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1 长度单位(课件)-2021-2022学年数学二年级上册-人教版
2021-11-13 | 阅:  转:  |  分享 
  
长度单位第1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R·二年级上册学习目标1.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了解长度单位的作用。2.
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同时,尝试地估测较小物体的长度;初步学会用尺子量长度是整厘米物体
的长度。3.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认识测量单位。4.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合作意识,探索并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学习重、难点
1.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测量物体的方法。2.能正确灵活地估测较小物体的长度。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到长度单位。一、情境导
入1庹(tuǒ)在古时候,想知道物体的长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人们常常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二、探究新知这块石头有几庹宽
?将手张开,把大拇指和中指两端的长度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叫一拃。1拃(zhǎ)这块布有几拃长?把脚的长度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这根竹
竿有几个脚印长?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交流也越来越多,如果各个地区测量长度的单位不同,交流起来会很不方便。因为我和爸爸手的大小不一
样。请你用拃(zhǎ)作单位量一量课桌的长。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尺子是我们测量长度的工
具。请你认真观察尺子,看看尺子上都有些什么。尺子上有数字。0067123458“0”表示测量的起点厘米可以用“cm”表示。厘米cm
“0”表示测量的起点长度单位0到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1厘米在尺子上除了0到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你们还能说说从哪到
哪是1厘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田字格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用尺子量一
量这张纸条的长度。4厘米多我是这样量的,纸条长4厘米多。5厘米在用尺子测量纸条的长度时,要注意把尺子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
,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我是这样量的,纸条长5厘米。1.用身体量一量。步庹(tuǒ)拃(zhǎ)请你用
这些长度单位量一量生活中物体的长度。(1)数学书长约()拃。(2)课桌长约()拃。(3)黑板长约()庹。(4)教
室长约()步。25520三、巩固提高2.找一找、量一量。尺子上从刻度0到1的长度就是1厘米,从()到
()也是1厘米,从()到()还是1厘米。23672.找一找、量一量。用尺子量一量,食指宽约(
)厘米,手掌宽约()厘米,一拃长约()厘米。16103.量一量。4纸条长()厘米。纸条
长()厘米。5纸条长()厘米。5铅笔长()厘米。70到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厘米可以用“cm”表示。
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应选用相同的长度单位。1厘米厘米0cm“0”表示测量的起点长度单位四、课堂小结认识厘米时,让学生拿出尺子,帮
助学生认识尺上的刻度及实际长度。让学生先测量自己的哪根手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然后闭上眼睛想一想这根手指的宽度,通过这样的方法帮
学生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再让学生想一想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东西跟这根手指的宽度是差不多的,以此来巩固他们对1厘米长度观念的认识
。在让学生实际测量纸条以及其他物体的长度时,虽然我强调了测量时要把物体的左端对准“0”刻度,从0、从有刻度的地方开始量,但还是有几
个学生没有对准,量得不准确,这是我以后需要注意的地方。五、教学反思第2课时认识米和用米量R·二年级上册学习目标1.初步认识长度单
位“米”,了解“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知道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会简单的换算;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会估
测较长物体的长度。2.让学生经历测量、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3.积极愉快地进行操作学习,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
系。学习重、难点1.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掌握用米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2.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联系,知道1米=100厘米。这是一把学
生尺,长20厘米,谁愿意用它来量一量黑板的长?我来!我来!一、情景导入拿这把米尺试试。这样量太麻烦了。只量两次就量完了,黑板有两
个尺子的长。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拿一把米尺,在你的身上找一找,有没有1米。从地面到我的脖子
,长度大约是1米。我两只胳膊打开的长度大约是1米。二、探究新知1米1厘米比一比,你觉得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我们来看一看
,1米里到底有多少厘米?这是1米。这是1厘米。1米比1厘米长很多。1米里有很多厘米。1米我们一起来数一数:1,2,3,
4,5,6,7,8,9,10。这是10厘米。1010040203090506070801米继续数:10,20,60,40,50,
30,70,80,90,100。1010040203090506070801米1米=100厘米。1.量一量。(
)米()厘米约()米三、随堂演练2.选择合适的单位填空。(1)我们的教室宽约6()。
(2)黑板长约3()。(3)小明身高126()。(4)课桌高70(
)。(5)教室门高2()。米米厘米厘米米3.想一想。小红小军小刚90厘米1米20厘米小刚的
身高是大于90厘米,小于120厘米。比如:91厘米,92厘米,95厘米,1米2厘米,1米18厘米。三位小朋友比身
高,小军最高,小红最矮,小刚的身高可能是()厘米。4.1米=()厘米100厘米=(
)米6米=()厘米500厘米=()米4米=()
厘米300厘米=()米100160054003量比较长的物体,一般用米尺或卷尺来测量,通常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m”表示。1米=100厘米。四、课堂小结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这节课中,渗透了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
=100厘米。认识米尺,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学会实际操作的方法。在建立1米长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体会学
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通过测量、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形成1米的长度观念,
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感受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五、教学反思第3课时认识线段和量画线段R
·二年级上册学习目标1.能认识线段,会用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用尺子测量线段的长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会数线段的条数。2.亲身经
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认识线段、测量线段、画线段、数线段的过程。3.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明白数学产生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习重、
难点1.认识线段的特征,能用尺子画线段和量出指定线段的长度。2.建立线段的表象,会分辨线段。量一量。一步长约()厘米手掌宽约(
)厘米一拃长约()厘米60814一、复习导入孩子们,谁愿意来量一量这根绳子的长度?二、探究新知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作一条线段。黑
板边、桌子边、书边都可以看成线段。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想一想,还可以从哪里画到哪里?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从刻度1画到刻度
4,从刻度2画到刻度5等等,都是3厘米。从尺的刻度0开始画起,画到刻度3的地方停止。左手按住尺子,右手握笔。你知道吗?尺
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测量长度的工具?测量轮测量腰围可卷起来携带测量投掷的距离钢卷尺计数器测量长距离及弯道连接每两
个点画线段,一共画出了几条线段?你能看出画出的是什么图形吗?画出了3条线段画出的是帆船上的帆1.你能看出下面哪条线长吗?在长的线
段后打“√”。√三、巩固提高2.下面哪些是线段,在()里画“√”。√√3.填一填。(1)线段是(
)的,有()个端点。(2)两点之间可以画()条线段。直两一4.数一数,图中有()条线段。10认
识线段和量画线段1.线段是直的。2.有2个端点。3.线段是有长有短的。认识线段量画线段四、课堂小结在整节课的环节设计上,我
通过“拉线段——找、折线段——画线段——数线段——连线段”五步来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地认识、理解直至掌握线段。这样的设计是完全符合教学
的认知规律,也十分切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的。不管是教学的细节,还是教学的环节,也不管是预设的还是生成的,如果我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敏锐
地抓住教学的契机,并满足学生真实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堂课就应该能更精彩。一堂课是由许许多多的教学细节与教学环节构成的,而课的
成败,也恰恰体现在这些教学细节与环节的设计与处理上,对于我的课堂而言还需从细节上认真把握。五、教学反思第4课时解决问题R·二年级
上册学习目标1.能认识线段,会用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用尺子测量线段的长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会数线段的条数。2.亲身经历操作活
动和观察线段,认识线段、测量线段、画线段、数线段的过程。3.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明白数学产生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习重、难点1.
认识线段的特征,能用尺子画线段和量出指定线段的长度。2.建立线段的表象,会分辨线段。课桌面的长教室的长铅笔的长蚂蚁的身长根据自己
的生活经验,说一说测量下面物品的长度用什么长度单位比较合适呢?一、复习导入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二、探究新知要
解决什么问题?判断旗杆高13厘米还是13米。怎样解答?13厘米就这么高,旗杆不可能这么矮。1厘米这么长。我1米多高,才到
旗杆的这个高度。旗杆应该是13米高。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解答合理吗?一支新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
的高度应该是13米。1.判断。(对的画“√”,错的画“×”)(1)小华今年读二年级,他的身高是128厘米。
()(2)爸爸的身高是178米。(
)(3)一座楼房高20米。()(4)一张桌子长1厘米。
()(5)一个杯子高10厘米。()√×√×√三、达标检测2.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
填在括号里)(1)一把凳子大约高()。A.42米 B.42厘米(2)一棵树大约高5()。A.米
B.厘米BA(1)数学书长26米。()(2)灯管长50厘米。(
)(3)房间高3厘米。()(4)字典厚6米。
()(5)大树高8米。()(6)教室
长10厘米。()1.判断对错,并改正。厘米√米厘米√米四、巩固提高2.手指宽为1(
)。一本书厚约1()。手掌宽约8()。操场长为60()。
课桌高约65()。一条跳绳长2()。厘米厘米厘米米厘米米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
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四、课堂小结这部分知识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因此,我在教学中密切联
系生活,让学生在生活操作和实践中去感知、体会,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学会选择用厘米还是米作长度
单位。特别是运用孩子感兴趣的身边事物,很多孩子都很有热情,学习劲头高,学习效率也高。确实,这节课看起来大家似乎一直都在玩,用直尺和
窗外的电线杆比、用铅笔和教室门的高度比等等,还有大量的估测活动,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亦乐乎!五、教学反思练习课R·二年级上
册学习目标会统一长度单位,会认识厘米、米,会认识线段和解决问题。学习重点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
米。知识点1:认识厘米、米。1.量一量下面纸条的长度。()厘米。6一、知识回顾知识点2:认识线段。2.请你指出下面哪些
是线段。不是线段。是线段。是线段。不是线段。因为它是弯的,不是直的。因为它是弯的,不是直的。1.看一看,铅笔长()厘米
。8二、达标检测2.下面的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453.画出一条和下面同样长的线段。4.在距离3厘米处画一朵,5
厘米处画一棵,10厘米处画一个。5.在括号里填上“厘米”或“米”。厘米厘米宽60()长
28()米长1()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2.谈谈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哪些需要注意或不太懂的地方。三、
课堂小结本节课的特点主要体现在:1.以情境入手,贯穿始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在本节课中,还重视了对解决问题的相关练习,利用多
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将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四、教学反思单元知识归纳与易错警示R·二年级上册学习目标进一
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熟知它们之间的进率,能恰当选择长度单位,会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度,会画线段。学习重点能恰当选择长度单位,会用
刻度尺量线段的长度,会画线段。0到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厘米可以用“cm”表示。知识点1: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1厘米厘米0c
m“0”表示测量的起点长度单位一、知识归纳5厘米在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注意把尺子的刻度0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
着几。知识点2:认识米和用米量量比较长的物体,一般用米尺或卷尺来测量,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1米=100
厘米。知识点3:认识线段和量画线段1.线段是直的。2.有2个端点。3.线段是有长有短的。认识线段量画线段易错点1没对准“
0”刻度。例1选择:下列测量纸条的长正确的是()。错误答案:①③ 正确答案:错点警示:②用尺子量纸条的长度时,纸
条的左端要对准尺子的刻度0,①图中没对准尺子的刻度0,③图中尺子是斜着放的。规避策略: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物体的一端要与尺子的刻
度0对齐,测量时尺子应与被测物体平行放置。二、易错警示易错点2没有正确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例2比较大小:96厘米1米。96厘米<1米。96厘米>1米。错误答案:正确答案:错点警示:题中只注重了比较数的大小,忽略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不同。规避策略:在比较长度时,一定要结合数据和长度单位两方面考虑,当长度单位不相同时,先统一单位之后再比较。易错点3没有正确掌握线段的基本特征。例3填空:下图中是线段的有()。③错误答案:①② 正确答案:错点警示:线段的特征一是直的,二是有两个端点,三是可以量出长度。规避策略:在判断一条线是不是线段时,一定要满足三个条件:(1)线段是直的;(2)有两个端点;(3)可以量出长度。1.谁说得对?在括号里画“√”。√√三、复习训练2.量一量,乌龟要爬()厘米就能吃到小鱼。67蚂蚁要爬()厘米就能吃到苹果。
献花(0)
+1
(本文系与倪共享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