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一、新课导入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发。”朗读诗歌,我们可以从心灵里感受诗人的所思、所感,朗读诗歌可以使我们的心灵插上翅膀,朗读诗歌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得到美的熏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几位大诗人的心灵吧!
饮酒
陶渊明
二、背景知识
1、了解作者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2、创作背景
陶渊明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本诗写于退出官场后,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3、文体知识
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也称古诗、古风。根据字数的多少有四言、五言、七言等。
四、诗歌解析
1、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几层?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2、为何身处人境却无车马喧嚣的烦恼?
身处人境却无车马喧嚣的烦恼是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但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让他大为失望,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3、如何理解“采菊东篱下”这句诗?“采菊”包含着作者何种情趣?
采菊东篱下,意为诗人在自己的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在我国古典文学中及文化中,梅、兰、菊、竹合称四君子。菊花向以"花中君子"、"花中隐士"而名扬天下,尤其为那些不趋世俗、节操高尚的志士仁人、迁客骚人所钟爱。陶渊明“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4、“悠然见南山”既可解为“悠然地见到南山”,亦可解为“见到悠然的南山”,简析“悠然”二字的妙处。
诗人在自己的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相会。“悠然地见到南山”,或者说“见到悠然的南山”。不管哪种理解,可见这“悠然”二字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
5、有人认为将“见”改为“望”,你认为好不好?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采菊”这一动作也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这些都能从“见”中体现出来,因为“见”字表现了诗人看山不是有意之为,而是采菊时,无意间,山入眼帘。如果将“见”改为“望”就是有意为之,甚至刻意为之,体现不出陶渊明哪种恬淡闲适的情怀。
6、如何理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四句诗。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美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诗人勉励自己向飞鸟那样“还”,含蓄寄托了与山林为伍的情意。所谓“忘言”,实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这几句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贱、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
五、课堂总结
全诗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尘俗、悠然自得的心境,反映了诗人厌倦官场腐败、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春望
杜甫
一、新课导入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千年以前,生活在安史之乱之际的杜甫就是这样一位眼睛里常含泪水的爱国诗人。
二、背景知识
1、了解作者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自称少陵野老,被后世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以及“三吏”“三别”等。
2、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肃宗至德二载(757)三月。先一年六月,安史叛军攻进长安,“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又纵火焚城,繁华壮丽的京都变成废墟。先一年八月,杜甫将妻子安置在鄜州羌村,于北赴灵武途中被俘,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至此已逾半载。时值暮春,触景伤怀,创作了这首历代传诵的五律。
3、文体知识
格律诗,也称近体诗,是古代汉语诗歌的一种。格律诗是唐以后成型的诗体,主要分为绝句和律诗,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和七言。篇式、句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变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规则。本诗属于五言律诗。
四、诗歌解析
1、通读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春望》的意思。
国都破碎不堪,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又来到长安城,只有荒草长得特别茂盛。感世伤时,花也在流泪;怨恨别离,鸟也在啼叫,惊动人心。战乱持续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家信可以抵得上万两黄金那么宝贵。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2、有人说“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达了诗人深沉的黍离之悲?请简要分析。
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颓垣残壁,只是“草木深”。“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这里,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3、诗人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景的“花”“鸟”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泪落潸然;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这一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如何理解这句诗?
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又想起自己流落辗转,好久没有妻子儿女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同时也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
5、“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简析这两句诗中的细节描写的妙处。
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不觉于极无聊赖之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无限痛苦和愁怨。
五、课堂总结
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