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精品)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表内乘法(二)解决问题1
2021-11-16 | 阅:  转:  |  分享 
  
第3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P78例3,完成教科书P79“练习十九”中第1~5题。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生活中有关求总价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初步渗透“单价×数量=总价”这一数量关系。

2.初步培养学生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根据问题筛选有用信息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求总价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根据问题筛选有用信息,选择正确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1.口算练习。

课件出示题目,学生说得数。











2.回忆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

师:同学们,请你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解决问题时是按照哪三步进行思考的?

【学情预设】有学生可能说出: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

师:今天我们继续按照这三个步骤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科书P78例3情境图,收集信息。



师:瞧,这是文具商店的一角。认真观察,从这幅图中你都知道了什么?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学情预设】学生看图很容易发现:文具盒8元,橡皮2元,日记本4元,铅笔3元。

师:听了这位同学的介绍,大家有什么疑问吗?“文具盒8元”是什么意思?

【学情预设】学生会说“文具盒8元”,就是1个文具盒的价钱是8元。

师:这位同学补充得非常好!希望同学们回答问题时能把信息说得完整些。谁愿意再来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学情预设】学生说出:我知道了一些文具的价钱,铅笔3元1盒,文具盒8元1个,橡皮2元1块,日记本4元1本。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看图提取数学信息,并深入挖掘这些信息的含义,初步理解物品单价的意思,为后面学习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师:通过观察,同学们知道了一些文具的价钱。下面我们继续看图(课件呈现例3情境图的问题),你还知道了什么?









【学情预设】学生很容易说出要求的问题是:买3个文具盒,一共多少钱?

2.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问题。

(1)自主解答。

师:要解决“买3个文具盒,一共多少钱”这个问题,应该选择哪些信息呢?为什么?

【学情预设】要知道1个文具盒的价钱。

师:怎样解答呢?

学生独立思考,可以先写一写或画一画,再解决问题。

(2)展示交流。

师:好!现在请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同桌之间交流。

师:现在,谁来向大家汇报一下你的解决方案?

全班交流,教师适当板书。

【学情预设】预设1:画图:1个文具盒是8元,要求买3个文



具盒一共多少钱,就是求3个8元是多少,列式为8+8+8=24(元)。

预设2:可以用乘法计算,列式为8×3=24(元)。

师:你们认为哪种方法好一些?为什么?

【学情预设】学生会说求几个几的和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师:计算时用的是哪句口诀?

【学情预设】三八二十四。

【设计意图】通过想一想、画一画、算一算、说一说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会利用画图来分析数量关系,明白解决这种类型的问题用乘法计算的道理,初步为建立数学模型奠定基础。

3.回顾与反思。

师:回顾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看看自己的解答正确吗?怎样检验?

【学情预设】预设1:用加法检验。1个文具盒是8元,3个就是:8+8+8=24(元)。

预设2:再算一遍。要求3个文具盒的总钱数,就用1个文具盒的价钱乘买的个数,也就是8×3,三八二十四,一共是24元。

全班口答:一共24元。

4.继续提出问题并解答。

师:想一想,买7块橡皮,一共多少钱?

学生解答后交流汇报,重点说明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怎样解答,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师:你还能提出其他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并解答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情预设】学生会提出各种问题,只要合理即可。

【设计意图】看图自主选择信息,提出用乘法解决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空间。

5.方法小结。

师:刚才我们解决的这些问题都是知道了某种文具的价钱,求买几个这样的文具一共用多少钱,回忆一下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

师生共同回忆并小结:像这样求买3个文具盒一共多少钱、7块橡皮一共多少钱等,都是求买几个物品的总钱数,也就是求几个几元的和是多少,我们都可以用1个物品的价钱乘买的个数,求出总钱数。

【设计意图】归纳、概括一些简单的求总价的问题,渗透“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为以后正式学习这一数量关系积累基本的学习经验。

三、实践应用,解决问题

1.完成教科书P79“练习十九”第1题。

师:请同学们看图说图意,再列式解答。

学生独立解答后同桌交流。

师:分别是几元几角呢?谁愿意给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情预设】学生已经知道1元=10角,引导学生说出42角里面有4个10角和1个2角,所以是4元2角,48角就是4元8角。

2.完成教科书P79“练习十九”第2题。

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口答。题中有乘法和加法,教师要提醒学生看清运算符号。

【设计意图】既巩固前面学习的乘法口诀中较大的口诀计算,又通过对比练习强化了审题的能力。

3.完成教科书P79“练习十九”第3题。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题,从中找出解决“需要多少钱”这一问题的相关数学信息。

【学情预设】一套《童话故事》共有8本,每本7元。

学生独立解决后,指名汇报。

4.完成教科书P79“练习十九”第4题。

师:同学们这么聪明,那你们一定可以解决这位小朋友在购物中遇到的数学问题!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全班交流。

【学情预设】第(1)题学生很容易解决:5×7=35(元)。

师:根据题目中的条件,你还能提出其他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并解答吗?

【学情预设】学生会根据3种商品的价钱提出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并解答。

5.完成教科书P79“练习十九”第5题。

师:周末,这一家人去平安公园游玩。你瞧,这是公园的售票处,你读懂了什么?

【学情预设】引导学生挖掘隐含信息,成人票每人8元,儿童票每人4元,要求的问题是:他们全家人一共要多少钱?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后,集体汇报:8×4+4=36(元)。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进一步巩固用乘法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知识呢?还有什么问题吗?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文具盒每个8元,买3个文具盒,一共多少钱?

8×3=24(元)

?教学反思

教科书安排了学生熟悉的生活购物情境,通过“买3个文具盒要多少钱”引出实际问题。重在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指导学生如何找出相关的数学信息,如何对结果进行检验,并在模仿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此外,在解决问题的同时继续巩固7和8的乘法口诀。教学应该走向一种真实的对话,努力“让学习真正发生”。在本节课中,教师充分调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学会“从头到尾”想问题,在具体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观察、提问、分析和应用等多方面的能力。

?作业设计

二、买牛奶。













三、买下面的物品需花多少钱?算一算,填一填。

















五、常青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参加市“团体操”表演,要求站成正方形方队,并且人数比60多,比70少。你知道应该选多少人参加吗?

参考答案

二、1.8×5=40(瓶)或5×8=40(瓶)

2.8×7=56(元)或7×8=56(元)

三、32352831

五、8×8=64(人)

【教学提示】

呈现情境图后,应让学生充分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信息,能发现并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学提示】

例3的教学不要求学生概括“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只要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多次体验、感悟、积累“数学模型”的典型实例,再做一定的提升即可。





应引导学生主动阅读、选择、处理信息。如可用“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从题中你了解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吗?”等引导学生审题,排除干扰因素,尝试用数和数量表示有关信息,用语言叙述问题情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实现“问题情境”向“数学问题”的转化。





献花(0)
+1
(本文系11路人甲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