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浅谈冠心病患者治疗中的心理干预措施
2021-12-01 | 阅:  转:  |  分享 
  
浅谈冠心病患者治疗中的心理干预措施平遥县裴毅【摘要】冠心病患者的情绪状态对于疾病的发展和治疗意义重大。现实中,冠心病患者明显存在着长期紧焦虑抑郁、心理应激强烈、治疗信心不足等不良情绪,这些负性情绪严重影响着冠心病患者的正常治疗和康复。因此,针对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特征,进行充分的心理干预,较多的给与患者良性刺激,帮助其树立战胜病痛的信心已经成为当前医务人员应当及时采取的有效辅助治疗对策。
【关键词】冠心病;心理干预;措施探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152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537-02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是当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尤其多发生于40至50岁的成年人群中,致死率较高,已经居于心血管疾病的首位。冠心病病程长、具有终身性,对患者的心理困扰多、发病原因涉及到多种社会心理因素,因而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不良的心理状态往往会使得病情加重或反复发作。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针对冠心病患者实施的心理干预措施研究已经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1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危险因素探析
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在2004年8月的年会上,明确将心理压力作为引发严重心脏病的危险因素。特别是当患者被查明患有冠心病之后,其心理、情绪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这一变化往往以危险的负性情绪增加为主,在之后的冠心病治疗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风险系数。具体来讲,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危险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表现。
1.1a型行为模式(typeabehavioralpattern,tabp)所谓a型行为模式,又称“冠心病易发性行为”,主要表现为情绪急躁、固执、易冲动、易被激怒、治疗过程中缺乏耐心,做事节奏快、效率高、好胜心和时间紧迫感强,与人交谈时,面部肌肉过度紧张,示意性动作多、且具有攻击性。在研究界看来,患者的a型行为模式对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影响极大,其通过激活患者的交感神经和血小板活性,导致冠状动脉血管内壁的损伤,进而引发粥状斑块、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的会引发心肌缺血、冠状动脉痉挛,斑块破裂出血,最终导致严重的心血管事件发生。因而当前,a型行为模式已经远远超过了患者年龄、血脂、血压情况,吸烟史等因素对于冠心病患者的危害,在治疗过程中应当予以密切关注。
1.2患者的负性情绪冠心病在发生、发展过程受到广泛的心理因素制约和影响,其中,患者的负性情绪的影响最为明显。冠心病患者普遍存在紧张、抑郁和焦虑等情绪,以抑郁为例,当前已经成为导致冠心病患者尤其是心肌梗塞患者胸部疼痛症状频发乃至多次住院、死亡的最危险因素。相比于非抑郁患者,心理存在较强抑郁的患者血浆去甲肾上腺激素的水平会持续增高,血小板极易被激活,因而血栓环素会更多地被释放,从而导致或加重心肌缺血,进而引发心肌梗死和恶性的心律失常。此外,患者的负性情绪还容易导致其在治疗过程中与医护人员的合作态度的差别。例如,存在紧张、焦虑、抑郁甚至绝望的患者往往将患病因素归结为不可控的生理因素,因而在治疗过程中,易产生消极的情绪,配合治疗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拒绝配合治疗。而不存在负性情绪或负性情绪变现不明显的患者多能够理性的认识病因,将病因归结于可控的行为因素,往往具有积极的心态,多能够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因此,负性情绪对冠心病患者的影响不仅仅存在于心理层面,同时也表现于生理层面,两方面共同作用,共同影响冠心病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2冠心病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心理干预措施探析
正确认识心理因素对于冠心病患者治疗、康复过程的影响,积极寻求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介入冠心病治疗,是当前心血管医生应当密切关注的一大问题,针对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干预措施建设,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加强健康教育,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从现阶段对于冠心病患者的调查情况来看,在发病人群中,男性多于女性、脑力劳动者多于体力劳动者,城市人群多于农村人群。从文化水平上来看,冠心病患者的文化素质相对较高,这些因素都使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具有较强的注定参与意识,患病之后,患者对于所患疾病大都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希望通过医务人员更多的了解自己所患的疾病。因此,在心理干预的过程中,医务人员应当首先做好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工作,加强针对疾病的知识普及和健康教育。从冠心病自身来说,其有着明确的心理致病因素,而同时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的不良心理因素亦会影响治疗的效果,所以,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地向患者讲授有关冠心病的临床表现、危险因素、并发症状况、生活中的个人注意事项,满足患者对自身疾病的求知欲望,并普及正确的疾病应对心理,使患者认识到冠心病非绝症,是可控、可治的。
2.2重视良性心理诱导,排解患者负性情绪冠心病患者的负性情绪对于治疗和康复过程的有效实施危害极大,因此,医务人员必须能够采用相应的措施,及时的排除患者心理上的负性情绪。每一种情绪的产生都是由一定的刺激因素导致的,排除负性情绪,就应首先消除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不良刺激。对此,笔者认为,医护人员首先应当尽量的了解并分析每一名患者的性格心理特征,寻找对其心理和情绪造成影响的不良刺激。对于具有a型行为模式的患者,应在保留其所具有的良好心理因素的基础上,努力减少其病态心理因素产生的作用,尽可能的实施针对病人个体的心理引导,在操作中,可以采用轻音乐、渐进式的肌肉放松练习等方式帮助这部分患者逐步消除冲动、敌对的情绪。对于患者的负性情绪,医务人员在心理疏导过程中应善于寻找引发其负性情绪的根本原因,对于那些由于治疗带来的经济压力过大或因缺乏对疾病的正确认识等因素而导致的焦虑、抑郁患者,院方应当本着治病救人的原则适当的为其寻找有效的降低心理负担的措施,从根本上消除患者负性情绪产生的温床,进而减少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或由心理因素带来的不良影响,帮助患者树立起战胜冠心病的信心。
3小结
综上所述,冠心病是一项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慢性疾病,其病程长甚至终身性会导致患者的治疗过程漫长、生理和心理压力极大,冠心病本身是一种心血管疾病,自身有明确的心理致病因素,因此,在今后的冠心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必须全面的认识到心理干预的重要价值,将对患者的心理疏导摆在与药物治疗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对待,只有这样,才能在提高冠心病临床治疗效果的同时,对患者的长期预后产生积极的影响。
2021年11月12日
献花(0)
+1
(本文系鞠躬尽瘁向...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