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学设计江桥镇中心学校韩莹1.会写“毯、陈、裳”等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草原、线条、柔美、襟飘带舞、热乎乎”等词语。2.正确、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4.理解重点词语和优美语句,感受草原 的美好风光。教学重点:通过品读,体会句子中包含的深刻含义,感受作都对草原的热爱之情。教学难点:理解“蒙汉深情何忍别??天涯碧草话 斜阳”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同学们,在你们的心目中,对于草原有哪些印象呢?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老舍”,在他的眼中,草原又 是一番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感受老舍笔下的草原。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检测字词预习情况。(1)出示字词,指名认读, 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和词语。绿毯?衣裳?彩虹?马蹄?拘束?洒脱?微笑?目的地◆需注意的字音: “陈”是前鼻音,“涩”是平舌音,“裳”要读轻音。注意多音字“勒”“的”“蒙”“好”,可利用查字典的方法进行音义辨别。◆需注意的字形 :“涩”的右半部上边是“刃”,不要丢掉一点;“腐”是半包围结构,不要写成上下结构;“微”的偏旁是“彳”,不是“亻”。(2)引导学生 观察字形、结构及笔画,重点字书写示范。◆书写指导:[毯]“毛”竖弯钩要舒展,托住“炎”;“炎”末笔捺变为点。[虹]“虫”的“口”略 扁,“工”的两横上短下长。[羞]“”撇宜舒展,“丑”略扁。[微]“彳”的竖从第二撇的中部起笔;“”的横笔均向右上倾斜;“攵”的 末两笔撇、捺要舒展。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1)抓住关键词句,看看作者是怎样安排这篇文章的行文线 索的,与同学交流。(2)汇报交流结果,教师及时引导。概括:这篇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首先描绘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美景,接着 又展示了人们欢迎远方客人和草原联欢的隆重场面,最后写把酒话别,直至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文。用简洁的话可概括为 :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2.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其他学生圈画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3.交流圈画的内容,教师结合交流情况 点拨理解重点词语和优美语句。(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学生 选择、比较词语: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清鲜”更突出“鲜”,可见草原的空气非常好;“明朗”除了“晴朗”之 意,还给人一种明丽、开阔之感。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用词的生动、准确。(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板书“一碧千里”,解释词语: “一”是“全”和“都”的意思,“碧”形容青草很绿,“千里”指草原辽阔无边,总起来是说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写出了草原 辽阔、碧绿的特点。(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将草原比 作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小结:同学们,通过品读这些句子,我们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我 们可反复地朗读文中优美的语句,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同时,还要学习其中的一些修辞手法,感受文字表达的优美。如果同学们没有去过大草原, 可以多看看草原的图片,结合本课文字,展开想象,你一定能感受到草原美丽而独特的风光。四、课堂作业:1.完成课堂作业本1、2、3、4小 题。2.课后作业:背诵第一段。试着用“情景交融”的方法,模仿第一段写一个片段,可以写写“校园”,“公园”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