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八年级上册22《孟子三章》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2021-10-29 | 阅:  转:  |  分享 
  
22《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及其作品,把握古代议论类散文的特点;识记、积累常用的文言词句。

2.掌握古今异义词,学习文中的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

3.正确理解并认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人才要在艰苦中造就。



1.了解孟子及其作品,把握古代议论类散文的特点;识记、积累常用的文言词句。

2.掌握古今异义词,学习文中的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



正确理解并认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人才要在艰苦中造就。

二、背景知识

1、了解作者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宋朝朱熹把《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2、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他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君主要广施“仁政”。他的这些主张,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发展和谐社会是有其进步意义的。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宣传其政治主张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文体知识

驳论文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着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论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彻底驳倒错误论点。.理解词义:

城:内城。

: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寡助之至——之:动词,到。至:极点。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衣。

坚利:坚固锋利。

米粟:指粮食。

多:充足。

天下顺之——顺:归顺,服从。

2.积累文言知识

(1)古今异义



委而去之(古义:离开。今义:到……去。)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义:限制。今义:地域。)

亲戚畔之(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今义:因婚姻或血统联成的关系。)

(2)通假字

词类活用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四、课文解析

1.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最重要的是什么?

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天时、地利、人和;最重要的是人和。

2.为了引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作者列举了哪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分别从哪两个角度提出的?

例一:城环而攻之不胜——突出地利的重要性(从进攻一方而言)

(从防守一方而言)

3.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由这个中心论点得出的推论。

4.文章的论点是什么?是如何用论证佐证论点的?

文章开篇直接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个中心论点。

然后从占据天时的攻方与获得有利地理条件的守方两个角度举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两个分论点,突出“人和”的重要性。再从理论上论证得“人和”者需“得道”,顺利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5.从文章来看,“人和”对战争胜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么“人和”在日常生活中又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影响呢?列举一些具体的事例来谈谈。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共渡难关;一家人齐心协力,勤劳致富,终于盖起新楼房;拔河时大家劲儿往一处使,目标明确,终于赢得了对手。



五、课堂总结

通过列举战争实例论证了“人和”的决定性作用,得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表现了孟子推行“仁政”的治国主张。



















2









献花(0)
+1
(本文系新用户9206w...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