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txw40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彭卫先进事迹(1)(1)
2021-08-18 | 阅:  转:  |  分享 
  
与“死神”赛跑的良心医者

——记湘西州民族中医院重症监护室主任彭卫

在湘西州民族中医院重症监护室,彭卫的身影总是忙碌状态,穿行于各个病床之间。扎根临床行医数十年,抢救了无数的生命,在他办公室一面面锦旗是最好的见证。

彭卫个头不高,能量很大,年过40,服务群众的热情依旧满怀,在践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初心使命上,他在州民族中医院重症医学科,演绎了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医患故事。

勇于挑战“难题”

2020年9月的某一天,彭卫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男子的电话,电话中得知该男子的爱人3个月前在某家医院因腰椎手术后诱发了一种被称为“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合并呼吸衰竭”的疾病,气管切开后一直在ⅠC∪接受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3个月以来患者病情一直未见好转,四肢完全不能动弹,脱离不了呼吸机,前前后后3个多月时间里共辗转多家大型综合医院,四处求医无果,钱也花费了将近百万,在希望即将耗尽的时候,听别人介绍才拨通了州中医院重症医学科的电话。

是的,他是抱着最后的一点希望并寄于我院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来试图挽救其生命,在初步了解其本情况和病情后深表同情,“难道真的那么难,不可治吗”,彭卫情不自禁的问。

“医不贵于能愈病,而贵于能愈难病”,彭卫决心试一试,并爽快的答应了患者家属的请求。入科后看到的是患者已很瘦弱,瘦弱到体重已足够不到40公斤的样子,全身已处于完全瘫痪的状态,气管已切开并靠着呼吸机来维持呼吸,但她的眼神却是明亮的,从她的眼神中彭卫看到了信心和希望。

沒有什么力量和困难可阻滞前行的步伐,挑战医学难题,决心去挑战不可能,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一直都是彭卫主任的坚定信念。

通过认真的查验和全面的分析,顿觉心中几个大大的问号:该患者目前诊断真的清楚?脱机困难原因与原发病是否有直接的关系?下一步怎么办,该如何处理?

带着问号去工作是件快乐的事,非常过隐和享受!通过逐步的观察和发现,摆在他面前的现实问题亦逐步明朗起来。

诊疗过程中他剔除了对肌无力直接原因的探纠,继而转向困难脱机的分析和处理,四肢肌肉和呼吸肌的康复训练,营养的支持与治疗。

在一次脱机训练中突然发现患者明显存在着胸腹的矛盾运动、反常呼吸,这是呼吸肌疲劳、膈肌萎陷的一种表现形式,眼前一亮,这应是导致脱机困难的主要原图,随即用床旁超声对隔肌功能进行了初步评估,隔肌的厚度很薄,不足0.2cm,且活动度也很差!这是长期使用呼吸机导致的呼吸机相关性隔肌功能障碍,针对这一主要原因,我们重点采取了加强隔肌功能康复训练,肌肉的电刺激,间断脱机训练。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20多天的训练,患者终于成功脱机,当患者家属第一时间得到该消息和喜讯时,对彭卫赞口不绝,满怀感激之情。

我深刻的认识到,成功脱机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要想让患者彻底的站起来又谈何容易。

接下来我们又把治疗重点转移到日常反复的肌肉功能训练上来,一月、二月,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三个月后终于看到了患者上肢肩膀能抖动和移动,四个月后上肢能抬举,下肢可见到拇指屈伸和肌肉的收缩运动。

时间是漫长的,在期待中我们看到了希望,在努力中我们有了收获,在ICU的日日夜夜,患者无数次的点头和微笑示意给了我们所有ⅠC∪人的认可和肯定,也可能是发自内心的佩服吧!

经过长达7个月之久的IC∪治疗,经综合评估患者上肢肌力已达3级,下肢肌力达2级,呼吸功能正常,成功脱离呼吸机而转入普通病房继续她的康复之路!

善于温情服务患者

今年6月份的某一天,有心的护士长在得知该患者生日时,彭卫主任组织lCU相关医护人员来到普通病房看她,她已能够自己端碗吃饭,在家属的挽扶下能简单行走,当看到我们ⅠC∪熟悉的面孔时,她哭了,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她说的第一句话:自从生病以来,到过医院无数,从未遇见过像你们这些热心为病人服务的医生、护士,谢谢你们!

我们也给她送上了生日祝福,希望再接再厉,明年生日再相会吧!



时间再回到2019年10月份的某一天,一个15岁的英俊少年在一次意外车祸中造成了重度颅脑外伤,就这样一个花样的青春少年在一次偶然的意外中昏迷不醒,一个无限青春活力的懵懂少年也瞬间失去了往曰的乖巧与活力。

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数个日日夜夜里,医护的坚守,亲人的等待终换来了他人生又一次的睁眼和摸糊的呼喊,后续经过长期的康复训练,该患者达到了5---6岁小孩的智力,并且能够跌跌撞撞的行走和简单的生活自理。

就这样这个天真可爱的少年再次成了爸妈心中的骄傲。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厄运再次向他降临。

2021年7月25晚因突发高热而被紧急送入我院肺病科,27日肺部CT提示右肺多叶、大片状实变阴影。28日下午6时患者病情急转直下,出现了极度呼吸困难,难于纠正的低氧血症,值班医生在第一时间拨通了重症医学科彭卫主任的电话,彭卫主任也在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结合该病例特点他敏感的认识到该患者极可能是社区获得性重症肺炎且合并了重度ARDS。

这确是一个不好治的病,且死亡率极高,如何与患者家属沟通让其安于接受又是摆在他面前的难题。

不容多想,救命要紧,简短给患者家属交流后实施了紧急气管插管转入重症医学科。

这注定又是一场与时间赛跑,斗智斗勇的生命救援!

“搞得好不,有这么严重吗?”、“医生,你救救他!”。

一边是紧急的救援,一边是家属没完没了的询问和哀求。

凭借着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心理素质、沟通技巧,逐个击破患者家属的顾虑和担忧,终于赢得了患者家属的信任和支持,他有了信心!

可更没让人想到的是第二天一夜之间患者病情进行性恶化,发生了暴布式级联反应,像冲破闸门泄下的洪水泛滥成灾了。

用于进行生命支持的呼吸机各种参数已接近上限了,意味着再上调极有可能造成肺部气压伤,更担忧的是患者相继现出现了严重脓毒性休克,DⅠC,肾功能衰竭,心力衰竭等。

“多器管功能衰竭”,没错!死亡率几乎接近100%。

已不敢将接近100%的死亡率向患者家属告之,但又不得不向患者家属阐明病情的真实性、严重性以及愈后,通过祥细而又细致、耐心的解释,患者家属一脸茫然和天奈,但又从患者家属那无奈的面孔和眼神里却又给彭卫传递出了一种“不离不弃”的坚定与执着。

你不离我不弃,这是彭卫坚定的誓言,他决心一搏,用医者的担当和责任践行医者仁心,救死扶伤的使命。

看到这样的场景,面对这样失控的局面,第一时间组织了科室精干力量参与会诊讨论并制定了一套严密而精细的抢救诊疗方案。

经过5个日日夜夜的奋战,患者出现了惊喜的一幕,肺的顺应性得到改善,氧浓度下降到了安全水平,休克好转,肾功能、心功能及凝血功能也逐渐得到恢复和改善。在煎熬的等待和期盼中,患者的家属终于露出一丝丝笑容,也第一时间得到了患者家属最亲切、最真诚的祝福“你们辛苦了!”,说实在的心里也美滋滋的。

在享受这种快乐和幸福中,在彭卫主任的心里却孕育着更大的责任和一丝担忧,毕竟还没脱离危险。

后续的治疗一刻也没放松,时时刻刻盯着每一步治疗策略的落实和效果动态的评价,第9天患者终于可完全脱离呼吸机而选择了拔出气管插管,拔管后我们又制定了一套完善的肺部康复和气道廓清技术的治疗策略,保证了患者的气道引流通畅,恢复了自主的咳痰能力。

17天的等待,17天的坚守,终于换来了患者浅浅的微笑和看似一个不太标准的手势。

那一刻,患者的家属在门外跷首以盼,17天的隔离却怎么也阻断不了那浓浓的母子情,当重症医学科的大门打开的那一刹那,看到久违的儿子,第一时间扶着儿子的头深深地献上了一个吻!那一刻,无言以表,是开心的,是幸福的,那一刻在场的所有医护人员也是幸福的,开心的,并且是自豪的,心里满满的成就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彭卫在追寻人民卫生健康事业的征程上,在践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使命上不断地并行和诠释着医者仁心的崇高信仰。

献花(0)
+1
(本文系txw40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