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jlc108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生命起源
2021-11-05 | 阅:  转:  |  分享 
  








人类发现,地球生命大约诞生在38亿年以前,这个时间很久很久了,它们是在海洋中诞生的一种简单生物,我们称之为蓝藻细菌。早期的这些生物,是以二氧化碳、氧化硫、硫化氢等为食物,将副产物氧气释放到大气中,而当时大气中没有氧气,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说,如果把一个人放在38亿年前,他是无法生存的。



?今天我不是要跟大家谈生命的诞生,我是想和大家一起回到生命的源头去看清问题。我们大家一起回到第一个生命诞生的一瞬间,然后再把时钟倒拨一秒钟,我们知道那个时刻是没有生命的。所以说,通过分析生命诞生的前后,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今天的生命,都是来源于天地的,生命起源于自然。



?生物经过38亿年的演化,由一个简单的单细胞演化成多细胞,最后进化成我们高等智慧人类。不管今天地球生物多么复杂,低级还是高级,那么所有的生物,从根本上说都是源于自然,是自然的一部分,这是生命的源头。



?那么自然是怎么创造生命的呢?自然分天地,自然利用天上的碳、氢、氧、氮四种生命元素,和地下的钙,磷、镁、铜、铁、锌等几十种矿物生命元素,创造出一系列生物,包括人类。



?所以我们需要记住一句话,就是,任何一种生物,包括人类都源于自然,由天地生命元素构成。天地生命元素是人的生命源头。



?天地两大类生命元素,对于人体来讲,有一个确定的合适关系,这就叫天地合一。中华古老智慧一直讲天地合一。如果站在化学的角度诠释的话,就是天、地两大类生命元素,要有一个确定的合适关系,不能多,也不能少。



?因此,天地合一,两大类生命元素平衡,我们就健康,否则,如果天地生命元素失衡,就会带来一系列疾病,这是生命源头所决定的。







纵观生物38亿年的演化历史,可以看出,生物和自然是共同演化和共同进化的,是相互促进的。我刚才讲过,如果把一个人拿到38亿年前或者几亿年前,人是无法生存的,因为那个时候不具备人的生存条件,当然也不可能诞生人。



?地球诞生生命后,大约30多亿年时间,地球生物非常简单。为什么早期地球生物进化如此缓慢?是因为当时适合于复杂生物诞生和生存的条件演化的非常缓慢。



?生物与自然共进化30多亿年后,到寒武纪时期,才引发了地球的一场生命大爆发,大约用了5亿多年时间,又进化出我们这种高等智慧的人类,让我们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



?我过去多年以来,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到寒武纪时期才引发了一场生命大爆发?生命大爆发的推动力是什么?当适合于复杂生物生存条件具备后,一种新的生物就会诞生,它是自然与生物共演化的必然结果,不是偶然的。





生命元素的作用?







生命元素对于我们人体来讲,非常非常重要。生命元素的作用,我想用三天三夜也讲不完,今天我只跟大家分享一个重要作用,那就是这些矿物质生命元素,它形成了酶,那么矿物质生命元素,它是和蛋白质结合以后,形成了酶。今天我们发现人体有一万到两万种酶,已经确定它的结构的酶,就是我们已经研究清楚的酶,大约有一千三百多种,酶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转化食物,那么这个转化过程,我们管它叫代谢。代谢总体来讲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合成代谢,一类是分解代谢。那么我们人体是通过酶来转化食物,通过合成代谢把食物转化为我们人体所需要的物质,通过分解代谢把食物转化为我们人体所需要的能量。

生命动力源从远古,即生命出现就开始先作下列三件事:1.在生命动力源的支持下,先把四种碱基脱氧核苷酸单体按照某种顺序排列到DNA中,从理论上讲可以形成无数种DNA的一级化学结构,为在地球上出现上千万种群的生命体,作好最基础的准备工作。2.此时,意想不到的是生命动力源,以它的催化,激活动力的本领,使DNA长短,有的变长,有的变短,使不同种群具有不同分子量的DNA链状结构体,并借助于钾离子(K+),形成一个螺矩和螺旋直径之间完全符合自然界最佳黄金分割原理0.618的双螺旋结构的DNA。3.其中,最有意义的是生命动力源使每一个细胞核里DNA链的数目不同,有的放的多一点,有的放的少一点,为不同种群生命体细胞核具有不同数量的染色体数目作好准备。这样的结果:1.凡是人类~60兆个细胞核中,每个细胞核里只能有46个染色体,即有23对染色体。2.凡是黑猩猩、大猩猩、猩猩、猿的每一个细胞核里只能有48个染色体,即有24对染色体,比人类多两个染色体,但是非常奇怪的是远古从一开始形成的人类和这些猩类DNA一级结构只有1.2%差别。所以使人们很容易想到猩猩应该很容易进化为人类,但这是不可能的,其原因见后面分析。3.凡是黑长臂猿的细胞核里则52个染色体,比人类多6个,相反地台湾猴、黑叶猴、金丝猴为44个,比人少两个,而台湾猴、恒河猴则42个,比人少4个。4.凡是老虎、狮子、猫等更少,只有38个,其他动物如果绳8个,蚜虫6个,蚯蚓4个,线虫2个等等。5.在植物里水稻24个,荞麦16个,豌豆14个,车前8个,青霉菌4个,小麦杆锈菌2个……。这一切都是在远古,极为丰富的生命前的化学物质“大锅汤”里发生的,但是在这个“大锅汤”里上述四种脱氧核苷酸,各种氨基酸、单糖……这些生命的初级单体,遇到了不同浓度和不同比例的生命动力源分布,从而合成出各式各样的DNA、蛋白、多聚糖、脂……,并且使每一个种群的细胞核里,形成了类似原子核一样的生命的核心,且一旦形成之后,不同的DNA之间不能随便进化或退化!只能每一种群不断完善自己生物形态,由难看变成越来越好看,更加适应环境,但是DNA及其染色体结构不容易进化或退化。为了进一步理解这个问题,简略地看看形成各种原子核的基本形式,这有助于理解细胞核染色体数量不能随便变化的道理。我们都知道原子核里有幻数,当质子(p)或中子(n)数为某一数量时该原子核相当稳定,如2,8,20,28,50,82,126。这些数与下列增殖方式有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质子和质子成对时质子间作用力很强,且偶数个质子的自旋角动量J=0,这可用下列形式表述:











?





人类健康长寿全看DNA周围生命动力阴阳源精气分布的好

细胞核生命动力元素



???(1)细胞核

????从分析结果看在细胞核中锌离子特别多,这是保证细胞增殖的根本要求,所以把锌称作“生长元素”(见表6)。





?

????由表可以看出,k值差别不大,说明一种细胞中各部分的生命动力源的阴性阳离子分布的总水平相差不大,但是细胞中不同功能区中的具体分布还是有明显的差别。根据群子统计参数的物理意义,很容易可以看出r1/r2从小变大,说明胞液中高亲电强度的阴性阳离子群的作用不如微粒体的情形,同时从r1·r2来看微粒体中阴阳两类离子都具有高度均匀分散分布的特点,可见这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微粒体!又从k2r1/r2值看微粒体阴性水平远比胞液细胞核高,这就是细胞核对那些高亲电强度的含水络合离子有相当的吸引作用,以至像Cu++,Fe+++的高亲电离子过量时容易“侵犯”DNA,导致癌症等。

人类身上平均起来有60兆亿个细胞,随着不同器官和组织的不同有200多种细胞类型,但是细胞核中遗传基因载体DNA是完全一样的,唯独不同的是在不同形态的细胞中通过不同的生命动力元素群的催化、激活动力来使不同的DNA基因段发挥指令作用,也就是说没有生命动力源的作用,DNA基因无法起作用。我从这一篇论文里看到就在一个细胞中各种微器官(线粒体、微粒体、溶酶体、胞液等)中,也有不同的生命动力源分布,使它们起各自的作用。因此我想到一旦人类基因载体DNA有了之后,其作用是有点“被动”了,而生命动力源是对生命过程则“起更主动”的作用,于是我也很容易想到一旦生命动力源分布出了问题,那么就能“歪曲”DNA基因段的作用,招致各种病,因此病根首先出现在生命动力源的分布上。

人类基因的作用“有点被动”,而生命动力源“更主动”的话,很容易受到那些主张基因治疗万能论者的非难,他们很少考虑基因段的基因功能都得通过生命动力源的支持下才能发挥作用的事实。事实上,生命动力源不仅是在远古最早,为营造基因而起了催化、激活动力作用,而且已营造了基因之后,使每一个基因段发挥其特定功能时,还得通过生命动力源的催化、激活动力作用来才能实施,所以DNA“主动”或“被动”的问题,这样来理解就没有矛盾了,这就是一旦DNA基因段周围的生命动力源分布变卦了,那么自然使这个DNA基因段不能正常的运转,招致各种病态。



献花(0)
+1
(本文系jlc108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