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开心国学院联班成联知识第八讲:多句成联要点
2021-11-22 | 阅:  转:  |  分享 
  
开心驿站联班成联知识第八讲:多句成联方法



主讲:云诗雷情



大家好,我们今天学习多分句成联,也就是长联。



长联的特点

一、容量大:

可以包含比一般对联更丰富的内容。对联越长,一般地说内容就越丰富。有人说有的长联简直就像一篇赋,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二、较多地使用排句:

单大观楼长联,用排句的地方就有两处(上下联各一处)共八句。这就是:“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屈原湘妃祠,联中的“焉知他是雾锁吴樯,焉知他是雪消蜀舵,焉知他是益州雀舫,是彭蠡鱼艭”也属这一类。

排句便于铺陈,用得好不仅富于节奏感,而且腾挪迭宕,颇有气势。若用得过多过滥,也会显得单调。长联在使用排句时,不是杂乱无章的。昆明大观楼长联之“东骧”、“西翥”、“北走”、“南翔”,是按方位排句;“汉习”、“唐标”、“宋挥”、“元跨”是按朝代先后排句。仅此一联,排句就有两种方式,足以启发我们在研究和创作时,作进一步的归纳与思考。、

三、常用自对:

自对就是当句对,本书“彼此对仗”一节有详述,可参阅。自对多用于长联之中,构成了长联的一大特色。

自对这种形式在诗里就有,对联将它更加地发扬光大了。尤其是现在,很多人为了表达方便,经常不自觉地就在联中用到自对的形式。确实,自对解决了对联必须要求对仗的形式问题,起到一种即使在上下联相同位置不对仗也能达到一种形式美感的作用。但是,我们多读一读古人对联中自对的内容,就可以发现,自对不仅仅是一种安排对仗的折衷形式,它对于联意的表达也有独特的作用。





看兰州甘肃举院长联:

二百年草昧破天荒。继滇黔而踵湘鄂,迢迢绝域。问谁把秋色平分?看雄关四扇,雉堞千寻,燕厦两行,龙门数仞。外勿弃九边桢干,内勿弃八郡梗楠。画栋与雕梁,齐焜耀于铁马金戈以后。抚今追昔,饮水思源,莫辜负我名相怜才,如许经营,几番结撰;

一万里文明培地脉。历井鬼而指斗牛,翼翼神州,知自古夏声必大。想积石南横,崆峒东矗,流沙北走,瀚海西来。淘不尽耳畔黄河,削不尽眼前兰岭。群山兼众壑,都奔赴于风檐寸晷之中。迭嶂层峦,惊涛骇浪,无非为尔诸生下笔,展开气象,推助波澜。



在这副长联中,上下两联各有七处地方自对。上联自对的地方是:“继滇黔而踵湘鄂”,“继滇黔”与“踵湘鄂”都是联合结构作宾语。“雄关四扇,雉堞千寻,燕厦两行,龙门数仞。”这四句都是主谓结构,主语是个名词,谓语是个数量词。“外勿弃九边桢干,内勿弃八郡梗楠。”这两句都是主谓结构,主语部分是一个方位词;谓语部分主要是个动宾结构。“画栋”与“雕梁”,两词都是偏正结构,“偏”的部分是动词作定语。“抚今追昔”,“饮水思源”。这两句都是联合结构,而联合的两项又都是动宾结构。但“今”与“昔”为时间名词自对,“水”与“源”为普通名词自对。“如许经营,几番结撰。”这两句都是偏正结构。下联的自对,所在位置与上联相同,但结构不一样:“列井鬼而指斗牛”,结构与“继滇黔而踵湘鄂”同。但“滇黔”与“湘鄂”是地域名词自对,“井鬼”与“斗牛”则为星宿名词自对。“积石南横,崆峒东矗,流沙北走,瀚海西来。”这四句也是主谓结构,但谓语是个偏正结构。“淘不尽耳畔黄河,削不尽眼前兰岭。”这两句都是动宾结构。动词部分是一个后补结构,宾语部分是一个偏正结构。“群山”与“万壑”,两词都是偏正结构,“偏”的部分是数词作定语。“迭嶂层峦”,“惊涛骇浪”。这两句也是联合结构,联合的两项都是偏正结构,但“迭嶂层峦”乃数词性形容词修辞表山的名词,“惊涛骇浪”却为动词性形容词修饰表水的名词。“展开气象,推助波澜。”这两句都是动宾结构。在这副不到两百字的长联中,至少有十四处地方自对,这个特点就够显著了。、

长联在自对中,不时使用隔句对(即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成都望江楼长联之“花蕊飘零,早埋了春闺宝镜;枇杷寂寞,空留着绿野香坟”、青城山天师洞道观长联之“夜朝群岳,圣灯先列宿柴天;泉喷六时,灵液疑真君唾地”等,皆属此类。有一点应当注意:像昆明大观楼长联之“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萍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因“蟹屿”与“螺洲”、“风鬟”与“雾鬓”、“萍天”与“苇地”、“翠羽”与“丹霞”,句中已经自对,就不能再视为隔句对。

长联中用自对,既可以使上下联某些地方求对的困难得以避免,也可以使对仗灵活多样,可以化对仗为对偶。因此,其意义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



如:

题关羽

文/云诗

携数骑,赴鸿门,真乃义胆裹苍天,豪气掀层浪,哪怕森森杯影,冽冽铃声,亦促成止战为高,结盟为上;

拒姻缘,亡政治,只道江东皆鼠犬,关家尽虎狼,就是满满意淫,深深自信,才落得麦城遗恨,西蜀遗叹。



这个八分句,每两个分句都自对,其中三四分句,七八分句,是对偶。



自挽

云诗



许是无能,或为无欲,就此即平又淡,无绩

予家,无功予国;



死犹不惧,生亦不愁,任之月短年长,不亏

于己,不欠于人。



这个五分句,一二分句自对,三分句联内自对,四五分句自对,其中,一二分句是对偶,四五分句也是对偶。

这样,平仄,对仗,重字等难题都轻松解决。



对联中的自对有这样几种表达作用。

一、并列。

毋庸置疑,就是作为自对的句子形成一种列比结构。就仿佛我们写文章中的排比修辞一样,用来罗列事实、描写景物、铺排议论等。作用就是增加表达的饱满性、说服性、完整性。比较极端的例子,用时候会用超过三句以上的排比自对,增加这种“罗列”的震撼效果。



挽梅霖生曾国藩



万缘今已矣,新诗数卷、浊酒一壶,畴昔绝妙景光,只赢得青枫落月;



孤愤竟何如,百世贻谋、千秋盛业,平生未了心事,都付于流水东风。







题全椒城隍庙戏台薛时雨



休怪他快意登场,也须宿世根基,才能够屠狗封侯,烂羊作尉;



姑借尔寓言醒俗,一任当前煊赫,总不过草头富贵,花面逢迎。







题秦淮杨氏停艇听笛水阁薛时雨



六朝金粉,十里笙歌,裙屐昔年游,最难忘北海豪情、西园雅集;



九曲清波,一帘风月,楼台依旧好,且消受东山丝竹,南部烟花。







题镇江焦山枕江阁彭玉麟



天堑演楼船,忆瓜洲星火,京口烽烟,曾向丛林听鼓角;



海门资锁钥,幸鲽伏鹣驯,蛟潜蚪隐,如携樽酒对江山。







上述联作中标注下划线的部分内容都是“排比”自对,而下面这副联中的“排比”句子超过了三句以上,一起看下。







题合肥刘氏宗祠薛时雨



自受封得氏以来,唐社分支、夏廷疏爵、周家食采、汉室称藩,世禄相承,华胄遥遥光史乘;



有文德武功可溯,阁中藜焰、帐外笳声、堂上蒲鞭、军中旗帜,宗风递衍,同枝密密盛淮肥。







这种“排比”形式的自对是最常见的一种。我们写联中用到自对,大部分都是这种用法,大家可以多注意。







二、递进、转折、对比







另外有一些自对的句子之间,不是并列形式,而是有递进或者转折、对比的内涵关系,也是为了内容表达的需要。







题南京莫愁湖胜棋楼黄体芳



人言为信,我始欲愁,仔细思量,风吹皱一池春水;



胜固欣然,败亦可喜,如何结局,浪淘尽千古英雄。







此联上联的自对内容就是递进关系,因为大家说的话我信了,所以我才开始有些愁绪。而下联的自对内容表达的是一种转折关系,胜利虽然令人高兴,但是失败了也不一定是坏事。







集唐诗题浙江杭州适园俞樾



似入万重山,不离三亩地;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此联是集句,不仅自对,上下联也很对仗。上联两句话是对比,看着以为进入了万重山,其实没有离开这半亩地,用以表达园子建构的精巧。下联两句话是递进关系,如果想看得更远,那就得上到更高。







贺张少渠五十寿俞樾



不福星,真福星,即此一言,可为君寿;



已五十,又五十,请至百岁,再征吾文。







此联上面的自对是一种转折的表达,下联自对是递进关系。







题孙俞陛云中进士俞樾



念老夫毕世辛勤,藏书万卷,读书千卷,著书百卷;



看吾孙连番侥幸,县试第一,乡试第二,会试第三。







此联上下联自对都是递进的关系,一样比一样难以做到。







自挽俞樾



生无补乎时,死无关乎数,辛辛苦苦,著二百五十余卷书,流播四方,是亦足矣;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浩浩荡荡,数半生三十多年事,放怀一笑,吾其归乎。







此联上下联的自对都是对比,通过对比来表达作者的观点。







挽杨君谋宋教仁



招二三同志登场,真而假,假而真,吴会新翻血手印;



为百万灾黎请命,死者生,生者死,皖江长作浪淘声。







此联的自对是一种重复回环表达,用于加深作者观点表达的力度。



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

更蘋天苇地,点缀此翠羽丹霞。



这里不仅用了领字,句内词组自对,整句一三,二四,形成扇面对,这样是的联句式多样花,不呆板。



通过上述例子的分析,我们可以较好地理解为什么要用自对、如何使用自对和怎样使自对发挥最大的作用等方面的问题。对联要求语言凝练、表达饱满生动、不能有赘语。因此千万不要为了图省事将一些内容罗列,用自对的形式表现出来,以为这就是万事大吉。自对也要用到恰如其分才能最大程度实现它们的作用。



四、喜欢用典:

应当说在联中适当用典,可以增加对联的深度和色彩。若用典过多,变得晦涩难懂,就有副作用了。可是有些长联作者,似乎都没有考虑到这一点。他们在联中一个接一个地堆砌典故,有的用得很冷僻,有的甚至拐着弯子用,以致有时查到了典故,还难以明白作者的用意。这样的长联在今天就不可能有多少读者。由此看来,长联的喜欢用典,是一大特点,处理得不好的活,也会成为一大缺点。

五、注重贯气:

蔡东藩《联对作法》云:“凡句与句相迭,句分而意相连属,或二句或三句乃尽者,谓之节。”又云:“长联必有节奏。即如以四句为一联,亦多分两节。起二句为一节,末二句为一节;或起三句为一节,末句总束为一节。”

从“句分而意相连属”一语看,所谓节,就是一层意思。长联因其长,联往往含有两层乃至多层意思。因而也就往往出现两节乃至多节来。但每副长联都有一个主旨,融注于上下联中。

这样,不仅上下联之间,而且各层意思之间,都不是孤立的而是连贯的了。不懂得这一点,就易流于拼凑。而要不流于拼凑,就要注意体现因长联主旨的融汇而产生并贯穿于节与节之间的逻辑联系,使全联浑然一体。

这个功夫就是所谓贯气。长联若不贯气,必然破碎支离,越长越令人生厌。《清稗类钞》在介绍西湖彭刚直祠长联时说:“长联最难作,盖不难于长而难于一气贯注也。”这确是经验之谈,也说明贯气在长联写作中的重要性,必须倾心尽力去做好它。

但是,长联要气贯得好,里面还有一个“势”的问题。有些长联,意思也连贯,但读起来就是平淡无奇,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气而无势。大凡有气无势的长联,节与节之间都只有静止乃至机械的衔接,没有活力。有些长联,读之如高屋建瓴,飞流直下,即使婉转曲折,也能欢然畅通。这是有气又有势者。



长联只有做到有气又有势,才能像吕云彪在《楹联作法》中说的“如长江之水,自西而东一泻千里,涌往无阻”,也才能达到林昌彝所说“如悬绳千尺崖,坠而不断;又如骑五花快马,奔山绝涧,一勒便转”(林庆铨《楹联述录》)的上乘境界。

为此,除了文字表达的技巧上必须着力而外,长联在酝酿时,就要把起点放高,不仅应于气盛时作之,而且开首的句子,最好就要能给上下联开出一条顺畅的运行之路。这需要作者有比较开阔的艺术构思和比较坚实的底蕴力量。如果没有这种构思和力量,那就还是先写短联为好。

六、多用领字:

所谓领字,指用于联中一些句子的开头,单独停顿,起承启、统领等作用的词语。古人没有语法学上的“词”的概念,所以以“字”称之。领字的平仄,要求比较松宽。

可以不记平仄。所以不要去考虑平仄。

只用一个字的领字叫一字领,用两个字的领字叫二字领,用三个字的领字叫三字领。

领字长短联都用,但以长联使用最为常见。以昆明大观楼长联为倒,上联一字领有“喜”、“看”、“趁”、“更”;二字领有“何妨”;三字领有“梳裹就”、“点缀些”、“莫辜负”。下联一字领有“叹”、“想”,“尽(儘)”、“便”;二字领有“费尽”;三字领有“卷不及”、“都付与”、“只赢得”。

再以兰州甘肃举院长联为例,上联一字领有“继”、“问”、“看”、“齐”;二字领没有;三字领有“莫辜负”。下联一字领有“历”、“知”、“想”、“都”;二字领有“无非”;三字领没有。

一般说来,上联某个位置用了几个字作领字,下联相应的位置上也要用多少个字作领字,结构才对称。昆明大观楼长联就是如此。

领字的承启作用,表现是多方面的。或者表示连贯,或者表示递进,或者表示转折,只看语意上的需要。大观楼长联中,上联一个“看”字,就把人们的视线由滇池转向四周;下联一个“想”字,又把人们引入了历史的回顾。除此而外,这两个字还分别表示统领。“看”字统领了东、南、西、北四方,“想”字统领了汉、唐、宋、元四代。“更”字把对滇池美景的描述推进了一层,而“便”字对封建王朝衰败的描述也有深化的作用。



除了承启、统领之类的作用而外,领字也可以增强联语的节奏感。如“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这几句,由于领字的多少不等,时而二字领,时而一字领,时而又三字领,使联语的节奏呈现出轻重缓急,读起来抑扬有致,流畅自然。

领字还使对联的句式变得多样化。就以上例来说,若去掉领字,就只剩下“高人韵士”、“选胜登临”、“蟹屿螺洲”、“风鬟雾鬓”,全是一些四字句,不仅不连贯,而且非常单调。而领字一加,句子的字数变为四、六、五、七,一种变化和错综的美就产生了。

领字有只领一句(或者一个词组)的,如“趁蟹屿螺洲”;有领两句(或者两个词组)的,如武昌黄鹤楼联之“直吞八百里洞庭,九百里云梦”;有领三句(或者三个词组)的,如某地孟子庙联之“能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

有领四句(或四个词组)的,如“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有领多句(或者多个词组的)的,如南京妙相庵联之“犹剩得半折磬,一卷经,五更钟,六月凉风,三冬积雪”。其中又以领一句(或者一个词组,最低四个字)、两句(或者两个词组)和四句(或者四个词组)者最为常见。



如下面一联:

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茫茫眼界拓开。看东枕衡湘,西襟滇诏,南屏粤峤,北带巴夔,迢递关河。喜雄跨两游,支持那中原半壁,却好把猪拱箐扫,乌撒碉隳,鸡讲营编,龙番险扼。劳劳缔造,装构成笙歌闾里,锦绣山川,漫云竹壤偏荒,难与神州争胜概。



数千仞高凌牛渡,永镇边隅。问谁双柱重镌,滚滚惊涛挽住。忆秦通焚道,汉置牂牁,唐靖且兰,宋封罗甸,凄迷风雨。叹名流几辈,销磨了旧迹千秋,到不如月唤狮岗,霞餐象岭,丸披风峪,雾袭螺峰。款款登临,领略这金碧亭台,画图烟景,恍觉蓬洲咫尺,频呼仙侣话游踪。

——刘蕴良《贵阳市甲秀楼长联》



多句联,对各分句脚平仄有要求。所谓句脚,就是句子最后一个字。

什么样的要求呢?

句脚的平仄,一般也要遵守马蹄韵,这个在六要素时讲过,估计都忘了,我们再复习一下。

上下联要求,字句对等,就是上下联,字数相同,分句句数也要相同,每个分句中字数也要相同。

再就是,联中每分句内节奏点平仄要交替,

分句之间平仄可以相反,可以不相反,

如: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一二分句平仄可以不相对相反。

就是分句自对句,也可以平仄不相反,

(如:送夕日,迎素月,风雨之际,枕簟生凉。



当然自对时尽量相反

(如,山光照槛,塔影粘云,永日足清娱,绕膝觞称金谷酒;

)。



各个分句句脚平仄,要按马蹄韵,两两交替,

即为: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下联平仄节奏点要跟上联相反,下联各个分句句脚平仄要跟上联相反。

上联最后一个分句仄收,下联最后一个分句平收。

期间,句内平仄,或者各个分句

按联句分句多少来讲句脚平仄,句脚平仄,可以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三分句肯定不能全三仄,或者全三平,



四分句以上句脚:

上联各个分句句脚最后不得出现三仄。

如:

……平,……仄,……仄,……仄;



下联各个分句句脚最后不得出现三平。



……仄,……平,……平,……平。



四分以以上,句脚尽量避免孤平。

如:

……仄,……平,……仄,……仄,



……仄,……仄,……仄,……平,……仄,





……仄,……仄,……仄,……平。



等等,这样的句脚孤平了。尽量避免,为了意实在没法,就孤平。



句脚平仄要求如下。



如:

单句,

上联句脚:……仄,

下联句脚:……平



二分句,

上联分句脚:……平,……仄

下联句分句脚:……仄,……平

(二分句一般以这个为好)



出句分句脚:……仄,……仄

对句份分句脚:……平,……平



三分句

上联分句脚:……平,……平,……仄

下联分句脚:……仄,……仄,……平

(这个是马蹄韵正格)



上联句脚:……仄,……平,……仄

下联句脚:……平,……仄,……平



上联分句脚:……平,……仄,……仄

下联分句脚:……仄,……平,……平



四分句

上联分句脚:……平,……平,……仄,……仄

下联分句脚:……仄,……仄,……平,……平

(这个是马蹄韵正格)



上联分句脚:……仄,……平,……平,……仄

下联分句脚:……平,……仄,……仄,……平



上联分句脚:……平,……平,……平,……仄

下联分句脚:……仄,……仄,……仄,……平



上联分句脚:……仄,……平,……仄,……仄

下联分句脚:……平,……仄,……平,……平



五分句,

上联分句脚:……仄,……仄,……平,……平,……仄

下联分句脚:……平,……平,……仄,……仄,……平

(这个是马蹄韵正格)



上联分句脚:……平,……平,……平,……仄,……仄

下联分句脚:……仄,……仄,……仄,……平,……平



上联分句脚:……仄,……平,……平,……仄,……仄

下联分句脚:……平,……仄,……仄,……平,……平





上联分句脚:……平,……仄,……平,……平,……仄

下联分句脚:……仄,……平,……

仄,……仄,……平



上联分句脚:……平,……仄,……仄,……平,……仄

下联分句脚:……仄,……平,……平,……仄,……平

等等



六分句联,七分句联……

不论多少分句,各个分句句联,都按照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不出现尾三仄,尾三平就可以。











大家看看,再长的联,再多的分句,都是如此。

今天就讲到这里,大家多看讲义,领悟讲义,。下讲实战多句成联。



作业



开心国学院联班成联知识第八讲作业



学号网名【】



一,54×句式,前面两空填四言【你看到的景色】,必须对仗,且工对,后一句,对前两句总述(字数不限)。

平仄复合马蹄韵。句脚,仄平仄,或者平仄仄,或者平平仄。



望【】,【】,【】



二,×54句式,第一句填空字数不限,内容可以总说,也可以是一种状态。“听”后面两空填四言【你听到的景色】,必须自对,且工对。

平仄复合马蹄韵。句脚,仄平仄,或者平仄仄,或者平平仄。



【】,听【】,【】





















献花(0)
+1
(本文系云诗雷情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