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 红烛 优质课件-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
2021-11-25 | 阅:  转:  |  分享 
  
部编教材备课·必修上红烛闻一多学习任务安排预习任务:知人论世任务一:吟咏诗韵,情满红烛任务二:赏析诗蕴,意满红烛任务三:体会精神,
红烛之魂任务四:仿真高考,综合研读预习任务任务1:根据学习材料,了解诗人闻一多及其文学主张任务2:根据学习材料,了解《红烛》诗集
及《红烛》一诗创作背景材料一: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改名多,字友三,又改名一多。1899年11月24生
于湖北浠水。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五四运动后
开始发表新诗。曾留学美国。先后在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15日发表了著名的《最后的一次
演讲》,当日下午,即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材料二: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体诗。代表作《红烛》、《死水》具有沉郁奇丽的艺术风
格,整齐、和谐的艺术表现,影响颇大。他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论文《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美(音节),绘画美(
辞藻),并且还有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三美"主张)“三美”"三美"主张是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音乐
美: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美指的是词藻的运用,要体现出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方面的印象(即富有形象感、色彩感和画面感)绘画美:建筑美:指诗
的对称和句的整齐补充:新月派徐志摩:《再别康桥》《沙扬娜拉》《雪花的快乐》《偶然》《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1926年围绕
北京《晨报》的《诗镌》,集合了一批立志要为新诗创格律的诗人,其中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人,他们随后还创办
了《新月》和《诗刊》,“新月派”由此得名艺术主张:诗应当有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要“理性节制情感”,带着“镣铐”来“跳
舞”闻一多:《红烛》《死水》《红烛》诗集创作背景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爱国诗篇。《红烛》是
中国现代著名诗集,闻一多的第一部诗作。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1923年9月7日出版。初版本收六十二首。人民文学出版
社1981年版收一百零三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或抒发诗人的爱国之情,或批判封建统治下的黑暗,或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或描绘自然的美
景。构思精巧,想象奇新,语言形象生动。该诗集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炼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
的独特个性。《红烛》一诗写作背景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诗集《红烛》的序诗。这首诗写于1923年,作者创作这首诗时,正值五四运
动落潮、黑暗势力笼罩全国的时候,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民族灾难重压下,觉醒了的爱国青年经历了探索、奋斗、挫折、再斗争的过程。他们开始觉
醒,可又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与方法,他们苦闷、彷徨。但是,他们心中燃起的烈火却从未熄灭过。诗人身在远离祖国的大洋彼岸,这个被五四
运动的洪流冲激过的,从世家望族、书香门第里挣脱的书生,与当时千千万万的青年知识分子一样,面临着历史的抉择,思考着人生的价值。中华儿
女的一颗赤子之心跳荡在他的胸腔,迸发出炽烈的爱国热情。任务一:吟咏诗韵,情满红烛有感情地朗读《红烛》,梳理诗歌的行文脉络;注意
体会诗人借助与“红烛”对话表达出的青春的困惑与希望,对理想的坚毅追求;朗读时关注感叹词的回环使用和诗句长短错落形成的节奏美。“红
烛”本为古典意象,诗人却赋予它新的含义,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诗中“红烛”的象征意义。梳理出诗歌情感的变化过程。提示:1、朗读时注意
按照“学生初读—示范朗读—学生朗读”的步骤进行;注意朗读本诗的方法和注意点。2、有情感地朗读诗歌,小组成员相互鼓励、品评,推举
一名成员参与朗读分享活动,并说说对诗歌情感变化的理解。3、结合诗歌和“学习提示”,梳理诗歌的行文脉络和情感线索。红烛闻一多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
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红烛啊!匠人造了
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
“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
们的监狱!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红烛啊!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行文脉络赞颂慰烛之色(“红”)烛之光烛之魂烛之灰烛之责烛之泪
蜡炬成灰泪始干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惑勉思任务二:赏析诗蕴,意满红烛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语言之美是赏析诗歌的重要角度。赏析诗歌的语言主
要包括遣词造句、理解含义、技巧手法等方面。阅读《红烛》,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并在课堂上分享交流。
1、“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中“侵”字用得很好,请简要说明。2、简要谈谈对“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句诗的理解。3、诗中第2、3节,
先说红烛“一误再误”,后又写“不误不误”,这两者是否矛盾?说明理由。4、诗歌开头的“红烛啊,这样红的烛”对全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
明。5、全诗九节,每一节都以“红烛啊”开头,这是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一共问了几次
?有何意义?请具体分析。提示:1、认真阅读诗歌,独立或者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若小组合作,需要形成小组统一意见,做好笔记。2
、课堂展示,交流分享,对于同一个问题,同学之间相互补充完善。第1题:“侵”有侵略、入侵之意,运用了拟人手法。“侵”字性质明确,
红烛创造光明,残风却容不得这片光明,残反是一种邪恶的势力,它的行径完全是邪恶的行径。其二,“侵”字的适用范围大,因而给人以丰富的想
象,风有大有小,而烛火在或大或小的风中也程度不同地摇曳晃动。用“着急”更能表现出红烛一心为人世间创造光明、以无私奉献为天职的灵魂。
第2题:诗人此处引用曾国藩的名言,是在劝勉红烛,也是在劝勉自己:不要在乎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只管付出、奉献即可;只要创造光明
,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同时该句承接上文“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而来,意在强调哪怕因果关系不公平、不合理,但仍
做不屈的奉献。用词结尾,重申红烛精神,使情感归于理性沉静。第3题:不矛盾。上一节说“一误再误”,错怪红烛的语气很强烈,又
包含着自作聪明的意味;下一节说“不误,不误!”用了反复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现了思考觉悟的过程,更强烈地表
现了认识的根本转变,包含着对先前自作聪明的惭愧,由顿悟而对红烛产生了深为敬仰的感情。诗人彻悟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
,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第4题:
这一句是全诗抒情的中心和总纲。一开头,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值赞叹荧荧的红烛。“红”是赤诚的多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
的化身。在这样的红烛面前,他提出了自我要求:“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的心应该也这样的红,否则就不配做诗人。
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那颗心,真是一颗赤子之心,是那么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一
个“吐”字逼真地描绘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第5题:这是反复呼告的修辞方法。局部复沓吟咏,形成诗节的排比,便
于倾诉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成为诗人抒情的依托。第6题:一共问了三次。第一问: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
颜色?第二问: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第三问: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这三问形成抒情的三个层次,使感情的抒发层层推进。
有的问而不答,有的一问两答,有的一问一答,在问问答答中,酣畅淋漓地抒情言志,诗人向读者完全敞开了心扉,把一颗心交给了读者,让我们在
他那热情磅礴、精神焕发的诗句中,为他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为他那种献身祖国一切在所不惜的精神而怦然心动。任务三:体会精神,红
烛之魂再次朗读,回归初心,体会诗人寄寓在诗中的“红烛”精神,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站在时代的前列,肩负起应有的责任,继承先辈
们的青春精神,为国为家,为人为民。探讨:结合时代和自己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红烛”精神的理解。说说“红烛”精神对我们青年一代的启示
。“红烛”精神的内涵献身祖国,无私奉献的赤子之心。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自我牺牲。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
残的痛苦。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闻耕耘”为宗旨,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任务四:仿真高考,综合研读一、阅读课文《红烛》,完成1-
3题。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一落笔便超越了古典诗词,他把“红烛”和诗人区别开来,没有把自我直接投入到
令人欣羡的红烛中去。B.诗人用了整整七个诗节来抒写他对红烛的感受。从总体上看,他主要抓住了红烛的两个显著特征:自焚与流泪。C.对红
烛悲剧性命运的疑虑也是诗人不曾直接融入自我的现实原因。严谨审慎的间一多从不会不经理性的思考而轻率地将他物呼为同类。D.“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既是对全诗所感受到的红烛精神的总结,又是诗人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集中抒发。2、诗歌中诗人的情绪抑扬顿
挫,峰回路转,感染力极强。请结合诗歌内容试作赏析。3、结合自己的所学知识,谈谈闻一多“红烛”意象和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中“蜡炬”意象的关系。二、阅读下面两首《孤雁》,回答4-5题。孤雁(节选)闻一多(此诗是诗人1922年在赴美的旅途中所作)归
来罢,流落的孤禽!与其尽在这水国的绝塞,拼着寸碟的愁肠,泣诉那无边的酸梦,不如擢翅回身归去罢!啊!但是这不由分说的狂飙
挟着我不息地前进;我脚上又带着了一封书信,我怎能抛却我的使命,由着我的心性回身擢翅归去来呢?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
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4、下列选项对杜甫的《孤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唤出“孤雁”,孤雁非常想念它的同伴。不单是想念,而且还拼命追寻,是一只情感热烈而执着的“孤雁”。B.领联“一片”“万重”对比,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C.颈联通过对孤雁飞着叫着寻找同伴的描写,将孤雁的渴望、煎熬表现得淋漓尽致。“犹”和“更”道出了诗人心中沉重的悲哀与伤痛。D.尾联用野鸦的无忧无虑、热闹非常来反衬孤雁的寂寞、愁苦,表现了孤雁对野鸦团聚在一起的羡慕、向往之情。5、两首诗歌中塑造的“雁”的形象有何不同?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献花(0)
+1
(本文系栀子花开啦9...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