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散文中国文化鼎盛的代表从春秋后期到战国,是我国古代社会历史上的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产生了空前光辉灿烂的文化的时代。在这一新的 历史时期,文化思想非常活跃,科学文化取得了很大进步。而且由这时创建起来的文化和文化学术思想,差不多影响了我国后世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和 文化学术思想。春秋以前,“学在官府”。春秋末年,逐渐产生了“士”的阶层。孔子是第一个开创私人讲学的教育家,他提出“有教无类”。战 国时代,“士”的阶层越发庞大。“士”来自各个阶级、阶层,也代表其利益。他们围绕着当时的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 形成了战国时代所谓“百家争鸣”的局面,而且开始出现私家著述的风气。这就是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诸子散文蓬勃发展的基本原因。其中最重要 的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代表这几家的著作是:《论语》、《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老子 》又名《道德经》,道家经典著作。相传为老子所著。老子,即老聃,据说姓李名耳,字伯阳,道家学派创始人。春秋末年楚国苦县(今河 南鹿邑)人,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后退隐。史载“孔子问礼于老聃”,鲁迅先生曾做《出关》叙述此事。《老子》的基本思想“道 ”的思想: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之源起2、“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乃世界的终极规 律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可知的4、“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与德的关系 辩证法思想:中国文化不重视概念的判断,这也避免了社会的争论。这大概也是一种和谐吧。1、“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 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世界是对立统一的。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对立双方相互转化 。3、“反者道之动”——对立也是世界的本来形态,是世界发展的原因和动力。因此我们需要宽容。认识论:1、“知常曰明”——世界是可 认识的。2、“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人们的贪欲会妨碍认识。社会政治 观:1、“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反对暴政2、小国寡民——少私少欲的理想世界。《论语》《论语》是早期的诸子散文,是儒家 最重要的一部经典著作。《论语》主要是记述孔子言谈行事的书,但以记言为主,是一部语录体著作。由孔子弟子或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论语 》的记述者们在记录的时候往往把孔子等人的某些仪态举止,说话时的感情、口吻,以至音容笑貌都一起描绘出来,很能够显出人物的性情,因此, 具有一定的文学特征。孔子(前551年—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的基本思想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的人生哲学:1、基本意思是“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2、达到仁的途径是加强个人修养。“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 惠则足以使人。”也即子贡所称赞的“夫子温良恭俭让”。三达德: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政治观:1、主张仁政。“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克己复礼。“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作为一个教育家,他是第一个以学者的身份聚徒办学的 人。在教育观上主张:1、“有教无类”——人人受教育,是“泛爱众而亲仁”的具体化。2、“诲人不倦”——教育家的风范。3、“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的多样化4、“文质彬彬”——内容多样性《孟子》《孟子》是记孟子言行的书。是孟子晚 年和弟子在一起编纂的,基本上是一部对话语录集。它比较详细地记载了孟轲游说各国时与各诸侯王以及其他一些学人论辩各种问题的经过和彼此的 重要言论。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行“仁政”而王 天下。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孟子的思想较孔子激烈得多,性格也刚烈得多。“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他傲然不逊,说“以 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只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他的胸襟抱负很大,“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 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如此的思想、胸襟和自信,如此刚烈的性格,“文如其人”,造就了《孟子》散文的突出特点:气 势磅礴(锐气逼人),感情充沛。。苏洵赞曰:“孟子之文,语约而意尽,不为巉刻斩绝之言,而其锋不可犯。”中国古代论文,向来有“以气为 主”的说法。孟子以“好辩”著称,他的散文充满着论战性。孟子在论辩时,一方面善于采取层层追问、步步进逼的方法,使对方无法躲避,理 屈词穷。同时也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又加强了说服力。(如《鱼我所欲也章》)《庄子》 《庄子》亦称《南华经》,分《内篇》、《外篇》、《杂篇》,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自著,《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后学之手。庄 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出身贫寒,不满现实,“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庄子思想的根本之点是主张顺应自然,主张“无为”,但他采取的态度是否定现实的一切;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 的,大小、贵贱、是非、贫富、得失、寿夭、荣辱等都是一样的。庄子散文在文学上主要是以寓言故事见长。“寓言”一词出于《庄子》书中。 所谓“寓言”,就是作者把生活经验和所要表达的道理,利用故事的形式巧妙地表达出来,含有比喻和象征的意思。庄子认为世人都“沉浊”,不可 以“庄语”,就大量采用“谬悠(无根据)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无边际)之辞”来表达他的思想。庄子常常用极端随便的方式来阐发他的极端 严肃的有关宇宙、人生的重大问题,举重若轻,把哲学、文学融为一炉。如“庖丁解牛”,如《秋水》“望洋兴叹”,还有“丑妇效颦”、“螳臂 挡车”等。庄子散文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因此,想象奇幻,有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如在《逍遥游》一文中,写鲲之大,则说“不知其 几千里也”,鹏之大,则说“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一文最能代表庄子其人的思想和他的文章所特有的艺术风格。?《秋水》通过寓言的形式揭示了一个道理:在广袤无垠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作为都要受到种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启迪人们不可囿于个人有限的见识而自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