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精品)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加减混合计算解决问题
2021-11-11 | 阅:  转:  |  分享 
  
第3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P32例5,完成教科书P32“做一做”和P33“练习六”中第1题。

?教学目标

1.了解连续两问的问题结构,让学生初步学会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2.通过解决有关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获得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初步培养学生连贯思考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

?教学重点

了解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的结构,学会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准确地找出解决问题时所需要的条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兴趣小组吗?(喜欢)你们都参加了哪些兴趣小组呢?

【学情预设】有参加舞蹈兴趣小组的,有参加绘画兴趣小组的,也有参加篮球兴趣小组的……

师:同学们的兴趣真广泛,那篮球兴趣小组和舞蹈兴趣小组想请你们帮一个忙,你们愿意吗?(出示课件)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学情预设】第(1)题可以求女生有多少人,第(2)题必须知道女生的人数。

师:同学们真棒!那你们能总结一下解决其中一个问题至少需要几个已知的条件吗?(两个)

师:看到同学们这么能干,美术兴趣小组的同学也想请大家帮他们解决数学问题,你们愿意帮帮他们吗?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用一步计算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明确要求问题和已知条件的关系,为接下来学习解决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教科书P32例5。















引导学生多形式看图、读题(默读、齐读、指名读)。

师: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情预设】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

师:要解决的问题有几个?

【学情预设】两个,分别是“男生有多少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师:想一想,这和我们刚才帮篮球兴趣小组和舞蹈兴趣小组解决的问题一样吗?

【学情预设】前面解决的都只有一个问题,而现在有连续两个问题。

师:所以这节课我们要探讨的就是解决连续两问的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2.深入探究,解决问题。

师: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你们能解决吗?怎样列式?

【学情预设】这是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用减法计算,男生人数是14-5=9(人)。(板书答案)

师:现在我们看看第二个问题,要求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要先知道什么?(女生的人数和男生的人数)哪个条件直接告诉我们了?(有14名女生)

师:另一个需要知道的条件是男生的人数,你能找到它吗?

让学生试着说一说。

教师指出:第一个问题求出了男生的人数是9人,这变成了第二个问题的条件。也就是说,要求第二个问题,一定要先求出什么?(第一个问题)

师:我们先前已经求出了男生是9人,现在你能求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吗?

【学情预设】求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就要把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合起来,用加法计算,列式为9+14=23(人)。(板书答案)

师:解答正确吗?怎样验算?

把所得的男生人数9人与女生人数比较,看是不是比女生人数少5人,再将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加起来,看看是不是23人。

【设计意图】把探索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汇报,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结方法。

师:这道题我们解决了几个问题?解答时要注意什么?

师小结:解答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要先根据已知的条件求出第一个问题,再根据第一个问题的结果和有关联的另一个条件去求出第二个问题。也就是说,第一个问题的结果要作为第二个问题的条件,要求第二个问题必须先求出第一个问题的结果且确保其结果的正确性。

三、巩固练习,提高能力

1.完成教科书P32“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学生回答并要求学生分析问题,找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

列式计算:33+4=37(人)33+37=70(人)

师:把自己检验的过程和同桌说一说。

2.完成教科书P33“练习六”第1题。

学生审题,找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列式计算。

学生讨论解决第二个问题,列式计算。引导学生检验结果并口答。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师: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小结:把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当作解决第二个问题的一个条件,学会把问题的答案当条件来思考,明确解决一个问题需要有哪些相关条件。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男生人数美术兴趣小组人数

14-5=9(人)9+14=23(人)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依据两个已知条件,解决相关联的两个问题,在解决问题的领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今后学习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基础。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简单的一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解决第二个问题。两个已知条件是重点,第三个已知条件是过渡,通过连续问,把所求第一个问题的结果作为已知条件,再求第二个问题。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根据相关信息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需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一方面使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体会身边的许多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作业设计

一、一件上衣52元,裤子比上衣便宜16元。裤子多少元?这套衣服多少元?















二、菲菲有25本漫画书,故事书比漫画书多8本。菲菲有多少本故事书?这两种书一共有多少本?

三、某海洋馆1号池有大鱼34条,小鱼28条。1号池一共有多少条鱼?后来运走了44条,1号池还剩下多少条鱼?

四、妈妈买了一些鸡蛋和28个鸭蛋,全家吃了5个鸭蛋之后,剩下的鸭蛋和鸡蛋一样多。妈妈买了多少个鸡蛋?一共买了多少个鸡蛋和鸭蛋?

五、路路和元元一起折纸船。她们一共折了多少只纸船?









参考答案

一、52-16=36(元)52+36=88(元)3688

二、25+8=33(本)25+33=58(本)

三、34+28=62(条)62-44=18(条)

四、28-5=23(个)28+23=51(个)

五、25+17=42(只)

【教学提示】

指导学生认真审题,明确“要解决两个问题”及哪两个问题,同时弄清解决问题的先后顺序,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要防止学生看了第一个问题后就做,而漏掉第二个问题的情况。



【教学提示】

解答第二个问题时,重在引导学生分析已知的条件、还缺少的条件及到哪里去找等,引导学生将第二个问题与第一个问题联系起来,连贯地进行思考,明确解决第二个问题缺少的条件在第一个问题中已经解答出来,并将其作为已知条件,进而清楚地认识到两个问题之间的关系。







献花(0)
+1
(本文系11路人甲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