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唐代文学
2021-10-05 | 阅:  转:  |  分享 
  
唐代文学唐代文学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诗歌、散文、小说都得到很大发展,同时兴起了词和变文这两种新的文学形式。诗歌的成就最突出唐代文学
繁荣的原因唐代达到中国封建社会繁荣昌盛的顶峰,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以及人民的创造力都达到空前未有的高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呈
现出活跃的状态,给文学带来空前未有繁荣。唐代又是中国封建社会由盛到衰的转变时期,“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社会的巨大变
化刺激着文学灵感,也为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文学从宫廷和贵族的垄断,转移到中下层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手中,这
是唐代文学得以发展的一个直接原因。唐朝实行科举考试,吸收中下层地主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参加政权,并以诗赋取士。中下层地主知识分子和世
族文人不同,他们比较了解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有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唐代许多著名文学家都属于这一类,如“四杰”、王孟、高岑、李杜、韩
柳、白居易、李商隐等人,可以说唐代文学就是在这批人的手中繁荣发展起来的。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唐代文学的繁荣发展与当时思想、文化
的活跃,也有极密切的关系。唐代的思想界比较解放,儒、释、道等各种思想得以流传,各种宗教也可以传播。唐代的音乐、舞蹈、绘画、建筑、雕
塑,在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吸取了西域、中亚、印度的影响,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思想、文化的活跃,使得文人扩大了眼界、开阔了思路,促进
了文学上各种风格、流派的建立,对于新的文学形式的出现(如变文、词)也有积极的影响。陈子昂提倡“汉魏风骨”和“风雅兴寄”。
“兴寄”的实质是要求诗歌发扬批判现实的传统,要求诗歌有鲜明的政治倾向。“风骨”的实质是要求诗歌有高尚充沛的思想感情,有刚健充实的现
实内容。《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他怀着抑郁不平的心情,
登上古老的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招贤的故事,吊古伤今,唱出了慷慨激烈的悲歌。前二句写自己的孤独,后二句写人生之有限,感情深沉蕴藉,表
现出一个有理想有才能的人受压抑而不能展其抱负的悲愤之情,以及知遇难求的孤独之感,苍凉而又慷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虽然只是短短的四句
,却有着无尽的意味。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这首七言古诗描绘了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并由此发出了对宇宙与人生关系的思考和对游子
思妇在明月今宵天各一方的惋惜。柔婉似水,笔致缠绵,虽有别离的哀愁,但悠悠相思中温赙脉脉,蕴含着重逢的美好企盼。?王维字
摩诘,(取自维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王维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诗人,精通音律,擅长书法,具有高深的美术和音乐修养。他的诗和画在
当时都很著名。苏轼:“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诗歌的题材相当广泛,主要有三方面:政治诗、边塞诗和山
水田园诗。边塞诗:有豪放的英雄气慨,善于刻划边塞的景色。如《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山水田园诗:以优美的意境见
长,如《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明月”、“清泉”,都是静景,而一“照”一“流”,引出了动态。动静结合,音响
和画面交融,更加衬托出了山野的清逸和幽深。《山居秋暝》这首诗最生动地体现了诗画交融的艺术特色,是“诗中画”、是“有声画”。王维
既能概括地写雄奇壮阔的景物,又能细致入微地刻划自然事物的动态。王维的诗语言凝炼、含蓄而又生动。其诗歌的美不以华丽的词藻取胜,而
以优美的意境动人。如《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李白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接受了
儒家思想,热衷用世,追求功名,想要“济苍生”、“安社稷”;又具有浓厚的道家思想,浮云富贵,粪土王侯,隐逸求仙。两者结合形成功成身退
的处世态度。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精神思想上:中心主题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如《行路难》反权贵,轻王侯,傲岸不屈的反抗精
神狂放不羁,追求个人自由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精神艺术上:强烈的个性,浓厚的主观色彩大胆的夸张,惊人的想象自
然明快的语言自言写诗“兴酣落笔摇山岳,诗成啸傲凌沧州”杜甫赞之“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将进酒》此诗题为《将
进酒》,却非劝人饮酒的泛泛之作。诗人豪饮高歌,借酒销愁,抒发了忧愤深长的人生感慨。诗中交织着失望与自信、悲愤与抗争的情怀,体现出强
烈的豪放个性。本诗情感饱满,喜怒哀乐,皆如江河直下,奔涌迸发,不可遏止。且起伏跌宕,变化剧烈。《蜀道难》为友人王炎入蜀而作,
体现了友人的关心,同时也饱含了对国事的担忧。作者主观感情色彩强烈。“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首尾呼应,多次重复,给人一唱三叹、回环
往复之感,令人回肠荡气。奇特的想象、恣意的夸张和神话的张扬杜甫字子美,十三世祖杜预,祖父杜审言。原籍襄阳(今湖北襄樊)
人,寄居巩县(今属河南)。七岁作诗文,十四五岁出入翰墨场,二十岁后开始了十数年的漫游,在洛阳遇李白。《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
众山小”,表现了青年杜甫对前途的乐观和自信。杜甫三十五岁来到长安,逐渐深入人民生活,写出了《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
先县咏怀五百字》等杰作,唱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名句。长安困守的结果,使杜甫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确定了他的生活道路
和创作道路。杜甫“安史之乱”时,只身逃出,“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写出了《悲陈陶》、《春望》、《羌村》、《北征》和“三吏
”、“三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精神的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到成都,任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杜工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是这个时期的优秀作品。杜甫诗歌的思想性杜诗是时代的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唐代封建社
会由极盛走向大衰这个过程是的社会面貌。早在唐代,杜甫的诗歌就被称为“诗史”。反映人民的生活和疾苦热爱生活,描写日常生活杜甫诗
歌的艺术性杜甫历来被称为“诗圣”,梁启超称之为“情圣”。善于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如《赴奉先咏怀》把复杂的社会现象集中在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十个字里,使人怵目惊心。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杜甫是语言艺术的巨匠“为人性癖耽
佳句,语不惊人誓不休《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亭浊酒杯。《登高》这首诗写九九重阳登高时的闻见感受。前四句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写江边空旷的景致;
后四句抒发穷愁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杜甫《登楼》有云:“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同样情感。《春望》国破山
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望”是贯穿全诗的线索。通过眺望沦陷后长安的破败景象,抒发了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感情。首联从大处落笔,总写所见,有山河仍旧,世事全非之感。二联由大而小,抒写自己的感受。三联分别由感时、恨别化生而来,前者国忧,后者家愁。四联描绘自我形象,表现出一个深广忧愁的诗人。
献花(0)
+1
(本文系守愚之人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