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首单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正式发行启动9月18日,合肥市首单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在安徽创新馆举行发行启动仪式。合肥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民生、副 秘书长汪维明、市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市知识产权局局长、一级调研员潘守银及合肥市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联席会议成员单位领导出席启动 仪式,知识产权证券化相关金融机构、企业代表参加仪式。市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泉主持会议。此次首单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是合肥市自 2020年被列入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城市后对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的有力落实,标志着合肥市在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实现“零的 突破”。实施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是经济形势之需、企业发展之盼、创新作为之举。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 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提出“推动修订相关法律法规,探索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业务”。2020年7月,国务院《关于 做好自由贸易试验区第六批改革试点经验复制推广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将知识产权证券化,作为金融开放创新领域改革事项,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 广。合肥市结合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和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积极探索符合合肥产业发展、体现科技创新要求的知识产权证券化 交易模式,将价值评估、许可赋权融为一体,相辅相成,采取“权属最明晰、风险最小化”的二次许可模式,助企实现科技创新成果的资本化,实效 化、运用化。合肥市首单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系“合肥兴泰-国元证券-科技创新企业知识产权第1-5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中第1期,发行人为 安徽兴泰融资租赁有限责任公司,管理人为国元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增信方为合肥兴泰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该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储架规模为 10亿元,信用评级AAA,共5期,每期产品最长可至3年,是我市深化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满足知识产权融资需求的改革之作、创新之作。首单 项目的特色和亮点是:(一)发行模式科学化。采用二次许可模式,原始权益人与专利权人签署第一次许可合同,一次性向企业支付专利许可费,获 得专利独占许可,再通过与企业签署第二次专利许可合同,向企业实施原专利许可,使企业获得专利使用权,专利权人分期支付专利许可使用费,构 成基础资产的现金流来源。“两次专利许可”创新交易结构的设计,转移专利许可收费权,而非专利本身,专利权人仍然具有专利所有权,有助于专 利所有权人获得资金支持的同时保留专利使用权,有效保障企业稳定的经营发展。(二)基础资产覆盖广。底层基础资产选取过程紧扣合肥本地高技 术实体产业,结合企业核心技术,挖掘知识产权运营价值,涵盖了环境服务、机械制造、基础化工、汽车制造、软件与服务、新材料、医药制造和制 药,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等多个领域。首期选取中盐红四方、合锻智能、城市云等10家合肥优质企业,作为底层专利客户,底层知识产权资产纳入 87项授权专利,包括33件发明专利、54件实用新型专利,通过专利权许可方式,形成预期收益现金流,为企业提供100-4900万元不等 的融资款项,首单产品共帮助企业融资1.495亿元,实现了知识产权与金融资本的精准对接与有机融合,打通了“知产”变“资产”最后一公里 。(三)多方增信有保障。首单产品设计采用“三重增信”方式,通过优先级/次级分层设计、不合格资产赎回机制、合肥兴泰金融控股(集团)有 限公司提供差额支付承诺等信用增级方式,缓释产品风险,控制融资成本,有效提升项目本身的信用等级和抗风险能力。在疫情延续、经济下行压力 持续加大的当下,大力推行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对一贯坚持自主创新的企业是一种激励和鞭策,更是“利好叠加”“雪中送炭”。新思想引领新实 践,新时代召唤新作为。下一步,合肥市市场监管局将指导推动第二单、第三单甚至更多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成功发行,把知识产权证券化作为助推 合肥高质量发展的经常性金融产品,盘活社会创新资源,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努力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促进平台、 机构、资术、制造业和服务业等要素融合发展,推动知识产权运营与实体产业相互融合、相互支撑,在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中再开新局、再谋新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