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中国现代文学
2021-10-05 | 阅:  转:  |  分享 
  
中国现代文学发端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一九一七年,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革命论》。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工
人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五四”文学革命反对封建蒙昧主义和专制主义,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向封建旧文
学猛烈进攻,中国文学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是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提出了反对封建礼教的重大问题。
深受俄罗斯文学影响,《狂》有《死魂灵》的影子,《伤逝》忏悔的主题则有《复活》的痕迹。其杂文更是嬉笑怒骂,振聋发聩,成为中国文学的一
面旗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等。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
。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早年留学日本,1909年回国,先后在学校、政府任职。1918年4月,开始用“鲁迅”这
一笔名,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后辗转于北京、广东、上海,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鲁
迅的社会观。从对封建思想的批评、对青年的热情和希望,到对阻碍社会进步势力的痛恨、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期待。如《狂人日记》、《故乡》
鲁迅的爱情观。鲁迅是个悲观论者,有如曹雪芹。如《伤逝》鲁迅创作的准备。俄罗斯民族与中华民族有着许多的相似,地广,历史久远、人们
相对深沉、具有深厚的苦难承受力。由果戈理《死魂灵》而《狂人日记》,由托尔斯泰《复活》而《伤逝》,由赎罪而造就人性的升华。(创造社
)郁达夫以大胆的情怀坦露、夸张的陈述咏叹,从全新的视角(自叙传),建构了作品的浪漫主义基调。《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别有特色。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十年的异国生活饱受屈辱和歧视,养成了忧伤、愤世、过敏而
近于病态的心理,也激发了爱国主义热情。1921年发起成立创造社,开始小说创作。19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1930年参加“左联”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香港、新加坡等地从事抗日工作。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23年前,写留日的生活片断,着重表现内
心的悒郁、苦闷,体现着他的“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的主张。如《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怀乡病者》23年后,现实
主义成分有所增长,诅咒了金钱和罪恶的社会制度,表达了对劳动者的深切同情。如《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表现出对新旧军阀的不满和
对革命的向往。如《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另一方面又表现出脱离政治、脱离革命的倾向.如《迟桂花》、《迟暮》。茅盾的《
子夜》,巴金的《家》、《寒夜》,沈从文的《边城》,老舍的《四世同堂》、《骆驼祥子》都是不错的作品。沈从文(1902~1988)
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苗族。出身行伍之家,14岁在湘西土著军队当兵,20岁只身到北京,以自修获得写作能力。沈从文(1902~1
988)其作品主要以湘西题材为主,文体多样,细致生动地描绘了湘西地方的风土人情,具有鲜明的创作个性和艺术特点,蕴含深刻。《边城
》一个摆渡老人的孙女与当地团总的两个儿子之间的爱情故事,描绘了湘西生活“宁静”和“民性淳朴”,充满一种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表达
出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渴望。故事与风俗写得优美动人,艺术上别具一格。作品如诗如画,是一成不变的宁静,是永远淡装的仕女。缺乏时代感,
根本没有时代的烙印,唯有人与自然的冲突,人与人的磨擦。而人最后总是伤感的。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
老舍。其作品充满地域文化色彩,平民生活的题材、富有悲喜剧色彩的情节和幽默语言,使其深受欢迎。《断魂枪》内涵丰富,沙子龙认识
到取胜不再是人的绝技,而是现代技术。但他又是无奈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冲突与接续,成为永远的话题。作为现代戏剧代表的话剧,曹禺的《雷雨》、《日出》长盛不衰。
献花(0)
+1
(本文系守愚之人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