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jlc108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黄河文化产业带的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
2021-10-22 | 阅:  转:  |  分享 
  
黄河文化产业带的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昨天黄河文化产业带的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文/?孙若风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特
聘研究员甘肃省委宣传部与兰州大学共建黄河文化国家公园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原司长如果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能成为
当今中国的一对眼睛,文化则是点睛之笔。破旧的老城、落后的乡村,向来被视为“老大难”甚至是包袱,但是,它们会因为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的
文化协同,形成当今文化建设的“逆袭组合”,联袂演一场反转大戏——主题是“迁徙中的精神原乡”。遍及中国的广大城乡都是这样的舞台,而黄
河文化产业带将更多出现在这个舞台的聚光灯下。不言而喻,黄河流域的文化发展,要把保护文化遗产、发展文化事业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而这些
年来的事实证明,发展文化产业,能有效传承和利用文化资源,与公共文化服务形成良性互动,造福于百姓。用黄河文化产业带的手指,叩击尘封已
久的老城和乡村之门,能打开一个由历史、现实、未来三进院落“最中国”的家园。黄河流域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将是又一次“黄河对唱”。伟大
的黄河述而不作,亦如成长于这个流域的孔子。黄河岸边先民创造的文化,则是中华文化的母本,黄河流域城乡关系的演变,在当今中国也最具有典
型性和示范性。黄河作为曾经的中华文明摇篮,应当也是当今孕育中国新的城乡关系的最佳场景。黄河流域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的文化协同,将改变
城市与乡村各自发展的格局,让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交错、交织在文化产业带上,在城乡互动中实现文化“在地重组”,成为区域文化发展乃至中国
文化发展的又一次动能转换。不久前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强调:“加强区域间、城乡间文化产业发展的统筹协调
,鼓励各地发挥比较优势,推动形成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格局。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发展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成渝双城等文化产业群和
黄河、长江、大运河等文化产业带”。这里明确提出要加强包括黄河在内的文化产业带建设。九月中旬,文化和旅游部在甘肃金昌举办“黄河文化产
业带投融资促进活动暨金昌市文旅产业投融资对接平台活动”,我有幸应邀参加并发表了演讲。这是以“黄河文化产业带”名义开展的活动。把黄河
流域建设成为文化产业带,是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产物。这个流域历史、民族、本土文化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对国内文化和
旅游消费者有持续的号召力。历史上经由丝绸之路传至国外并掀起一波波“中国风”,今天的“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广泛响应,增强了黄河文化在国
际市场的吸引力。建立黄河文化产业带,就是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达到育民、富民、乐民作用,满足消费者对黄河特色文旅产品需求,壮
大黄河流域文化产业实力,解决文化产业发展区域不平衡问题,让这个流域的百姓文化同享、有钱同赚。文化产业带的优势,就是发挥纽带作用,把
相关的文化区域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如同用一条锦练将散落的珍珠串在一起。白居易诗云:“独绕回廓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我们期待文化
产业带也有这种长廓审美效应,徜徉于此,有轻风,有斜雨,能捡到时光,捡到故事。把黄河流域建设成为文化产业带,顺应了文化产业带状发展的
趋势。文化产业团块发展、带状发展,起作用的是文化产业要素集聚和辐射规律。这一思路与其他产业有相通之处,而文化产业特殊性在于,除了一
般产业所具有的聚散效应,还具有文化渗透、覆盖、融合能力。就文化产业带思路和效果而言,它是团块式发展与带状发展的结合体,是以黄河为轴
线,连结沿河大小区域性文化产业团块。一个时期以来,黄河流域相关部门加强合作,为建设黄河文化产业带打下了基础。以黄河名义举办的不同层
级、不同类型的文化产业活动,密切了产业联系和市场互动,比如2019年我在兰州挂职期间,参与主办了首届兰州黄河文化旅游节,这项活动到
2020年已经成功举办了十届。如今,国家启动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开展黄河文化产业带建设,正当其时。用文化产业带的方法促进黄河流域
文化建设是一个创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化线路”作为遗产类型的理念在国际上逐渐形成,2008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通过了《文化
线路宪章》,“文化线路”也由此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范围。它注重区域合作,汇集文化遗产保护、旅游开发、休闲游憩、教育审美、生态维护
等综合性功能。与文化线路相近的概念有历史路径、文化廊道、遗产廊道、线状遗迹等,美国黑石河峡谷、英国哈德良长城和东南欧文化走廊,是较
早形成的案例。我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由二十个部委参与的“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工程”,以乡镇文化站为重点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初步搭建起
边疆地区的公共服务平台,为保护和发展民族民间文化,也就是特色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2014年,原文化部和财政部在联合发布《藏羌彝文
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并着手实施“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工程”。这是国家第一个建设的文化产业带。这本是历史上的一条民族迁移大通道,汶川
地震后,四川首提“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工程”作为灾后重建工程。在原文化部产业司推动下,这项工程很快上升为国家文化产业工程,并且得到这
条走廊涉及的陕西、青海、甘肃。四川、云南、贵州、西藏七省区的热烈响应。用“廊道”的思维建设文化产业带,显然是借鉴了此前国内外的相关
理念和经验,而且共同之处是保护和利用特色文化资源,国外也已经把旅游休闲纳入此类工作的视野,但是,明确提出建设文化产业走廊,这是一个
创举。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要建设黄河文化旅游带,则对建设黄河文化产业带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把城市更新与乡村振
兴联系起来开展黄河文化产业带建设,或者说,把黄河文化产业带作为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之间的桥梁纽带,又将是一个创新。就如同黄河在向前奔
流中会汇入众多的河流,今天的黄河文化产业带建设就遇上了很多方面新的机遇。我认为,最需要关注的是两个方面:乡村振兴与城市更新。这是涉
及中国城乡的两年大事,而文化在其中都有重要的份量。在《乡村振兴促进法》中,文化振兴位列五大振兴的第三位,而且,它能够全面赋能于产业
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与此同时,国家在“十四五”期间实施的城市更新行动,也受到各方面的高度关注。这两件涉及中国城乡的
大事,都贯穿着文化的旋律,尤其是在保护城乡文化,维护城乡肌理方面异曲同工。比如,都反对大拆大建。2014年我代表原文化部产业司到西
宁参加“青洽会”期间举办的“国家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青海片区项目读读会”,对项目做了系统解读,而媒体报道时用的标题则是《中国建设藏羌
彝文化产业走廊承诺不“拆真建假”》,可见社会对大拆大建的担心。城市更新方面,住建部最近发出通知,同样反对在城市大拆大建,要求不随意
迁移、拆除历史建筑和具有保护价值的老建筑,不脱管失修、修而不用、长期闲置。不破坏老城区传统格局和街巷肌理,不随意拉直拓宽道路,不修
大马路、建大广场。鼓励采用“绣花”功夫,对旧厂区、旧商业区、旧居住区等进行修补、织补式更新,严格控制建筑高度,最大限度保留老城区具
有特色的格局和肌理。用黄河文化产业带联结城乡,是因为这个流域的文化是城乡的共同创造,就像黄河流过之处不问城乡。中国是农耕文明类型的
国家,千百年来城市依附乡村,紧贴着乡村,乡村与城市声气相通。虽然乡村也不停在吸纳城市文化,但总体上说,中国社会是乡土中国,黄河流域
的城市与乡村都有着鲜明的乡土气息。黄河是中华民族发源地,中国最早城乡雏形就出现在这里。2009年我受部里参加在“周祖农耕文化之乡”
庆阳市举办的首届农耕文化节。传说周的先祖在这里躬耕稼穑,开农耕文化先河。从夏朝孔甲年间到商代康丁年间古公亶父南迁岐山,周祖在这里传
十二代,《诗经》中以《公刘》为代表的诗篇,记载了这段辉煌历史,也可以看出中国最早城乡的端倪,《公刘》中说:“笃公刘,逝彼百泉,瞻彼
溥原,乃陟南冈,乃觏于京。京师之野,于时处处,于时庐旅,于时言言,于时语语。”他们在这里筑城,也在这里躬耕,“七月流火”出自《诗经
.七月》,它不仅记载了当时这里的农事活动,还可以看作是黄河边上中国最早的乡村画卷。诗里提到的小麦、高粱、糜子、韭菜、苋菜等农作物,
至今仍在种植。诗中农事和今天一一对应,许多习俗延续至今。如今,老城城墙依旧伟岸,周先祖陵已历经数千年风雨,当年的京师礼制与乡村烟火
,留下许多痕迹。周先祖最具标志性的贡献是把地穴式居住改为窑洞,“窑洞营造技术”如今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样被列入名
录的还有“庆阳香包绣制”、“庆阳唢呐艺术”、“环县道情皮影”、“庆阳剪纸”。庆阳还是最早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香包产业是文化产
业起步阶段闻名全国的成功案例。城乡融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选择,是实现城乡共赢、惠及城乡居民的必由之路。而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的融合
可以也应该在城乡融合中探索出一条新路。这也是黄河流域城乡发展需要高度重视并且充分利用的“新融合”。通过文化产业带,加强城市更新与乡
村振兴的文化互动,相互拉对方“入群”,有以下积极作用:——有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启动的长征、长城、大运河、黄河文化公园建设,
前三个规划已经发布,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规划也即将出台。这是新时代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走出来的新路。今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7
部门印发《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实施方案》,方案明确了到2025年的总体目标,包括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点文物和重大考古遗迹保护、
文化旅游融合,中华文化重要标志的传播度和影响力等等。方案还特别提出,在重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重点景区旅游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
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红色旅游实现规范和高质量发展,培育形成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
市和街区。黄河文化产业带建设将与这样的发展目标和战略相互配合,相互借力,共同促进黄河流域文化发展,造福于两岸人民,拓展传承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的路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通过产业的方式、市场的渠道,巧妙地将这样的目标融入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两大任务之中,融入城
乡两个环境里,应该是最值得期待的办法。——有利于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和特色旅游。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最重要的结合点,是本地文化,或者说是
特色文化。黄河文化产业带应该如同黄河文化一样,包容性强,除了特色文化产业,还会有其他众多丰富的文化产业类型和业态,但是,在内容上,
特色文化应该是这个产业带的底色,特色文化产品和服务也是它的优势所在。“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工程”就是典型的特色文化产业带工程,这项工
程推出之初,原文化部和财政部很快又出台了《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意见》。所谓特色文化产业,就是依托各地独特的文化资源,通
过创意转化、科技提升和市场运作,提供具有鲜明区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形态。要求立足各地特色文化资源和区域功能定位,发挥
比较优势,明确发展重点,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构建具有鲜明区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促进多样化、差异化发展。我的观察是
,从地方政策跟进和企业响应方面看,这个文件是近年来最成功的。其中,黄河流域在打造特色文化产品,形成区域性文化产业体系方面,卓有建树
。在文化和旅游融合之后,特色文化产业与特色旅游首先实现融合,在黄河流域也取得了突出的成效。黄河流域的城乡文化产业,禀承良好的生态资
源、文化资源,迎来了发展的高光时刻。黄河文化产业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遵循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和规律,遵循黄河流域的乡村对发展文化产业
实现育民乐民富民的需求,顺势出场。——有利于促进城乡融合。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通过特色文化产业联结在一起,兼顾到城乡不同的功能与优势
,形成合力。事实上,这些年来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始终离不开城市市场和产业的带动,但是,尚未自觉地把城市更新这项新任务与乡村振兴结
合起来。如果在这方面形成共识并自觉谋划,效应会完全不一样。比如,庆阳的香包产业、剪纸产业,就是在这样的城乡结合中发展起来的。就是在
那次到庆阳参加活动,其间考察一家剪纸专业户,这是离城里不太远的一个乡村,有一个大四合院,正面是一个三层楼。女主人正在教一群年轻女孩
剪纸,男主人在城里“剪纸一条街”上小店里负责营销。我问她一家人都在做剪纸,能维持生活吗?女主人拿着手中的剪子跟我说,我家这个院子就
是我用这把剪子剪出来的。这种夫妻协作,从空间角度看,就是城乡协作。如果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与乡村建设中,能促进这样的协作,对城乡文化市
场、文化产业的发展,都将会是一个双赢的结果。城市更新与乡村文化振兴,二者的相互呼应可以形成以下模式:——“前店后厂”。城市是“店”
,乡村是“厂”。市场就是城市的一个主要功能。城市占有人流、信息流、物流等多方面优势,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乃至于国际大循环的市场结点
,同样也是特色文化产业重要交易通道和平台。而乡村,则为城市提供了源源不竭的产品、服务、原材料、人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城
市对于乡村的功能有些变化,比如电商平台直接将乡村产品送达消费者手中,又比如,城里人到乡村旅游购买乡村特色文化产品,“砍”去了市场的
中间环节,但是,城市的“线下”功能和聚散效应仍然是不可替代的。目前,各地乡村特色文化产品已经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城市的不同空间,比如特
色文化产业一条街,或是在城市的不同位置有一个门店或铺面。如能借城市更新之机,将更多的乡村特色文化产业门店安排进去,把乡村特色文化产
业元素或符号嵌入进去,可以丰富老城区的文化内涵,为老城区寻找保护、利用特色文化与获得经济效益的新的平衡。这可以说一举两得。——“前
沿后方”。城市是“前沿”,乡村是“后方”。历史上,文化发展的基本格局,就是城市引领文化的潮流与风尚,乡村则是本土文化的源泉和蓄水池
。如果说城市是一个地方伸向天空的天际线,乡村则是它坚实稳定的地平线。城市文化与当地经济发展节奏具有同步性,而且与外地文化交流多,反
应快,因而变动性强。乡村相对平静、平缓,常常还表现得有些滞后。城市与乡村的快与慢、动与静、变与不变,构成了一个区域文化发展的张力。
曾几何时,人们鄙视乡村,鄙视农耕文明,简单崇尚快、动、变,而现在风向转为向往慢生活,承认人是需要停下下、静一下,需要有一点保持不变
的定力,对工业文明、现代文明的短处也有越来越有切肤之痛。仅这二十年左右,中国城乡关系就经历了城市对乡村从“送文化”到“种文化”、再
到“找文化”的转变。而从乡村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也必须加强与城市的联动,包括主动吸收城市的前沿成果,特别是发展乡村文旅产业,面向城市
消费主体,需要精准把握他们的消费需求和消费习惯,通过创意把本土特色与城市文化结合起来,包括与城市流行文化、时尚文化结合起来,这是当
前最能吸引消费者特别是年轻消费者的手段。目前在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中,要加强二者之间的文化联动,取长补短,各取所需。——“前呼后应”
。在很长的一个时期里,关系文化关系是城市“呼”,乡村“应”,但是,以城促乡的模式,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已经演变成了城乡互促。在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回归的潮流中,乡村的地位也显著提高,在文化发展模式上不再单以城市马首是瞻。因此,城市与乡村,不论主次,不分主客,应该是
互为主体,互相呼应,这是一个创新。把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在文化上联系起来,彼此加强,声气相通,也是一个创新——这将是一个可以出彩的新空间。在城市更新中,应该增强本土文化意识,增强助力乡村振兴思维和城乡融合思维,主动对接乡村文化,到乡村文化中寻找资源、灵感,寻找事业和产业的合作对象。政府部门无论是对乡村振兴还是城市更新都负有直接责任,如果能统筹考虑,将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好事。要考虑利用全域旅游以及其他相关机制,加强协调,促进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在文化上实现联动。世界就像股水流,从你身上穿过,有一段时间会把你染成它的颜色,然后离开,把你留在原地”。这是20世纪旅行家、诗人、摄影师尼古拉.布维耶关于旅行的话。其实,黄河对于它流经的城乡以及城乡居民也是这样的作用,黄河把那片大地和大地上劳作的人,都染成了黄色。遥望历史,黄河流域行走过多少民族,上演过多少传奇,有些鱼跃于天,有些星沉大海,河水东流去,基因永流传。黄河文化产业带上的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将真实还原并生动再现这样的颜色,造福于当后和后世子孙。
献花(0)
+1
(本文系jlc108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