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的由来【宋元丰年之前的苏轼】此前的苏轼只是个脑子超灵,读书超多,记忆力无比好、情感很杂乱的小伙子。那时的苏轼连个三流的诗人都算不上。 他那时候他写的《初发嘉州》:朝发阗阗(音:tian,二声),西风猫画旃(音zhan,一声)。故乡飘已远,往意浩无边。锦水细不见,蛮 江清可怜。奔腾过佛脚,旷荡造平川。野市有禅容,钓台寻暮烟。町期定先到,久立水潺潺。标准的记述文,标准的六副对联组成了一首没咸盐的所 谓诗。这一水平的东西在中国五千年历史里就是些地摊货,随便扔进明清诗人的集子里都找不出来。它最致命的毛病就是立意太水了。整首诗里除了 “佛脚”二字能确定在乐山大佛之外,其余所有的意境文字,都可以任意安在中国各条水道上。可以说是在长江上坐船,也可以说是在珠江上坐船, 也可以说是在黄河、辽河任意一条河上坐船。【苏轼的蜕变】宋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正月二十日的夜晚,苏轼在梦中忽然回到了眉山老家, 故园厅台,归来无恙,他突然看到了自己死去了整整十年的结发妻子——王弗。心灵剧痛,醒来后泪流满面,一首没有任何雕饰的词自动浮上了水面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 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这首《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之后,苏轼的各大代表作如泉涌般出来。同年,苏轼在密州写下 了另一首《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的意义比上一首更加重大,是苏轼一生奠定词性的作品。如果他一直沉浸于追悼亡妻的痛苦里,那么就算再 真挚深邃,再“有声彻天,有泪当彻泉”,也只是在婉约伤感的旧体词老路上走得更远而已。而“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 骑卷平风尘。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一出,苏轼开创了自己的时代。宋词豪放一宗,自苏轼始。从此,词这种起源于小调弹词的市井级出身的艺术,上升到了与唐诗并存的地位。天才一 旦爆发,就再也无法遏制。第二年,宋熙宁九年的中秋佳节,中国历史上最经典最成功的一首《水调歌头》出世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正式成为一代词宗大家,地位无法撼动。【苏轼为什么会变成“坡仙”】才情归才情,苏轼的正当 职业还是国家的公务员,有了这个身份,一般来说衣食无忧,社会地位很高。可是相应地就要有些约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乱讲话。语言文字 是思想的具化,代表了一个人的政治观点,搞不好就会犯错误的。可是苏轼不在乎这些,他对弟弟苏辙说过,他有话不说出来,就像是吃饭时看见碗 里有苍蝇,必须得吐出来。他一以贯之地反对新法,并且不遗余力地坚持着。所以,他一边“十年生死两茫茫”,一边儿“左牵黄,右擎苍”,还不 忘“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边儿也随手写了些小诗。比如看看见田里庄稼长得不好。嗯,这是青苗法害的,可以写诗咏叹一下;看到辖区里 百姓饭桌上的菜太淡,嗯,这是市易法太过分,必须写诗谴责一下。其实这也没什么,宋朝言论自由,他身为大臣说什么都可以,何况绝大多数时候 皇帝还鼓励大臣议论朝政。但是千不该万不该,他交错了一个朋友,写错了一首长篇叙事诗。【叙事诗的由来】这首诗记叙了一个催人下泪的故事, 堪称宋朝版的《妈妈再爱我一次》。当时有位官员名叫朱寿昌,职位和苏轼这时差不多,稳定在知州一级上。这种级别的官在宋朝多如牛毛,根本没 法引人注意。可是,他在历史上却极其有名,著名的“二十四孝”故事里就有他一份,之后的明清两朝还把他立为典型,由政府号召歌颂。这都由于 朱寿昌苦命的妈妈。朱寿昌是庶出,生母是妾。在万恶的旧社会里,这是个注定苦到底,就算儿子考上状元都没法翻身的角色。因为一切的权力和荣 耀都在正妻那儿。妾唯一的幸福机会只有一条,即老爷的宠爱。很不幸,朱寿昌的爸爸很快就厌倦了他的生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把她休了。因此, 朱寿昌从记事起就没有见过妈妈,他想她,下定决心有生之年一定要找回妈妈!这个念头一直伴随朱寿昌的人生,他少年时在找,青年时接了父亲的 班当上了官在找,过中年了一直没有找到。他一狠心告诉妻子儿女,我不当官了,当官没法随意走动,我要辞官走遍天下,不找回妈妈,我也不回来 了(不见母,吾不返也)。精诚所至,在朱寿昌年过五十的时候,终于在陕西找到了他妈妈。他妈妈已经七十多岁了,五十多年的颠沛流离,让她衰 老不堪,更有了几个另嫁后生的子女。朱寿昌把她接回家去,连同她的那些子女,他都当做亲兄弟姐妹来对待。从此,他幸福了。这件事被广为传唱 ,苏轼也被感动了,他写了一首长诗倍加称颂,可以想像以他的才华,这首诗的质量、传播都会非常惊人。【叙事诗带给苏轼的麻烦】一、苏轼的这 首诗的传播越广,就会越让一个人狼狈不堪。此人就是李定李定作为新法集团的一员,被反对派找出来的污点就是不为生母服丧。当然他有自己的理 由,第一他生母被休出家门,根据孔夫子遗训,不为出母服丧;第二,他生母到底是谁,由于她本人已死,李定父亲也死了,根本没法确定。所以没 法服丧。这些都说得过去,可是与朱寿昌一比,他的品位就太低了。两相比较,同样是被休出门的生母,差距为什么这么大呢?这就体现在各自不同 的儿子身上。你李定为什么就不能像朱寿昌那样尽孝?不说寻访奉养,连服丧都不做,简直没有人性!这样的评论大面积滋生,让李定每天灰头土脸 地进出,丧失了做人的起码资格,实在憋屈死了。这里面就有苏轼的大功劳,他的诗流传速度比现在的微博信息都要快,可以很负责任地说,本来只 属于开封城街头巷尾的消息,很快就传遍大江南北了。有道是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李定没法找朱寿昌的毛病,只好拿苏轼出气。而苏轼也非常 的配合,一篇篇针对变法的诗词不断涌现,简直是在配合李定的报复行动。李定把这些诗词汇总成集,送交宋神宗。非常凑巧,当时神宗正在看一份 从杭州寄来的公文,两相对照,神宗立即就火大了。这份公文就是苏轼错交的那位朋友——大名鼎鼎的沈括寄来的。二、沈括给苏轼下了绊子。沈括 与苏轼,两人本可以做好朋友的,可惜坏事就坏在神宗的一句话上。以沈括之才,除了诗文一道之外,苏轼还真是全方位地比不上他,尤其是两者当 时的社会地位。苏轼是杭州通判,相当于副市长,沈括早就是方面大员,是皇帝钦点的两浙察访使。尽管如此,两人相比较还是苏轼比较牛。没办法 ,他已经是宋朝当时文娱界的第一大利器了,魅力压倒一切,就连沈括也没法去抵御。沈括是带着几分崇拜之心去接近苏轼的。在沈括离京前,神宗 特意交代了他一句话:“到了杭州,你要好好对待苏轼。”好,怎样才算好?领会上级领导的指示是门大学问,沈括带着这个问号出京,想了一路, 作出了一个在他想来万无一失的决定。首先,一定要对苏轼友善,不能摆上级的架子。有必要的话,宁可把苏轼当上级对待;其次,吧苏轼所有的情 况都上报给神宗,证明自己用心对待了苏轼。本着这种精神,事情就变味了。苏轼面对如此风雅和善的领到,忍不住意气风发口若悬河,对沈括无话 不讲,包括他对新法的看法,同时把自己所作的诗逐一向新朋友介绍。沈括则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欣赏之余向苏轼提出了一个终极粉丝的要求。偶 像,你能把这些诗词亲笔抄写一份,留给我做纪念吗?行!苏轼一口答应。如此一来,沈括给神宗寄回的报告里就附带了苏轼亲笔所写的资料,与李 定的一比,说服力急剧攀升,同时沈括发挥了李定所没有的能力,他以极强的文字功夫,给苏轼的诗文加上了自己的注解。苏轼攻击新法,诽谤朝廷 ,甚至映射皇帝的罪名终于成立了。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七月的一天,苏轼开封城里的好朋友、驸马都尉王晋卿得到的小道消息后,派人 快马来湖州告诉苏轼,抓他的人就快到了,能跑就快跑。苏轼愣了一会儿,苦笑一声。天下之大,莫非王土,真要是皇帝抓人,能跑到哪儿去?何况 自己跑了,这一家老小怎么办?他索性穿好官服,静等官差上门。之后的事就是御史台抓人流水线操作,苏轼被押解进京,等待他的是御史台的审问 。这时的御史台长官就是李定。苏轼一路车马颠簸进了京城,住进了乌台大院。乌台大院里关着的全部都是官,像苏轼这样的地方领到还算不上高规 格。只是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他被特殊照顾了,审讯由御史台最高长官李定偕同舒亶(音dan)、何正臣等新法集团同僚共同进行。昼夜不停。 先说白天,李定等人轮番轰炸,要他把写过的所有诗词逐字逐句地解释,哪一个敏感词如果绕不过去都有抄家的危险。苏轼不一样。宋朝对文人超级 宽松厚道,只要天上还有太阳,在大庭广众之下,审讯的尺度都能保持住。最起码能让他说话,于是李定等人就都郁闷了。苏轼居然能把自己的文字 狱扣到新法教祖王安石的头上。他的诗里有一句是“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蛰,指潜藏、隐秘、冬眠等意,特指僵硬中还没有复苏。 李定等人抓住了这个毛病,问苏轼说现在圣明天子在位,只有飞龙在天,你居然写了龙潜藏在九泉之下。你说在,这个蛰龙是什么龙?老实交代。 苏轼一笑,王安石有句诗:“天下苍生待霖雨,不知龙向此中蟠。”我诗中的蛰龙,就是这个龙......李定等人的脸一下子就黑了。蟠,指弯 曲缠绕,很憋屈的状态,用在龙身上同样不是啥好词。还审什么?当天苏轼得意洋洋地晃回单间牢房里,一干御史大老爷凝固在审讯室里集体大喘气 。这场景的确是很牛,很不常见,不过只是一会儿后,御史们的脸色就都缓过来了,一丝丝阴险恶毒的微笑浮上了水面。白天你狠,晚上看谁狠。到 了晚上,夜深人静时,乌台大院里在押犯们突然间集体惊醒,个个吓得发抖。他们听见一阵孤苦狼嚎的呼疼声此起彼伏,仔细听,还能辨别出那个喊 疼的人有很浓重的四川口音。没错,苏轼被人黑了,上演了宋朝版的监狱风云,被人在黑夜里轮番痛打。估计旁边少不了李定的低声怒吼:写啊,你 倒是再写啊,让你蛰龙、蟠龙,现在你给我先蛰着蟠着吧......这件事被当时同样押在御史台的另一位官员记录了下来。这基本上是真的,最 大的根据是苏轼的身体状况。在入狱之前他很健康,出狱之后苏轼腿疮、痔疮、流行传染病,咳嗽、臂仲、赤炎等病几乎得全了。而他仅仅入狱两个 多月而已,如果真有宋朝传统上善待士大夫的规格,他无论如何也到不了这步田地。事实上他能活下来,都是方方面面,除皇帝本人之外几乎所有顶 级权贵集体努力的结果。先是各界名流,苏辙、王亚卿、王巩、章淳等人,这些人官职不高,可都是影响很大的名士。他们为苏轼请命,愿用官职、 身家担保;再就是德高望重的老臣,如司马光、张方平、李清臣,范镇、陈襄、刘攽(音ban)、李常、孙觉等人。他们影响巨大,往往可以左右 皇帝的意志。可惜都没说到点子上,以张方平为例,他差一点把苏轼给帮死。张方平给神宗写了封信,由于早就退休了,得有当地的官府转交,可是 这事太敏感,官场上没人敢接。他就派自己的儿子张恕亲自带进京去敲登闻鼓交给皇上。可惜张恕胆子太小,在鼓旁边转悠了半夜,还是悄悄地走了 。苏轼出狱后很久,看到了这封信的副本,当时吓得伸出舌头半天缩不回去。张方平在信里说苏轼是天下奇才,绝不可杀。这完全是帮倒忙,苏轼有 什么罪?不过是名气大,影响到朝廷的声誉罢了。这时再说他是奇才,完全是火上浇油,逼着神宗动刀子。【救苏轼的人——王安石】真正能一语道 破天机、洞悉神宗心理的,还是那个誉满天下,同时也谤满天下的人。他远在江南金陵的隐居荒山里,给神宗寄来了一句话,决定了苏轼的生死。他 就是王安石。他不当首相很多年了,在金陵人们时常看见一个衣着简单、沉默寡言的老人骑着一头驴,从来不去管驴往哪边走,到哪里都一样,随遇 而安。王安石像一个完成了所有愿望的信徒,把自己的有为岁月都献给了国家,然后无欲无求,漂泊于天下。事实上他这次为苏轼求情,是离休后唯 一的一次参与国家事务。他对神宗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这句话的出发点完全是为了皇帝考虑。神宗心性好高,重视后世名声,如果真的杀 了苏轼,会让后世怎样评价呢?还算是太平盛世吗?神宗的心动了,恰巧在这时,皇宫发生了件大事情,他奶奶曹大皇太后得了重病。马上就要不行 了。神宗很爱她,决定大赦天下,为她祈福。老太太摇摇头,不必赦天下,只赦苏轼一人足矣。他是个老实人,不会背叛朝廷的,你不要被小人利用 。事情到了这一步,神宗已经提不起再修理苏轼的兴致,无论出于哪方面原因,都没有再追究这个书呆子了。两个多月以后,苏轼出狱,他被贬到黄 州(今黄冈县)做团练副使,不许擅自离境,不许参与任何公务,基本上就是一个领些工资的保释犯人。苏轼活了,他走出监狱时发誓:“平生文字 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从此之后再也不做诗,不属文,更不与其他文人唱和应答了。他的目的只有一个,让饱受惊吓的亲友们放心,从此过上 安稳平静的生活。【苏轼在黄州】苏轼来到黄州之后,生活向他展示了另一面。在这之前,在老家眉山时他有父母照顾;进京之后名满天下,有欧阳 修那样的文坛宗主罩着他;反对变法时与王安石作对,身后有司马光等权臣大佬撑腰;哪怕被贬到了杭州、密州、湖州,他的官也是越做越大,从通 判变成了知州。可是乌台诗案之后,他成了监外执行的罪犯,除了一份工资之外,所有的政治权力完全被剥夺,由于得罪的是皇帝,也谈不到什么前 途。就连怎样才能填饱肚子都成了问题。最先出事的是工资。北宋的官员们拿到的工资并不都是铜钱、布匹、粮食这些硬通货,这是只有京官里的顶 级大佬们才有的待遇享受,各个地方上的官员们的工资绝大多数都是些实物,想变成钱,就得自己想办法折换。比如这时的苏轼,他的工资由公家造 酒用过的袋子来顶替,每月领到后得自己卖出去,才能到市场上买米买面回家过日子。堂堂苏学士变成小商贩,怎一个屈辱了得。可是更大的麻烦还 在后面,很快地这份单薄的工资不足养活苏轼人口众多的家庭了,他这时有一妻一妾四个儿子四个媳妇以及孙子若干仆役几个,全都靠他吃饭,这么 多张嘴考那些旧酒袋子,很快就会被饿死。困境中苏轼选择了之前他死都不会选择的生路,他的一个姓马的朋友替他向州里申请到一块城东的荒地, 大约五十亩,由苏轼自己耕种。这是什么?这是农民,回想从前他反对免役法时的话,尽管他这时与纯粹的农民有区别,可终究要干同样的活儿了。 这是报应,也是上天的恩惠,它让苏轼切身体会到了从前他所蔑视的阶级的痛苦。而他这时不觉得痛苦,只要能平安地活下去,就足以让他满足。从 这时起,他开垦荒地,种植庄稼,满足于更快乐与自己是农民,他给这片城东的坡地取名为“东坡”,并且以这两个字为自己重新命名。他叫苏东坡了,中华民族几千年里文学天赋能排进前五的大天才躺在长风茂草里,躺在无限宽广浑厚的大地上,彻底脱离了名缰利锁,他的心性提升到了另一个新的层面。在黄州的第三年时,苏轼有感而发,写下了几行字——“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矣,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这纸随手写下的小感,是排名仅在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之后千古第三行书《黄州寒食帖》,在这个意义上,它奠定了苏轼宋朝第一行书大家地位。从另一个方面说,这也是苏轼的悲哀。他想安静,可是超人的天赋让他不断地创作,直到让天下再次想起了他。五年之后,从京城传来了一个消息。帝国最重要的任务落在了他的肩上,神宗皇帝想让他修国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