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桂枝汤的适应证
2021-10-29 | 阅:  转:  |  分享 
  
桂枝汤的适应证第一部分:外邪所引起的病证在表的一些证候太阳中风证,用桂枝汤。第2条、第12条,还有第95条,我们一会儿再提。二、
凡是太阳病,不管是已经治疗过,还是没有治疗过,只要是见到了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寒的,统统的用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三个主证:口渴
、便溏、肝气不舒乙肝,大三阳。口渴,吃得不合适就经常稀,肝区有时候痛,有时候不痛慢性结肠炎二十年。口干,经常拉肚子,心情不好,经常
高兴不起来糖尿病。口渴,稍吃点凉的就拉肚子,心情不高兴95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
汤。”太阳病发热,是卫阳因抗邪而浮盛于外的表现;汗出,是风阳伤卫阳,卫外失司,加上风主疏泄,使营阴外越的表现。所以发热、汗出,正提
示了太阳中风证卫强营弱的病理特征。“卫强”,不是指的卫阳真正的强盛,而是指的卫阳因抗邪而出现的一种病理性的亢奋。“欲救邪风”,这
个“救”字,《说文解字》说“止也”,救又是止的意思。所以我们通常所说的救火,就是禁火,就是止火,就是灭火;“颇”,“颇”本来是偏头
的意思,所以它即可以当“很”和“甚”来讲,又可以当“稍微”和“稍稍”来讲。“臭”字,它的本义是气味,气味浓烈都叫臭,所以它也可以
往相反的两个方面引申。气味秽浊的可以叫臭,气味芳香的也可以叫臭,这个“臭”字,当秽浊讲,当芳香讲,在《伤寒论》中都存在。这种一词具
有相反的两义的现象,我们在解释的时候要特别注意。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服桂枝汤的时候,不是说一剂药,煮了三升,每次要服一升吗。第一次吃了一升,喝热粥,盖被子,保温发汗,这叫初服桂枝汤,吃了药以后没有出
汗,反而出现了“反烦不解”“烦”《说文解字》说:“烦,热头痛也”吃完桂枝汤,喝完热粥,盖上被子,本来应当遍身蛰蛰微似有汗,结果反
而出现了烦热增加,病人来找你来了,说大夫,吃了你的药,我更难受了,发烧更厉害了,没有出汗,是不是你的药开错了?所以医生这个时候要有
定见,绝对认为自己的药没有错。没有错为什么出现了反而烦热、发热更加重的现象呢?这主要是病重药轻,不足以驱除邪气,反而激惹了邪气的势
力,这种情况也叫“激惹现象”。激惹现象在临床上是常常见:肺结核的病人,在用结核药的时候,首次用药,要联合用药,加倍用,为什么?如果
你用单味的一种抗结核药,用量又不够,常常能够激惹,使这个结核反而播散,孩子肠道有寄生虫,最常见的是蛔虫,过去家长一看孩子经常肚子痛
,随便就上医院里买上两片驱蛔虫的药,给孩子吃上一片。结果蛔虫太多了,驱蛔虫的药剂量太少,没有把蛔虫驱出去,反而激惹了蛔虫,上窜下跳
,搅打成团,形成了蛔虫团性肠梗阻;上窜到胆道,就形成了急性胆道蛔虫证。药轻病重:病人也许身高马大,普通人剂量的桂枝汤不行,药轻病
重,邪气偏盛,用普通剂量的桂枝汤,也不行,吃完了反而烦热不解,汗出不去,仲景采取针药并用法:先刺风池、风府。针刺的方法可以疏通经脉
,可以驱除邪气,可以调动正气。风府穴是督脉的穴,由于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连于风府,刺风府穴等于既能疏通督脉,也能疏通太阳膀胱经的经气
。先给他把邪气泄出去一部分,风池穴是足少阳胆经的穴,它虽然不是太阳膀胱经的穴位,但是它在脖子后面,刺这个穴位,对局部来说,有利于缓
解颈项拘紧不柔和的太阳病的这种症状,有利于缓解颈部的肌肉的痉挛,用过针刺以后,调动了一部分正气,疏通了经脉,驱除了邪气,再给他用桂
枝汤,“却与桂枝汤则愈”,“却”就是“再”的意思。你再给他吃桂枝汤,这个时候,你就可以达到汗出病退的效果。这就是针药并用法。
今天治疗感冒,选择刺风府的这种情况不太多了,我们经常选用大椎。大椎穴是督脉的一个非常关键的一个穴位,大椎穴有很好的退热作用。对于
发烧的病人,我们用什么方法针刺呢?局部消毒以后,用三棱针放血的方式,三棱针点刺,挤出血来。如果出血还不畅快的话,再拔上一个火罐,再
拔出一点血来,有很好的退热效果。还可以再选择一个督脉上的一个具有很好解热作用的穴位。风池穴我们治疗感冒也还是经常用的,还可以加上曲
池、合谷,都有很好的退热作用。药食并用法:服桂枝汤喝热稀粥42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外证就是
表证,只要表证没有解除。可是有一点,脉浮,提示了正气还能抗邪于表,但浮而弱,提示了正气已经有轻度的不足,表证见轻度里虚者。如果是完
全里虚的话,得了表证脉浮不起来,那就根本不能用桂枝汤。轻度里虚,不论有汗的还是无汗的,在解表的时候即使是无汗的表证,也不能够用麻黄
汤,而统统的用桂枝汤,因为它有了里虚的苗头,它的脉是弱的,所以这个时候也统统用桂枝汤。因为麻黄汤毕竟是一个纯辛温的方剂,它发汗力强
。发汗多它就容易伤正气。现在已经有了正虚的苗头,所以我们就选择养正力大,发汗力弱,驱邪而不伤正,养营血而不留邪的桂枝汤来治疗。
57条,“伤寒发汗已解”,这是个太阳伤寒表实证,发了汗以后,风寒表实证已经解除了,“半日许复烦”,过了半天的样子又出现了烦热。这
个“烦”和我们刚才提到过的“反烦不解”的烦是一回事,又出现了烦热,又出现了发热,这显然是余邪未尽,又重新聚集起来所造成的一种证候,
汗后,病证没有完全解除,“脉浮”主邪气在表,也主正气能够抗邪于表;“脉数”主发热,因为病人有反烦,有复烦,有发热,主正气还能抗邪于
表,“可更发汗”,那就可以再发汗。这个时候的发汗,就不能够用麻黄汤了,那么只适合用桂枝汤,因为它毕竟有过一次发汗,发过一次汗以后,
正气轻度受挫,再汗的时候,就不能用麻黄汤了。所以第57条,符合我们这里所说的哪一个内容呢?第4个。表证,汗、下后,正气受挫,
表邪未解者。三、表证兼里实,先解表用桂枝汤44条“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明确提出了太阳病,又
提出了不可下?言外之意是太阳病兼有里实热。外有表证,里有实热,按照《伤寒论》的表里同病的治疗原则来说,应当先解表后攻里。为什么不可
以先攻里呢?攻里的过程中,正气趋向于体内,在表的邪气呢必然随着泻下而内陷,在里的实热邪气有可能被驱除出体外,可是在表的邪气随后内陷
,就使病情复杂化。所以对于《伤寒论》来说,表证兼里实的,它一定要求先解表后攻里,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所以它说“下之为逆”,“逆”
者,错也,误也。那么这个时候要解表,解表要用什么方子呢,不管是有汗的表证,还是无汗的表证,统统的用桂枝汤。为什么不可以用麻黄汤呢?
因为麻黄汤是纯辛温的方剂,发汗力强,表证可以解除了,由于它汗出比较多,就容易伤津化燥助里热,使里实热更重。所以表证兼里实,先解表用
桂枝汤,这是桂枝汤的又一个适应证。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第3个,表证兼里实,先解表,宜桂枝汤,第44条。第56条,“伤寒
,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宜桂枝汤。若头痛者,必衄。”“若头痛者,必衄。”
伤寒六七天不大便,有头痛,有发热。不大便,头痛、发热,1、是表实证造成的,2、里实证造成的。阳明里实,燥热阻结当然可以不大便,阳明
燥热内盛可以有发热,甚至有日晡所发潮热,阳明有燥热,正邪相争,甚至可以有日晡所发潮热。阳明经的经脉它也是从头到脚,它只不过是行于头
面胸腹,当阳明燥热内盛的时候,阳明燥热循径上扰清窍,可以有头痛。头痛的特点是脑门痛,额头疼。所以头痛、发热、不大便,可以是阳明里实
。可是头痛、发热、不大便也可以是太阳表证。太阳表证为什么可以造成头痛?风邪在表,太阳经气不利,当然它的头痛是后头部疼痛,伴有颈项部
拘紧不柔和。太阳表证可以有发热,太阳表证当然可以有发热了,1、或者风阳伤卫阳,两阳相争,引发卫阳出现病理性的亢奋而发热,2、或者寒
邪闭表,阳郁而发热,太阳表证当然可以有发热了。太阳表证可不可以有不大便呢?当然也可以。当体表受邪的时候,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
里气升降常常会失调。1、最轻的一种是食欲不振,饮食减少,感冒了之后没有食欲;2、干呕、呕逆。我们前面讲,太阳伤寒和太阳中风证的时候
,有干呕,有呕逆,3、脾气不能升清而出现了下利,甚至脾气下陷的下利。4、还有的病人,由于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里气升降失调,胃气不
降浊,所以一天不大便,两天不大便,三天、五天、七天、八天不大便,得了感冒也有这种人,他胃肠不蠕动了,或者胃肠蠕动得非常慢,就出现了
不大便。因此,头痛、有热、不大便,即可以是里实证,也可以是表证。怎么鉴别这两种证候?观察小便:1、如果是燥热内盛的话,必然伤津耗液
,化源不足,而出现小便短赤。小便短赤的是阳明燥热内盛,那么就应该用承气汤来治疗;2、如果是小便清者,“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
,当须发汗”。如果小便清长的,那这种证候它是表证,而不是里实证,应当发汗。可是“发汗宜桂枝汤”。腑气不能很好的通降,有不大便,这个
时候发汗,用既有发汗力量,又有养阴敛营的桂枝汤为好,而不要用麻黄汤这个纯辛温的药,就可能使大便干燥。四、表证先汗不解、又下后,
正气受挫45条。“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太阳病应当汗解,如果先用了发汗的方法,(表邪)没有解除,1、也许是病重药轻,2、也许是特殊的体质。一汗不解,“而复下之”,反而
用了下法,“脉浮者不愈”,这个脉浮病不好是病在表的缘故,浮为在外,你反而用了下法,当然这个病就不会好了。在这种情况下,脉浮,病在外
,要解表的话,还能用麻黄汤吗?不能用麻黄汤了。所以这一条,45条,就属于我们这里所说的表证汗、下后,正气受挫,表证仍在这个范围。
五,表证下之后,气上冲者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如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其气上冲”是什
么意思。有人说,是肺气的上逆,肺气的上逆不就是咳嗽和喘吗,咳嗽和喘单用桂枝汤可以吗?不可以。有人说是胃气的上逆,胃气的上逆不就是
恶心、呕吐吗?恶心、呕吐单用桂枝汤行吗?也不行。“其气上冲”太阳阳气能够向上向外抗邪于表。临床表现是在表的邪气没有解除,表证仍然存
在。当然可以用桂枝汤,这也是正气下陷受挫,而表邪未解,仍然可以用桂枝汤的一个例子。“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如果误下以后,太阳的阳
气不能向上向外,抗邪于表,言外之意,表邪就会乘虚内陷,证候就会发生变化,当然就不能再用桂枝汤。第二部分:非外邪所致的营卫不和5
3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没有说太阳病,更没有说伤寒、中风,它笼统的说病,它的临床表现就是一个“常自汗出”,没有脉浮,没有恶风寒,没有头项强痛,所以它不
是外邪所造成的。营和卫是运行于体表的气血,在体表运行的气,就是卫气、太阳之气;在体表运行的血,就是营。气血之间,营卫之间有相互
协调,相互资助、相互制约的关系。当生理机能失调的时候,尽管没有外邪,它也可能导致营卫之间的失和、气血之间的失和。53条、54
条就是讲的营卫气血之间失和造成的这种失调的证候。“病常自汗出”,1、是卫阳不足,没有卫外的功能,2、或者卫外功能失司。卫阳不足,卫
外功能失司,结果营卫失调,卫阳不能固护营阴,营阴外越,结果导致了病人经常自汗。仲景对它的病机解释:说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卫气而不
在营气,主要是卫气和营气不能够相协调,怎么协调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呢?那就是用桂枝汤稍稍的发一点汗,让卫气感觉到还需要营阴来制约我,
还需要我承担保护营阴的作用,就是这么一个意思。卫气和营气之间的关系已经脱节了,现在用桂枝汤调和一下营卫,发一下汗,使卫气感觉到它和
营气之间还应当有保护营阴的责任,还应当有接受营阴资助的这种权力,这样就能够达到调和营卫的效果。54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
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没有说太阳病,也没有说中风,也没有说伤寒,没有头项强痛,没有脉浮,所
以它不是外邪所造成的。“病人脏无他病”,就是内脏没有什么特别的病,患者饮食正常,睡眼很好,二便正常,它的临床特征呢,只是时时,“
时”就是时时,就是常常。一阵发热,随着发热之后就出现了自汗,“而不愈者”,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就这么一个证候,一阵发热,随后汗出,
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能吃,能喝,能睡,二便正常,内脏没有毛病,没有外感。这种发热,从临床的角度来看,实际试体温表的时候,常常体温是
正常的,只不过是病人自己觉得热罢了。仲景还强调这是卫气不和。“先其时发汗则愈”,应当在发热汗出之前,先给他用桂枝汤发汗。这样先把营
卫调和好了,到它该发作的时候就不发作了。不要在他汗正出得正多的时候给他喝桂枝汤,给他喝粥,给他盖被子,这时候可能汗出的过多。所以这
就涉及到了一个时间治疗的问题,对于发作性疾病,在它发作之前用药。病情发作有规律的,可以在发病前一个小时,一个半小时左右吃药。发作没
有规律的,只有在他的发作间歇期间用药,不要在正出汗的时候用药。例:男性更年期,每天下午1-3点热,3-4点出大汗,汗出透毛衣。用养
阴敛汗的,有益气固表的,有清里热的方法,均无效。后用桂枝汤在1点半时服用,多喝热水,衣服穿厚点。前后吃了六付药,从此不再有烘热,不
再有出汗了。--------是一个男性更年期综合证前后的一种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的一种表现。更年期综合证前后的一种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临床
上很常见1、用清热的2、用滋阴清热的3、用益气固表的4、用调和营卫法----桂枝汤法小结:桂枝汤的适应证有二个一是外邪引起。二是非
外邪引起。外邪引起的病症出现在表的情况:1、凡是太阳中风均可用桂枝汤2、太阳中风不论治和未治,只要出现有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寒的均可用桂枝汤。3、当病症往里走时,出现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的情况,此为太阳表证兼里实,此时须注意小便是否清,若清者可用桂枝汤发汗。当病症再往里走的时候,会出现外证未解,脉浮弱的情况,这种情况为太阳表证兼轻度里虚。用桂枝汤。4、有太阳表证,治疗先用汗法,汗法未愈又用了下法,结果脉浮病不好的情况,表病仍在表,但正气受挫。此时仍用桂枝汤发汗5、当表证邪气没有解除,而出现太阳阳气抗邪于外情况,用桂枝汤助力。若无此种情况,则不能用桂枝汤。非外邪引起的病症,是自身的卫气出了问题。无中风伤寒,但自汗出,是卫气不与荣气谐和。此时用桂枝汤将荣气往卫气方向推一推,发点汗,荣卫和则愈。无中风伤寒,且脏无他病。但时不时会发热,汗出,是卫气不和。此时用桂枝汤发点汗,卫气和了就好了。
献花(0)
+1
(本文系灵素小筑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