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药剂学 第五章 微粒分散体系
2021-11-22 | 阅:  转:  |  分享 
  
第五章微粒分散体系第一节概述一、基本概念1、分散体系(dispersesystems)是一种或几种物质高度分散在某种介质中形成的分散体
系2、分类:按分散相粒径(1)粒径<1nm,分子分散体系(2)粒径1~100nm,胶体分散体系(3)直径>100nm,粗分散体系二
、基本特点:分散性、多项性、聚结不稳定性三、应用与意义1、意义:(1)提高药物溶解度、溶解速度及难溶性药物生物利用度(2)提高药物
在分散介质中的分散性(3)微粒在体内分布具有一定选择性(4)微囊微球等能根据载体性质控制药物释放速度,延长药物在体内作用时间,减少
剂量,降低毒副作用(5)改善药物在体内外的稳定性第二节微粒分散体系的物理化学性质一、动力学性质(一)Brown运动:液体分子热运
动撞击微粒的结果,本质是质点的热运动(二)扩散与渗透压(三)沉降与沉降平衡1、沉降平衡(sedimentationequilib
rium):当沉降与扩散两个方向相反的作用力达到平衡时,体系中粒子以一定浓度分布保持的平衡二、光学性质1、包括:(1)光的吸收:由
微粒化学组成和结构所决定(2)光的反射:粒径大于波长(3)光的散射:粒径小于波长三、电学性质(一)电泳(electrophores
is):在电场作用下微粒进行的定向移动(二)双电层结构1、Helmholz平板双电层模型:固体表面电荷与溶液中带相反电荷的离子构成
平行的双层2、Gouy-Chapman扩散双电层模型:溶液中的反离子只有一部分紧密排列在固体粒子表面附近为紧密层,与紧密层相邻,随
着距离增加反离子浓度减少,扩散到溶液主体重的为扩散层3、Stern扩散双电层模型:粒子表面吸附的固定层和紧邻可以自由运动的扩散层第
三节微粒分散体系的物理稳定性基础知识一、絮凝与反絮凝1、絮凝(flocculation):在体系中加入一定量某种电解质,中和表面
微粒电荷,降低表面带电量、降低双电层厚度,使微粒间斥力下降,出现絮状振摇可分散聚集的现象2、反絮凝(deflocculation
):体系中加入一定量某种使微粒表面电位升高,静电排斥力增加,阻碍了微粒间碰撞聚集的现象二、DLVO理论(一)微粒间的吸引势能1、两
个永久偶见间的相互作用力2、永久偶极和诱导偶极间的相互作用力3、诱导偶极间的色散力(二)双电层排斥势能(三)微粒间的总相互作用势能
(四)临界聚沉浓度1、聚沉值特点(1)表面电势较高时,聚沉值与反离子价数六次方成反比(2)聚沉值与介质介电常数的三次方成正比(3)
当规定零势垒为临界聚沉条件时,聚沉值与微粒大小无关三、空间稳定理论(一)经验定律1、分子稳定剂特点:与微粒具有很强的亲和力,与溶剂
有良好的亲和性2、高分子浓度与分子量的影响:(1)分子量越大,稳定效果越好(2)浓度较低时,由于敏化作用,使微粒聚集下沉;浓度较高
时,稳定保护作用3、溶剂的影响:在不良溶剂中,高分子其稳定变差;在良溶剂中,稳定作用增强(二)理论基础1、空间稳定理论(1)体积限
制效应理论:吸附在微粒上面的高分子可能有多种构型(2)混合效应理论:微粒表面上的高分子吸附层可以相互穿透2、稳定性的判断:G=H-
S(1)H、S>0,焓变起作用,加热G减小,负值时会聚沉(2)H、S<0,熵起稳定,加热会趋于稳定(3)H>0,S<0,不受温度影
响四、空缺稳定理论1、临界聚沉浓度:随着高分子溶液浓度降低,自由能曲线下移,势垒降低到刚好使胶体发生聚沉时的浓度2、临界稳定浓度:
随着高分子溶液浓度升高,自由能曲线上升,势垒升到刚好使胶体稳定时的浓度3、影响因素(1)高分子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高分子既是良好的
聚沉剂,又是良好的稳定剂;在高浓度时起稳定作用,低浓度为聚沉作用;聚沉和稳定均值与相对分子量平方根成反比(2)微粒大小的影响:微粒
大在高浓度中为稳定作用,在低浓度中为聚沉作用(3)溶剂的影响五、聚结动力学:快聚结、慢聚结、架桥聚结
献花(0)
+1
(本文系新用户71810...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