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剥脱性角质松解症
2021-11-19 | 阅:  转:  |  分享 
  
剥脱性角质松解症

剥脱性角质松解症(kerotolysisexfoliatiua)又称板层状出汗不良。是发生在掌跖的点、片状浅表性角质剥脱性皮肤病。好发于春夏或秋冬季节变换之时,常伴有出汗不良。目前认为其发生是一种遗传缺陷,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也与自主神经紊乱、发汗障碍有关。本病属于中医文献“鹅掌风”范畴。多由于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酿生湿热,湿热之邪,搏于肌肤所致;或素体阴虚,阴液不足,或脾气不足,气血生化乏源,阴虚血燥,皮肤失于濡养所致。

【诊断标准】

一、中医诊断(辩证)标准

1.诊断标准

1)皮疹初起为针头大小的白色斑点,以后逐渐扩大,似干瘪的水疱疱壁,中央自然破裂并形成薄纸样鳞屑,鳞屑下皮肤正常,无炎症现象,鳞屑点逐渐增多、扩大,互相融合,掌跖部出现片状鳞屑斑。

2)好发部位为掌跖部,也可见于指(趾)侧面。

3)一般无自觉症状,或偶有灼热感。

4)病程月2~3周,鳞屑自然脱落而痊愈,但常复发。一年可复发多次,常在春夏或秋冬季节变换之时发生。

2.辩证标准

1)脾经湿热双手掌或足跖潮湿多汗,春夏之交多发,自觉轻度灼热,有点状及片状脱屑,伴有心烦口渴,大便黏滞不爽,小便色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2)阴虚血燥双手掌及足跖干燥,出现点片状脱屑,秋冬之交多发,伴有咽干口燥,手足心烦热,大便干燥,舌红少苔,脉弦细。

二、西医诊断标准

1.发生部位:通常累积掌跖处,偶见手足背。

2.发病季节:多见于春秋季节。

3.皮损特点:初起针头大白点,角质层一层一层地剥脱,皮损逐渐扩大,相互融合,其下为正常皮肤。常伴有局部多汗。

【诊断流程】

具有典型皮损及体征即可确诊。

【治疗】

一、辩证论治

1.脾经湿热双手掌或足跖潮湿多汗,春夏之交多发,自觉轻度灼热,有点状及片状脱屑,伴有心烦口渴,大便黏滞不爽,小便色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脾除湿

方药:清脾除湿饮加减

苍白术各10g茯苓15g黄芩15g栀子10g茵陈15g泽泻10g淡竹叶10g枳壳10g六一散10g生甘草6g

2.阴虚血燥双手掌及足跖干燥,出现点片状脱屑,秋冬之交多发,伴有咽干口燥,手足心烦热,大便干燥,舌红少苔,脉弦细。

治法:滋阴清热,养血润燥

方药:养血润肤饮加减

生地30g天冬10g麦冬10g天花粉15g当归12g桃仁10g红花10g黄芪10g地肤子15g僵蚕10g白蒺藜15g炙甘草6g

二、中成药

1.二妙丸健脾清热除湿,适用于脾经湿热证。每服6g,每日2次。

2.皮肤病血毒丸清热除湿,适用于脾经湿热证。每服20粒,每日2次。

3.当归饮子加减养血润肤,适用于阴虚血燥证。每服6g,每日2次。

4.润肤丸养血润肤,适用于阴虚血燥证。每服40粒,每日2次。

三、其他疗法

1.针刺疗法

脾经湿热证取合谷、劳宫、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太溪穴。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分钟,每日1次。

阴虚血燥证取太冲、三阴交、曲池、内关。用补法,每次留针20分钟,每日1次。

2.耳针疗法取神门、交感、心、手穴。脾经湿热证加脾、胆穴;阴虚血燥证加肾、肝穴。埋豆或埋针,双耳交替,每3天换埋1次。

3.外治法

1)中药苍术30g、苦参30、白藓皮30g、枯矾10g,煎水待温后外洗,每次20分钟,每日2次。洗后外搽黄连膏,适用于脾经湿热证。

2)天麻膏或硅霜外涂,每日2次,适用于阴虚血燥证。

3)疯油膏外涂,每日2次,适用于阴虚血燥证。

四、西医治疗

1.皮质类固醇软膏或霜剂如皮康霜、复方康纳乐霜、曲按西龙尿素霜、艾洛松霜等外用。

2.局部可外用5~10%水杨酸软膏,0.1%维A酸软膏、2.5%~5%氟尿嘧啶软膏,10%鱼石脂软膏、5%硫磺软膏、10%尿素软膏。

静脉给药:可给予穿心莲针、复方甘草酸苷针或胸腺肽针、血栓通针或舒血宁针静点。

献花(0)
+1
(本文系响亮2013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