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山石画法复习-赵信老师
2021-09-28 | 阅:  转:  |  分享 
  
国画山石的画法步骤复习山石的画法包括皴、擦、点、染。皴法是表现各种石质纹络的主要手段;是中国画特有的绘画技巧和符号化的形式语言;它既具象,又
抽象;它可以表现具象的山川地貌,画家也可以通过它表现自己特有的审美取向和精神气质;也是国画区别其他画种表现自然景观的主要特征之一。
五代以前,在表现山石时已经出现了皴法,发展到宋代各种皴法日臻成熟,又经元、明、清不断完善。山石的画法中古人讲“石分三面”,只有画出
三面,才能表现出石的结构和立体感。在画石的三面时,要运用黑白对比关系,处理好阴阳面。一般是上白下黑、左白右黑或右白左黑,也有两边
黑中间白的。这就需要加皴,即皴下不皴上、皴左不皴右或皴右不皴左。如两边加皴,也要有多有少,不能平均一样画石要积聚适宜。如画面上需
较多的石头,不能大小一样,也不能分散排列。要有大有小,有聚有散;要大间小、小间大。古人的经验是:近山处,大石间小石;近水处因碎石
多,故为小石间大石。(上为小石间大石,下为大石间小石)勾、皴、擦、染和点,是表现山石纹理形态的技法,是
传统技法中的精华,对我国山水画的创作,发挥了重要作用,至今仍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勾--用墨线勾石外轮廓、石内纹理,就是石的大体结构。
勾时用笔要顿挫有力,用中锋侧锋均可。用干笔(含水要少)勾为好,能显示石的坚硬质感。皴--是在勾好石纹的阴暗处,用笔加以皴斫,使石
形表现出立体感,皴不是一遍就可完成的,可先淡后浓。可半干即皴,也可全干再皴。皴时可用破墨,也可用积墨。这要看画面需要、个人习惯
和手法而定。擦--用半干笔在皴的画面上擦上一层黑色,以增加画面的深厚程度。但皴有笔痕,擦没有笔痕,只有深浅的色度。染--是用淡墨
水渲染,进一步加深山石的立体感和深厚感。但也要讲笔法,不能平涂。染时可留空白及飞白,也可采用以淡破浓的方法,使已画的墨色增加柔和
气氛。点--是指点苔,可使枯燥的岩石顿时增添生机。一般是待画面全干后再点,也可在半干半湿时点,也可边皴边点。如勾皴山石俱好,可不
点苔。点苔以简为宜。皴法大体可分为:披麻皴、斧劈皴、雨点皴、米点皴、解锁皴、折带皴、荷叶皴等等~~不同时期、不同画派、不同画家在运
用以上绘画技法时也各有特点,各有变化。有的先勾后皴;有的皴、擦、点、染一气呵成。因此在学习各种技法时可以灵活运用(长披麻皴)(短披
麻皴)(小斧劈皴)(大斧劈皴)(折带皴)(解锁皴)(大米皴)(小米皴)(荷叶皴)在山水画中各种墨法的运用也很重要。“墨的使用技法”
中,对各种墨法作了介绍,不同的墨色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先泼墨后勾点先散锋淡墨扫画山形,后勾点先散锋淡墨扫
画山形,后勾皴点染先淡墨勾画山形后,再皴擦点染,并在暗处使用积墨先用散锋扫画山形,再用斧劈皴勾线先用米点皴画大体山形,再用重墨勾山
石纹,后补树先用淡墨泼画山形,后以浓破淡画近处石、坡、树先用浓墨画近处石、树,后以淡破浓画远山,未干时略皴数笔画山首先要明白山的部
位和结构。山有山头、山面、山背、山脊、山肩、山腰、山脚。山的最高处为山头,正面为山面,反面为山背,联结处为山脊,旁边为山肩,中段
为山腰,最下为山脚。山有峰,有峦,形势峻拔者为峰,低矮较圆的山头为峦。群山高大者为主峰,围绕着主峰高矮不一的山峰谓之群峰。主峰、群
峰要互相照应,形成整体。山有主体,主体之山块大,其他无数山峰环抱主体山峰。一幅画有了主体,就可避免凌乱。连绵不断的山有脉,在迂回曲
折的走向中,山的脉络要显示出来。画山先要取势,先画出山的大体轮廓,从大处着眼,不要把许多碎石积为大山,要放弃一些杂乱的东西。要远观
山势,以势为主,皴法、结构都要服从于势。山水画取景有“三远法”,即:高远、深远和平远。自山下而仰视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
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三远法”是以不同视点位置观察,所形成的透视变化,是传统山水画取景的基本法则,也是传统山水画构
图的基本方法。“高远”适于表现近视、仰视山势的突兀高耸;“深远”适于表现渐高、渐远山势的重叠连绵;“平远”适于纵深山势的一望无际。
这种不固定在一个视点,而在多个视点上的取景方法,不仅能够表现高、深、平的感受,而且还能体现不同的意境。在传统的山水画中常常用各种手
法,表现画家对高、深、平的感受。如画论中所述“欲其高,当以泉高之”,“欲其深,当以云深之”,“欲其平,当以烟平之”,就是利用泉、烟、云的烘托,增强对“三远”的感受,同时也丰富了画面情调,深化了意境。
献花(0)
+1
(本文系木子美灵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