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经典思政论文】从研究生学位论文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涵发展的紧迫性
2021-08-08 | 阅:  转:  |  分享 
  


从研究生学位论文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涵发展的紧迫性







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我国还不到30年时间,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学科自创立至今取得了令人惊讶的成就。从研究成果以及学位点的发展势头看,规模扩展型的发展特点比较突出。然而从学科发展本质角度看,内涵发展价值更加重大。本文以新世纪研究生学位论文设计状况作为切入口,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涵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而提出在规模扩展基础上实现学科内涵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论文样本选择和分析方法设定

通过“中国知网”研究生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提供的资料,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我们选择了新世纪头10年东北师范大学等10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77篇、博士论文279篇作为样本。各年度相关学校学位论文样本数据如下表所列:



思想政治教育硕士论文数据(单位:篇)

学校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2000 合计 东北师范大学 45 50 64 85 112 34 48 60 498 复旦大学 18 47 65 华东师范大学 57 45 31 21 13 13 54 24 258 山东大学 10 27 35 10 11 1 94 吉林大学 19 39 29 13 8 13 121 华中师范大学 13 49 43 39 73 67 58 66 5 7 420 苏州大学 26 5 3 34 陕西师范大学 1 2 2 4 2 6 17 南京师范大学 18 18 56 67 106 13 29 1 308 武汉大学 140 60 62 262 总计 188 281 225 226 428 295 235 179 13 7 2077 思想政治教育(含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博士论文数据(单位篇)

学校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合计 东北师范大学 16 14 20 5 6 9 2 3 75 复旦大学 7 8 9 8 11 2 45 华东师范大学 6 7 6 19 山东大学 3 3 5 11 吉林大学 10 12 3 25 华中师范大学 1 6 8 9 1 25 陕西师范大学 9 2 4 15 南京师范大学 10 13 2 11 8 2 7 53 武汉大学 1 1 2 6 1 11 总计 52 63 69 26 28 26 5 10 279 根据对部分论文作者的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2077篇硕士论文包括包括两个类型,即全日制研究生学位论文和高校教师专业硕士班论文。为了比较合理地分析研究生学位论文设计的基本状况,我们在对部分论文选题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特设定四个二级指标作为考察维度,用EXCEL作为分析工具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最后用图表直观展示分析结果。

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生学位论文设计状况作为一级指标,下面含有四个二级指标:研究方向——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史、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五个三级指标;研究方法——包括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或者应用研究)两个三级指标;研究内容的学科偏好,即论文在表述实现的时候采用的学科表达话语体系,包括实现政治教育学、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经济学七个三级指标;研究对象所属范围,研究主题所指向的主要领域,包括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和学校以外其他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两个三级指标,形成三级考察指标体系。如下图所示: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

根据上述设定的考察指标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生学位论文特点比较明显,问题也比较突出。这些特点和问题进一步说明学科内涵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研究生学位论文的主要特点

2077篇硕士论文和279篇博士论文样本为我们分析学科发展状况提供了宝贵和真实的资料,也让我们看到了学科在不到30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的重大成就。论文的学术性特点比较突出。

首先,学科特色比较明显的同时体现研究方向多元化倾向。2077篇硕士论文中,绝大部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特点,同时又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和表述特点,具有偏好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经济学等其他学科的多元化研究倾向。



以2009年度7所大学的硕士研究生论文内容学科偏好看,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上述特点也比较明显。188篇论文中114篇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述特点,约占61%,同时倾向于其他学科特点,即从其他学科角度来论述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论文所占比重各不相同。各学科偏好具体数据如下图所示:





279个博士论文样本中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类论文,进行简单筛选后剩下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论文145篇。由于博士论文学理性比较强,因此在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点的同时多学科偏好特点也比较明显,而其中又以哲学偏好为主,其他各学科倾向的论文也占有一定比例。学科偏好具体情况如下:



































其次,研究方法规范和实证相结合的同时体现实证研究倾向。研究过程中研究生使用的方法既具有规范研究的特点,又具有应用性特点的实证研究,两者相互结合的倾向比较明显,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硕士论文中。2077篇硕士论文中采用规范研究的占34%,应用研究的占64%。如下图所示:



博士论文中规范性研究比重大,在145篇博士论文中有140篇是规范性研究,占96.60%;实证性应用研究5篇,占3.40%。



两种不同风格的研究方法在同一学科中交互使用,体现着研究过程中不同研究方法的互补性,同时也呈现出研究成果表达方式的多学科偏好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多元话语体系“交叉登场”的积极局面。

最后,研究对象多元复合,体现学科多纬度研究倾向。研究对象的选择一方面体现了研究者的研究兴趣,另一方面体现了研究者的研究视野。收集的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选题集中反映了这一研究对象多元性、跨学科研究的特点。以硕士论文为例,2077篇论文中涉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占47.8%,这其中涉及不同类型的学校学生、教师和教育环境等。另外52.2%涉及企业、社区、医院等不同场所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































5.以学校为研究对象的趋势

在博士论文中研究对象更加广泛,其中关于学校教育现象的有16篇,占11.00%;其他领域思想政治教育现象129篇,占89%。

























(二)研究生学位论文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研究生学位论文从选题到最终成文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用分析指标进行考察后,我们认为存在挑战思想政治学科建设和发展的一定问题。

1.理论研究的“无根性”。

所谓“无根性研究”就是指没有具有自身特点的研究对象、研究角度以及表达思想的话语表达体系采用了宏大叙事式泛泛研究。这种研究活动以及由此体现的研究品质会因为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底气而失去理论权威性和学术感召力。

前文我们从认同的角度,以积极的方式阐述了研究生论文多学科偏好,但是它又从另一个侧面说明研究生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由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的迷茫而产生对其他学科理论深度和可信度的依恋和依赖。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中对哲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偏好有时表现为其他学科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替代或者取代倾向。如果具有学科偏好的论文不是最可取选择的话,那么那些通过描述性的“宏大叙述”方式对某些现象进行的独白式论文,那些直接表现为对中央重要文件的宣传,从文件形成的背景、意义到文件内容主要思想的解读,面面俱到、乐在其中,犹如一篇“时事政治”学习材料和宣讲材料的论文,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更加有害而无益。

思想政治教育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的“无根性”研究直接表现在研究成果中没有本学科的理论基础,似乎在从事其他学科的研究工作或者根本不是进行研究而是进行宣传工作。无根性特点导致研究者产生“去学科感”,这种去学科感从根本上反映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在人类知识分类体系中的“漂泊”状态。尽管在学术建制上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已经成为客观的事实,但是在学术声望方面,它的“学科”地位仍然易于招致怀疑。不仅其他学科的研究者,甚至有些以思想政治教育学为志业的学者同仁,也认为它至多是一门应用的具有宣传特性的学科或者更次等的学科(sub-discipline),够不上严格意义上的学术性学科(academicstudy)。

这种“去学科感”往往和“去科学感”同时产生,或者相互之间呈现出互为因果的关系模式。所谓“去科学感”,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负载和研究者的价值涉入两个方面看,主要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学成为一门科学的可能性表示质疑,甚至从根本上否定科学之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发展的意义。研究生论文设计过程中时常面对这样的思想困惑,选题中以“某某视角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现象”或者“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来分析某某问题”就是应对困惑的折中做法。

2.研究视角的“内圈性”。

就像花盆里的植物由于生长在预设的、固定的环境里,其根向内抱成一团而无法向外、向深处拓展一样,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论文满足于传统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重复研究,对社会变迁、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大量新问题没有及时进行理论回应,体现研究活动的封闭性特点。

前文在论述论文所涉及研究对象时已经说明,研究生论文尤其是硕士论文中的50%集中于学校思想教育现象的研究。2009年度7所学校论文情况分析现实,其结果与总体情况相当。

2009年度有关学校硕士论文研究对象分布情况

学校名称 东北师大 复旦大学 华东师大 山东大学 吉林大学 华中师大 苏州大学 学校 77.78% 50% 61.4% 30% 47.37% 61.54% 73% 其他 22.22% 50% 28.6% 70% 52.63% 38.46% 27% 这一特点不仅以静态方式表现出来,而且从动态趋势明显表现出来。在2002年到2009年8年间,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呈上升趋势,而其他各个领域思想政治教育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呈下降趋势。

博士论文研究对象动态趋势图











硕士论文研究对象动态趋势图



上述动态趋势图证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现象一直是研究生关注的重要内容,硕士论文对它的研究数量呈上升趋势。这一现象一方面说明研究生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现象比较熟悉,对学校、学生和教师状况比较有发言权,而对外面世界关注度不够,话语权越来越弱小;另一方面说明研究生导师的视野和胸怀具有某种程度的封闭性,对社会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大量需要解释的新问题缺乏理论敏感性,缺乏理论引导的时代感和责任感。

3.研究结构的不合理性。

即注重某些领域的研究,而有意或无意忽视其他领域的研究。从论文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看,不合理特点明显。论文主要集中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其他各个领域中存在的相关研究对象涉及不够。

2077篇硕士论文选题中,63.40%集中在原理部分,而其他方向力量显然不够。





硕士论文学科研究领域分布图



























博士论文情况大致相同,所选145个样本中,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78篇,占53.80%;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19篇,占14%;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26篇,占17.90%;比较思想政治教育1篇,占1%;其他21篇,占29.20%。这一分布状况也可以通过下图得到直观展现:



博士论文学科研究领域分布图



再以2009年度东北师范大学等7所学校188篇硕士论文为样本进行分析,各研究领域论文所占比例也不协调。



2009年度7所大学研究生论文不同领域所占比例

学校名称 总数(篇) 原理比例 方法比例 历史比例 比较比例 其他比例 东北师范大学 45 88.86% 0 2.22% 2.22% 6.70% 复旦大学 18 77.77% 5.56% 11.11% 0 5.56% 华东师范大学 57 91.22% 0 3.50 0 5.30% 山东大学 10 30% 10% 0 0 60% 吉林大学 19 94.74% 0 0 0 5.26% 华中师范大学 13 92.31% 0 0 0 7.69% 苏州大学 26 76.93% 7.69% 7.69% 0 7.69% 合计 188 84.57% 2.13% 3.72% 0.53% 9.05% 这种研究现状不仅与学科发展要求不符合,与社会发展要求更加不相适应。



三、加强探索力度,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内涵发展

看一门学科是否成为科学学科,不仅通过是否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思想表达的话语体系三个标准,而且主要还要看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功效以及由此人们对它的科学品格的认同程度和重视程度。

研究生毕业论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其实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后面临继续发展的新问题。我们知道,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引导和支持,虽然它的创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从必然、必要到形式上的产生,它是一种社会设定,而且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设定和规定。要把这种上层设定的专业成为学术界自觉认同的科学学科,需要学科自身的学术魅力和学术品格。否则,即使它具有专业之名也可能时刻面临处于学术边缘的危险,成为自动边缘化或者被边缘化的“名义”学术。曾经出现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伪科学”、“边缘学科”、“小儿科”之声音既是学科发展面临的挑战,也是学科发展面临的一种威胁。因此加强学科自身内涵发展是提高学术形象、发挥学科社会功能的重要途径。

(一)坚定信仰,自主创新:内涵发展的内生动力

正如有的学者所言,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品格主要体现为它的政治性、综合性和应用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身的政治性,是为谁服务的问题。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是服务于广大劳动人民,是凝聚广大劳动人民的旗帜,是指导人民群众行为的思想指南。可以说,失去了政治性就不再是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必须具有强烈的政治信仰,为了自己的信仰而努力研究。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使得它对政治具有强烈的依附性,这种依附性不仅来自意识形态等社会力量的束缚和干预,而且有“他学科”概念和命题的广泛渗透。因此,寻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独立或自主,在很大程度上便是摆脱这种强烈的依附性;而要摆脱这种依附性,就必须诉诸思想政治教育学者的自主行动。

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学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意识形态性,但是作为一门学科、作为一种研究活动,与意识形态以及意识形态的宣传还应该有一定的区别。研究者必须坚守学术人的独立人格,奉行学术研究的内在逻辑,在与中央保持高度统一性的同时要与社会现实保持必要的张力,致力于追求真理、维护社会正义。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当然不能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下进行学术研究,需要高度关注中央政策,密切注意社会现实和实践状态,但决不能把自身“锁定”在中央政策的诠释者和盲目辩护者角色上,否则思想政治教育学就会随着政策的更替、实践的繁复而失去自主进行理论批判和知识建构的能力,学术就会随着政策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从而出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性与“无学科性”悖论、思想观点的权威性与“无权威性”悖论。

此外还应该参照那些成熟学科的知识生产方式,立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实践本身,从概念建构和方法强化的角度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生产,最终使这些知识在品性或质量上获得其他成熟的社会科学知识相同的学术地位。这里的“概念建构”,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学科的概念或理论,而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学必须结合自身的逻辑,审慎地分析这些概念或理论的适用性,并做出必要的修正,从而真正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双向互动、相互贡献。最终使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现象或问题进行直接研究的基础上,独立发展出具有解释力的概念或理论。

(二)扩展空间,走向社会: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

作为一门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其研究范围比较广,有关文件中明确规定该学科的研究范围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性质、规律、功能、内容、方法研究,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与基本经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研究,新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规律与特点研究,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爱国主义教育与民族精神培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案例研究,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研究,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究,干部与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等。随着社会的变迁,这些领域出现新的问题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去解释和应对,因此突破现有的研究范围,推进由主导性“学校型研究”的单向视角向综合性“社会型研究”多维视角的研究转向,从学校狭小的空间走向社会更广阔的天空是学科内涵发展的又一重要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身不是自我封闭的学科,而是一个开放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应用性要求学科研究具有综合性、广泛性和社会性的特点,也由此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不应仅仅停留在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与完备上,而且应当在解决现实问题、推进学科运用性发展上展示其特有功能,彰显学科优势。另外,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思想政治教育,而思想政治教育所不同于一般的学校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的特点就是具有实践上的社会性和广泛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只在学校这一特定的场域中研究和实施,而且要面向大众,针对各类人群、不同社会领域,研究各类对象,扩大学科视野。

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要广泛关注社会现实,

(三)严格遴选,有效培养:内涵发展的基本前提

研究生论文质量与导师的引导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调查中我们也发现研究生导师如果存在在本学科领域研究不深、视野不广,或者指导力量不够等问题,那么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质量也会受到负面影响。

研究生导师队伍中主要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导师专业理论特色不明显,即名义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导师,其实主要从事其他专业的研究活动;二是专业比较对口,但是研究精力不足,指导学生不够。有些学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本校导师比较缺乏,因此导师队伍中各类兼职导师比较多。以S大学为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生导师共16人,其中本校导师12人,外校导师4人。本校导师中专职导师7人,兼职导师5人,校内外兼职导师共9人,占导师总数的56%。博士生导师4人,其中本校3人,外校1人。兼职导师并不是存在学术水准有问题,而是由于兼职导师大部分是学校领导,由于其行政事务繁忙而导致指导学生研究的时间和精力得不到保障。

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跨学科指导学生的现象比较突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之间的跨学科指导比较常见,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的导师指导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由于专业之间存在一定差别,因此其他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所需要的理论要求之间存在一定距离,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功夫”不够,轻则其学术权威性受到动摇,重则人格魅力受到挑战。

因此,一方面在遵循思想素质过硬原则基础上严格掌握专业性和学术性两条重要标准来遴选和聘任导师,构建能够担当学科建设、指导学生研究工作任务的导师队伍,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内涵发展提供基本保障;另一方面对在职的导师要进行培训,举办各种学术交流会增加同行之间的互动;组织形式多样的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增加讨论社会热点问题的参与机会,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社会功能的充分发挥,为推动学科内涵发展创造各种有利于人才有效培养的外部条件。















































论文设计状况





学科偏好



思想政治教育学

哲学

政治学

社会学

心理学

法学

经济学



学校

其他



规范研究

实证研究(应用研究)



基本原理

方法论

教育史

比较研究



研究方法



研究方向



研究范围







献花(0)
+1
(本文系新起航大学...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