水浸,又以∶细辛二分;川芎(细末)蔓荆子
以上各三分。预一日用新水半大盏,分作二处浸。此三味并黄柏等煎正药作一大盏,不去渣,入此浸者药,再上火煎至一大盏,去渣,稍热服,空心
。又能治啮颊、啮唇、啮舌,舌根强硬等证,如神。忌肉汤,宜食肉,不助经络中火邪也。大抵肾并膀胱经中有寒,元气不足者,皆宜服之。●.【
神圣复气汤】方:第一组:黑附子(炮裹,去皮脐)、干姜(炮,为末)各0.9克;防风(锉如豆大)、郁李仁(汤浸去皮尖,另研如泥)、人
参各1.5克;当归身(酒洗)1.8克;半夏(汤泡七次)、升麻(锉)各2.1元;甘草(锉)、藁本各2.4克;柴胡(锉如豆大)、羌
活(锉如豆大)各3克;白葵花(去心细剪入)五朵。第二组:橘皮1.5克;草豆蔻仁(面裹烧熟,去皮)、黄芪各3克。第三组:生地黄(
酒洗)0.6克;黄柏(酒浸)、黄连(酒浸)、枳壳各0.9克。第四组:细辛0.6克;川芎(细末)、蔓荆子各0.9克。用法::
提前一天用新汲水大半盏,浸泡第三组方中的四味药。提前一天另外加大半盏水,分开浸泡第四组方中的三味药。第一组方中的药物,作为一服药,
加水五盏,煎至二盏,加入第二组方中的药物,混合后再煎至一盏,再加入第三组方中的药物,煎至一大盏,不去药渣,再加入第四组方的药物,再
煎至一大盏,去除药渣,空腹温服。忌食肉汤,应当吃肉,这样可以不滋助经络中的火邪。方义:用附子、干姜、甘草温散下焦的寒邪,防风、羌
活、藁本消散上焦的风热,郁李仁、白葵花导引浊气下行,柴胡、升麻引领清阳上升,半夏分泌清浊,人参、当归养血补气,橘皮利气,草豆蔻温中
健脾,黄芪实卫,生地黄养阴,黄连、黄柏清热,枳壳通利肠胃、疏风,细辛消散口齿的浮热,川芎清利头目,蔓荆子利窍疏风。本方还能治疗自咬
面颊、自咬口唇、自咬舌头、舌根强硬等证。一般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中有寒邪,元气不足的人,也都可以服用。附:现代中医张坚的方解:
东垣思考再三,大笔一挥,拟了一个23味药的大方:黑附子、干姜、防风、郁李仁、人参、当归、半夏、升麻、甘草、藁本、柴胡、羌活、白葵花
、橘皮、草豆蔻、黄芪、生地黄、黄柏、黄连、枳壳、细辛、川芎、蔓荆子。除了要买这么多药以为,东垣还下了许多医嘱:先煮啥啥啥,再泡谁谁
谁,最后加他他他。很多人估计跟我第一眼看上去的感受一样,看不出思路,有点混乱。容我再给你剖析剖析,介绍介绍,你就能理解东垣这方不仅
思路清晰而且煎煮讲究,非大厨不能体会其中奥妙精绝之处。步骤一:右上药一剂,水五盏煎至二盏(这是基本汤底)黑附子、干姜、防风、郁李仁
、人参、当归、半夏、升麻、甘草、藁本、柴胡、羌活、白葵花(先煎)步骤二:右上件入在内,再煎至一盏,再入下项(下第一道佐料)橘皮、草
豆蔻、黄芪(后下)步骤三:以上四味,预一日用新水浸。(另外提前一天准备,用新打的泉水浸泡:酒炒的生地,黄连、黄柏这些养阴清热的佐料
和行肠胃之气的枳壳)生地黄、黄柏、黄连、枳壳(另煎后下)步骤四:预一日用新水半大盏,分作二处浸此三味。(同样在前一天准备,用泉水泡
散浮热的细辛、上行头目的川芎、开窍疏风的蔓荆子)细辛、川芎、蔓荆子(另煎后下)步骤五:并黄柏等煎正药作大盏,不去渣入次浸者药。再上
火煎至一大盏,去渣稍热服。(把前一天准备的两个汤料连渣加到开始的基本汤底里,再煮一煮,把渣子去掉,温服下去)方意:附子、干姜、甘草
这组是【四逆汤】的意思,温下焦的积寒;羌活、防风、藁本这组是散上焦风热几个风药;郁李仁、白葵花是导气下行,柴胡、升麻是引清阳上
升,有升有降人参、当归补养气血的治年老体衰的本质。橘皮利气,草豆蔻温中,黄芪益卫。泡酒炒的生地,黄连、黄柏清上焦浮热和枳壳行肠胃之
气细辛散浮热、川芎上行头目去头痛、蔓荆子开窍疏风。回头再看来东垣是不是堪称一位大厨,会做饭的人都知道要想菜做的好吃,绝对不能一锅煮
,一锅煮的没啥味道的,只有各类食材分类处理,然后合在一起,才是美味。东垣这叫因材施用,取个名字的话就叫:分次煎浸法。?同样是黄连、黄柏、生地炮制方式也是不一样的,东垣要用他们来清上焦的浮热,但是这几个药味厚,煎煮后容易下行,于是东垣用酒洗、酒浸、酒炒处理他们,让他们借助酒性上行的特点,也上行清热。三十六、脾胃将理法1.调理牌胃切忌成食○.白粥、粳米、绿豆、小豆、盐豉之类,皆淡渗利小便,且小便数不可更利,况大泻阳气,反行阴道。切禁湿面,如食之觉快,勿禁。药中不可服泽泻、猪苓、茯苓、灯心、琥珀、通草、木通、滑石之类,皆行阴道,而泻阳道也;如渴,如小便不利,或闭塞不通则服,得利勿再服。忌大咸,助火邪而泻肾水真阴;及大辛味,蒜、韭、五辣、醋、大料物、官桂、干姜之类,皆伤元气。若服升沉之药,先一日将理,次日腹空服,服毕更宜将理十日;先三日尤甚,不然则反害也。●.白粥、粳米、绿豆、赤小豆、淡鼓等食物,都有淡渗通利小便的作用。但是如果小便频繁,就不能食用。因为它们会使小便更加通利,而小便通利,阳气使会随着小便外泄。还要切忌食用黏腻不易消化的面食,但是如果食用面食后感觉舒适,那就不必忌食。调理脾胃在用药时,如果没有出现水饮停积、水湿内聚的情况,就不要服用泽泻、猪苓、茯苓、灯心、琥珀、通草、木痛、滑石等药物,因为它们都能淡渗利水而通利小便,易伤津液而损伤阳气。如果出现口渴,小便不通利,甚至闭塞不通等症状才可以服用,但是小便通利后就不要再服了。调理脾胃,切忌食用大咸的食物。咸能走血,助长火邪,消散肾水真阴。同时还要忌食大辛味的食物,如蒜、韭菜、葱、姜、辣椒、胡椒、八角茴香、官桂、干姜等,这是因为辛味具有发散作用,会损伤人体元气。如果服用升散或者沉降的药物,应当先用一天的时间来调理脾胃,第二天空腹服药,服药之后还应该调理十天。特别是在服药之前三天要加倍留意调理脾胃,如果不这样的话,人体就会因为药物的过度升散而损伤阳气,或者因为药物的过度沉降而损伤阴气。2.用药,当顺应四季的温热寒凉○.夫诸病四时用药之法,不问所病,或温或凉,或热或寒,如春时有疾,于所用药内加清凉风药;夏月有疾,加大寒之药;秋月有疾,加温气药;冬月有疾,加大热之药,是不绝生化之源也。钱仲阳医小儿,深得此理。《内经》∶必先哕气,毋伐天和,是为至治。又曰∶无违时,无伐化。又曰∶无伐生生之气。皆此常道也。用药之法,若反其常道,而变生异证,则当从权施治。假令病患饮酒,或过食寒,或过食热,皆可以增病。如此,则以权衡应变治之。权变之药,岂可常用乎。●.治疗各种疾病,四时用药的方法是:不管所得是什么病,也不管所用的药物是温、是凉、是寒、是热,都要注意依时加减用药。如果:春天得病,就应该在所用的药内加上清凉祛风的药物,如荆芥、菊花、薄荷等,这是因为春天得病多夹有风邪;夏天得病,就应该加入大寒清热的药物,如黄芩、黄连等,这是因为夏天得病多夹有热邪;秋天得病,就应该加入温润养阴的药物,如桔梗、沙参、杏仁等,这是因为秋天得病多夹有燥邪;冬天得病,就应该加入大热散寒的药物,如附子、干姜等,这是因为冬天得病多夹有寒邪。这样顺应四时温、热、寒、凉,升、降、沉、浮的规律用药,机体生化的源泉才不会断绝。宋代名医钱仲阳善于治疗小儿疾病,他是深谙其中的道理的。《素问·五常政大论》说,一定要先知道岁气的偏胜,千万不能攻伐天真的冲和之气,这才是最高明的治法。又说,不要违反四时的运行,不要攻伐天地的气化。《内经》还说,不要伤伐人体的生化之气。这些都是用药的一般法则。如果违反这一法则,就会变生多种不同的病症,这时就要考虑斟酌用药,辩证施治了。如果病人喜欢喝酒,或者过多地食用寒凉的食物,或者过多地食用辛热的食物,都会加重病情。这时就要根据具体的变化来调整治疗方法,但是这种临时的权变用药,是不能经常使用的。附:顺应四时的用药之道【图解】治病用药时,应该考虑四季寒、热、温、凉的不同,不管得了什么病症,也不管所用药物的药性,都应该根据四季情况在所服的药中适当增加用药。三十七、摄养○.忌浴当风,汗当风。须以手摩汗孔合,方许见风,必无中风中寒之疾。遇卒风暴寒,衣服不能御者,则宜争努周身之气以当之,气弱不能御者病。如衣薄而气短,则添衣,于无风处居止;气尚短,则以沸汤一碗熏其口鼻,即不短也。如久居高屋,或天寒阴湿所遏,令气短者,亦如前法熏之。如居周密小室,或大热而处寒凉气短,则出就风日。凡气短,皆宜食滋味汤饮,令胃调和。或大热能食而渴,喜寒饮,当从权以饮之,然不可耽嗜。如冬寒喜热物,亦根据时暂食。睡不安,则宜少食;饱而睡不安,则少行坐。遇天气更改,风寒阴晦,宜预避之。大抵宜温暖,避风寒,省语,少劳役为上。●.切忌洗澡时迎风取凉,或者出汗时迎风取凉。如果不可避免地要迎风的话,就用手掌慢慢摩擦汗孔使其闭合,然后才允许迎凤,这样才不会发生被风邪、寒邪侵袭所导致的疾病。突然遇到大风、降温天气,衣服单薄不能抵御风寒的人,就应该尽力调动全身的阳气来抵御风寒。阳气虚弱不能抵御风寒的人,就会得病。如果衣服单薄、身体发冷,呼吸短促的人,就应该添加衣服,并在没有风的地方居住;如果呼吸仍然短促的人,就用一碗热开水,熏蒸口鼻,促进气血流通,呼吸短促的症状自然就会消失。如果衣服穿厚了,又在不通风的地方居住而出观呼吸短促的人,就应该减少衣物,摩擦汗孔使其闭合,然后移到空气流通的地方居位。如果经常居住在高大的房屋,或者被寒冷的天气、阴湿的邪气阻滞了气机,造成呼吸短促的人,也应该使用开水熏蒸口鼻的方法。如果居住在封闭的小房间,或者在天气炎热时住在寒凉的地方,造成呼气短促的人,就应该迁居到有微风有阳光的地方。凡是出现呼气短促的人,都应该多吃有营养的汤饮,使胃气调和。如果天气非常炎热,胃口很好,出现口渴,喜欢喝冷水的人,就要很据情况饮用,但是不能饮用过量。如果冬天喜欢吃热的食物,也应该根据情况暂时食用。晚上睡眠不好,如果是因为被子太厚、热气太盛,就应当马上减少被子,并擦干汗水;如果被子单薄,睡眠不好,就应当增加被子,这样寒温适宜,睡眠自然就安稳了。如果因为饥饿而睡不好觉,那就应当稍微吃点东西;如果因为吃得太饱而睡不好觉,就应该起来稍微活动一下或者坐一会儿。如果遇到天气改变,出现大风、大寒、阴霾等恶劣天气,就应该提前回避。一般保持温暖,进开风寒,少说话,防止过度劳作,便是调养身体的最好方法。三十八、远欲○.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以隋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何取之轻而弃之重耶!残躯六十有五,耳目半失于视听,百脉沸腾而烦心,身如众派漂流,瞑目则魂如浪去,神气衰于前日,饮食减于囊时,但应人事,病皆弥甚,以己之所有,岂止隋候之珠哉!安于淡薄,少思寡欲,省语以养气,不妄作劳以养形,虚心以维神,寿夭得失,安之于数,得丧既轻,血气自然谐和,邪无所容,病安增剧?苟能持此,亦庶几于道,可谓得其真趣矣。●.名利和身体哪一个与我们更亲密?身体与财物哪个对我们更重要?答案肯定是我们的身体了。如果不珍惜宝贵的身体,而去追逐名利与财物,这和用名贵的珍珠去弹射飞得很高的鸟雀有什么不同呢?!世人一定会嘲笑这种行为,因为换取的东西是何等的轻贱,而放弃的东西是何等的贵重。我现在已经六十五岁了,耳朵、眼睛的功能已经丧失了一半,全身的血脉经常躁动蒸腾而扰乱心神,身体就像在水中漂流,闭上眼睛魂魄就会如同浪花一样散去,精神气色一天比一天衰少,饮食一顿比一顿减少,只应对一些简单的人事,病情都会加重,以我自己的身体和精力,又哪能与一颗珍贵的珍珠相比啊!人应当如何养护自己的带病之躯呢?方法就是要安于淡薄的饮食,减少思虑和欲望,少说话,以保养元气;不过度劳作,以溢养形体;使心空明,以维持神明,把寿命的长短与人世间的得失,都看做是天数,于是患得患失的心理压力就会减轻了,血气自然就会调和,而邪气也就没有容身的地方了,病情又怎么会加剧呢?如果能坚持这样做,也就差不多接近道了。这可以说是获得了人生的真趣。三十九、省言箴○.气乃神之祖,精乃气之子。气者,精神之根蒂也。大矣哉!积气以成精,积精以全神,必清必静,御之以道,可以为天人矣。有道者能之,予何人哉,切宜省言而已。●.精、气、神是人体三宝,其中气是神生化的根本,气足,精就旺;气盛,精就明。气还可以生精,精是气变化而成的。因此,气是精和神化生的本源。真是伟大啊!人应该积聚气以化为精,积累精以保全神,清心静气,顺应自然之道,这样才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只有有道的人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而我只是个凡人,能够做到的只是少说话罢了。后序○.黄帝著《内经》,其忧天下后世,可谓厚且至矣,秦越人述《难经》以证之。伤寒为病最大,仲景广而论之,为万世法。至于内伤脾胃之病,诸书虽有其说,略而未详,我东垣先生,作《内外伤辨》、《脾胃论》以补之。先生尝阅《内经》所论,四时皆以养胃气为本,宗气之道,纳谷为宝。盖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冲和百脉,颐养神明,利关节,通九窍,滋志意者也。或因饮食失节,起居不时,妄作劳役,及喜怒悲愉,伤胃之元气,使营运之气减削,不能输精皮毛经络,故诸邪乘虚而入,则痰动于体、而成痼疾,致真气弥然而内消也。病之所起,初受热中,心火乘脾,末传寒中,肾水反来侮土,乃立初、中、末三治,及君、臣、佐、使之制,经禁、病禁、时禁之则,使学人知此病,用此药,因心会通,溯流得源,远溯轩岐,吻合无间。善乎!鲁齐先生之言曰∶东垣先生之学,医之王道也!观此书则可见矣。至元丙子三月上巳日门生罗天益谨序●.黄帝撰写《内经》,他心忧天下后世之意,可以说是至深至全啊!秦越人(扁鹊)再著《难经》进一步验证它。到了汉代,伤寒危害最深,张仲景经过深入研究,撰写了《伤寒杂病论》,于是它就成为后世治病的法则。至于脾胃内伤导致的疾病,前人的著作虽然也有论及,但都太简略而并未详其义。我的老师李东坦撰写了《内外伤辨》和《脾胃论》来填补这个不足。东垣先生曾经翻阅《黄帝内经》各篇的论述,发现一年四季都应当以保养胃气为本,宗气的强弱与饮食的关系最为密切。这是因为饮食进入胃里,放散精气,上行输送到脾脏,脾脏散布精华,又向上输送到肺,然后水谷精气再与肺吸入的清气结合成宗气,以冲和人体百脉,顾养精神,滑利关节,通利九窍,滋养神志。如果饮食没有节制,起居失常,劳役过度以及喜怒等情志过激,损伤胃的元气,使营养和运化之气减少,不能将水谷精气输送至肌肤经络,导致人体抵抗力下降,各种外邪就会乘虚侵袭人体,引发疾病,并最终转变为各种难以治愈的疾患,导致人体真气慢慢被耗尽。疾病的产生,开始多为“热中”证;心火侵袭伤脾士,时间一长,脾胃虚弱又容易被寒邪侵袭,渐渐转化为“寒中”证。脾土本来能够克制肾水,现在脾土损伤不能制约肾水,反而被肾水所克伐,最后就会形成脾肾阳虚的重证。东垣先生针对疾病之开始、发展和后期制定了相应的治疗方法,依据君臣佐使之法制订相应的方剂以及治病用药经禁、病禁、时禁的原则,使后世有志于学医者能够明辨这些疾病,使用相应的药物,融会贯通。迫寻东垣先生理论的源头,可以上溯至轩辕黄帝和岐伯,而他所用的方法原则也和《黄帝内经》完全物合。这的确是一本好书啊!诚如鲁齐先生所说:“李东垣先生的医道,是医学中仁德兼备的王道啊!“认真阅读这本书,我们就会发现事实确是如此啊!至元丙子三月上巳日门生罗天益谨序《脾胃论》白话讲——《病从脾胃生》2021.05.26.万方醒真注释整理。《脾胃论》白话讲——《病从脾胃生》21/1
献花(0)
+1
(本文系醒真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