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83,自古英雄出少年
2021-09-11 | 阅:  转:  |  分享 
  
王尔烈念完四年私塾,父亲就叫他到辽阳城南千山龙泉寺谋生。他来到龙泉寺当杂工,一有闲空就去向有学问的和尚请教诗文之道。有一年冬天下大雪,寺
里的小和尚和打杂的都来扫雪,他们连扫带玩,用雪塑了个观世音菩萨像。这时,方丈元空和尚来到跟前,就以雪人为题,出了个对儿的上联:
雪积观音,日出化身归南海。让小和尚们对出下联。小和尚们一听,你瞅瞅我,我瞅瞅你,摇头搔脑对答不上。这时,王尔烈在一旁说
了声“我来对”,便随口念道:云成罗汉,风吹漫步到西天。王尔烈从“雪”联想到“云”,便以“云成罗汉”对“雪积观音”。日出雪
化,风吹云变,故以“风吹漫步到西天”对“日出化身归南海”。神思驰骋,意象生动,对得着实工巧。元空和尚一听,连念:“阿弥陀佛!
”小和尚们也都称赞不已。打那以后,元空和尚就收王尔烈为身边茶童。有一天,元空方丈带领小和尚划船游湖。船划到大安寺时,
寺中有一个小尼姑在湖边打水,她看见小和尚撑船,影子映到湖水里,船篙正好打在他们自己的影子上,便笑了,说出一句:和尚撑船,篙打
湖心罗汉。此联出得很形象,船上的小和尚听了,没有人能对上来,他们羞得脸都红了。王尔烈却不慌不忙地瞅瞅小尼姑打水的样子,一句
下联随口而出:尼姑汲水,绳系潭底观音。人们一想这句下联,可不是吗?小尼姑打水时,与湖中的影子相映,恰好是一根绳子系着两
个美人。这联句解了大家的围。元空方丈见王尔烈这么有才气,特别喜欢他,把他正式收为学生,精心培养他。不久,王尔烈的学问大有长进
,后来成了皇上的老师。民族英雄林则徐,一生都在做着济世救民的事,他不但以抵抗英国侵略者焚烧鸦片而有名,而且是著名的文学家,他
从小就勤奋好学,特别擅长对对联。有一次,林则徐陪着老师去郊游。老师看见江边鸿雁飞翔,马上触景生情,出了一个对句给林则徐:鸿是江
边鸟林则徐听到老师的联句后,他忽然想到农户家养的那些白光光的蚕,于是就灵机一动,对出了下联:蚕为天下虫老师听了小则
徐的对联,非常高兴,夸奖他对得好。原来,老师出的上联,可以有两种意思解释,一是指眼前的景,鸿雁这种鸟经常生活在江边,二是“鸿
”这个字可以拆开来,“江”字边加一“鸟”字,这是拆字联,林则徐完全理解了老师的用意,以“蚕”对“鸿”,巧妙地把“蚕”字拆成上边一个
“天”,下边一个“虫”字,很符合拆字的要求。同时,又是在说,蚕这种昆虫是经常在露天底下养的,以“虫”对“鸟”,构思很新奇,怪不得老
师直夸奖他呢!魏源(湖南邵阳人,林则徐的好友,中国近代史上成绩卓著的爱国思想家)从小很聪明,性情豪放,胆识过人,有一番抱负。
魏源8岁时去县里参加童子试,县令见他年幼,便先考他,县令指着画着太极图的茶杯,出上句道:杯中含太极魏源听了,想想后,马上
答道:腹内孕乾坤县令很惊奇:这个孩子这么小的年纪,竟有如此的抱负,而且答得这么快,真是难得,可是,他又担心这是他事先背好
的句子,正好碰上了,于是便又追问了一句“什么叫乾坤?”魏源回答说:“天地是乾坤呀,这是《易经》上说的。”说着,他从怀里拿出两块麦饼
,又接着说:“这一块好比是天,这一块好比是地,如今我把它们吃下去,不就是天地在胸,腹孕乾坤了吗?既然胸怀天地,从今以后就得想想天地
间的大事了。”这一席话,说得在场的人都忍俊不禁,哈哈大笑,不住地夸赞他。陶澍(湖南安化人,清嘉庆七年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后
升御史。)小时候是个聪明伶俐的孩子,他勤学好问,而且胸怀大志,人们都很喜欢他。9岁那年,在除夕之夜,他看见祖父在屋里屋外点了好多
盏灯,便问祖父为啥要点这么多灯。他的祖父特别疼爱这个聪明的小孙子,便出了一个联句来回答他的提问。这个联句是:除夕月无光,点数
盏灯,替乾坤增色。本来,聪明的陶澍知道点灯是敬神祭祀祖先的,可往年点没有今年多,所以才故意问爷爷是怎么回事,没想到祖父却用联
句来回答他,而且答得还这么妙。于是,他就动开了脑筋。猛然,他跑走了。他的祖父很奇怪:孙子为什么跑了呢?正在琢磨时,只见陶澍搬来了一
面鼓猛擂猛打起来,声音好大呀!全家人都被鼓声惊动了,人人都感到纳闷,祖父问他:“好好的,你怎么敲起鼓来了?”陶澍答道:新春雷
未动,擂三通鼓,代天地扬威。祖父听了孙子的联句,高兴地大笑道:好句子呀“代天地扬威”。陶澍也笑着说:那是因为先有爷爷的
“替乾坤增色”呀!陶澍十岁那年,乡里的一家榨油作坊开张,老板想写一副大红的楹联,以示庆祝。一连请了好几位秀才作联,坊主都
觉得不满意,这时候,小陶澍来了一个“毛遂自荐”,当下一挥而就:榨响如雷惊动满天星斗油光似月照亮万里乾坤此
联所用的词汇气势非凡,而且联里藏有“榨油”二字,更是符合实际要求。将一家榨油作坊的形象提升得如此之高,坊主自然满意之极,欣喜之余,
看来定是送油一桶!左宗棠(湖南湘阴人,清朝大臣,著名湘军将领。)从小就勤奋好学,为他今后的文武双全打下了基础。他小时候因为
年纪太小,个子又很矮,每天都由父亲背着去学校读书。这天早上,父亲刚把他背到学校,他的老师看见了,便开玩笑地说了一句:以父为马
这句刚说完,就引起大家哄堂大笑,弄得左宗棠的父亲很难为情,刚从父亲背上下来的左宗棠见老师开他父子俩的玩笑,心里很不是滋味,便马
上想出了对答之词:望子成龙这四个字,看似很平常,也很简单,人人都知道,但这时与“以父为马”来相对,真是恰到好处,又不同凡
响,刚才的满堂哄笑,顿时又变成满堂喝彩。(神童应对的故事)E-mail文化传播网www.52e-mail.com
(全部点击换页)这里选出的这些少年们,他们为后世留下了不少风趣幽默、智慧十足的故事,就是在现在读起来也相当轻松、有趣
,此外也许可为有兴趣创作对联的朋友,从中学到一些方法和技巧。历史上不少后来成才的人,在他们少年时就显示出自己出众的
才华,这就是“自古英雄出少年”的由来。北宋文学家王禹偁七八岁时,就能吟联作对。一天,他随父亲赴宴,席间,主人作为余兴节目,出了一上
联让众人答对:鹦鹉能言难似凤座中的大老爷们刚刚还在谈笑风生,此刻却鸦雀无声,一片寂静,场面好不尴尬,就在
这个时候,小禹偁站了起来答道:蜘蛛虽巧不如蚕小小年纪,应对如此迅速而且极为工整,不仅赢得了满堂赞誉,也就此
活跃了宴会的气氛。刘少逸(江苏苏州人,宋太宗端拱二年,十三岁时授校书郎。)幼时,一日随师去拜见当时的名士罗思纯。罗出对:
家藏千卷书,不忘虞廷十六字;少逸对道:目空天下士,只让尼山一个人。(虞廷,指舜的朝廷,常作“圣朝”的代称;十
六字,指“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宋代的大儒们将此十六字视为尧、舜、禹心心相传的个人道德修养和治理国家的原则。尼
山,本为山名,在山东曲阜,这里代指孔子。)刘少逸小小年纪,在前辈面前接招,口气如此之大,着实令人震惊。高则诚是元末
明初时的戏曲作家。他从小就聪颖不凡,人们都很喜欢他。他六七岁时,就会作联作诗。有一天,他从学馆里回来,遇上一位在当地很有名望
的尚书大人出门送客。尚书大人特别喜欢小孩,尤其是喜欢那些有才有智的孩子,他看见高则诚身穿着绿袄,又很有才气,就想逗逗这孩子。尚书大
人说:出水蛙儿穿绿袄,美目盼兮。(“美目盼兮”是出自《诗经·卫风·硕人》中,形容眼睛明亮美丽。)高则诚听尚书大人出对,就
停下来仔细听。他看见尚书大人身穿一件红袍,送客人时不断地给客人行礼的样子,便随口而出:落汤虾子着红袍,鞠躬如也。高则诚说
完对子,才想到自己将尚书大人比作“虾”了,这可不大礼貌,赶忙上前施礼道歉:“对不起,我说得太不礼貌了。”这位尚书大人见这孩子出口
就成对,把自己送客的神态,穿的衣服,用生动的比喻描绘出来了,便特别称赞,不但没生气,还鼓励了高则诚一番。少年于谦((浙江杭
州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身穿红衣裳骑马过桥,与太守相遇,太守戏出一联道:红孩儿骑马过桥于谦随口应道:赤帝子斩蛇当
道太守大为惊异,于谦就被选为“博士弟子员”。一天于谦和众博士弟子员随巡按三司游西湖南山净慈寺,一位好显示自己的人指着大雄宝殿
里的佛像说:三尊大佛,坐狮,坐像,坐莲花。并问谁能对出下联。有人说,就令小秀才来对,于谦提高嗓音应声对道:一介书
生,攀龙,攀凤,攀柱子。众人听了,同声称赞:“对得妙!对得妙!”于谦14岁时去杭州应试,主考官杭州知府的名字叫虞谦,与
他名相同,姓同音。考前要点名,当点到于谦时,于谦躬身站起来却不答应,主考官问他为何不答应?于谦说:“我与大人同名,所以不敢答应
。”主考官看到这个小学童聪明可爱,又懂礼貌,便想试试他的才学,便出了一句上联:何无忌,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尔亦无忌。
虞知府一连道出了五个“无忌”。何无忌是晋朝大臣,魏无忌是战国时魏公子信陵君,长孙无忌是唐朝功臣。后两个“无忌”是说,这
三个人都同名,他们没有忌讳,你又何必忌讳呢?于谦一听,解除了顾虑,从容地对主考说:“我给您对个下联吧!”主考说:“好呵!”于
谦对道:张相如,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于谦的回对,也相应地用了五个“相如”。前三个分别是:汉初东阳武乡侯张
相如,战国时“完璧归赵”的名相蔺相如,汉代大文学家司马相如。后两个“相如”是说,这三个人名字都一样,但实际上各有高下,水平并不是
都一样。于谦的对句既表示了自己在主考官面前的谦虚有礼,又暗示了自己将来一定要超过他们的抱负。明代有一个著名的文人叫王汝玉
,参加预修《永乐大典》。他从小就很喜欢文学,聪明、机敏、记性好,有丰富的想象力,他经常作诗写文章,人们都说他是个小神童。他7岁
那年冬天,他和父亲观赏雪后的景色。大雪过后,天空中升起了太阳,太阳暖洋洋的,把屋顶上的雪都晒化了,雪水顺着屋檐滴滴嗒嗒地往下流。
王汝玉的父亲指着屋檐出了一句上联让他对:日晒雪消,檐滴无云之雨。王汝玉想了想,对道:风吹尘起,地生不火之烟。
是啊,这风吹起的尘土,不就像不生火的烟吗?父亲听了儿子的答对,又工整又巧妙,心里特别高兴。明孝宗时官拜文渊阁大学士的丘浚,小
时候家道贫穷。由于他秉性聪明,又刻苦用功,一直是老师喜爱的学生。有一天,教室外面下起了大雨,教室里开始漏雨,雨水滴滴嗒嗒地溅到了座
位上,有些座位已经不能坐了,同学们都争着到没有雨的座位上去坐。丘浚和一个富家子弟争一个座位,谁也不让谁,就请先生来评理。先生虽然喜
欢丘浚,但又怕得罪了有钱的大户人家,便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他对两人说:“你们不要争了,我出一句五字的上联,谁能对上,谁就坐好
座位。”先生出的联是:细雨肩头滴那富家子弟平时就不爱学习,只见他抓耳挠腮地想了半天,还是无词可对,而丘浚却早就想好了
,当老师问他时,他随口答道:青云足下生这句下联对得贴切自然,那老师和同学们当然拍手叫好,好座位当然让给了丘浚。万
安(明代眉州人,进士,明宪宗宠臣)小时候是个聪明伶俐的孩子。他不但勤学好问,而且特别擅长对对子。一天清晨,住在他家一位远方来的客人
起床后,在院子里散步。客人看见红日从东方升起,彩霞万缕,映照着西方像银色镰刀一样的残月,不禁触景生情,感慨地对着天空吟哦:日
在东,月在西,天上生成“明”字。客人一联出口,还想接着往下对,但是由于他的学识还不行,怎么也续不下去,坐在门前的石阶上发呆。
这时,万安正在书房里读书,从窗子里看见客人这副模样,一问,才知道是为了下联。万安笑着对客人说:“这有什么可难的,等我为您续联吧。
”万安抬头向四面一看,见书僮和丫环去井边提水,两人并肩而行,便随口念道:子在右,女在左,世间配定“好”人。客人听了,连声
夸赞对得好。施槃,江苏吴县人,明英宗正统四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可是他不是什么官宦人家的公子,也不是出身书香门第,而是一个
家庭贫穷的苦孩子。从小就一面干活儿,一面读书,就这样,靠他的勤奋和聪慧,他在乡里很有名。乡亲们都说,这孩子应该去读书,说不定能考中
状元。后来,乡亲们让一位老人,带着施槃来到了张都宪的家,恳求张都宪让施槃在张府私塾读书。张都宪是个酷爱人才的官,他想考察一下这孩子
,就指着天上的月亮问施槃,“你看天上的月亮像什么?”“像弓。”施槃马上敏捷地回答出来。张都宪自言自语地说道:新月如
弓,残月如弓,上弦弓,下弦弓。施槃马上又意识到张都宪这是在出对联考他呢,他想,老爷以月亮为题,我应以朝霞相对才是,于是,他对
出了下联:朝霞似锦,暮霞似锦,东川锦,西川锦。张都宪一听,心里高兴极了,觉得这个孩子很聪明,马上就答应免费让施槃进
了自己的家塾读书学习。施槃刻苦学习,少年时就考中进士第一名,被授于编修的官。李东阳(明代湖广茶陵人,明朝内阁首辅大
臣),自幼聪明过人,六岁时被明英宗得知,于是要见见这位小朋友,诏他进殿来见。皇宫的门槛不要太高奥,大人们都要提高脚来才能跨得进去,
六岁的小东阳只好趴着跨进去,英宗见了不由得笑了起来,出对:书生脚短小东阳的气还没有顺过来,当即应对下联:
天子门高回联不仅符合实际情况而且对仗工整,英宗相当高兴。(后来李东阳十八岁时越级考上了进士)李东阳有一
天与小伙伴一起放风筝,不小心风筝的线断了,风筝被吹到一家员外的花园里。小伙伴们胆小,都不敢去要,唯独李东阳胆子大,他翻墙过去拾风筝
。这家员外看见从墙外跳进一个小孩,先是吓了一跳,后来看李东阳文质彬彬的,不像是坏孩子,便拿着风筝想逗逗他,员外说:“我出个对
子,你要是能对上,就还你这风筝。”李东阳点头同意了,墙外的小伙伴们怕李东阳出事,都爬在墙头上往里看,一看没事,就都翻墙跳了进来,
员外就以此为题对李东阳说:童子六七人,独汝狡。李东阳看了员外的气派,觉得员外一定有二千石的俸禄,就对了个缺尾巴的下联:
员外二千石,唯公——他故意不把最后一字说出,“唯公……唯公……”地拉着长音,调皮地与员外周旋。员外以为他对不上,得意地
笑了:“唯公什么,对不上了吧?”李东阳说;“这最后一个字,我早就有了,可是不说。”员外不懂什么意思,问他:“这是为什么呀?”
李东阳说:“你如果还我风筝,就是唯公廉,如不还我,就是唯公贪。”员外一听就笑了,他可不会为了个风筝,得个贪名,忙把风筝还给了孩
子们。戴大宾(福建莆田人,明代探花,授翰林院编修,被称为“少年进士”)十三岁时有位客人想试试他的才气如何,于是出题:月
圆戴大宾对曰:风扁客问风为什么是扁的?答云:风见缝就钻,不扁怎么行?客认为回答有理。继而又出联:凤鸣
大宾对曰:牛舞客问牛何能舞?答云:《尚书》中有言“百兽率舞”,牛亦兽,自在其中。客人大加赞赏。杨慎是明
代的大文学家,他从小就受到了在朝廷里当太师的父亲影响,读了许多书,知书达理,善文写诗,无所不会,人们都叫他“神童才子”。有一回
,杨慎在家乡的池塘里洗澡,恰好县令路过此地,但杨慎不仅不躲避,还对着县令嘻嘻笑着扮鬼脸,县令一看这小孩子这么调皮,有点觉得失了自己
的面子,本想让人把杨慎骂一顿,可是杨慎在水里,就是不上岸,于是,这县令就叫人把杨慎的衣服拿走,挂在路边的一棵古树上,然后,对杨慎
说:“我出个对联,你如果能对上,就还你的衣裤。”说完,就出了上联:千年老树为衣架杨慎在清澈的池水里,一边划着水,一
边对出了下联:万里长江作浴盆县令听了,心里吃了一惊,他没想到这么小的孩子能有如此奇才,赶忙让人把衣服送还给杨慎,并邀请他
到县衙门里去作客,后来他们成了忘年交的好朋友。顾鼎臣(明代弘治年间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是一个才华出众的人。他从小就读过好
多诗书,他的诗文文字优美,感情真挚。他尤其喜欢对对子。他父亲也就经常带他到外面去游玩,给他出联作对,帮助他提高学业。年幼的顾鼎臣在
学馆里读书时,老师看出这孩子不但勤奋好学,而且聪明机敏,这天,特意出了一个联句让他对:花坞春晴,鸟韵吹成无孔笛。顾鼎臣听
了,对答如流:树庭日暮,蝉声弹出不弦琴。出句是“鸟韵”,并被比喻成“无孔笛”吹,很形象和生动地把小鸟啼鸣描绘出来,而对句
呢,“蝉声”比喻成“不弦琴”弹,更是生动而形象。师生的对句把一幅春景有声有色地描绘出来了,对仗既工稳,又有趣。老师听罢,放声大笑
,从此,就更加器重这孩子了。明代的汤鼐小时候长得与众不同,他的身体特别修长和瘦弱,面黄肌瘦的,可要是论学业,别人可比不上他,
他是学童中的佼佼者,老师同学都挺喜欢他。有一天,朝廷中的一个大臣来到汤鼐的家乡安徽寿州(今寿县),他听说这个孩子特别聪明,便把汤鼐
叫来,试试对。他出的上联是:室内焚香,烟绕画堂蟠白蟒。汤鼐听了稍为思索了一下,便答道:池边洗砚,墨随流水化乌龙。
大臣听了很高兴,他觉得对句不仅快,而且内容想象丰富,所形容的池里洗砚台的情景,有动有静,如诗如画,句子很优美。这个大臣被这个瘦
弱的孩子的聪明才智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他亲自出钱资助这个穷孩子读书。后来,汤鼐果然很用功,考中进士,升为御史,成了一个很有出息的人
。夏言(江西贵溪人,明代弘治年间进士,内阁首辅)小时候勤奋好学,才华出众。有一次,15岁的夏言跟着父亲夏鼎去参加宴会,在酒席
间,李尚书看了看周围出了一条上联让大家对:孟春季春惟少仲在座的人,都你看我、我看你,没人能对上,不料,小夏言站起来,先向
父亲行个礼,说声“请父亲原谅”,然后高声答道:夏鼎周鼎独无商他的联句刚答完,大家都连声叫好。因为,当时在场的有同榜的考
生孟春、季春、周鼎等人,李尚书出的联句中,既包含了两个考生的名字,又用了古人对十二个月的别称:春天三月,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
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夏、秋、冬三季也是这种叫法。正巧,在坐的只有“孟春”,“季春”,缺少中间的“仲春”。少年夏言的对句,既嵌有
其父亲的姓名和另一考生的名字,又用上“夏、商、周”三个朝代名称,也是只有“夏”和“周”,缺少二者之间的“商”。(按旧时的规矩
,儿子不能直接叫父亲的名字,所以他才先向父亲施礼表示请求原谅。)蒋焘是明代有名的文学家,他从小就受父亲的影响,吟诗作对,长
进很快。有一次,他父亲的一个很有学问的朋友来家里做客,客人和他父亲谈得很热烈,正在这时,外面下起了小雨,溅湿了窗户。客人看见后马上
道出了一个上联,让在座的人答对:冻雨洒窗,东二点,西三点。这句是析字联,结合实景,把“冻”“洒”两字析成“东二点”,“
西三点”,这是它的奇妙之处。在座的人绞尽脑汁,苦苦思索,可是谁也对不上。一时间,气氛很沉闷,大家都低着头想,连切好的西瓜都忘了吃
了。正在大家发愁时,站在一旁的蒋焘望着桌子上切好的西瓜,灵机一动,一句下联跳入脑海里,他随口就道出: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
在座的众人齐声叫好。蒋焘对的下联中把“切”、“分”析为横“七刀”、竖“八刀”,以物叙事,上联和下联珠联璧合,特别贴切。
杨继盛(明代著名谏臣、爱国者)从小勤奋好学,在学馆里上对课时,每次对句,都很巧妙。有一次,学馆里的老师外出,学生们在教室里趁
机玩起了游戏,正玩在兴头儿上,不料老师突然回来了,大家慌忙四处躲藏。老师生气极了,罚他们挨个儿站好,排成一排跪下,同时,出个对子,
谁答上来谁就可以免罚;答不上来继续跪着。老师拿学生们刚才的神态出对道:藏形匿影别的学生都答不出来,只见杨继盛微微一笑,答
道:显姓扬名老师满脸的怒气一扫而光,赶快让杨继盛起来,并让大家向他学习。张居正(明代政治家、改革家。)十来岁时,
看见自己的先生很着急的样子,就问:“先生,你为什么事着急呀?”老先生说:“刚才巡抚大人出了一联,要我对出下联,我实在是对不出来哟!
”居正又问:“上联怎讲?”先生说:东司和尚送西瓜,些小礼物。居正笑道:“此联好对!”先生着急问:“怎么对呀?”居
正答道:南极仙翁拜北斗,天大人情。老先生如获至宝,连忙跑去禀告,巡抚顾应璘听后转而问道:“此联是何人所对?”老先生只好
如实回答:“是门下的一个小学童。”巡抚立即派人把小学童叫来,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学童回答:“张白圭!”(张白圭是张居正童年的
名字)。原来爱才心切的顾应璘就是来这里寻找“江陵神童”的,而现在站在面前的这个小学童就是“江陵神童”,真是喜出望外。明朝嘉靖
年间,在广东潮州东莆区山兜乡出了一名状元,叫林大钦,他小时候非常聪明特别喜爱文学,每当大人们吟诗作赋,他都要想去听听,所以,他写
诗作文进步很快。有一天,有位叫叶梅开的私塾先生专程来看他,想考考这个孩子。见了他以后,先生特别诙谐地出了上句:竹笋初生,何时称
得林大秀?这个出句的意思是:你林大钦现在好比一株“初生”的“嫩笋”,什么时候才能长成秀茂挺拔的竹林呢?林大钦心领神会,本来想
马上作联来回答,可一想到先生以自己的“林”姓作文章,便决定拿先生的名联成一对,他脑筋一动,便有了:梅花开放,哪曾见过叶先生?
“叶梅开”是先生的名字,这三个字全都嵌在联中,比先生只将“林大”二字嵌入,更加巧妙。叶梅开听了以后,非常赞赏他的机敏,便特意收
他为弟子,让他专心去攻读,后来,果然中了状元。徐广义(明代,探花)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他从小就天真活泼,很聪明,也很好学。小
时候,经常和唐万阳侍御游玩,有一天,徐广义因为连续几天读书,很困,就趴在灯下睡着了。唐万阳连忙叫醒了他,他正睡得迷迷糊糊的,就在他
似醒非醒的情况下,唐万阳出了一个联句:眼皮坠地,难观孔子之书。徐广义在朦朦胧胧中听到有人吟句,睡眼还没有睁开,就边打呵欠
边对:呵欠连天,要做周公之梦。唐万阳没想到徐广义能在睡梦中这样快,这样机敏地答联,而且答得这么好,以“周公”对“孔子”,
相当工稳适度。陈棠(明诗人),他七八岁就能吟诗作对,写出好文章来,10岁时,就中了举人,人们称他为陈举人。有一天
,陈棠正在学馆里上对课,这时,外面正是秋高气爽的天气,天空中飞来一群大雁,老师望着窗外,触景生情,想出了一句上联,让学生应对:
一群征雁天空过联句出了以后,课堂上没人能答上来,老师很生气,这时,外面有一个过路人手提一只烧鹅从这儿路过,陈棠见了,
灵机一动,猛然间站起来,高声应道:半爿烧鹅地上行话音刚落,全学堂的人都很高兴,老师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连声称赞:“对仗
工整,无懈可击”。杨溥(明朝内阁首辅、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小时候聪明伶俐,才华过人。一次,县令捉他父亲去服劳役,杨溥恳
求县官释放他父亲。县官一看是个小孩,就说:“我出个对子,你要能对上,我可以释放。”接着,县官说出了一联:四口同图,内口皆从外
口管。这个联语,构思奇妙,寓意贴切,言下之意是百姓都属他管。杨溥听后,稍思片刻,应声对道:五人共伞,小人全仗大人遮。
这个答联,非常含蓄地说出了要求县官照应。县官点头称赞:“对得好!”让衙役放了他的父亲。这副对联,巧妙地将“圖”字,分剖为四个“口
”字和一个“十”字,将“傘”字,分剖为五个“人”字和一个“十字。这副巧对可以说是拆字联中的典型。明代抗清名将熊廷弼,是很有学
识的人,因为他少年时学过木匠,人称“小木匠”。这小木匠从小刻苦读书,聪慧过人,特别善于对对子。据说,书院山长(即主讲老师)的岳父
去世时,这位山长想写一副挽联表示哀悼。可是当他写出上联以后,下联怎么也写不出来了。他的上联是:泪滴江汉流沧海在一旁
观看的小学生熊廷弼上前对出了下联:嗟叹嚎啕哽咽喉大家一听,都感到很惊奇,上联都是三点水的偏旁部首,熊廷弼对的却是
七个口字偏旁的字,而且意思不但很连贯,也很形象:因为哭喊,把喉咙都哭哑了,这是多么悲伤呀!有人还说,这下联对的比上联还形象、还确切
。有一天,老师教完课领着周渔璜(清初著名学者)在学校外面闲逛,一边走一边聊。忽然,老师的诗兴大发,他要和渔璜对对子。这时,正
好学校外面有一个农民家的母鸡下蛋,“谷多谷多”地叫个不停。老师便以此为题出了一句“像声”对,即以母鸡的叫声入联。出的联是:母鸡
下蛋,“谷多谷多”,只有一个。老师要求周渔璜也以“像声”对应,道出下联。周渔璜不慌不忙地看看四周围,他忽然听到路旁
的树上,几只小鸟在欢快地叫着,叫的声音特别好听。周渔璜高兴极了,他仔细地听,发现小鸟的叫声极像“酒醉酒醉”,便马上有了下联的联
句。他看着老师,指着小鸟说:小鸟上枝,“酒醉酒醉”,并无半杯。老师点着头,一阵欣喜,连声夸赞他答得好。有一年春天,
李调元(清代戏曲理论家,诗人)和父亲李化楠及老师赵亮到郊外去春游,他们走到一个叫百花渠的地方,赵亮老师看见有人正在碾米,便拉过调元
的手说:“你看见这碾米的情景了吧,我出一联,你能对吗?”李调元恭敬地说:“老师,您说吧。”老师马上出了一句上联:一木压滚
调圆(元)李调元一听,知道老师把自己的名字用谐音法嵌入到句子中,便想怎么才能答下联呢?真巧,他猛一抬头,看见远处半山上有座古
庙,古庙门前杆上挂着一盏九朵莲花彩灯,于是,他想起怎么答来了。他笑嘻嘻地答道:两石夹柱照(赵)亮李调元的爸爸听了心里很
高兴,但觉得小的孩子直接叫老师的名字,太不礼貌了,就责备李调元说:“你怎么这么没礼貌!”赵亮老师并不生气,他笑着说:“这样好,
老师和学生的名字一起入联,多好呀!”纪晓岚(河北献县人,清代文学家)幼年在私塾读书时,一天与小伙伴捉来了麻雀,藏在教
室的砖缝中,先生姓石,为人严厉,看见后,当下就将麻雀用砖挤死,并出上联:细羽家禽砖后死要学生答对。纪晓岚故
意装作初学的样子,按字面的意思:一字一对:细—粗,羽—毛,家禽—野兽,砖—石,后—先,死—生,字字工整对应,石先生将它们连起来一读
:粗毛野兽石先生真是又气又怒,但也无可奈何,而学生们则是哄堂大笑。清代著名的文人王鸣盛(上海嘉定人,乾隆十九年榜眼,官至礼部侍郎)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家里贫穷,他特别用功地学习,在少年时就很能写诗作对,显示出他的才气。在他的家乡,因为一些水利灌溉方面的问题,本村和邻村经常闹纠纷,以至打架,后来,请来了一些有名的文人来进行调解。经过了一番工作以后,两村人决定唱一台戏,一块儿热热闹闹地了结这场祖辈留传下来的纠纷。开戏的那天,各村的头面人物都到了戏台前。有人提议说,应该写副对联,挂在戏台两侧,大家都很赞同。于是,就把在场的老学究王汝翰推出来执笔写,王挥笔写道:化干戈,为玉帛,言归于好。王汝翰写完上联,正想怎样写下联,忽然看见了本村里的小鸣盛,他觉得应该让王鸣盛显示一下才华,于是,他就叫这位少年来答下联。王鸣盛接过笔,写下了下联:假梨园,排忧非,冰释嫌疑。一联出口,大家都夸赞不止,于是,一台好戏热热闹闹地开演了。这里的“假”,不是真假的假,而是依仗、借助的意思。王尔烈(清辽阳人,以诗文书法、聪明辩才见称于世,是乾隆、嘉庆年间有名的“关东才子”。)幼年在辽阳城东南的魁星楼私学馆就学。一年秋天,王尔烈跟着老师和同学们到郊外漫游。当他们漫步郊外,面对黄花盛开的原野,老师见情生景,随口吟了一句上联:野外黄花好似金钉钉地要求学生们对出下联。同学们面面相觑,一时答不上;只有王尔烈思索片刻,回望城中,目视辽阳白塔,当即对出下联:城内白塔犹如玉钻钻天这副巧对对得好:“城内”对“野外”,“白塔”对“黄花”,“犹如”对“好似”,“玉钻钻天”对“金钉钉地”。这里前一个“钉”字是名词,后一个“钉”字是动词,故下联前一个“钻”字也用名词,后一个“钻”字也用动词,对得极其工巧。
献花(0)
+1
(本文系汪海山的图...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