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浅谈文章的结构组织
2021-10-04 | 阅:  转:  |  分享 
  
浅谈文章的结构组织(讲课提纲)讲课人:裘履厚第一部分写作的基本理论一、言之有理理要服人“理”指的是文章的观点,包括文章的大小
观点。“理”是作者对文章的基本看法或主张,也是写文章的目的所在。中心观点是文章的灵魂,又称主旨或主题,小观点是从不同角度对中心观点
的阐述。古人称文章的中心观点为“意”,文贵立意。言之有理,一是说观点要立得住,要正确无误;二是说观点要立得好,要鲜明有新意。观点只
有立得住、立得好,才能说服人,文章的材料、结构、语言等的选择和使用才会有所依托。第一、理要正确,揭确示内涵。理要正确,要立得住,就
要准确地揭示事物的内涵,要能从纷繁的材料中归纳出反映事物本质的观点。理不正确,就会误导读者。第二、理要鲜明,突出个性。理要鲜明,
要立得好,就要突出文章的个性。一定要毫不含糊地在文章里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不能“只提出一大堆材料,不提出自己的观点,不说明赞成什么反
对什么”。要使文章观点鲜明,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用好夹叙夹议,使事例的叙述与自己的观点紧密结合,突出观点的鲜明性。?还可以在语言表达
上选用是什么,不是什么,要怎样,不要怎样,应怎样,不应怎样等判断句或肯定句等,使语言鲜明不含糊。也可以在结构上把观点句放在显眼的位
置。西晋陆机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惊策。”例如用句首标其目的办法,把观点放在一段的第一句。或者是首尾呼应,结尾再对观点加以强
调等,这些都是突出观点鲜明性的好办法。第三、理要新颖,陈言务去。观点要立得好,还要注意观点要新颖。新颖是作者对某一问题的独到看
法。是否有新意,决定着文章的价值。韩愈主张“惟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就是要创新,写人之所未写的认识。文章怎样才能有新意呢?
重要的是要善于多角度地看问题。从不同方面,从角度的变换中,提炼出与众不同的观点来。如邓小平同志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作过深刻的阐述,他
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少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
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就是要
对大家讲这个道理。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
看对了,?搞一二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关,也可以快关,也可以慢关,也可以留一点尾巴,怕什么,坚持这种态度就不要紧,
就不会犯大错误,总之,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
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邓小平文选》第373页)这段话从事物的现象与本质、
从看与试、从放与关、从快与慢的辨证阐述中,提出了鲜明而有新意的观点,这些观点犹如扫清理论迷雾的灿烂阳光,犹如浩瀚大海上的航行指针,
对于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对于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乃至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着无法估量的伟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是创造
性思维的结果。二、言之有物物要充实“物”指的是文章的材料。言之有物是说文章要有充实的材料。在议论性的文体中,材料就是用来论
证观点的论据。如果没有充分的论据支持,文章就会“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显得缺乏血肉,没有生命力。一是尊重事实,重视理论。写文章的材
料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事实材料,另一类是理论材料。我们通常说是摆事实,讲道理,就是分别以这两类材料为依据。事实材料,是指社会生活中客
观存在的事例、反映事物发展的数据等。理论材料是指方针政策、原理定理、经典言论、权威观点等,是从过去的事实材料中抽象出来,并且已被证
明了的正确的东西。这两类材料在文章里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它们共同支撑着论点。文章内容充实,既指要尊重事实,有充足的事实材料,又
指要重视理论,有深刻的理论材料。二是材料要符合真实、准确、典型生动的原则。真实是指现实中确有其事,确有其人,包括事实的多少、大小、
程度、范围以及时间、地点、及细节等都要真实无误。准确是指材料的使用要准确恰当。如准确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恰当使用所选择的现实材料,
准确运用理论论据等。典型是指材料具有代表性,能反映事物的本质,而不是以偏概全或以次充好。生动是指文章在写作中恰当地使用一些融情入论
、寓庄于谐的材料。三、言之有方方要得当“方”指的是方式和方法。言之有方是说文章要有恰当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式和方法。论证是
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式。有了明确的论点,有了充足的材料,如果没有恰当的论证方法,正确的观点也是立不起来的错误的观点也是驳不倒的
。以下几种论证是常见而有效的方法:一是以事实为证;二是以理论为据;三是逻辑推理法;四是运用对比法;五是以此喻彼法;六是科学阐释法。
(一)事实为证,胜于任何雄辩。文章要能说服人,一个重要的方法是以事实为证。这种用事实材料来证明的方法叫例证法。事实胜于雄辩,只要
选用的事例典型,论证就会发挥一定的说服作用。(二)理论为据,增强说服力度。文章除了摆事实,?还需要讲道理。讲道理就会用到引证法
,引证法就是引用理论材料来证明论点的方法。经典作家,权威人士的言论,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反映事物发展规律的公理、定理、格
言、谚语等一切具有公认性的言论材料,都经常被引用。?引证法运用得当,会增强说理的力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用引证法除了要忠于原文
,引用不能有错漏外,还要忠于原意,要注意原文的语言环境,不能误引,更不能歪曲。同时,引用要服从论点的需要,要恰切适度,不能把引用当
标签,更不能用引用的话代替自己的话,这样会使文章缺乏分析,缺乏阐述。(三)重视推理,阐明个别一般。文章在论证时,要注重事物内在的
逻辑分析,阐明事物的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一是从个别归纳出一般。为了证明某个论点的正确性,综合许多具有内在联系的个别事物的共同特点,从
中归纳出事物的一般原理,这种论证方法叫归纳法。通过对一些分散的、个别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归纳提炼出它们的共同性,这是文章常用到的一
种论证方法。经验的总结,理论的产生,往往都是从众多个别的事例中归纳出的规律性普遍性的东西。二是从一般演绎出个别。与从个别得出一般的
论证方法相反的是一种从一般得出个别的论证方法,这就是演绎法,也叫“三段论”。演绎法是由已知的道理和普遍规律推导出个别事物具有某种属
性的论证方法。它和归纳法一样,也是作者思维方法在写作上的反映。作者根据已获得的理论经验去判断某种事物的属性和发展,这是符合认识规律
的。但推导出来的结论正确与否决定于大小前提,只要大前提正确,推论时符合逻辑规则,得出的结论就会正确,就有说服力。基于这个道理,文章
在论证问题时,也常用这种论证方法。(四)通过对比,鉴别相关事物。人们认识事物,往往是通过比较来鉴别真伪,明辨是非,分出优劣,比
出长短的这种方法用在写作上叫对比法。对比法就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相对或相反的情况、观点加以比较,从鉴别中来证明某种事物的优劣,证明某
种观点的正误的一种论证方法。用对比法论证事物或理论,得出的结论往往说服力强。对比法有两种,一种是以事物或理论自身的发展为对象,以时
间推移的先后不同发展阶段为参照进行比较,称为纵比。一种是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情况或理论为对象,以空间或彼此的位移互为参照的比较
,称为横比。这两种对比方法各有用处,用纵比看发展,用横比找差距,都是有效的论证方法。(五)以此喻彼,形象说明观点。根据已知事物
的某种特点,证明本质属性相同或类似的另一类事物也具有某种特点,这种方法叫类比法。类比论证可以由此事物推知彼种事物,可以用于同类事物
的直接相比,也可以通过打比方(?比喻)来证明论点。这是一种形象化的论证方法,它常常用人们容易理解的形象喻体来说明抽象深奥的道理,深
入浅出,通俗易懂。孟子有段名言就是类比法的典型范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生,亦我所欲
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舍鱼而取熊掌,是因为熊掌比鱼的价值高;同样地,舍生而取义,也是因为义比生的价
值高。通过类比,就把舍生取义的深刻含义形象地、深入浅出地揭示出来了。在文章里要把某个深刻的问题说清楚时,可以采用这种类比的方法。但
前提必须是作者首先对这一问题要有深刻的理解,否则是无法类比的。同时还要注意,类比法不能代替直接论证,只能做辅助形式的论证。(六
)科学阐释,使人明白道理。前边几个论证方法既可用来证明某一观点,?也可用来反驳某一观点。但有时候论点的正确性已经毫无疑问,或者由于
作者的目的不在于论辩,因此论证就不侧重于证明和反驳,而侧重于对论点进行阐明和解释,把丰富的内涵和意义展现出来,这就是阐释法。对论点
作阐释和对论点作证明(包括反驳)是不同的。证明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回答“为什么”,而阐释则通过一系列的判断、分析,即用说明的方法,回
答论点“是什么”和“怎么样”。证明论点要把论据摆给读者看,阐释论点则是把已经证明了的结论告之读者,并解释明白。阐释法又包括定义法和
释义法两种。定义法是事物以科学的定义,揭示事物本质的特点,使人们对它有个统一的准确的认识,或者借以澄清一些迷糊不清的思想认识。释义
法是对一些关键词语剖析解释,使人们对其本身的意义理解得更加具体明确,同时也借以表明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态度。如“在当代中国,所谓先进
的社会生产力,就是智能化的生产力、社会化的生产力、市场化的生产力。”因此,阐释法是议论性文章的一种重要的论证方法。?善于使用阐释法
,会使文章增加理性思考,同时也会提高作者的理论素养。四、言之有序序要清晰“序”指的是文章内容的组织顺序,也就是文章的结构形
式。言之有序是说文章在安排时,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各部分之间如何连接等要严密有序,要能体现事物发展客观规律和内在联系。在文章的外在
形式上,言之有序指文章的层次联系紧密,段落安排合理,有一种清晰的条理。言之有序的写作要求:一是要内在联系紧密,顺序安排合理。议
论性文章的内容通常用的组织结构顺序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并列式便于展开。从不同角度并列地说明某一观点称之为并列式,或叫横式。
并列的各部分是平等的,在形式上是独立的在内容上一般没有先后或主次之分。如工作总结或调查报告里的几种做法、几种效果、几种经验,工作研
究或理论文章中的几个问题、几个原因、几个方法等,都是用并列式。但这种方法要求各个层次或各个段落分类的角度、标准要一致,不能互相矛盾
、重复或包容。●递进式体现逻辑。按照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或按照事理发展的逻辑顺序来安排内容,称之为递进式,又叫纵式。俗话说“
顺理成章”,就是指按照事理发展的顺序安排文章结构,就能写成一篇有条理的文章。递进式是各部分因事情的发展顺序而不能打乱,或因事理的发
展顺序而不能颠倒。用递进式安排文章顺序,有明显的逻辑上的严密性,容易为人们所接受。但这种方法要求对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联系要弄清楚。
如果事物发展不存在某种内在联系,那么按这种联系所安排的文章顺序就不能很好地说明文章的主题。●因果式说明必然。按照事物发展的因
果关系来组织内容,称之为因果式。如某种做法出现某种效果,从某种效果得出某种认识,这里存在一种必然的联系。因其顺序的递进性,又可以归
入递进式。但有时为了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也可以因果颠倒,把效果放在前边,然后再引出做法、认识,这也是一种因果式。调查报告、工作研究
等文体常采用这种结构顺序。二是要开头得其机势,结尾如截奔马。明朝谢榛对开头和结尾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他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
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四溟诗话》)其意思是,开头要象放炮竹,使人耳目为之一震;结尾要象撞钟,使人觉得余音不绝于耳。这两
句话非常形象地指出了开头和结尾应该追求的效果:开头要响亮,引起读者的注意;结尾要幽远,吸引读者去回味。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结构
顺序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注意文章主体部分的结构顺序,还要注意开头和结尾部分与主体的内在关系。就像主体的结构一样,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也
是有规律可循的。(一)头得其机势。万事开头难,有个好开头,文章就会像剥茧抽丝那样,找到了一个顺头,就能源源不断地抽出丝来。这个顺头
就是文章的“笔机墨势”,它可以起到引起下文、定下调子的作用。最常用的有:●开门见山,简洁明快。文章的开门见山有两种情况:一种是
开宗明义,一开始就摆出作者的观点,即看法、主张、认识等。这种开头方法向来为人们所提倡,在议论文体里使用也很普遍。它可以使读者一接触
文章就知道作者的宗旨所在,单刀直入,简洁明快;一种是开篇点题,一开始就直接提出文章的论题,即文章论述的内容、范围、方向等,然后引起
下文的论述。●交代情况,把握内容。开头交代有关写作背景、写作动机、取得的成绩等。这种方法可以突出文章的重要性、真实性或增加文章
的吸引力,使读者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总结、调查报告等文体常运用这种方法开头。●委婉达意,吸引读者。作者在开头不直接写出自己的
观点或论题。往往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来委婉地表这自己的观点或引起读者的思考。如提出问题、引用名言或讲个故事等。这种开头方法因有一定艺
术性,故有吸引读者、委姚达意之效。调查报告、工作研究、理论文章等常用这种方法开头。实际上,这几种开头方法很少单独使用,常常是互相结
合起来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例如“西部大开发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战略决策已进入全面启动阶段。怎样才能加快开发速度,取得实质性的成效呢?
笔者认为,首先必须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西部的实际出发,选准并构建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只有通过这些支撑点的强大和交互作用,
才能推动西部经济在开发中实现跨越式发展。”这段开头,先交代背景,突出加快西部开发的紧迫性。继而提出问题,引起思考。接着作者回答,亮
明观点。最后进一步加以解释,强调了这一观点的重要性。(二)结尾如截奔马。写文章要善始善终。在适当的地方收住笔,古人形象地喻为“如
截奔马”。好的结尾能起到完整结构、深化主题的作用。最常用的有:●首尾呼应,卒章显志。结尾处有的对开头提出的观点再呼应一下,使
得整篇文章首尾圆合,结构严谨,内容上有深化主题、强化观点的作用;有的通过各种论证,最后收缩全文,亮明观点,有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效
果。●展望未来,引人深思。有的文章结尾有针对性地指出事物未来的发展方向,激励人们鼓起斗志,开创新的局面,?取得新的成绩;有的文
章虽完,意犹未尽,引导读者把问题向深一层思考,可以使文章更好地发挥思想或理论上的启迪作用。●嘎然而止,自然结束。最后个问题阐述完
了,?嘎然而止,文章也就自然结束了,不再另加一个尾巴。现在不少文章都采用这种结尾。总之,一个好的结尾,应该“言有尽而意无穷”,能
够深化主题并简洁有力。五、言之有文文要生动“文”指的是文章的语言文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章没有一定的文采,就影响不
广、不远。不仅记叙文体要注意文采,议论文体也要注意文采,这是由写作目的所决定的。议论文体和记叙文体在文采上的要求不同。记叙文体是通
过较多的描写和抒情来达到语言的形象生动,议论文体是通过寓情于理、寓谐于庄等的手法,使语言具有一定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文章要言之有文,
必须注意语言形式本身的选择和加工。多用新鲜、形象、具体的语言,恰当运用各种修辞方法,活用词汇等,都可以使语言富于文采。这是语言素养
的问题。语言是在不断丰富发展着的。据报载,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的社会中每年产生800多个新词语,新版《现代汉语词典》中,净增5
000多个新词条。如“市场经济”、“把蛋糕做大”、“观光农业”、“跳槽”、“下岗”、“炒鱿鱼”等,这些词语有的形象生动,有的精炼简
洁,有的诙谐幽默,有的鲜明深刻。只要善于接受新事物,经常注意新词语,也会有效地丰富自己的语言文库,使文章语言鲜明、生动,具有表现力
。六、言之有情情要感人前“五言”阐述的是文章写作的观点、材料、论证、结构、语言的基本理论,然而写好文章还必须言之有情。文章
不是无情物,有真情才能有真文。文论家刘勰说:“五情发而为辞章”,还说:“情者文之经,理者文之纬;经正而后纬定,理定而后辞畅”。喜、
怒、哀、乐、怨抒发出来就成为美好的文章;情理内容是文章的经线,文辞语言是文章的纬线。刘勰把“情”看作是为文之前本、立文之源,“为情
而造文”,“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文心雕龙.情采》)为了抒发思想感情而写的文章就能扼要精炼。可见,?“情”对于文章的成功具有重要
的作用。第二部分文章的结构如果把文章比作人体,材料是血肉,主题是灵魂,结构则是骨骼。离开了坚实、健壮的骨骼,血肉无所依附,
灵魂也无所寄托。因此,我认为,写文章最难的是文章的结构。一、什么是文章的结构“结构”一词,原是建筑学上的术语,也就是把各种建筑
材料,通过结合构造成一所房子的方法。这和写文章对各种写作材料进行组织,使之成为一篇完整的文章道理是相通的,所以也就成为文章中的一个
术语。文章的结构,就是指文章的组织、构造。其主要内容包括层次、段落、过渡、照应、开头、结尾等方面。文章结构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文章的
脉络层次和发展顺序。一篇文章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怎样开头,怎样结尾,哪里详谈,哪里略叙,都要通盘考虑,妥善安排,精心设计,胸有成竹
。概括地说就是把准备写进文章中的全部内容,进行有条有理的组织。它是文章的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体现。结构的过程,就是
谋篇布局、安排材料的过程。用刘勰的话说,结构就是“总文理,统首尾,定与夺,合涯际,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者也。若筑室之须基构,裁衣之
待缝缉矣。”(《文心雕龙.附会》)这里一共提出了五项要求:?(一)总文理,即内容要有序,“众理虽繁,而无倒置之乖”;(二)统首尾,
即从开头到结尾,一脉连贯;(三)定与夺,即材料的取舍定夺;(四)合涯际,即句段章节间针线细密;(五)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即达到包
举全篇,有物有序,纲领昭畅,使内容丰富而不散漫。在此,除了“定与夺”不属于谋篇布局要求外,其余四项都属于结构的要求。这里,特别值得
我们注意的是,谋篇布局,不是使内容单调而不散漫,而是使内容丰富而不散漫。这很重要。“总文理”,是在纷繁中求条理,内容既要丰富而又要
有条理。“统首尾,合涯际”,都是为这个目的服务。这就是说,对文章内容进行组织,首先要?把众多的思绪集中到一条总的思路上来,以便突
出中心观点。只有以中心观点为纲,才有了组织文章内容总的根据。有了中心观点作依据,就像文章有了主干,其他属于枝叶的内容,就可以按照主
干的要求进行增删与调整。通过“整派者依源,理枝者循干”的方法进行修改,最后达到“使众理虽繁,面无倒置之平,?群言虽多,而无棼丝之乱
”,“首尾周密,表里一体”的目的。这是文章结构最重要的一条。其次,把思路集中到一条线路上,明确中心观点以后,就要把准备好的所有写
作材料,确定对它的取舍。凡是与中心观点无关的材料,应该全部去掉,把与中心观点密切相关的材料要全部使用起来,对那些与中心观点有关的材
料要作精心的选择,该留的留,该去的去。并要进一步作出详略、多少的安排,需要详写多用的材料,该增则增;需要略写少写的材料,应删则删,
使观点与材料统一。其三,在确定了中心,选好了材料以后,还要把它组织成为有机的整体。如同根据身体买好的衣料,经过裁剪以后,必须经过
缝纫,才能成为一件完整的衣服一样,结构文章,也要把各种体现局部内容的文章单位,句子、层次与段落等进行严密的组织,把句与句,层次与层
次等,通过承接、连贯方法,连接起来而不留拼补的痕迹,使全篇文章成为完整的整体。其四,还要重视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开头要针对全篇的中
心思想来开笔,与结尾相呼应。结尾要照应开头,使之能寄托深刻含意,具有文已尽而余味无穷之妙。因此既要首尾相接,又要首尾周密,并达到首
尾圆合,使“章句在篇,如茧之抽绪”。(《文心雕龙,章句》)把丰富复杂的内容、结构成蚕茧的丝那样,从头贯穿到尾。结构属于文章章法的重
要内容,所有的文章都应该重视结构。结构要求把全部写作材料作出全面系统的安排,包括文章如何开头、结尾,中间部分怎样分层次、段落,以及
如何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进行严密组织,使之成为有机的完整的整体等,所有这些问题,是写任何文章都应该充分注意的。文章的结构,对写好文章具
有重要的作用。如果说中心观点是文章的灵魂,写作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那么结构就好像是文章的骨骼了。一篇文章只有具备了匀称的骨骼,才能使
文章的内容得到恰当的表现,才能完美地突出中心观点,因此,结构是文章内容的整体表现形式;是组织文章内容的重要方法。(一)结构是文
章内容的整体表现形式。?为了表达内容的需要,写文章要使用各种大小文章单位,如句子、层次、段落等。文章单位大小的不同,各自表现的多少
也不同。一个层次只能表现一个层次的内容,一个段落也只能表现文章一部分的内容。只有把所有文章中大小单位严密地组成有机的整体,才能出文
章的整体内容。如同做衣服,?只有把前后襟、衣袖、领子、兜布等,都缝合起来,才能表现出一件完整的衣服来,结构属于文章的形式,它是文章
内容的整体表现形式,受内容所决定,是内容决定形式,而不是相反。可是内容与形式之间又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构思了文章的内容,就必须要
求有相应的结构方式子以表现,因此结构就成了文章内容的整体表现形式。(二)结构是作者思路的体现。如何安好文章的结构,不单纯是一个写
作技巧问题,实质上是作者的思想认识在写作方法上的反映。一篇文章的结构总是和作者对事物的认识、理解以及思想脉络紧密相关的。文章的结构
,实质上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规律和相互关系,通过作者头脑的思索和加工在文章中的反映。所以,文章结构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作者的思路是否清
晰。思路需要锻炼,也是可以锻炼的。思路一要开阔活跃,二要细致严密。就论文来说,知道了结果,一定要找一找原因,想一想用这个原因说明
这个结果合理不合理;下了个判断,?一定要找一找根据,想一想这根据充分不充分。正面想想,反面想想,把有关的事情或道理联系起来想想。总
之,要做到对这件事或者这个道理了然于胸中。这样,头脑里也就有了头绪,写起文章来也就有了条理。二、结构的原则(一)?立意谋篇
,内容和形式统一。写文章首先要构思,构思的内容就是“立意谋篇”,一方面要“立意”,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写作材料;另一方面要“谋篇”
,作出文章内容的合理安排。写文章既是内容决定形式,又要使内容和形式统一起来,立意谋篇是写好文章的关键问题。立意与谋篇既密切联系,又
有区别,“立意”是内容,是写作目的;“谋篇”是形式。是手段。写文章首先要立意,以意为统帅来指导谋篇,因此要把内容摆在首位。但这不是
说谋篇不重要,好的内容如果不作有条有理的安排,没有严谨的结构,也就会达不到写作的目的。从这种意义上说,谋篇也很重要。要通过谋篇,使
字、词、句、层次、段落等都作出恰当的安排,使之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成为一篇完整的文章。(二)顺理成章,文理自然。所谓“顺理”
,就是要依据内容的逻辑,作出恰当的顺序安排。任何文章的内容都是有“理”的,这个“理”也就是内容的内在规律。说明有说明的规律,议论有
议论的规律,记叙有记叙的规律。文章内容的这种规律性,实际上是客观事物规律性在文章中的反映,不能违反,违反了就会使文章的内容不正确,
就会“逆理”,如果逆理而行,还怎么能成章呢?任何事物都有前因后果,任何问题都有是非曲直,只有“顺理”才能取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也只
有“顺理”才能使内容正确。首先,要对事物有透彻的认识,使思路清晰,使文章内容具有条理性。如果认识模糊,思路就难以清晰,内容也就必然
杂乱,杂乱的内容是无法使结构条理清楚的。凡是分不清层次和段落的内容,都说明内容的安排还有不妥当的地方,或者有重复,或者有遗漏,或者
详略不恰当等,这就应该对内容进行修改。因此,“顺理”和“成章”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写完文章,要经过删改整理才能顺理成章。(三
)有法可循,依法变化。为了写好文章,一般都强调文章要有创造性和个性,从内容到形式都应该有特色,主张在表现形式上、在文章的布局结构上
,要大胆独创,标新立异。写文章不应该墨守成规,亦步亦趋地去模仿现成格式,应该鼓励作者勇于发扬独创精神,尽可能写出独具特色的文章来。
三、结构的内容和要求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它是由多个局部组成的。文章是经过把各个局部严密组织起来的完整文章。文章的局部,是构成完整文
章的各个部分,包括文章的标题,开头与结尾,层次与段落,过渡与照应等,它既是文章的局部,又是文章结构的内容。所谓文章的结构,就是把文
章的各个部分进行严密的组织。第一,标题要切合内容。一般来说,一个好的标题应当起着告诉读者所写内容或中心观点的作用。对作者来说,开始
写文章往往需要首先确定标题,确定了标题,也就规定了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和应该选取的内容,文章的标题与中心思想和内容往往有着直接或间接的
联系。反过来说,确定了标题后,凡是与标题无关的内容,对突出中心思想不起作用的内容,就不能写进文章中去。标题实际上起着规定写作范围或
突出中心的作用。即使有的作者先写内容后加标题,或者写完以后再加标题,仍然还必须用确定的标题再检查它的内容,凡是不符合标题的内容还是
应该去掉,先加或后加标题,并没有实质上的区别。确定文章标题的依据,一是依据文章的内容,二是依据文章的中心思想。一篇文章有一个好标题
,可以让读者便于了解文章的内容,便于读者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由于标题在文章中能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就如同人们可以通过眼睛看见一个人
的心灵一样,文章也可以通过标题触及文章的中心,因此标题就成为文章有机组成的重要部分,成为结构的内容之一。第二、开头要联系中心。俗
话说,万事开头难。写文章也是如此。由于它是文章的开端,一下笔往往起着定调子的作用。起调过高,会使后文难继;起调过低,又会后继无力;
如果走了调,更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因此开头要慎重考虑,需要挑选一个好的开头,找到了好的开头,就“如茧之抽绪”。长抽不断,直到把丝
抽完,从头到尾都会很顺当。如果开头不恰当,就会象抽丝乱了头,会时时遇到梗阻,难于写下去。文章的开头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文章确
定了标题以后,它首先是和标题直接相联系的,文章的开头往往首先要起点题作用。其次开头又是通向中心的入口,因此它又和中间部分的内容,全
文的中心思想密切相关,同时起启开下文的作用。开头所必须具有的这两个作用,是文章开头之法。古今中外各种文体的文章都是遵守这种开头之法
的。开头两要素:一要引人入胜;二要便于展开下文.这是开头的两个基本要求。这二者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怎样才能引人入胜呢?
其一要尽快接触主题,如果开头部分读完了,读者还不明白这篇文章要说什么,还不能掌握作者的意向。如堕漫天云雾之中,谁还愿意继续看下去呢
?其二,要生动新颖,别开生面。要使读者一看就有强烈的感受,吸引读者迫不及待地读下去。其三,要简洁。忌说空话、大话、套话,不要故意绕
圈子,否则就会增加文章和读者之间的距离,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怎样才能便于展开下文呢?我们感到开头难,其实难就难在开了头不知道怎
么展开下文,下文接不上。这是因为缺乏对全文的统一布局。?开头是全文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要把它和全文的布局联系起来考虑。开头往往对准
主体部分的议论的内容和叙述的对象,提出问题,为展开正文开出一条通道,以便自然而顺畅地引出正文。开头和文意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把这个
联系把握住了,开头以后就会自然地引起下文。现以《农业发展与金融》杂志2000年第4期在“粮食局长访谈”栏目刊登的《银企携手共创粮
改佳绩——广西玉林市三市(县、区)粮食局长访谈录》(作者:裘履厚)为例,谈谈文章的开头。这篇文章的开头是:玉林市是广西粮食主产
区。去年该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实现扭亏为盈目标,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初见成效。在今年初广西区农业发展银行行长会议上玉林分行作了积极参与
粮改,协助粮食购销企业扭亏增盈的经验介绍,反映强烈。玉林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摆脱困境的绝招是什么?今年又有什么新招?为此,最近我走访
了该市辖内北流、博白、福绵三市(县、区)粮食局长。文章的开头就抓住粮食购销企业实现“扭亏为盈”这一粮改佳绩,然后通过两个疑问句引出
正文。又如《农业发展与金融》杂志2000年第12期《“等级管理”显成效“以人为本”?天地宽——记农?发行三门峡市分行等级管理》(
作者:张天星董国群谷志红)?的一文开头:如何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竞争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建立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良、清正廉洁、纪律严明”的队伍,各级行都在积极地进行探索。河南省三门峡市分行摸索出的“以人为本”的等级行
和等级行员管理制度,在实践中则较好地解决了管理过程中最为突出的人员少、素质低、任务重、封闭管理难度大的矛盾,充分调动了全行干部职工
的工作积极性,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近日,本刊记者专程前往三门峡进行了采访。文章一开头就提出了问题,那么如何解决呢?这是通过提出问
题引出正文。第三,层次段落之间组织要严密。文章开了头以后,就要按事物内在的规律把内容分开层次进行表达。分层次的目的是为了“言之有序
”,并不是要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肢解,而是要使它成为全篇文章有机组成部分。层次内容不仅要具有单一性和完整性,同时又要十分重视层次与层次
之间的连贯性,这种连贯性首先要从事物内部的逻辑着眼,从文章内容的逻辑着眼,同时又要用形式予以体现出来,也就是尽可能使彼此紧密相联系
的层次,互相挂起钩来,?使上一层次的结束句起开启下一个层次的作用,下一个层次的启始句起承接起上一个层次的作用,要使层次与层次之间,
如同接铁轨一样,把它连接成不能分拆的有机整体。从古今一些比较规范的文章来看,都是十分重视层次之间组织的严密的。刘勰说的“合涯际”,
就是要求层次之间进行严密的组织。分之成为各个层次,合之就成为完整的篇章。●什么是文章的层次和段落?层次,指的是文章思想内容的表
现次序。它是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客观矛盾的各个侧面、人们认识和表达问题的思维过程在文章中的一个反映。它体现着作者思想开展的步骤。段落
,是构成文章的最小单位。它是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表达时由于转折、强调、间歇等情况所造成的文字的停顿。它具有“换行”的明显标志。层次,俗
称“意义段”;段落,俗称“自然段”。●什么叫文章的过渡和照应?过渡和照应是使文章脉络畅通、线索分明的一个重要手段。过渡是指上
下文之间的衔接转换;照应,是指前后内容的关照呼应。●文章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过渡?有三种情况需要过渡:一是论述问题“由总到分”或“由
分到总”的开合关键,一般都需要过渡;二是文章内容由一层意思转换到另一层意思时,需要过渡;三是叙述和议论、顺叙与插叙转接的地方,也需
要过渡。一般的“过渡”,都有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没有过渡,就看不出上下文联结,在一起的“来由”了,实际上就脱节了。如《银企携手
共创粮改佳绩》一文,在福绵区粮食局马局长谈了去年企业经营管理的做法和成败后,文中有一个过渡段:听完马局长对去年工作的介绍,我指着墙
上的一幅“马到成功”的壁画说:“马局长真是名副其实!”他笑了笑,说:“这是员工对我的期望,任重道远,路遥才知马力啊!”文中用这一过
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出马局长谈今年的打算。●文章怎样照应?照应有两种:一种是文章内容的“前后照应”,即前后文的关照呼应;另一
种是“首尾照应”,即文章的开头与结尾的关照呼应。“首尾照应”是最常见的一种照应。白居易说的“句首标其目,卒章显其志”,就是一种首尾
照应,这样可以使文章的头尾更加协调、统一、完整。第四、结尾要收得有力。结尾也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
龙画凤,难在点睛。”“头难起,尾难落”。这些说法同样适用于文章的结尾,要使文章有一个好结尾也很不容易。开头的写法多种多样,但从章法
上看,无论开头或结尾又是有一定之法的。这就是要求结尾收得有力。要做到结尾收得有力,首先,必须用概括精炼的语言照应开头和中心,使它成
为文章有机整体的自然组成部分,其次,要求结尾能起概括全篇点明主题的作用,并从中引中出深刻而隽永的意味。再次,要求结尾比较含蓄,虽然
文章已意尽而言止,读者却觉得余意无穷。结尾的语言既要简洁又要生动:既要使文章的首尾圆合,又要使文章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样的结尾才算得
是收得有力。这就是文章的结尾之法。凡是符合这种要求的结尾,一定是好的结尾。如果说,文章的开头是开门见山,一下子就吸引了读者有一跃而
上游览山色的兴趣,那么文章的中间部分,一个个的层次与段落,就象蜿蜒起伏,奇峰迭起的群山,给予读者以各种知识和美的享受。到了读者饱览
了其中的山色风光,精神上得到某种满足以后,也就是到了文章应该结尾的地方,就应使读者能顺坡而下,给以坚实的立足点,使他站立以后,不由
自己地“顾后”而“瞻前”。例如《银企携手共创粮改佳绩》一文的结尾起到了照应开头和突出主题的作用。该文的结尾是:走访玉林市三市(
县、区)粮食局长,我感受最深的是:银企携手才能实现收购资金持续稳定封闭运行。农发行与粮食购销企业是唇齿相依的关系,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越发展,农发行和企业的关系越紧密,两家是捆在一起了,必须同舟共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去年玉林市粮食购销企业在市场比较疲软的情况下
,销售粮食17894万斤(贸易粮),回笼货款16625万元;农发行玉林分行除收回应收贷款本金15325?万元和当期利息432万元外
,还收回欠息37万元,收回其他贷款112万元,7项封闭运行考核指标圆满完成。这些佳绩是农发行和粮食购销企业齐心协力共同创造出来的。
总之,一篇好文章不仅应该有恰当的标题,?简洁的开头,而且更应该有内容充实组织严密的层次和段落,并有一个有力的结尾。四、文章结构的基
本规律(一)要抓住中心,语不离宗。这就是说从头到尾,时时刻刻都要抓住主题,紧紧围绕着主题来进行分析,逐步地、层层深入地展开主题,论
证主题,决不可节外生枝,离开主题。不论什么问题总是有各个方面的,我们为了弄清问题的实质,需要从各个角度来分析问题,研究问题;但问题
必然有其主要的一面,因而写文章也必须有一个主要的思想和一个明确的中心,我们不可一刻忘了这个思想或离开这个中心。?有时一篇文章可能包
含着几个问题,但不论有多少问题总是彼此联系和互相制约,而且必然有主次之分;因此我们不可把各个问题孤立起来思考,也不可把很多问题并列
起来,一视同仁,更不可喧宾夺主,转移中心,以致论点迷糊,意义不明。(二)要层次清楚,条理分明。这就是说组织材料有一定的顺序。我
们应当把一些庞杂零乱的材料加以科学的分类和适当的安排,哪些应该先说,哪些可以后说,哪些应该详尽,哪些可以简略,如何开头,如何结尾,
如何对照,如何呼应..?..都要有周密的计划,否则就难免结构紊乱,眉目不清。(三)要透彻分析,以理服人。这就是说主题犹如一根红
线贯穿全篇,我们只要从开头到结尾都论证同一主题,从各个方面和各个角度来反复阐述,充分发挥,举例说明,?把道理分析得非常透彻,能够真
正揭露问题的实质,使文章的思想性高,逻辑性强。(四)要避免重复罗嗦。这就是说写文章要干净利落,不但在文字上需要如此,就是在意思
上也必须如此,不可把差不多的意思说了又说,以致使文章重复罗嗦。但为了加强语气而有意的重复,却是允许的,而且有时是必要的。如《毛泽东
选集》第二卷《实践论》中,在说明了认识的两个阶段以后,接着一段的开头这样说:这里有两个要点必须着重指明。第一个,在前面已经说过的
,这里再重复说一说,就是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的问题。这种有意的重复,目的是为了使意义更明确、更清楚、更深刻。这种重复,往往特别标
明,以引起读者注意。但是,一-般来说,写文章不可拖泥带水,重复罗嗦,而要力求简练集中,这是必须遵守的通则;有意重复(反复)是写作形
式的一种变化,并不是一般的罗嗦,二者不可混同。五、例文(一)《石山地区扶贫攻坚的有效途径——广?西百色地区实施异地安置和异地
开发“温饱工程”的启示》《农业发展与金融》杂志1996年第7期第23页(作者:裘履厚黄宜群)开头是:1996年是实施《国
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第三年。广西的扶贫工作经过了10年的不懈努力和近两年攻坚之后,现已进入“啃硬骨头”的难中之难阶段。如何使居住
在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大石山区农民,尽快摆脱贫困,解决温饱问题,百色地区实施异地安置和异地开发“温饱工程”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很值得借鉴
,从中将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小标题是:一、实施异地安置和异地开发“温饱工程”是解决石山区贫困群众温饱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二、实施
异地安置和异地开发“温饱工程”关键是转变传统观念,激发贫困农民的艰苦创业精神三、实施异地安置和异地开发“温饱工程”必须全社会形成
强大的合力,增强扶贫解困的责任感四、实施异地安置和异地开发“温饱工程”?必须建立新型的生产经营形式,坚持走农业产业化之路五、实
施异地安置和异地开发“温饱工程”必须以自力更生为前提,充分发挥信贷扶贫的综合效益结尾是:如今,百色地区已建立异地开发点1250个,
石山地区参与异地开发的贫困人口达2.7万人,建立移民开发基地44个点,组织移民开发1.5万人,种植林、果、茶、竹等7.5万亩,为“
九五”期间完成扶贫攻坚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浅谈规避农业政策性金融风险问题——东南亚金融危机引发的思考》《广西金融研究》杂
志1998?年第7期第3页(作者:裘履厚)开头是:东南亚金融危机虽然对我国的金融经济未产生重大影响,但是这些国家在这场金融风暴中
暴露出来的问题,对如何规避农业政策性金融风险问题,教训深刻,启示颇多.小标题是:调整经济结构是规避金融风险的关键实行自主经营是
规避金融风险的必要条件适度负债比率是规避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三)《百色大地色愈浓》(“老区采风”栏目)《农业发展与金融》杂志1997年第4期第40页(作者:裘履厚)(四)《农业发展银行是信贷扶贫的主力军——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奉恒高访谈录《农业发展与金融》杂志1997年第3期第14页(作者:杨文波裘履厚)开头是: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尽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决定。广西壮族自治区扶贫任务艰巨,至今还有近500万贫困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就如何完成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问题,我们走访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奉恒高同志。结尾是:听了奉副主席的介绍绍和对农发行工作的?高度评价和殷切希望,我们深感农发行信贷扶贫工作任重而道远!(?五)《银企携手共创粮改佳绩--广西玉林市(县、区)粮食局长访谈录》《农业发展与金融》杂志2000年第4期第37页(作者:裘履厚)小标题是:北流市:应用电脑结算粮款实行会计委派制博白县:狠抓用人制度改革强化企业目标管理福綿管理区:加大企业改革力度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六)《构建银企新关系抒写粮改新乐章——广西区桂林市银企唱响粮改主旋律经验谈》《农业发展与金融》杂志2001年第5期第27页(作者:裘履厚覃耿戴运财)开头是:今年2月初,在桂林市粮食工作会议上,该市粮食局局长周健生报告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1998?年桂林地、市合并以来,该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粮改政策,连续三年,年年迈大步,年年上新台阶。2000年辖内粮食购销企业实现利润297?万元,与上年同比增长75.7%。桂林市粮改佳绩是如何取得的?我们带着这一问题,走访了该市农业发展银行和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有关领导。我们首先来到桂林市粮食局,当我们向周健生局长说明来意后,他深有感触地说:小标题是:感谢农发行使我们增强了粮食顺价销售意识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需要我们增强服务意识感谢农发行全力支撑我们扩大粮食销售构建良好的银企关系贵在相互沟通和理解结尾是:为时四天的采访结束了,我们感慨万千: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历史使命将农发行和粮食购销企业的命运紧紧“捆绑”在一起,构成了特殊的银企关系。这特殊的银企关系,必将构建出与商业银行和一般客户不同的依存关系:从目前来说,一方面农发行是为粮食流通服务的政策性银行,离不开粮食购销企业;另一方面农发行是粮食购销企业唯一贷款人,粮食购销企业也离不开农发行。商业银行同企业关系的依存性,是建立在严格遵守市场原则基础上的,而农发行与企业关系的依存性,不仅要遵守市场原则,而且要受国家政策的约束,具有鲜明的政策性。因此,我们要在信贷管理上实行“捆绑式“管理,与粮食购销企业构建新型的银企关系,共同抒写粮改新乐章,齐心协力完成好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的历史使命。(二00一年九月十二日)1
献花(0)
+1
(本文系赢健康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