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药剂学 第十六章-靶向制剂
2021-11-22 | 阅:  转:  |  分享 
  
第十六章靶向制剂重点考点:1.靶向制剂的分类与体内作用机制;常见靶向制剂的结构及类别。2.靶向制剂的优化;靶向制剂的评价。第一节概述
靶向制剂:靶向给药系统系指载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或全身血液循环而选择性的浓集定位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给药系统优点
:安全性、有效性、可靠性和患者顺应性一、靶向制剂的发展历程1、抗梅毒药606-魔弹德国PaulEhrlich非真正
意义上的靶向制剂2、单体克隆技术1975Kohler和Milstein靶向制剂进入抗体时代3、
医学领域研究热点20世纪80年代4、理想的靶向制剂:定位浓集、控制释药、载体无毒可生物降解5、目前状态:无法达到定位浓集二、靶
向制剂的分类根据在体内到达部位分1、到达特定的靶组织或靶器官2、到达特定的靶细胞3、到达细胞内特定部位按给药机制分:被动靶向
制剂、主动靶向制剂、物理化学靶向制剂(一)被动靶向制剂:系指将药物包裹或嵌入各种类型的微粒中,根据机体内的不同组织、器官、或细胞
对微粒具有不同滞留性而靶向富集的制剂(二)主动靶向制剂:用修饰药物的载体作为“导弹”将药物定向的运送到靶区浓集发挥药效(三)物理化
学靶向制剂:即通过设计特定的载体材料和结构,使其能够响应于某些物理或化学条件而释放药物第二节被动靶向递药原理机制:吞噬细胞可以将
一定大小的微粒作为异物而吞噬,通过正常的生理过程运送至肝、脾等器官,一些较大的微粒不能透过毛细血管而被截留在某些部位一、循环系统
的基本生理(一)体循环基本生理1、包括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2、血液循环是觉定药物分布的决定因素,有时淋巴转运也很重要3、
EPR效应:肿瘤组织淋巴回流功能不完全造成大分子类物质和微粒的滞留(二)细胞摄取1、内吞:吞噬作用、吞饮作用、受体介导的内吞作
用2、融合二、影响因素1、粒径:1)粒径>7微米:进入肺组织或肺泡2)粒径<7微米:富集在肝、脾中3)100~200nm:
富集在肝Kup细胞中,200~400nm的会迅速被肝脏清除4)50~100nm:进入肝实质细胞,<50nm2、微粒表面性质
三、隐形化原理:采用表面修饰的方法增加微粒的亲水性,进入空间位阻,防止被调理素调理,而达到隐形的效果第三节主动靶向制剂机制:修饰
药物的载体一、抗体介导的主动靶向制剂1、免疫脂质体:通过将载药脂质体与单克隆抗体或基因抗体共价结合构成的,借助抗体与靶细胞表面
抗原在分子水平上的识别能力来特异性地杀伤靶细胞,达到治疗目的2、免疫纳米球:将单克隆抗体与纳米球结合,通过静脉注射实现主动靶向
3、免疫微球:是指用聚合物将抗原或抗体吸附或交联吸附的微球4、免疫复合物:将抗体直接或间接与药物连接构成二、受介导的主动靶
向制剂原理:利用某些组织或器官上特定的受体可与其特异性配体或抗体发生专一性结合的特点,将药物或药物载体与配体或抗体结合,从而将药
物导向特定的靶组织第四节物理化学靶向制剂一、磁性靶向制剂机制:将磁性物质包裹于载药微粒中,在体外磁场作用下使载药微粒在体内定向移
动、定位浓集,从而富集于病变部位发挥疗效1、磁性微球:一步法制备,在成球前加入磁性物质,成球时将磁性物质包裹;或先制成球,再将微
球磁化2、磁性纳米粒:将磁性物质包裹于纳米粒二、栓塞靶向制剂三、热敏靶向制剂四、pH靶向制剂1、pH敏感脂质体2、pH
敏感型结肠定位给药系统第五节靶向制剂的评价一、体内分布流程:1、以小鼠或瘤裸鼠为受试对象,按预定的给药途径将靶向制剂给药后于
不同时间点处死2、取血并剖取脏器组织,匀浆,提取血液或组织中匀浆的药物,测定其含3、绘制不同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时间曲线,进行
动力学处理,以同剂量非靶向制剂作对照,评价靶向制剂在动物体内的分布二、评价指标1、相对摄取率2、靶向效率3、峰浓度比第六节活体成像技术分为:可见光成像、核素成像、磁共振成像、超声成像、CT成像
献花(0)
+1
(本文系新用户71810...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