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心理学之能力
2021-11-17 | 阅:  转:  |  分享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

(1)能力是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前提。能力的高低会影响到知识掌握的深浅、难易和技能水平的高低.

(2)能力是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掌握系统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能力的增长和发挥.没有知识技能,能力就失去了发展的基础,“多学近乎智”,无知必无能.

(3)从一个人掌握知识技能的速度与质量上,可以看出其能力的大小。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

(1)能力与知识、技能具有不同的概括水平。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技能是对一系列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人在从事某种活动时表现出来的多种心理品质的概括。

(2)在一个人身上,知识和技能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它随着学习进程的不断增多而不断丰富;而能力的发展则有定的限度。

(3)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知识多了,能力并不一定就高。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能力的分类:

分类依据 类别 概念 典例 能力适应活动范围的大小 一般能力 在不同种类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能力,其中抽象概括能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 特殊能力 从事某种专门活动所需要的能力 音乐能力、绘画能力

从事活动时创造性程度的高低 模仿能力 通过观察别人的行动和活动,以相同方式做出反应的能力 观察学习 创造能力 按预设目标利用信息创造新颖独特的产品的能力 发明、创造 能力的功能不同 认知能力 人脑存储、加工、提取信息的能力

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 操作能力 人们操作四肢去完成各项活动的能力

劳动能力、实验操作能力

社交能力 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沟通能力、解决纠纷能力

还有一种分类:把能力分为认知能力和元认知能力









多元智力理论对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启示如下:

(1)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加德纳认为,每个学生的智力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智力强项和学习风格。因此,我们应对所有的学生都抱有热切的成长希望,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使教学真正成为愉快教学、成功教学,而不是把学生区分为三六九等。

(2)科学的智力观。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偏重于培养学生的言语智力和数理一逻辑智力,而忽视了对学生其他智力的开发和培养。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我们必须认识到学生智力的多样性、广泛性和差异性,把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3)因材施教的教学观。由于每个学生的智力都是多元的,其作用方式也是有差异的,因此,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的智力特点来进行教学,要善于针对不同智力特点的学生,尤其是要根据学生智力结构中的优势智力,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4)多样化人才观和成才观。传统的观点认为,只有读了大学的人才是人才,也只有通过上大学这条路才有可能成才。而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优势,只要这一优势智力得到了合理的发展,都有可能成为优秀人才,成才的道路也应该是多样化的。







影响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1、遗传与营养

遗传素质是智力发展的生物前提。遗传素质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和自然条件。加强孕期及婴儿期营养供给是智力开发不可忽略的因素之一。

2、早期经验

人的智力发展的速度是不均衡的。研究表明,早期阶段获得的经验越多,智力发展得就越迅速,不少人把学龄前称为智力发展的一个关键期。

3、教育与教学

智力不是天生的,教育和教学对智力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教育和教学不仅使儿童获得了前人的知识经验,而且也促进了儿童心理能力的发展。

4、社会实践

人的智力是人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逐渐发展起来的。社会实践不仅是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5、主观努力

环境和教育的决定作用,只能机械、被动地影响智力的发展,如果没有主现努力和个人的勤奋,要想获得事业的成功和智力的发展是根本不可能的。







学生能力的培养

注重对学生早期能力的培养学中加强知识与的学习教中要针

学生能力在教学中要学生的元能力和创造能力社会活动培养学生能力的基本途径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巧学妙记早期能力要注重;后期教育要加强:三教学,一实践;非智力因素要注意。













促进智力发展的教学措施

1.培育学生的认知品质

2.塑造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

3.促进学生三种知识的学习

学生

(2)帮助学生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

(3)教会学生习得与应用策略性知识

献花(0)
+1
(本文系11路人甲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