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
2021-11-28 | 阅:  转:  |  分享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包括“两弹一星”、航天成就、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和青蒿素的发现;了解杰出科学家的事迹,包括邓稼先、钱学森、袁隆平、屠呦呦等;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文化事业的主要成就。

【过程与方法】

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搜集和整理有关“两弹一星”的资料,学习查找和收集材料的方法;分析“两弹一星”、载人飞船等研制成功的意义,提高对现实的洞察力和对未来的预见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历程中,体会“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句话的含义,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

“两弹一星”的研制;籼型杂交水稻和青蒿素;“双百”方针;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难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1.“两弹一星”具体指的是什么?它的成功有何意义?

2.袁隆平为什么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3.我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是谁?

4.我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是谁?

【新课导入】

(材料式导入)



“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方法,使全球数亿人受益,为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一成就的取得,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缩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阅读教材P90、P91,思考:

(1)“两弹一星”指什么?我国分别是何时取得这些成就的?

答案提示:“两弹一星”指:核弹(原子弹和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取得成就的时间:①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②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试验取得成功。③1970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2)新中国几乎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研制出“两弹一星”的,这与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的奋斗是离不开的,我们应该从他们身上学习哪些精神呢?

答案提示:艰苦奋斗、爱国敬业、甘于奉献,严谨细致,团结协作、敢于创新等。

(3)“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有什么意义?

答案提示: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阅读教材P92“材料研读”,思考:当时的中国为什么要下决心发展“两弹一星”?

答案提示:新中国成立以后,美国敌视中国、想要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中国面临非常恶劣的国际环境;为了打破美苏两个大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积极发展高新科技,以巩固国防,维护中国的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所以我国决心发展“两弹一星”。

3.阅读教材P92第1段,回答: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我国在这一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

答案提示: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实验;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08年9月,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知识点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阅读教材P93本目第1、2段,思考:

(1)有人曾经风趣地说,中国农民吃饭靠“两平”,一是靠邓小平的责任制,二是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袁隆平何时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的?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有什么意义?

答案提示:20世纪70年代。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2)袁隆平作出如此大的贡献后,获得了哪些荣誉?

答案提示:为此袁隆平成为获得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人;他还荣获多项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望,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2.阅读教材P94第1段,思考:

(1)20世纪60年代,为寻找治疗疟疾的新型有效药物,许多国家组织科研力量展开研究。中国哪位科学家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答案提示:屠呦呦。

(2)20世纪70年代初,青蒿素的发现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其意义有哪些?

答案提示:青蒿素类药物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使全球数亿人受益。

(3)因此屠呦呦获得了什么荣誉?

答案提示: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3.活动一结合所学及阅读材料,归纳我国科技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材料一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据此,在政务院之下设科学院,行使管理全国科学研究事业的政府行政职能。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任命文学家、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原中央研究院院士郭沫若为中国科学院院长。成立之初的中国科学院也是一个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于一身的综合性研究机构。

1956年1月,在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提出了“向科学进军”口号,提出了分步骤、分阶段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先进科学技术水平的差距的思路。

材料二1975年邓小平指导起草《中国科学院工作汇报提纲》,以马克思“生产力包括科学”的论述为依据,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1988年6月,邓小平同志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论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和科学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既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点,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答案提示:①国家政策的支持。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科技工作,成立中国科学院;中共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制定科技发展的远景规划;1988年以来,邓小平多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使科学技术同生产力进一步结合,推动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②科学家的奉献。广大科技工作者,尤其是许多毅然回国的海外华裔科学家的热情投入、无私奉献。

知识点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1.阅读教材P94本目内容,回答:

(1)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什么方针?

答案提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

教师点拨:“双百”方针是提倡在文学艺术、科学研究领域,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自由。“双百”方针为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是我国科学文化工作者应该遵循的方针原则。

(2)“双百”方针提出后,文化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当时有哪些出色作品?

答案提示:小说《红岩》《青春之歌》;话剧《茶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

2.阅读教材P95第1段,回答:改革开放后,我国文化事业又取得了哪些成就?

答案提示:各领域作品形式多样,题材广泛,佳作迭出;与国外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文艺工作者、作品屡获国际奖;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中国作家首获这一奖项。

课堂小结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攀登现代科技高峰的征途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国防力量的发展和成就;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有效解决了人们的吃饭问题;青蒿素类药物使全球数亿人受益。这些成就的取得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振奋了民族精神。在文化领域,同样获得巨大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板书设计



献花(0)
+1
(本文系老马和老马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