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1.《沁园春·长沙》课件31张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021-11-25 | 阅:  转:  |  分享 
  
沁园春·长沙教学目标1.掌握词的有关知识,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现出的变革社会的雄心壮志。2.反复吟读,体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词中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3.感悟作者博大的情怀和以天下为已任的历史责任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搜集毛泽
东诗词,体味其风格,然后说说你眼中的毛泽东形象。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菩萨蛮·大柏地》东
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清平乐·会昌》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清平乐·六盘山》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江山
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沁园春·雪》长沙正字音沁()园春橘()子洲百舸()怅寥廓
()峥()嵘()挥斥方遒()浪遏()飞舟qìngějúliáokuòzhēngróng
qiúè词词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也称曲子、曲子词、乐府,或长短句。依据字数来划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
)、长调(91字以上)。按段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沁园春·长沙》属长调、双调“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文题,因为
写诗之时诗人在长沙,所写之景是长沙,所怀之人、所写之事也在长沙。以词人的活动(动作)为主体,请找出表现全词线索的动词。看上阕:立
、看、怅、问眼前景一字领起忆下阕:携、忆、记忆往事你认为本词是什么样的艺术风格?从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来?从上阕中寒江、霜天、万
山、飞鹰、游鱼这些景物上可以看出具有豪放风格。诗词中的景物就是诗词的意象,它是情感化了的物象。寒江、霜天、万山、飞鹰、游鱼这些意
象,即使已到寒秋,依然红绿相间,动静相宜,生机勃勃。可看出诗人对自然,对社会的乐观态度及壮志豪情。何为意象?意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
观物象融合,形成意象作者的思想感情意境象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作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作品中的客观物象《沁园春·长沙
》意象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雄鹰游鱼意境生机勃勃壮阔绚丽乐观热烈奋发向上暗喻和赞美了当时工农运动蓬勃兴起的
革命感情景中寓情本词的语言形象,富有表现力。动词:染,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树色之浓;争,写出行之奋;击,写出飞之矫健;翔,写出游之
轻快形容词:红,树色特点;碧,江水之色副词:遍、尽,枫色之广;漫,江水之溢;透,江水之清数量词:万,山峰之多;层,枫林
之密;百,船只之多小结:对于古诗词的鉴赏,捕捉关键词是很重要的方法。其技艺往往表现在用词上,而用词的技巧往往体现在动词、形容词、
副词上。作者是怎样描写景物的?静态远眺:近观:仰视:俯瞰:总写: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
天竞自由动静动态生机勃勃、多姿多彩描绘了一幅()的湘江秋景图万物霜天竞自由思考: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与古人笔
下“秋景”有何不同?古人“多悲秋、怨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相见欢》)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夜书所见》)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八声甘州》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雨霖铃》)反映出根据地红红火火,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热烈地赞美根据地人民明朗欢快的生活和
蓬勃高涨的热情。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天高
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清平乐·六盘山》)秋风度河上,大野入苍穹。佳令随人至,明月傍云生。(《五律·
喜闻捷报》)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浪淘沙·北戴河》)充分表达了红军在摆脱了敌人的围
追堵截之后,那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欢畅心情。先提及秋风,“度”显得从容不迫,秋风从河上从容而至。“萧瑟秋风”没有半点悲凉
凄怆的味道,而只有豪迈与激越,因为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改天换地、中国大地日新月异、蒸蒸日上。毛泽东对待秋天、秋景、秋色、秋风
的态度始终如一,都摆脱了悲凉之意,要么不同于古人的悲秋,要么都高于古人的颂秋,体现了毛泽东的博大胸襟、伟岸人格、斗争意志和乐观精神
。这与他的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是离不开的。他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有博大的胸襟,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
,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孱弱文人。作者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想到了什么?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农民运动风起
云涌,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起义。同时,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由眼前景转入抒怀怅
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革命领导权显示出作者的以天下为己任雄心壮志和博大胸怀上片:作者记游、写景,面对生机盎然的秋景产生了慷
慨激昂的情感,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过渡作用,由写景转入抒情下
片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年龄气质精神状态战斗行动蔑视权贵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
土当年万户侯1910年秋天,17岁的毛泽东离开家乡韶山,走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这是他人生历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怀着激动心情,临行前
他写下这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帐簿里,以作告别。七绝·改诗赠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从1913年到1918年,是毛泽东学生生涯中时间最长、最稳定的一个阶段。在长沙第一师范,他结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友人,如蔡和森、
何叔衡、罗学赞、陈昌等。他们经常在一起谈论时政,互相激励。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纵论天下大势,讨论社会和人生问题。他们还一起办杂志,写
文章。青年毛泽东这七句诗形象地概括了早年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表现了毛泽东及战友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
界的战斗精神。思考:最后三句采用什么表现手法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象征夸张想象搏
击风浪,不畏艰险含蓄巧妙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形象地表现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下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词人和战友们
多次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精神和豪情壮志,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概括主旨这首词的上片记今游、独游,以写景为主,借景抒情;下片则忆昔游、群游,以叙事为主,融情入境。作者一扫古代文人笔下秋天清冷、惨淡的景象和悲秋的主题,选择壮美的静物,描绘壮丽的图景,这种大境界正表现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和崇高理想,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浪遏飞舟”的气魄正表现出革命家的英雄气概。
献花(0)
+1
(本文系栀子花开啦9...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