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巴蜀学院词一班第一讲(辛勤)(1)
2021-10-25 | 阅:  转:  |  分享 
  
巴蜀学院词班第一讲基本概念·起源·特点·十六字令主讲:辛勤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巴蜀学院词二班,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终于完成了组建工作,于
今天开课了!在这里,我们相聚在一起,以共同学习交流为目的。同时,还要感谢巴蜀学院的各位老师,不计辛劳,无偿为大家服务。这一期,仍由
我担任主讲老师,说实话,词,我也在不断地学习摸索中,这期咱们还是以交流词基础知识为主。因而,在后面学习的过程中,难免有不尽人意的地
方,还望友友们海涵,教学相长,让我们一起进步。一、词的几个概念1什么叫词?词是一押韵的可以配乐歌唱的文体。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
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而歌唱。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2什么叫曲子词?曲子词是词的最初名称
。也是词体最确切的全称,词是配乐演唱的一种文学体裁。曲子即指音乐,词即指歌词,清人刘熙载曾说:“词即曲之词,曲即词之曲。”词与曲是
密不可分的。在词体初创时期,也即唐、五代到宋初时期,词均被称为曲子词,后来,词与音乐逐渐分离,曲子词才简称为“词。3什么叫长短句
?在宋代以后,可以说长短句是词的别名,但是在北宋时期,长短句却是词的本名;在唐代,长短句还是一个诗体名词。汉魏以来的古诗,句法以
五言为主,到了唐代,七言诗盛行,句式较古诗为长,故唐人把七言句称为长句。七言句既为长句,五言句自然就称为短句。不过唐人常称七言为长
句,而很少用短句这个名词,这就象《出师表》、《赤壁赋》样,只有后篇加“后”字,而不在前篇上加“前”字。这是晚唐五代时一种新流行的诗
体,它从七言歌行中分化出来,将逐渐地过渡到令慢体的曲子词。三言句往往连用二句,可以等同于一个七言句;或单句用作衬字,那就不属于歌诗
正文。故所谓“长短句”诗,仍以五七言句法为主。胡震亨《唐音癸签》云:“宋元编录唐人总集,始于古律二体中备析五七等言为次,于是流委秩
然,可得具论。一曰四言古诗,一曰五言古诗,一曰七言古诗,一曰长短句。”这里,胡氏告诉我们,他所见宋元旧本唐人诗集,常有“长短句”一
类。我曾见明嘉靖刻本《先天集》,也有“长短句”一个类目,可知这个名词,到明代还未失去本意,仍然有人使用为诗体名词。4什么叫诗余?
在北宋时,已有了词为“诗人之余事”的概念,但还没有出现“诗余”这个名词。南宋初,有人编诗集,把词作附在后面,加上一个类目,就称为“
诗余”,于是这个名词出现了。但是,这时候,“诗余”还不是词的“又名”,甚至,这个时候,连“词”这个名词也还没有成立。凡讲到词这种文
学形式的地方,邵伯温称“长短句”,黄庭坚称“乐府之余”,罗泌、关注称“歌词”,孙兢称“乐章”,陆游称“乐府词”。惟有王偁的《书
舟词序》中称“叔原独以词名尔”,这里才用了“词”字,但这个“词”字还不是文学形式的名词,而只是“歌词”、“曲子词”的省文。再后一些
时间,书坊商人把名家诗文集中的“诗余”部分抄出,单独刊行,于是就题其书名曰“某人诗余”,词选集也就出现了《草堂诗余》、《群公诗余》
等等书目。这时候,“诗余”二字还不能单独用,其前面必须有主名,表明这是某人的“诗之余事”。整个南宋时期,没有人把做一首词说成做一首
诗余。直到明代,张蜒作词谱,把他的书名题作《诗余图谱》,从此以后,“诗余”才成为词的“又名”。5.什么叫词牌?词牌,也叫词格,是填
词用的曲调名。词最初是伴曲而唱的,曲子都有一定的旋律、节奏。这些旋律、节奏的总和就是词调。词与调之间,或按词制调,或依调填词,曲调
即称为词牌,其通常根据词的内容而定。宋后,词经过不断的发展产生变化,主要是根据曲调来填词,词牌与词的内容并不相关,填词。当词完全脱
离曲之后,词牌便仅作为文字、音韵结构的一种定式。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在
正常情况下,一个格式是一个词牌。但是,由于同一个格式有时有若干个变体,所以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个名称,因
为各首词的词题不同,所以这种情况下,一般有词题。6.什么叫词题?前人作词时加于词前的题目。盛唐至晚唐时的词,词调与词题基本上是合一
的。到了北宋,词的内容逐渐与词调脱离,光有词调不足以表明该词的内容,这才另加词题。如苏东坡的《更漏子》(词调名),外加《送孙巨源》
,以说明该词为何而作,这后者就是词题。7什么叫一词一格?一词一格指的是,每一个词牌的要求都是区别于其他词牌的,这个区别,指的
是词格律方面的区别。格,并不仅仅是指格,实际是“格律”,一词一格,也就是一词一格律的简称。目前已知的有826个词牌,其中有名字不同
而实际要求是相同的,去掉相同的这部分,实际有词牌600余,这些词牌的格律,无一相同。每个词牌,各有其细致的要求,这些,将在后面的课
程中,具体到某一个词牌进行讲解。一词一格,比如《眼儿媚》《山花子》《人月圆》《武陵春》《庆春时》《伊州三台》等词牌,字数都是同样的
48字,但格律却并不是一样的,决不可随自己的意,想怎么填就怎么填。这就是一词一格。8什么叫叶韵?叶韵,其中主要的是韵这个字
,其次是叶。更准确的表述,应该是:古人在一个韵部不能充分满足填词创作需要的时候,采用同一音部的韵来帮助完成作品,这种情况,叫做叶韵
。同一音部的原则,是首先采用与所押韵部的音同是一个音部最接近的一个韵部,而非在整个音部不分主次的随意使用。比如,五音中的“徴部”,
就有四支、五微、八齐、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八庚、九青、十二侵等。韵,音匀也。因此,与音的关系自然就非常密切。叶韵,就其历史来看,
有两个不同的含义。西汉开始,叶韵,作为相对自由的一种压韵方式,并无韵书对押韵进行限制,而是相对自由的选择音相互和谐的字通押。但自有
韵书之后,叶韵一词,就被押韵所代替。为什么在填词中,既有押韵又有叶韵呢。这个道理很简单,就词的历史来看,从来就没有被作为科举考试来
使用过,与诗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在某些由根据诗而创作来的词牌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标注为押韵。而某些不是从诗创作而来的词牌中,就可以
看到标注为叶韵。元朝以后,填词的押韵和叶韵,一直就被当作是一回事,这同样不符合历史的真实情况。至于今天的现实和网络,押韵和叶韵,同
样被当作是填词用韵并没有加以细致的区分。今天可以看到的词谱,有的词牌标注为一韵到底,至于为什么有的一韵到底、有的却不是一韵到底,在
押韵的时候,押同一音部的若干个韵部,就没有任何的说明。这也是填词沦落为纯文字而丧失了音乐的重要原因。叶韵,其前提,首先是押主要的韵
,是在主韵明确的基础上,有叶的韵来押。没有主韵,基本属于主次不分,填词中,叶韵时候,所选用来叶的韵部,不可以反客为主。9.什么是落
韵?落韵,根据韵律来看,实际就是主韵被次韵所代替,或者被次韵所扰乱,主次不分,产生混乱,如同坠落枝头的花瓣一样,使主韵失去主要的地
位,从而不主。产生的后果,是使韵与调不协调,与音不协调,进而破坏了基本的调。落韵的情况,只会在叶韵的时候才会发生。对于一韵到底的词
牌而言,不会发生落韵的情况。因为,对于一韵到底的词牌来说,押到别的韵部,就是错韵,断无用落韵说法来代替错韵说法的道理。显然,错韵和
落韵,完全就是不同的概念,而非同一回事。落字,本念作lu,今天我们念作luo。简单的讲,韵离开了本来的位置,跑到别的位置上,当主韵
被离开了主的位置,到了任何非主的位置,就是落韵。什么叫“界字”。看例词:《画堂春》?秦观?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花憔
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阑手撚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界字,顾名思义,有分界的含义,之所以选用这个字,正是
因为这个原因。界字,指的是上下阕中,起到分界作用的韵句的韵字。这个韵字,带有明显的枢纽作用。既属于单阕前一半内容,更对后一半内容起
到了衔接的作用。填词的时候,界字必须慎之又慎,一旦处理不好,单阕就会显得断裂及混乱。实际欣赏秦观的作品。“霏霏”之后应该是什么呢
,我们实际读到的是“杏花憔悴”,这个“霏”字,不仅是对前面“小雨”的进一步细化说明,更是后面“憔悴”的直接原因。下阕的界是“枝”,
非常简单的都能看出前花后花,这样的作品不会是断裂的。“霏、枝”二字,均是界字,均是韵字。我们再来欣赏李清照的作品。《武陵春》李清
照风住尘香春已尽,日晓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上阕的
界字是“头”,“倦梳头”表现的是精神上的低落,与秦观不同的是,“倦梳头”是果,界字后面才交代这个果的原因,这是属于果前因后的写作手
法。李清照与秦观一样,界字方面,体现得非常清晰。我们看下阕的“舟”,前一个舟字。舟前面是泛、是轻,是对舟字的说明。舟后面的内容,衔
接同样很紧密。界的作用,非常清晰。再欣赏一首词大家苏轼的作品:《蝶恋花》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我们看上阕的韵字“绕”,前绕的是绿水人家
,后绕的是枝是柳棉,这个“绕”字,不仅要绕前,并且要绕后。这个“绕”字,特别强调一下,课后大家多体会。假设不是这个“绕”字,大家在
字典里找一下,就字的义而言,还有什么别的字比这个“绕”字,放在这个位置,更合适的吗?界,在苏轼这首作品中,同样的得到了体现,并且很
完美。继续看下阕的界字“笑”,前面是佳人在笑,后面是笑声渐渐的悄,一个笑字,对佳人是修饰作用,对后面,是引领作用。界的功能得到了
充分体现。苏轼,与秦观、李清照在界这个方面,就作品实际读来,是完全一致的。界字,在上下两阕的作品中,体现得非常充分,无论是什么词牌
,不分平韵仄韵,都符合这个。秦观、李清照、苏轼、柳永虽然都同为宋朝人,但南宋北宋都有,他们是如此的一致,说明,他们采用的是同一样的
格律。这点,就实际作品来看,没有疑问。11.什么叫五音十二律?五音又称五声。最古的音阶,仅用五音,即宫、商、角、徵、羽。“五声”
一词最早出现于《周礼·春官》:“皆文之以五声,宫商角徵羽。”而“五音”最早见于《孟子·离娄上》:“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相当于现
在的12356,即:do、re、mi、sol、la。十二律,古代乐律学名词,是古代的定音方法。即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
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种律制。各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种、姑洗、仲吕、蕤宾〔蕤rui宾a.中国古代音乐十二律中的第七律
;b.农历五月的别称。〕、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十二律又分为阴阳两类,凡属奇数的六种律称阳律,属偶数的六种律称阴律。另外,
奇数各律称“律”,偶数各律称“吕”,故十二律又简称“律吕”。用西洋乐理的知识说,曲调由音阶组成,音阶由音组成,音有绝对音高和相对
音高。绝对音高就是A调、C调、E调之类的划分,可以在钢琴上或用校音器确定的;相对音高就是多、来、米、发、索、拉、西……。中国古人把
绝对音高划分为十二个区域,分别叫做黄钟、大吕、太蔟、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也就是“十二律”。相对音
高是五个,分别叫宫、商、角、徵、羽,也就是多、来、米、索、拉,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五声”或“五音”。(中国也有半音“发”和“西”,分
别叫作变徵、变宫,只不过使用得比较少。)这五个音在一首曲子中会有一个主音,也就是用得最频繁且用于曲尾(相当于押韵)的那个音。以五音
配十二律可构成各种调式。如图所示:五音跟平水韵的106个韵部的对应关系:宫:上平:一东、二冬,上声:一董、二肿,去声:一送、二宋
ong商:上平:三江、九佳(半)、十三元(半)、十四寒、十五删,下平:一先、六麻、七阳、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ang
aan上声:三讲、十三阮、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铣、二十一马、二十二养、二十七感、二十八俭去声:三绛、十卦、十四愿、十五
翰、十六谏、十七霰、二十二祃、二十三漾、二十八勘、二十九艳、三十陷aanang角:jue读(绝)所有入声字【入声一屋】
、【入声二沃】、【入声三觉】、【入声四质】、【入声五物】、【入声六月】、【入声七曷】、【入声八黠】、【入声九屑】
、【入声十药】、【入声十一陌】、【入声十二锡】、【入声十三职】、【入声十四缉】、【入声十五合】、【入声十六叶】、【入声
十七洽】徵:i(衣)in(因)ing(英)ai(哀)ui(威)ei(唉)en(恩)eng(摁)un(温)ié(耶?--部分入徵)
yu上平:四支、五微、八齐、十灰(半)、十一真、十二文,下平:五歌、八庚、九青、十蒸、十二侵上声:四纸、五尾、八荠、九蟹、十贿,十
一轸、十二吻、二十哿、二十三梗、二十四迥、二十六寝去声:四寘、五未、八霁、九泰、十一队,十二震、十三问、二十一箇、二十四敬、二十
五径、二十七沁eeneng,I,in,ing。羽:iu/ao/上平:六鱼、七虞、十一尤、下平:二萧、三肴、四豪、五
歌上声:六语、七麌、十七筱、十八巧、十九皓、二十五有去声:六御、七遇、十八啸、十九效、二十号、二十六宥o,u/ao12.什
么叫主音?主音是一个音乐术语。调式中的核心音。当调式中的几个音排列成音阶时,第一个音即为主音。它是指在音乐作品中最稳定的那个音。音
乐作品往往都会结束在主音上,只有极少数音乐作品不是结束在主音音高上。主音在音乐作品中的确立往往通过以下手段:(1)主音在作品中
反复出现或者主音在作品中占有重要位置,如:主音常常出现在重拍上或者主音时值在小节中被可以演唱。(2)通过属音或者下属音的反复出现
,从而巩固主音的地位。因为这两个音对主音有强烈的支持作用。以上两种手段,在音乐作品中经常结合使用,从而使音乐作品得以完美呈现。词
是一押韵的可以配乐歌唱的文体,在乐曲旋律中居核心地位的那个音就是词的主音。如:《画堂春》?秦观?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角
宫羽徵徵徵徵,宫徵徵羽徵徵杏花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徵商羽徵羽商徵,羽徵徵徵柳外画楼独上,凭阑手撚花枝。(撚:niǎn)羽徵商
羽角商,徵商羽商商徵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商商羽羽徵商徵,徵徵徵徵?全词共47个字,共25个音节处,其中五音的分配分别为:宫:
2个,音节处1个;商:10个,音节处7个;角:2个,音节处0个;徵:23个,音节处14个;羽:10个,音节处3个;从统计的数量来
看,秦观这首作品,采用的主音是徴,韵字也是徴,因此,在主音的选择上,秦观采取的是主音与韵一致的音,其次是7个商音,1个宫音,3个羽
音。其中徴和商占了绝大多数,说明这首作品的调,是商徴调。商徴,是一个较大的概念,同时也是词作品中,就实际流传下来的词作品来看,商徴
被使用最多的组合。通常情况下,这样的作品,要表达的,就是作者个人的情感,是个人情感在某个特定时候的展现,但并不一定是作者一生情感的
概括,更不一定是作者整个一生思想的反映。二、词的起源和发展我们通常说的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各个时期,都有
最典型的文学表现形式,每一种文学形式,都有其产生发展的脉络过程。就词而言,它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1、起源于以《诗经》为代表的远古民
歌。2、起源于《古乐府》。3、来自近体诗或唐时的绝句。4、词起源于“燕乐(yànyuè胡夷里巷小曲)”。对此这种种说法,并无定
论,似乎每个说法,都有自己的依据,都可以在《敦煌曲子词》《古乐府》《碧鸡漫志》《梦溪笔谈》等等典籍中,找到相关的历史依据。到底哪一
种更合理更科学,那是文学史论考古学者的事情,我们不去作太多的探究。但在发展的时期脉络上,各家各派大体上是一致的:都认为词起源于隋唐
之际,发展于五代,昌盛于两宋,衰微于元明,中兴于清代。其主要成就集中在两宋,故此我们通常有“宋词”一说。(1)本来是乐曲的名称
。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象菩萨。当时教坊因
此谱成《菩萨蛮曲》。据说唐宜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钗头凤》等,都是属于
这一类的。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2)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
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
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
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叫
《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lei四声)江月”。(3)本来就是词的题目。《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
马,《欸乃曲》(欸ai)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这种
情况是最普遍的。三、词的特点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为: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词,首先
是一种诗体,因为它所遵循的语言规律,与近体诗有很大的共性,如平仄格律,押韵,对仗,孤平、三平尾三仄尾的禁忌等等。所以,我们要学填词
,必须先学会近体诗,最起码对近体诗的基本概念和规范、规律要有一定的了解和认可。词虽多少脱胎于诗,但它作为我国古代诗歌一种独立的体裁
,和我们已经学过的近体诗,仍然有着很大的区别:(一)诗词与音乐的关系不同。严格意义上讲,古时候的诗歌,都带吟诵性质,都带有一定的音
乐性,但吟诵与歌唱,有着本质的区别,并且诗最终与音乐分离,并走向成熟与繁荣。而词是一种合乐的歌词,是在音乐的土壤中萌芽产生的,音乐
性是词体文学的最基本特征,号称“曲子词”。即使在南宋以后,由于曲谱的散佚,词不再完全入乐而唱,成为一种新的韵律诗歌一种文人词之后,
它仍是要按词谱韵律乐调填写,音乐的烙印依然不可抹煞。所以,词的音乐性是近体诗所无法比拟的。创作近体诗,叫“吟诗”“作诗”,而创作词
令,叫“倚声填词”,所谓“倚声”,就是根据已有的曲调词谱,协音而填词。由此一点,诗词之间可以派生出很多的不同。1、词牌上:词有词牌
曲谱调。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调名。如《菩萨蛮》、《水调歌头》、《沁园春》等等,称为词调。词调之名本是曲调之名。曲名除了表明其音乐
内容外,有时还表明曲调的性质和令、引、近、慢等乐曲类别。词调就以曲为名,而不根据词意,另立词题篇名。每个词调“调有定句,句有定字,
字有定声”,各各不同,这也是因所有曲调的节奏、旋律各不相同而来的。而近体诗无论律绝,只有四体,没有诗调诗谱之说。而且,不同的词谱曲
调所表达的声情是不尽相同的,有适宜于抒发悲伤情感的,也有适宜填写豪迈豁达的。我们不能拿来曲谱就随意填写,要在填词之前先确定你所填的
内容所表达的情感,定位后再选择合适的词牌,或者说以词牌来确定你所填的内容。2、段落上:诗长至排律,短至绝句,都无段落之分,而词,因
曲调可反复咏唱,故有段落之分。当然,词的段落,不叫段,而叫“片”“遍”或“阙”,一词可以是单片,也可以双片,乃至三四片的,视情感的
处理和曲调的需要而分片填写。3、句式上:近体诗句式,整齐划一,而词的句式,参差不齐,长短不一,故亦称“长短句”,近体诗一般为五言,
七言句,而词句中,一二三四五六七九字都有,如一字句,“莫,莫,莫”“错,错,错”;二字句,“如梦,如梦”;三字句“村舍外,古城旁”
;四字句,“风也潇潇,雨也飘飘”等等,我们不一举例。一阕词中,句式的长短,通常是不一样的,这种不一样,也是取决于乐谱的轻重缓急和声
情表达的需要。4.押韵上:押韵的规则也不一样,近体诗一般押平声韵(注意是一般,也有少数押仄韵的),偶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而词的
押韵,更加灵活多变,韵脚通常疏密不定,不同的词谱有不同的押韵要求,有的押平,有的押仄,有的平仄通押,有的还一词多韵。关于词的用韵要
求,我们在具体审词牌时,还会再详细讲到。5.对仗上:在对仗上的要求不尽相同。一般讲近体诗中,律诗的中二联要求工整对仗,但词的对仗灵
活得多,没有统一要求,可对可不对,即使要求对仗的,规则上有要求工整的,也有不要求绝对工整的,这在以后也会再详谈的。6.用字声调上:
字声配合严密程度不同。词的字声,基本上和近体诗相近似,但变化更多,而有些词调,还必须分辨四声和阴阳。作词要求“审音用字”,以文字的
声调来配合乐谱的声调。在音乐吃紧的地方,更须严辨字声,以求协律和动听。在词的写作上,不仅押韵和平仄安排要符合词牌规定,不仅忌孤平、
忌三平三仄尾,甚至还要忌“拗救”。声韵上对四声要求比较严格。(二)诗词反映的内容不同我们常说,诗言志,词表情。不同的文学体裁,都应
该有不同的、适宜书写的内容范畴。诗所体现的往往是一种观点,一种取向。重言志,其特点以“严谨、严肃”为要。无论畅叙感怀,亦或吟咏风月
,均岸然庄重,一派肃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及其取向,都可以诗的形式语言表现出来。词重言情,其特点偏重“自然、简朴”,词味更
多凸显在语言的生活化上,缠绵柔婉,少事雕琢,自然感发。诗词语言有别,导致呈现不同的感情色彩,亦折射出写作者不同的创作及生活态度。当
然,这是诗词各自风格的侧重,并非绝对不可逾越。一直都有“诗庄词媚”这个说法。“文”能说理叙事,言情写景。“诗”则言情写景多,有时仍
可说理叙事,经史子及佛书中辞句,皆可融化于诗。至于“词”,则惟能言情写景,而说理叙事绝非所宜。此因调律所限,也与词体之特性有关系。
苏轼,辛弃疾为运用词体能力最大者,苏词有说理之作,如: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
,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满庭芳》)辛词亦有说理之作,如:蜗角争斗,左触右蛮,一战连千里。君试思,方寸此心微,
总虚空并包无际。喻此理,何言泰山毫末,从来天地一稊米。嗟小大相形,鸠鹏自乐,之二虫又何知。记跖行仁义孔丘非,更殇乐长年老彭悲。火鼠
论寒,冰蚕语热,定谁同异。(《哨遍》)这些,读起来索然无味,这足以证明其以理入词试验的失败。辛弃疾镕铸之力最大,其词中,《论》、
《孟》、《左传》、《庄子》、《离骚》、《史》、《汉》、《世说》、《文选》、李杜诗,拉杂运用,然如“最好五十学《易》,三百篇《诗》
。”(《婆罗门引》)“进退存亡,行藏用舍,小人请学樊迟稼。衡门之下可栖迟,日之夕牛羊下。”(《踏莎行》),终非词中精品。(三)雅俗
程度的问题与诗相比,词更通俗一点。我国古代文体演变的总体趋势就是,逐渐通俗化市民化的。这与文化的逐渐下移,以及和商品经济的渐趋繁荣
有直接关系。也因为最早的词来源于民间歌词。其题词刚刚出道的时候,庙堂之上的专业人士,其实本瞧不上这种新型的门类。后来也是由文人写来
给歌妓们演唱的,听众三教九流。所以,要求通俗易懂,而且表现范围也就在一定的区域内,至于后来者打破这种习惯,扩大了表现范围,则是后话
。因此词可以填一件小事情,一段小情绪,但是要优雅、细腻,让听的人喜欢听,有美的感受。因为其歌唱性,要求只凭听,不用看文字就能理解,
所以与诗相比,词更通俗一点,大部分民间流传较广的词,用典也少。举个例子,前蜀后主王衍的《醉妆词》,“者边走,那边走,只是寻花柳。那
边走,者边走,莫厌金杯酒。”内容是什么,写王孙公子寻花问柳,贪恋杯中物的,语言甚而接近口语或民谣了,没有一点诗的庄重了。但大家注意
,这个俗,是通俗,不是粗俗,更不是庸俗。口语可入词,但如果一味追求通俗,填出来的词,又难免会流于粗俗直白,要做到俚而不俗,俗中透雅
,这个尺度的把握,最是填词的关键。当然,与词相比,诗不是更雅,而是更庄重,中规中矩。此所谓“诗庄词雅”。(四)章法上的区别诗词之章
法有别,虽然诗词有依存关系,两者却存在很多差别。诗句之间,存有固定的起、承、转、合关系,这是诗所特有的章法定规,亦即句子成双,两句
成联,联内相承,联间递转。词之句式多种多样,模式千差万别,以致词之章法灵活多变,加之节奏配合,片阕层进,形成与诗迥异的章法结构特征
。这点我们在以后也会详细讲到。(五)风格上的差异诗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的区别,但我们基本不说诗存在豪放派、婉约派的差异,放浪如李白
,其诗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直抒胸臆,其豪迈之情直接铺展于字面之外。但词不同,词素来以婉约见长,苏轼、辛弃疾,改革
拓展了词的内容,形成豪放派之后,其词意也往往稍较委婉。故而有词评家说:诗好比一个男子汉,有一种阳刚的美,肩膀宽宽的,腰板直直的,即
使写点柔情蜜意,也是一个男人的温存淳良,而词好比一个娇滴滴的江南女子,软身细步,款款而来,即使有横眉怒目的时候,也藏剑于端豪之间。
很多词学大家都从诗词区别的角度,总结归纳过词的特点,其中缪钺先生将词与诗的不同特征总结为四点,流传较广:一曰其文小,二曰其质轻,三
曰其径狭,四曰其境隐。什么意思呢?一曰其文小,意思是:词文体短小简炼,故而在写法上,多以比兴为长,宜用具体可捕捉的事比兴旷然幽
绯的情思。二曰其质轻,意思是:词较之于诗,更显轻巧空灵,点到为止,摇曳妍美,不若诗之凝重。三曰其径狭,意指词之主旨,相对较
狭,而诗可言事、可抒情、也可阐理,词只宜于写景抒情!其体精,故其径狭,王国维所谓: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也
。四曰其境隐。言其词之境界,往往隐约凄迷,曲折委婉。?关于诗词之间的区别,还有很多细节上的差异,比如:诗一般不会有领字,但词不仅
可以有一字、二字、三字领,有些词,还规定必须使用领字;诗一般要求避免重韵连韵,但词可以,有的词,用重韵才特别出彩。我们大体上总结这
么几条,以后的讲授中,还会继续详谈的。四、介绍词牌《十六字令》《十六字令》,词牌名,因全词仅有十六个字而得名;又名《苍梧谣》、《归
梧谣》、《归字谣》。单调,十六字,三平韵,属于最短的词。此调为单调。四句,十六字。第一、二、四句押韵,均用平声韵,其格式为:《十六
字令》词谱:平。中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仄仄平平。(中,表示可平可仄)例1:南宋?蔡伸天!休使圆蟾照客眠,人何在,桂影自蝉娟。《
苍悟谣》里的这位“离人”,叫明月照得失眠了,于是他苦恼极了,呼天而叹:“天!休使圆蟾照客眠!”(圆蟾,即圆月;传说月中有蟾蜍。)
意思是说:老天啊,不要再让这圆月照得这我离家的人睡不着觉了!这位他乡之客,本来就满怀离愁别绪,何况月下独立,又怎能不思念“隔千里兮
共明月”的那一位呢?月光如练,人隔千里,这边是他乡仰望,那边是闺中独看。这位痴情人不禁异想天开了:月亮啊,据说你是一面宝镜,你能照
出她的芳姿倩影吗?“人何在?桂影自婵娟!”他凝视着那轮明月,那嫦娥般美丽的身影在何处呢?只有桂影疏密有致,空自盘旋罢了。此时此地,
他可能情不自禁地想起他俩月下携手漫步的美好时光。然而现在呢?人却远隔千里,这多么令人愁怅啊!这首小词通过对圆月观感,抒发出沉挚的思
念之情。寥寥十六个字,却曲折有致。这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尧臣语)的高妙描写手法,真可谓“以少胜多”了。例2:再看张孝祥的
三阕《归》:归。十万人家儿样啼。公归去,何日是来时。归。猎猎薰风颭绣旗。拦教住,重举送行杯。归。数得宣麻拜相时。秋前后,公衮更莱衣
。从词的结构上看,张孝详的《归》,后面的七、三、五字句,都以“归”这一字句为中心,引伸发散。但若以蔡伸的《天》“天!休使圆蟾照客眠
。人何在,桂影自蝉娟”来看,天,是感叹词(或曰单字感叹句),意思是“天啊”,这里采用的是咏叹手法,显然,这里的“天”不是中心句,但
这种写法毕竟少见。例3:《十六字令》三首(近现代·毛泽东)其一: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其二: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其三: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注释:锷:剑刃。天欲堕,赖以拄其间:《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
工与颛顼(zhuānxū)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神话中有以山为撑天之柱的讲法。题解:作于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湘
贵一带群山间。大家看,毛泽东这三阕《十六字令》中,第一阕的最后一句“离天三尺三”是不合格律的。主要是因这可取自民谣“上有骷髅山,下
有八宝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而且这一句无法用其他字词来替代。第一首写的是山的崔嵬(wéi)和险峻,长征其实就是
大范围转移,前有崇山峻岭,后有几路追兵,这就促使部队快速行进,所以当毛泽东上到一高点,回望时已经很高了,好像离天很近了。1934年
12月,红军进入贵州,过贵州雷山县境内的八宝山。毛泽东在这首小令里,对山体的巍峨没有具体描写,只是单单从自己在马上的感觉来说。试想
,由于山势险峻,坐在马上的人不得不上体前倾,来保持平衡,这时他无暇顾及身后,等上到山巅,才能宽松地饱览周围的景色。而这时可以发现,
原来苍浪的青天,也仿佛伸手可及。这种描写是非常准确生动的,这既是毛泽东的伟大气势,造就出了词本身的力量,也是当地崔巍险峻的带有神话
色彩的群山,才是根本的材料。毛泽东把它们精确地描绘出来,也显示出他卓越的观察能力和超凡脱俗的审美眼光。第二首写的是山雄浑的气势。山
是静止不动的,最多是山上风大时,草木会随之摇摆,而由于毛泽东本身是行动的,他观察的角度也是动态的,或许他还是骑在那匹大白马上。那么
,山在他的眼里,就可以象是江海那样翻腾起波浪来,而他本身也在这种波涛当中。他觉得山势实在是太磅礴了,在奔腾,在怒吼,在旋转,甚至是在跳跃和倾倒。于是,他可以自然而然地想到这伟岸的群山,就好像千军万马厮杀得正激烈。第三首写的是山的宏大。写到这里,气势更大,意象更加悲壮。如果说,第一首里的山是“离天三尺三”,还有“三尺三”的距离的话,那么这首词里的山,更是好像枪和戟一样直接刺破了青天,甚至成了天地间,赖以存在的中介。没有山支撑的话,天就会坠落下来。这是一幅难以描摹,而又宛若眼前的画面,个人主观色彩浓厚,很好地说明了毛泽东极度雄奇和大胆的想象力。三阕词,既可以组成一个整体,也可以独立成章。毛泽东写的是山,但是通过对山的描写,毛泽东那博大的胸怀、宏伟的抱负和超凡的品格,完全显露出来了。这三阕小令,与前两首例词的风格、气象、声情上有明显的区别,说明《十六字令》,词虽小,但它所能承载的情感范围却很大。我们可以把它填得很婉约,也可以填得很豪迈。大家记住了,所有词牌中,凡用到一个字单独成句的,它都要求入韵,如“莫,莫,莫”;“错,错,错”。一字句在《十六字令》中的使用,大部分时候都是整阕词的中心句。本讲提纲:词的几个概念词的起源和发展词的特点四、介绍词牌《十六字令》今晚的课就讲到这里,下课!巴蜀学院词二期第一讲作业:1.问答部分:简单说一下诗和词有什么区别?2.写作部分:分别以“秋”为首字,填《十六字令》三首。附词谱:《十六字令》词谱:平。中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仄仄平平。(中,表示可平可仄)2.提示:写作《十六字令》,在如此短小的篇幅中(16个字),要完整地表达出作者的意思情感,就要求语言要精练。写作时注意以下几点:(1)第一句,只有一个字,而且固定是平声字。一旦用上某个字,就决定了整个作品要押什么韵。(2)七字句要承接起句,将意思延伸开去。(3)第三句和第四句,要求整个作品在升华中结束,一气呵成。(4)三首小令既可独立成章,可以组成一个整体。也就是说首与首之间在内容上要连贯。既也可以独立。注意事项:作业截止时间为次周四晚上六点。逾期作业有可能不被评阅。请大家按时递交作业。
献花(0)
+1
(本文系一张一弛P2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