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解析+范文」2022届深圳市六校高三第一次联考作文:儒家利他精神和“精致利己主义”现象的结合性思考
2021-11-06 | 阅:  转:  |  分享 
  
「解析+范文」2022届深圳市六校高三第一次联考作文:儒家利他精神与“精致利己主义”现象结合性思考【原题再现】四、写作(60分)23.阅读
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2400多年前,孔子的弟子曾子承老师之思想,对读书人提出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1200多年前,儒生杜甫虽身处困顿却仍大声歌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而前些年,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先生却对当代大学生的现状忧心忡忡。他说:我们的知识青年们正越来越多地成为“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
者。”他们“有很高的智商和学识”,但“一己利益却逐渐成为他们言行的唯一、绝对的直接驱动力,为他人做事,全部是一种投资。”以上材料引
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参考解析】这是一篇多则材料任务驱动作文。审题立意有一定难度,难在如何把三则材料有机联系起来。第一则材料是2400
多年前,曾子说的话:“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则材料呈现了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读
书人的理想和追求应该是使天下归仁,这种理想信念体现了儒家文化里的天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第二则材料:1200多年前,儒生杜甫虽身处困
顿却仍大声歌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从2400多年前到1200多年前,从曾子的提出到杜甫的身体力行,我们看到儒
家所提倡的承担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利他精神在中华文化中的传承和发扬,特别体现在读书人身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是一种共性关联,可以看成是一
个整体。第三则材料:前些年,钱理群先生却对当代大学生的现状忧心忡忡。他说:我们的知识青年们正越来越多地成为“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
者。”钱理群的说法是否对,我们先不予以讨论,但我们可以思考:为什么他会有这种看法,他忧虑的点究竟在哪?相信这也是出题人引导大家的思
考之处。作为深谙传统文化的学者,他对儒家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一定是熟悉的,他也许是观察到一些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导向和儒家文化倡导的“天将
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承担意识渐行渐远,才产生了这样的忧虑。所以这篇作文基本写作方向就出来了:那就是继承儒家利他精神,做有担当的时代青
年,拒绝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行文过程要呼应钱理群关于“利己主义者”的论断,体现作为当代读书人的思考。这篇作文可以看作是2021
新高考I卷的模仿,材料部分是名人名句,写作任务部分没有给定具体的主题和情景,考生围绕材料内容,写出自己感悟和思考即可。感兴趣同学,
写这篇作文也可以试试“反弹琵琶”,也即不认同钱理群先生的看法:当代青年事实上正以青春之名担当奉献,用奋斗之路书写无悔人生,“精致利
己主义者”是只是个例,无法代表当代青年整体面貌。行文过程要能举出“新时代,新青年”的人物素材加以佐证。参考立意:(1)传儒家精神,
担社会重任;(2)拒绝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3)用利他精神对抗现代“精致利己”病;(4)但行前路,发扬“无我”精神【高分语段】
成就自我,不是一个人的努力。你只是复杂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一个节点,不是众星中的月亮,而是一颗微光的星星。接受自己的平凡,当包容他人的
不完美。一个人的人生是在他人的关系网络中呈现的。在茫茫人海中,进入你生活的人,不论缘分深浅,皆是你人生的构成。你不能一厢情愿地把他
人视作工具和背景,要他人活成你所欲的样子。你不能把自己预设成天之骄子,想当然地把别人视为配角。真实的人生并不是让社会、生活顺着你的
风向,顺着你自己的脾气和意志,让他人在每一个路口为你掌灯,为你铺好红地毯,而需要你走出各自的小天地,将自我的人生界面拓展到人类命运
共同体的宏阔视野里,在时代云图中定位个人的人生坐标,将平凡的小我聚合成超强的大我,汇聚众智和众力,成就共业,在共业中成就自己的事业
。(摘自澎湃新闻,原文系作者在2021届学生毕业典礼上的发言)【名师下水文】扬“利他”精神,拒做“利己主义者”新东方广州学校优能
中学精品班高中语文教研组肖建燊春秋时期,曾子承夫子之思想,对读书人提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要求,千百年来,原生
态儒家的天下观与使命观一直启迪着中国人努力追寻人生价值与意义,无论是孟子“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壮志,还是杜甫身
处困顿之时“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疾呼,都让我们感受到儒家所提倡的承担意识薪火相传。“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
谋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应传承儒家这种“利他”精神,有一分热就发一分光。上世纪50年代,为战胜福建东山县的灾荒和贫困,谷
文昌带领群众植树造林,苦干多年,试种的几十万株苗木,均未成活。但谷文昌并没被挫折压垮,他以“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的胆魄,
坚忍不拔、百折不回,最终以漫山木麻黄治服了“神仙都难治”的风沙,为国家生态实践与扶贫攻坚涂抹上亮丽的一笔。令谷文昌志笃意坚的,正是
儒家“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使命意识与责任担当。不可置否,人民幸福、国家富强的密码就蕴藏在一代代人践行使命中。“杂交水稻之父”袁隆
平,因为目睹了困难时期人民饱受饥饿折磨,遂毕生为中国人吃饱饭而奋斗;物理学家钱伟长,感愤于旧中国“积贫积弱”,作出“祖国的需要,就
是我的专业”的人生选择。对他们来说,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多大程度和时代联系在一起,和人民联系在一起。这是我们青年学子应该要学习且弘
扬的一种“利他”精神。“利他”对立面往往是“利己”。前些年,北大钱理群教授对当代大学生的现状忧心忡忡。他说,我们的知识青年们正越
来越多地成为“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让我不禁想到利用“佛媛”形象营造人设的网红,看似饱读诗书、“洗尽铅华”的背后,谋的是一
己私利的“流量生意”。值得庆幸的是,我们这一代青年并非都怀有这样的想法:报考“冷门专业”的北大“考古女孩”钟芳蓉;放弃大城市高薪工
作,主动请缨扶贫一线的黄文秀,还有放弃了美国“绿卡”,回国从事石墨烯超导研究的“天才少年”曹原……他们用榜样的力量诉说属于这代读书
人的梦想沃野。习爷爷曾说:“青年一代不怕苦、不畏难、不惧牺牲,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展现出青春激昂的风采,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希望!”是的,追求远大理想的进程,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战场”。发扬“利他”精神,拒做“精致利己主义者”,在时代云图中定位个人的人生坐标,我们这代读书人定能在“共业”成就自己的事业,能“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小窗语文:日积·思考·格局2
献花(0)
+1
(本文系小窗悦读图...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