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实践育人经典案例】 (1)
2021-08-08 | 阅:  转:  |  分享 
  
重庆师范大学充分利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这一有效载体,在校园里营造“理直气壮举红旗,坚定不移跟党走”的浓厚氛围,不断打造校园红色文化,对大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实践证明,这项工程已经在广大青年学生特别是学生骨干当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教育引导大学生的重要载体。



打造红色文化培养坚定骨干

——重庆师范大学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

重庆师范大学充分利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这一有效载体,在校园里旗帜鲜明地传递党的声音、树立党的旗帜,大力打造校园红色文化,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教育青年学生,把广大青年学生更好地团结在党的周围,不断巩固党的青年群众基础。

该校认识到,实施这一红色工程,事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国家的兴旺发达,事关青年的健康成长,是高校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新途径和载体,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该校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青年,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等行之有效的方式,不断提高大学生骨干、团干部、青年知识分子等青年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使他们进一步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培养信念坚定的学生骨干

2009年4月,重庆师范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启动,开办了大学生骨干培养班。目前,已培养学员2000余人,新的一期培训正在进行中。

针对高校实际,该校将培养对象的范围重点放在大学生骨干方面,主要包括学生党团组织、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的主要负责人,优秀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以及在学习实践党的创新理论、学术科技活动、文化体育活动、社会公益活动、创新创业等方面成绩突出的学生和在自强自立、勤工助学等方面有典型示范效应的学生。参加培养的对象的选拔条件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在同学中有较高影响力和较强示范性。

在实施过程中,针对大学生骨干的成长规律和实际需求,从增强政治素质、提升思想境界、优化能力结构、锤炼作风品格等方面着手,着力提升学生骨干的信念、品格、视野和能力,帮助学生骨干学习和掌握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了解国情,认识社会,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实践创新能力,坚定理想信念,在大学生中培养一大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的、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想信念的学生骨干,为他们逐步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奠定基础。

分层次实施的培养格局

学校注重遵循教育规律,建立起了适合实际的分层次实施培养格局,并且根据各梯次培训班学员实际和学校培养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依托团校建立校院两级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形成初级、中级、高级三梯次培养格局。各梯次的培养周期均为1年,采取集中培训和分散学习两种形式。其中学院负责初级班的学员选拔与培训,学校负责中级和高级班学员选拔、培训与后续跟踪。

初级班学员主要通过参观考察、形势报告、观看主题教育片等形式,侧重对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兴趣培育,强化他们对党、国家、人民的朴素感情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中级班学员主要通过理论研读、社会观察、国情考察、志愿服务、团队训练等方式,强化学生骨干的基础理论、观察能力、服务意识与协作精神;高级班学员主要通过理论研讨、社会思潮辨析、时事观察与评论、生产劳动(挂职锻炼)、生存训练、思维训练等方式,提高学生骨干的理论研究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在培养中,坚持理论学习与劳动实践相结合、短期培训和长期跟踪培养相结合、集中培训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原则,对中高级班学员实施理论学习、实践实训、社会观察三个环节的培训。

为工程实施提供保障

教学实践师资保障。面向全校聘请理论功底深厚的马列学科专业教师、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教师及其他相关专业教师担任培养导师。根据其课时量、学生评议系数认定教学量,发放聘书并给与相应课时费。培养导师带领“青马”学员团队所做课题获得奖励的按照学校相关规定给予相应科研工作量认定。

实践实训基地建设。在校内各学院、各职能部门,校外相关政府部门、工厂、企事业单位等建立。

培养经费保障。学校每年划拨近1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聘请教师(导师)、教材购买、实践实训、课程建设、基地建设等费用。

激励机制保障。一是在高级培训中顺利结业的学员,均有推优入党资格;二是学校在选留毕业生,推荐毕业生就业等工作中,同等条件下优先选留(推荐)结业学员;三是结业学员享有市委组织部、团市委、市教委等部门规定的其他优惠政策。

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在实际工作中,改变了以往单向度理论灌输的教学方式,打破了书本、课堂、教师“三中心”的教学格局,着眼于大学生的个性创造和理论素质提高,使课堂教学由务虚走向务实,由外部灌输转向内在自省,由封闭型转为开放性。

加强基地和阵地建设。该校特别注重实践实训基地建设和主题教育阵地建设。依托各个部门和学院在校内建立了46个,在校外建立了8个。注重发挥重庆烈士陵园、红岩村、渣滓洞等现有传统阵地作用的同时,重视新阵地的建设和打造。在校园里建设了“先师墙”、“党员承诺墙”。

在学生中产生积极影响

两年的实践证明,这项工程已经在广大青年学生特别是学生骨干当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学校加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形式和教育引导青年的重要载体。

根据跟踪调查显示,该校第一期高级班23名学员毕业后全部找到理想工作或考上硕士研究生。第二期高级班的22名学员均成为所在学院的学生骨干。

已结业的学员通过理论学习,进一步加深了对党的重要理论的理解,进一步提高了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坚定性和自觉性,进一步增强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提高了开展学生工作的能力;

通过深入基层实践,增进了对国情和社会的了解,增进了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提高了社会适应能力,更加明确了青年成长必须自觉走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成长道路;通过广泛交流,走出了国门,开阔了视野,更加坚定了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在实践锻炼期间,大学生们利用自己的知识优势和专业特长,为当地群众开展科普、支教、慰问等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赢得了广泛好评。

总之,重庆师范大学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重点,在校园里营造“理直气壮举红旗,坚定不移跟党走”的浓厚氛围,不断打造校园红色文化,对大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努力培养出更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1













献花(0)
+1
(本文系新起航大学...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