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5.高考文言文精讲:一词多义
2021-09-11 | 阅:  转:  |  分享 
  
文言文——一词多义听说你语文不错,请读来试试?阿呆给老板送红包时,两个人的对话颇有意思。老板:“你这是什么意思?”阿呆:“没什么意思,意
思意思而已。”老板:“你这就不够意思了。”阿呆:“小意思,小意思。”老板:“你这人真有意思。”阿呆:“其实也没有别的意思。”老板:
“那我就不好意思了。”阿呆:“是我不好意思。”你去班上数数数数数不好的有多少。今天下雨,我骑车差点摔倒,好在我一把把把把住了!来
到杨过曾经生活的地方,小龙女动情地说:“我也想过过过儿过过的生活”。知识讲解一词多义指的是同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
不同意义的一种语言现象。一词多义是语言的普遍现象,是词义演变的结果,一个词刚出现的时候,只是用作一定的事物、现象、性质或行为的
名称,但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他会逐渐获得一些新的意义,这样便形成了一词多义。一词多义知识讲解(一)本义、引申义词
的本义指词的最初的、最基本的意义,引申义是由词的本义演变而产生的后起义。兵本义——兵器、武器例如: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
论》译文:砍下树木做武器,高举竹竿当旗帜。引申义——士兵;军事、战争;军队;兵法;刺杀……例如: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译文:(你们赵国)一定要用长安君来作为人质,(我们齐国的)军队才会派出。例如:左右欲兵之。《史记·伯夷列传》译
文:武王身边的人想刺杀他们。本义、引申义知识讲解(二)比喻义比喻义指用一个词的本义比喻另一事物而产生的新的比较固定的
意义。爪牙本义——鸟兽的爪子和牙齿例如:蚓无爪牙之利。《劝学》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得力的帮手或武士
例如: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译文:但谋臣和武士,却不可不豢养和挑选啊。比喻义比喻义和比喻的区别:
比喻义大多是通过修辞上的比喻而逐渐固定下来的意义,已经成为多义词中的一个意义,是约定俗成的,经常的,字典上记录下来的意思;比喻则是
临时性的。知识讲解(三)假借义古人经常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其他的字,这就是通常所说的
通假现象;当这个通假字的使用成为一种现象或习惯时,该通假字的意思就成了本字的通假义。辩本义——辩论、申辩例如:狼亦巧辩不已以求
胜。《中山狼传》译文:狼也不停地巧妙申辩来求得胜诉。假借义——通“辨”,辨别;通“変”,变化;通“遍”,普遍;通“办”,治理
、办理。例如: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庄子》译文:两岸和水中小洲上的牛马都不能辨别。假借义知识末讲解①末大必折
。(树梢)②左手执卷末。(末端、末尾)③崇祯末。(末年)④烧为灰末。(粉末)⑤末技游食之民。(不重要的)梢(本义)末
端(引申义)细小、粉末(引申义)末期、晚年、末年(引申义)不重要的、卑微的、低级的(比喻义)知识鄙讲解晋之鄙()有
二人,临秦地则曰:“鄙()贱之人,当其求谅。”居久,则鄙()秦人曰:“秦人亦不过如此,皆如蛮夷之鄙()人。”晋之鄙(边疆
)有二人,临秦地则曰:“鄙(鄙陋)贱之人,当其求谅。”居久,则鄙(轻视)秦人曰:“秦人亦不过如此,皆如蛮夷之鄙(浅陋无知)人。”
①边邑(本义)②鄙陋、见识浅陋(引申义)③轻视(引申义)④自谦之词,鄙人,见识浅陋的自己(引申义)推导提示:“鄙”原义为
“边邑”,边境自然环境“鄙陋”,故有“鄙陋”之义,“鄙陋”自然会受到“轻视”;后也常用作自谦之词,如“鄙人”。知识讲解坐
宋人喜外出,常停车坐()爱美景。一日,出门见客,见一人南向坐(),诸多财物散于坐()下,似坐()而待官兵,顷之,官兵逮之
,因其坐()。宋人喜外出,常停车坐(因为)爱美景。一日,出门见客,见一人南向坐(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席,臀部压在脚后跟上),诸
多财物散于坐(通“座”,座位)下,似坐(坐守,不动)而待官兵,顷之,官兵逮之,因其坐(犯罪)。①人在席子上的跪跽之形(本
义)②座位,通"座"(假借义)③止息,停留(引申义)④因为(引申义)⑤犯罪(引申义)⑥判罪(引申义)推导提示:“坐”的本义是人在
席子上的跪跽之形,即“两膝着席,臀部压在脚跟上”。既是“坐”自然就有“座位”,“坐”是不动的,故又有“止息,停留”义。知
识被讲解①被子(本义)②覆盖(引申义)③蒙受,遭受(引申义)④表示被动(引申义)⑤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假借义)⑥通“
披”,披散(假借义)屈原忠而被( )谤,既黜,其思忧且幽。被( )发被( )氅行吟泽畔。虽大雪被( )衣,身被( )十余创
,尤不为苦也。屈原忠而被(表被动)谤,既黜,其思忧且幽。被(通“披”,披散)发被(通“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氅行吟泽畔。虽大雪
被(覆盖)衣,身被(遭受)十余创,尤不为苦也。推导提示:“被”的本义就是“被子”。“被子”不正是“覆盖”在身上取暖的吗?由“覆盖
”义引申出“遭受”等义,“穿”不也是把衣服“覆盖”在身上吗?知识曾讲解愚公自曾( )祖起居于太行、王屋山下。因太行
、王屋二山阻隔,出入不便,愚公全家曾()齐议移山.于是率妻子移山,几度春秋,山不加曾()变少。愚公之邻人智叟望山上曾()
云,笑之。愚公笑曰:“何曾()不若孩儿?世代移山,终有竟日。”愚公自曾(指自己相隔现代的亲属)祖起居于太行、王屋山下。因太行、
王屋二山阻隔,出入不便,愚公全家曾(曾经)齐议移山.于是率妻子移山,几度春秋,山不曾(通“增”,增加)变少。愚公之邻人智叟望
山上曾(通“层”)云,笑之。愚公笑曰:“何曾(竟)不若孩儿?世代移山,终有竟日。”①与自己隔两代的亲(本义未明)②曾经(引申义)
③竟然(引申义)④通"增",增加(假借义)⑤通"层",重(假借义)⑥姓氏推导提示:隔两代的亲属叫“曾”;后借为“增”义。虚化为“
曾经”(念céng)知识除讲解①台阶(本义)②拜官、授职(引申义)③清除,去掉(引申义)④整修、修理(引申义)⑤流逝、过去(
引申义)⑥除非(引申义)荆轲以义闻天下,燕太子使人召之。荆轲始不愿,太子以诚待,三顾其舍,亲除()其东屋之除()尘,引荆轲
之车,荆轲感之应允,与太子归。太子除()其官职,令其刺秦王。荆轲曰:“除( )吾死,不者事定成!”荆轲以义闻天下,燕太子使人
召之。荆轲始不愿,太子以诚待,三顾其舍,亲除(除掉)其东屋之除(台阶)尘,引荆轲之车,荆轲感之应允,与太子归。太子除(授予官职)其
官职,令其刺秦王。荆轲曰:“除(除非)吾死,不然事定成!”推导提示:“除”本义为“台阶”;又特“宫殿上的台阶”,任命、授职,不
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流逝、过去”了。学而时
习选出划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A.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眼睛B.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
目陈胜。《寡人之于国也》看C.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使眼色D.举一纲而万目张。《诗谱序》
眼睛DA句的“目”是本义,正确。B句的“目”是引申义,正确。
C句的“目”是引申义,正确。D句的“目”是比喻义,错误,应为“网眼”。学而时习阅读文段,回答问题。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
…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自涣卒后
,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
于涣,而文理不及之。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选自《后汉书·王涣列传》)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译文:百姓思念王涣恩德,在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每到进食时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2)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译文:一年间的断案,不过几十件,声威超过王涣,而在条理方面比不上他。再见!
献花(0)
+1
(本文系新用户9206w...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