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明清小说
2021-10-05 | 阅:  转:  |  分享 
  
司马迁和《史记》《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字子长,夏阳(陕西韩城)人。曾从经学大师董仲舒和孔安国学习。二十岁开始游历了长江中
、下游和山东、河南等地。入仕后奉命巡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司马迁三十九岁时,继父职为太史令,遵从父志,完成父亲遗愿,写作《史记》。
其父司马谈病重,司马谈原有编修一部通史的打算,临死把这一理想和愿望留给了司马迁,“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司马迁流着泪对父亲说:“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太史公自序》)。司马迁在他四十七岁时,因李陵事件被处以“
宫刑”。这对他是极大的摧残和耻辱,他想到死,但“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想到许多古人发愤著书的例子:“西伯拘而演
《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报任安书》)。司马迁认为历史上很多有名的人
物,都是在遭到不幸之后,发愤著书,以鸣其不平于天下后世的。因此,他也决计“隐忍苟活”,以完成自己著作的宏愿。《史记》大约经过了他十
年的辛勤劳动,在忍辱发愤的境遇中完成,这使《史记》在不少篇章中都有意无意地流露出他的隐痛和蒙上了一种抑郁不平之气。《史记》在文学
史上的地位和影响(1)《史记》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的体例,成为后世史学家和文学家创作的楷模。(2)《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
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为后世许多史学家和文学家所追踪。(3)《史记》在我国散文史上起了一个承先启后的作用,继承和发展了先秦散文的
传统,而语言则更加平易、简洁、生动传神。其散文语言的风格对后代散文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唐宋古文八大家和明清古文家皆受其熏陶。(4
)《史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安排及其他艺术手法上,为小说、戏剧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张良)
所与上从容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这是司马迁在《留侯世家》中透露出的一句话,是说张良与刘邦从容不迫地谈论天下的事情
,谈的很多,凡是和天下存亡没有大关系的言行,都不足以表现这个人物,所以就都舍弃不录。这应该说是司马迁写人物传记选择材料方面的一项总
的原则。《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抓住重要的、能表现人物特征的事件,加以细腻的描写,使人物性格突出。善于通过琐事来展示人
物性格和特征。用故事化的方法表现人物。善于用符合人物身份的语言来表现人物垓下之围选自《史记·项羽本记》表现了项羽失败时
的英雄风采。通过三个场面描写,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的悲剧英雄形象。霸王别姬,突围之战,乌江自刎项羽本纪作者是把他作为一个失
败了的盖世英雄来加以描写和歌颂的。对于这样一个叱咤风云,不可一世,而又在八年之间骤起骤灭的悲剧性的人物,作者抓住他生平中三件大事来
表现:巨鹿之战(兴),鸿门宴(转折),垓下之围(败)作者紧紧抓住这三件重大事件作了详细描写,淋漓尽致地刻划了项羽主
要性格特征。“巨鹿之战”写他如何叱咤风云,勇冠三军,摧毁秦军主力,成为在反秦运动中众望所归、天下注目的英雄人物。“鸿门之宴”写他坦
率、天真,以“不忍”之心轻纵了敌手,以至于坐失良机,为自己留下了后患和悲剧的种子。“垓下之围”写他慷慨别姬,杀敌突围。后退至乌江,
他不愿忍辱偷生,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而不肯东渡,最后从容不迫地自刎而死。项羽性格的突出特点:勇武过人、所向无敌,为人直率磊落,不
善于也不屑于使用计谋;又刚愎自用,残酷暴烈,因而最终遭到失败。
献花(0)
+1
(本文系守愚之人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