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年代尺数轴记忆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诞生的年代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如图是某同学制作的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片段摘录。空白框中应填的朝代是()
A.西周、春秋 B.春秋、战国 C.西周、东周 D.东周、西周
3.古代中国的“天子”将土地分给宗亲或功臣,所封之地称为“诸侯国”、“封国”等,这种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4.人类社会早期普遍有使用青铜器的历史,我国的青铜时代是指
A.尧、舜、禹时期 B.夏、商、西周时期 C.春秋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5.下图,是著名的青铜器毛公鼎,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该青铜器上的文字是()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6.著名学者夏鼐说:“商代文化实在是一个灿烂的文明……”如果想了解商朝的灿烂文明,那么下列哪些文物可以给我们提供直接的参考()
①半坡的彩陶②河姆渡的骨耜③甲骨文④司母戊鼎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7.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重量最重的青铜器。其纹饰精美,铸造时需要几百个工匠密切配合操作。以上内容能解读出的历史信息有
①商代青铜铸造业技术高超②商王朝能集中人力物力进行生产
③商代青铜铸造业规模较大④青铜器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8.我市某中学历史社团的同学们开展了“爱我家乡”系列社会实践调查活动.一组同学在山西博物院欣赏古代青铜藏品时,拍摄了下面的照片并整理了相关说明。由此可以推断出
文物图片 文物信息 兔尊高22.2厘米,长31.8厘米,1992年出土于山西省曲沃县晋侯墓地。兔作匍匐状,双目前视,两耳向后并拢,四腿蜷曲,腹部中空。兔身两侧饰三层依次凸起的圆形纹饰,由里向外依次是涡纹、四目相间的斜角雷纹和勾连雷纹。以兔作为尊的器形,在青铜器中尚属首见。在晋侯墓地的晋献侯夫妇(M8组)、晋穆侯夫妇(M64组)墓中均有数个铜兔尊作为礼器陪葬,且大小不一、形制有别,是为奇观。 A.青铜铸造工艺最早起源于山西 B.是我国第一件动物类青铜器
C.当时山西的青铜铸造工艺高超 D.春秋时期盛行用兔进行祭祀
9.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
A.青铜农具的广泛使用 B.大修水利工程
C.肥料的使用和适时耕种 D.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10.成语是我国语言文化的精华,很多都来源于历史故事。下列成语与历史事件搭配正确的是
A.退避三舍——城濮之战 B.围魏救赵——长平之战
C.草木皆兵——巨鹿之战 D.问鼎中原——赤壁之战
11.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知识结构图。空白处应填入的内容是
A.国家出现,进入文明时代 B.青铜器和甲骨文,诉说中华文明辉煌成就
C.分封制,延续泱泱大国政治文化 D.王室衰微,列国纷争和变法
12.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到春秋初期还剩170多个,到战国初期仅剩十几。这反映出当时历史的发展趋势是()
A.弱肉强食 B.人口数量减少 C.国家变弱 D.逐渐趋于统一
13.化水害为水利,是都江堰和三峡工程的共同特点。都江堰工程位于
A.岷江流域 B.嘉陵江中游 C.长江中游 D.珠江上游
14.下图是战国形势图,图中B、E两处对应的诸侯国分别是
A.魏国、楚国 B.楚国、燕国 C.秦国、赵国 D.楚国、赵国
15.战国时期有一户人家:老大因作战有功获得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免除徭役;老三被国君派往小县为吏。据此可判断这户人家最可能生活在()
A.秦国 B.楚国 C.齐国 D.赵国
16.下列是对某工程维护的介绍:“古代竹笼结构的堰体在岷江急流冲击之下并不稳固,而且内江河道尽管有排沙机制但仍不能避免淤积。……岁修时修整堰体,深淘河道。”该工程是()
A.都江堰 B.灵渠 C.长城 D.秦始皇陵
17.孔子的教育成就主要有()
①因材施教????②以礼治国????③有教无类????④当仁不让于师。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8.某中学七年级一次历史知识竞赛中出了这样一道题:他是我国春秋后期的楚国人;他认为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请问这位思想家是()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墨子
19.“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绿色发展理念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相近的是()
A.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B.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C.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D.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20.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下列人物与治国主张对应正确的是()
A.墨子﹣﹣以“礼”治国 B.孟子﹣﹣“无为而治”
C.韩非﹣﹣以“法”治国 D.庄子﹣﹣“仁政治国”
21.古代政治制度是古代政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在传承中创新。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如图1
(1)材料一显示了西周实行的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的作用是什么?
材料二如图2
(2)材料二这种行政管理制度由谁创立?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御史大夫的职责。该朝代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推行了什么制度?该制度对后世有何影响?
材料三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有的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甚至举兵叛乱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
——摘自齐世荣《中国历史》
材料四汉武帝刘彻大事记
公元前153年4岁以皇子的身份被封为胶东王。次年改立为太子
公元前141年16岁即皇位
公元前138年派使臣出使西城
公元前134年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的主张被采纳
公元前127年颁布“推恩令”
公元前119年打击勾奴取得重大胜利
公元前106年将全国分成了十三个监察区,每每个区派一名刺史
——摘编自李大龙《汉武帝“大一统”思想的形成及实践》等
(3)根据材料三,哪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应对材料三反映的社会问题?
(4)刘邦建立西汉后,分封了一些诸侯王,形成了汉朝前期郡国并行制度,请用材料四中的史实证明分封制的存在。
(5)根据材料四,分别列举汉武帝即位后在思想、军事领域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当时的一名著名军事将领。汉武帝时期,汉朝国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
材料二:尧传位于舜,舜传位于禹。
材料三:唐尧禹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忧忧,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1)材料一指的传奇人物是谁?他有什么贡献?(2)材料二中的传位方式历史上称为什么?(3)材料三是一首朝代歌,“春秋战国乱忧忧”表明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纷争混乱的局面。各诸侯王为了争夺霸主的地位,相互之间发动战争。在这一时期,卧薪尝胆,灭掉吴国,北上中原,成为霸主的诸侯王是谁?
23.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春秋时期有众多的诸候国,其中比较强大的有十几个。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候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一些强大的诸候国为取得优势,以“尊王擦炎”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的地位。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候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提到的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发展,这种发展表现在农业工具上有何重大进步?在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过程中,有哪些诸候先后称霸中原?
(2)在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中,成效最大的是哪一次?得到了哪位国君的支持?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韩非子》一书中强调“法治”,认为法令应该明文规定,大家遵守;主张君主要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提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这些理论,后被秦国采用。
材料二《查士丁尼法典》是一部完备的成文法,它系统地搜集和整理了自罗马共和国时期至查士丁尼时期为止所有的法律和法学著作,卷帙浩繁,内容丰富。它标志着罗马法本身已发展到极其发达、完备的阶段,对以后欧洲各国的法学和法律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法律文献分别维护什么社会统治?
(2)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两个法律文献内容有何共同的作用。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这对我国法制建设有什么启示?
1.A2.C3.B4.B5.B6.D7.A8.C9.D10.A11.D12.D13.A14.D15.A16.A
17.C18.A19.D20.C
21.(1)分封制度;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了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2)秦始皇(或嬴政);监察事务;郡县制;开创了此后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诸侯王和地方豪强地主;实行推恩令和刺史制度。
(4)公元前153年4岁以皇子的身份被封为胶东王。
(5)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军事上北击匈奴;卫青、霍去病;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22.商代是我国青铜器铸造的一个鼎盛时期,司母戊鼎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商朝时期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言之有理即可)
23.(1)炎帝;教民农耕,发明医药
(2)禅让制
(3)越王勾践
24.(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
(2)商鞅变法;秦孝公。
25.(1)封建制国家利益,奴隶制国家的利益。
(2)都强调君主的权威;都对后世法治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都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任答其中两点即可得分)
(3)不断地完善法律体系,坚持依法治国。(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也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