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高中语文 《西塞山怀古》
2021-11-16 | 阅:  转:  |  分享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解题: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东面的长江边,形势险峻,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西塞山由于
崖陡水急,易守难攻,并由绵延起伏的黄荆山作依托,成为扼守长江中游的战略要地。历史上在此出战事一百多次。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指
南京。六朝古都,是指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六个政权曾在南京建都;十朝都会,则是除了前述六个政权外,还有南唐、明初、太平天
国、民国时期把南京作为首都。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他是中唐时期杰出的诗人、进步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晚年曾任太子宾客,后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讽喻诗、竹枝词、
怀古诗是刘禹锡诗集中最有成就的作品,尤其是后两者在中国诗歌史上更有突出的地位。刘禹锡一向反对藩镇割据,渴望四海统一,《西塞山怀古》
就表达了诗人这种强烈的愿望。作者简介一读诗歌理解大意王濬率领高大的战船,顺江而下,讨伐东吴,金陵城中的王气黯然消失。千丈
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投降的旗子挂在石头城上。人生中有几回伤感往事,山形依然没有改变,枕靠在长江上。从今以后天下统一,旧日的堡垒在一
片芦荻草中显得凄凉萧瑟。[诗文解释]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怀古:
太康元年(280)晋武帝命王濬率领高大战船组成的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
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濬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棹,径造(直往)三山,直取金陵。
背景链接: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感今:唐宪宗时期,唐王朝取得了几次平定藩
镇割据战争的胜利,国家又出现了比较统一的局面。但这种景象只是昙花一现,821——822年河北三镇又恢复了割据局面。总的来看,诗人所
处的时代是一个朝廷昏暗、权贵荒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危机四伏的时代。长庆四年(八二四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
东下,途经西塞山,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写下这首动人心魄的诗篇。刘禹锡所处的中唐是藩镇割据的时代,其间虽然在唐宪宗时期出现过
短暂的统一,但至刘禹锡写作此诗时的唐穆宗长庆四年(824),河北三镇又恢复到了割据状态。金陵(今南京)虽是六朝古都,但都是割据一方
的政权。诗人在诗中将批判的锋芒指向地方割据势力,因此诗人的怀古其实是在慨今;四海为家,江山一统是诗人所极力赞扬的。同时,六
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也是对当朝统治者的忠告,有一箭双雕的效果。二读诗歌把握寓意课堂总结
怀古:点:王濬灭吴面:人世几回伤往事感今:兴亡的决定因素:人事而非地形
渴望四海统一反对藩镇割据三读诗歌评品赏析1、“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这一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①“下”和“
收”字用得好。②“下”渲染出一种浩浩荡荡、居高临下的进军气势,给人以势如破竹、摧枯拉朽之感;“黯然收”中一个“收”字,既
表明吴国军队望风披靡、兵败山倒的情态,又预示吴国走向失败的必然命运。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
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①从形象上看,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从色彩上看,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一
边是投降的白旗;从气氛上,晋军得胜趾高气扬,东吴兵败无限凄惨。②对比的手法。在对比中写出了战争双方
的强弱,更写出了胜利者那种摧枯拉朽、咄咄逼人,失败者黯然失色,仓皇逃窜的神态。2、“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一联将
晋吴之战的形势从哪些方面作了形象地描绘?什么手法?3、“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什么手法?感慨什么?对比、拟人。
江山依旧,人事全非。金陵政治风云几经变幻,六朝相继覆灭,而江流滔滔,山形依旧。这些政权的灭亡,大都有相似的原因。但是人们总不
接受历史的教训,循环往复地因袭着前人的失误而不自省。“几回”二字概括了六朝政权更迭的历史,不仅包括晋吴更替的历史感叹,亦包括古人伤
古人,今人伤古人,未来人伤今人的普通而深刻的意义。4、“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本句表现作者什么情感?这里有
赞颂,有庆幸但更深层次的是提醒,是警诫。安史之乱使唐朝岌岌可危;乱后,河北、山东藩镇割据局面愈演愈烈,时刻威胁着唐王朝的安全。眼前的升平景象不知道哪天会被烽火打乱;如今长满芦苇的故垒,不知道哪天又会变成战争的前沿。作者把对历史的追怀、对现实的忧虑,巧妙地融进一片秋色之中。
献花(0)
+1
(本文系老马和老马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