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红林悟道《韩非子-八说》第三十六章 寄宿
2021-11-29 | 阅:  转:  |  分享 
  
红林悟道《韩非子-八说》第三十六章寄宿红林悟道《韩非子-八说》上一章韩非子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君主“权柄”不可外借,更不可不使。权力是随着
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成形的,原始族群与部落时期,权力是由部落首领为民解难而积累的威望所形成,可以说是一种规矩,是一种不需要制度
做为依据的潜意识,原始先民会自觉尊重首领并遵守其领导。当人类社会发展到国家形式,等级越来越明显,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等级群体,社会事物
也越来越繁杂,权力也越来越细化并依附于国家行政体系而逐级下放,同时,国家律法的建立也使的权力有了法律依据,依法执政行使权力既得到了
国家律法的确定与保护,也受到国家律法的约束与制约。君主的权力居于国家权力体系的顶端,君主是一国之君,自然权力最大。权力最大责任最大
,所做的决策效果最大影响最广,几乎覆盖了整个国家与国民。为什么中国圣贤一直在讲为君之道,就在于中央集权制下的君主权力及决策影响整个
国家与国民,好则普天同庆,坏则民不聊生。还好,过去“结智公会”式的旧式民主集中制与现代法治社会下的民主集中制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正是基于君主权力特质的思考,韩非子告诫君主不能脱离事物的主体地位而缺位在职,更不能放弃君主的权力而素位就事。韩非子用品尝膳食与听评
音乐两事来说明问题,君主是品尝膳食与听评音乐两事的主体,有权对饭食与音乐的好坏进行评判,但现在君主既不品食,也不听乐,自然失去了评
定的权力,而这权力就落到了膳食与乐正的主管身上,对于厨师与盲乐者来说“县官不如现管”,自然是尊重并听命于主管而非君主。当下有的官员
,职责之内的事不亲为,还要行职权,结果所做决策驴头不对马嘴,错上加错,造成重大损失。君主食不断味,乐不定音,无所作为,必然导致膳食
与宫乐工作不能正常正确发展。膳食与宫乐管理尚且如此,国家管理更是如此,所以韩非子说“治国是非,不以术断而决于宠人,则臣下轻君而重于
宠人矣。”意思是:治国的是非得失,如果不通过政治手段来判断而取决于宠臣,臣下就会轻视君主而尊重宠臣了。君主通过行使君权用政治手段来
实现对臣民的管理与国家治理,判断治国的是非得失。如果不行使君权,所谓的政治手段也就变成了儿戏,就只能通过宠臣来判断了。这样君权自然
就落到了宠臣的身上,而宠臣的判断多来源于各地官吏的汇报,官吏们为了自己的仕途与政绩,自然就会轻视君主而尊重宠臣。判断治国的是非得失
,君主是这件事的主体,本应行使君主的权力来亲自进行判断并得出正确的结果,现在君主缺位失权,靠宠臣的判断,可想而知政务已经混乱到了何
种程度。君主缺位失权的结果就是“人主不亲观听,而制断在下,托食于国者也。”意思是:君主不亲自了解政事,而让臣下来决断一切,自己就会
变成寄食在国内的客人了。一国之君,既不能在位履职,又释权信亲,结果就是一个提线木偶政治傀儡,犹如寄宿于别人家里的客人,本是主人现在
却成了客人,是客人就要客顺主便。【治国是非,不以术断而决于宠人,则臣下轻君而重于宠人矣。人主不亲观听,而制断在下,托食于国者也。】
我们不提倡凡事“亲力亲为”,是因为我们反对超越职责权限的越职侵权行为,既是是越下属的职,侵下属的权也不是对的。管理的本质就是权限的
管理,不同岗位有不同的职责与权力,职责分明,就是要做好本职工作,用好本职权力,不越职,不侵权。君臣都要遵守此法,这是天地之道,不可乱为。
献花(0)
+1
(本文系红林主人A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