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师与21世纪的公共卫生中国医师协会会长殷大奎教授中国特色的预防保健事业中国的预防保健事业走过了5 0多年的历程,具有中国特色的卫生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我们用占世界1‰的卫生总费用,解决了世界22%人口的基本卫生服务要求 。婴儿死亡率由解放前1500/10万下降到2000年的53.0/10万,居民期望寿命由40年代末的35岁,到现在已超过71岁。中国 人民的总体健康水平已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接近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水平。一、中国预防保健事业的成就(一)预防医学专 业队伍的建设(二)急性传染病的控制(三)计划免疫工作(四)1998年的大灾之后无大疫(一)预防医学专业队伍的建设 1950年,全国只有极少数流动性的防疫队。到1998年全国已建立各类防疫机构3517个,妇幼保健机构2601个,专业防 治所、站1760个,其他卫生事业机构1383个。在中央卫生实验院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了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等医学研 究机构398个。在许多医学院成立了卫生系(公共卫生学院)。目前,从事预防医学工作的总人数已达36.6万人,其中86% 的人员为各级卫生技术及其他各种专业技术人员。2001年进行的防保体制改革。目前国家及省市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所已相继组建完成 。我国已有较为完善的医疗、预防、保健卫生服务体系。(二)急性传染病的控制政府根据“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调查研 究,开展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和预防接种等综合性预防措施,有效地控制了传染病的流行和蔓延。早在50年代中国就基本上控制了天 花、鼠疫、霍乱、黑热病、斑疹伤寒、回归热、性病等疾病的流行。尤其是普遍接种牛痘预防天花,到1962年全国没有检测到由 野毒株引起的天花病例。比全世界消灭天花(1978年)早了16年。2000年我国实现了消灭本土脊髓灰质炎的目标。我 国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由50年代的3200/10万下降到目前的185/10万。成功控制的重大疫情1952年东北地区森林脑炎的爆 发1955年开始在东北、内蒙、陕西等地发生的流行性出血热,1957年开始的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1958年四川的“肺出血型”钩 端螺旋体病流行,1961年在中国出现的ElTor型霍乱。还有布氏菌病、炭疽、恙虫病、登革热等虫媒、动物源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等。 中央和各地区调查组(队)及时对这些传染性疾病进行调查研究,搞清了流行规律,制订了有效的防治措施,结合群众运动,极大地 降低了中国传染病的发病率。(三)计划免疫工作50年代初在全国免费普种牛痘苗,同时开展了卡介苗(BCG)、百白破混合制剂(D PT)的接种工作。60年代后,研制成功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OPT)、麻疹疫苗(MV)。1963年后在城乡开始建立儿童预防接种卡片 ,在大城市实行四种疫苗(BCG、OPV、DPT、MV)按照规定的接种对象和免疫程序进行有计划的免疫接种,在农村利用冬春季节开展突击 接种活动。计划免疫工作70年代以来,中国推广合作医疗制度,初级卫生保健组织得到了加强,为开展计划免疫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儿童 免疫规划:BCG、OPT、DPT、MV、HBV统称“五苗、七病”已纳入国家传染病控制免疫规划,已开展接种率的常规监测和报告。逐步 扩大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免疫服务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出血热、甲型肝炎等疫 苗,已纳入卫生部门的扩大免疫服务规划的管理,在大城市和有条件的地区正在逐步推广该类疫苗的免疫接种。其它可预防性疾病疫苗的接种 流感、钩端螺旋体、森林脑炎、莱姆氏病、狂犬病等疫苗的预防接种和暴露后预防接种工作,限于在局部地区、高发季节、高危人 群和疫情处理过程中使用。1981年积极参与了世界卫生组织(WHO)倡导的扩大免疫规划(EPI)活动。1986年冷链合作项目范围 扩大到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覆盖人口10.3亿,为2600多个县(区、市、旗,下同)装备了基本的冷链设备。1985年中国承 诺了实现普及儿童免疫的目标。1988年承诺了WHO西太平洋区提出的1995年消灭脊髓灰质炎的目标,确定在1995年全国达到无野病 毒株引起的麻痹型脊髓灰质炎病例的目标。麻疹的计划免疫在疫苗接种前麻疹流行年发病率可达到1000/10万~5000/10万, 非流行年也有500/10万。接种后不仅发病率下降,也控制了大流行。特别是执行计划免疫后,1985年发病率降到40.37/10万 。1989年麻疹发病率已降至8.12/10万。1995年为4.84/10万,与计划免疫前的1978年相比,发病率降低了96.4 %。其它疾病的计划免疫计划免疫后,脊髓灰质炎、白喉、百日咳、破伤风、结核病等发病率持续下降。1995年与计划免疫前的1978 年相比,脊髓灰质炎、白喉、百日咳发病率分别降低了97.5%、99.4%、99.3%。1995年以来我国未发现本土脊髓灰质炎野毒株 病例。2000年经WHO考核后已正式宣布中国为无野病毒株引起的脊髓灰质炎病例的国家。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新生儿破伤风报告情况 (四)1998年大灾之后无大疫1998年中国发生了长江、松花江和嫩江流域的特大洪涝灾害后,党中央、国务院 以及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救灾防病工作,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广泛参与,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紧紧依靠广大基层卫生机构和人员,认真 实施科学综合防治措施以及大力普及卫生防病知识,做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1998年大灾之后无大疫根据疫情报告,遭受严重 洪涝灾害的8省(市区)平均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为134.03/10万,比全国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低11.9/10万,和98年同期相比下降 11.61%。与93~97年平均累计发病率(198.09/10万)相比下降了27.6%。大灾之后无大疫的胜利,典型地反映了中国政府 卫生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二、21世纪公共卫生的挑战(一)经济模式和健康模式的变化(二)中国现行预防保健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模式和健康模式的变化健康模式的变化流行病学模式的变化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增多经济和管理模式的变化1.健康模 式的变化健康模式的变化包括人口模式和流行病学模式的变化。据估计,在未来的30年内,发展中国家的生育率和死亡率 将进一步下降。生育率的下降导致年轻人口的比例下降,死亡率的下降和人口预期寿命的增加,人口模式的变化非常迅速,特别是城市人口的模式已 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社会年龄构成老龄化趋势2001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的7.1%,达9,062万人。 对中国人群年龄构成的预测表明,到2010年、2030年,中国的中老年人口比例会明显上升。以上老年人口从7%上升到14%所需时间做比 较,法国115年,瑞典85年,英国和德国45年。2.流行病学模式的变化流行病学模式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传 染病和慢性病相对重要性的改变,以及危险因素的变化。慢性病在疾病谱中的构成比显著上升。根据中国疾病监测系统的资料,在同一监测人群中, 慢性病在人口总死亡原因中所占的比例从1990年76%上升到1996半年的81%。这种趋势比美国的上升趋势还要快。中国人群疾病谱变 化的特点面临新老传染病的双重威胁;健康模式发生变化的时间非常迅速,一些慢性病的威胁明显上升。面临着传染病和慢性病的双重威胁和 挑战。中国传染性疾病总的趋势少数传染病将被消灭,如麻疹、脊髓灰质炎等;一些过去已经基本控制的传染病又卷土重来,如结核、性病等 ;新的传染性疾病陆续出现,在中国已经先后发现了十余种新发传染病,如艾滋病、军团菌病、莱姆病、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的爆发流行 中国艾滋病、性病发病情况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1)发展中国家承受着“慢病”的最大威胁和疾病负担1998年77%的“ 慢病”死亡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其花费高达5076亿美元,占由此引起的疾病负担(Daly)的85%;全球每年有80%的心血管疾病发生 在发展中国家,我国有冠心病人约1000万;全球6亿高血压患者中,有4.2亿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其中中国为1亿多,且每年新发300万 病例。我国1998年卫生服务调查显示,与1994年相比,城市糖尿病患病率上升了53%,农村上升了128%;城市高血压患病率上升了 32%,农村上升了36%。1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约为14%,比30年前增长了一倍。癌症流行,近30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WHO 报告,1990年全球癌症新发807万,比1975年增加了37.4%,预计至2020年将有2000万新发癌症,死亡人数将达1200万 ,且绝大部分将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我国近20年间呈上升趋势,共增长了29.4%,瘤谱也发生了变化,宫颈癌、鼻咽癌及食管癌均呈下降趋 势,其中以宫颈癌死亡率下降最显,下降了64个百分点。而其他多种癌呈上升趋势,以肺癌、肝癌和胃癌为最显,其死亡率增加分别为147.4 、62.4及28.8个百分点。我国最主要的4种恶性肿瘤是胃癌、肝癌、肺癌及食管癌。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74.3%。精神卫生问 题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Ⅰ)全球约有4.5亿人患有神经精神疾病,占全球疾病负担的11%。前10位造成功能残缺的疾病中有5个属 于精神障碍。我国目前有重症精神疾病患者约1600万人,还有约600万癫痫患者。神经精神疾病占我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首位(约20% )。此外,受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的17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约3000万,妇女、老年人,受灾群体等人群特有的各类行为和精神问题也不容 忽视。精神卫生问题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Ⅱ)重点防治的疾病为:精神分裂症、抑郁症与双相情感障碍、阿尔茨海默病、癫痫、精神发 育迟滞、酒精依赖及药物依赖等。(2)“慢病”严重危害劳动力人口并影响社会经济发展1999年全国疾病监测点资料显 示,我国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COPD)等“慢病”患病年龄构成以15-44岁组最高(占46%),其次为45-65 岁组(占40%);1987-1997年10年心血管病动态研究发现,我国脑卒中、冠心病发病率明显升高,其中35-54岁年龄组最为 突出;目前存活的脑卒中患者约500-600万,其中四分之三有后遗症,重度致残占40%以上,且每年新发150万,死20万;心 血管病每年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百亿元人民币。(3)“慢病”既是临床问题,又是公共卫生问题诺贝尔奖获得者Bernar dLown博士所言,“即使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也负担不起心血管疾病及其它‘慢病’的治疗费用,因而仅从治疗的角度考虑慢病的控制是 不切实际的”;WHO强调实施以公共卫生策略为主导的综合防治,即降低群体危险因素水平,控制其发生的一级预防;三早(早发现,早诊断, 早治疗)为主要内容的二级预防;改变不健康生活方式为基础,非药物或/和合理药物治疗,预防或减少并发症;“慢病”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 然产物,是经济富裕了之后,人们缺乏保健知识,采取不良生活方式的恶果,美国、芬兰、日本等国家多年干预,心脑血管病已呈明显下降趋势。 预防不能错失良机,否则将付出更多代价。3、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增多食品安全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职业危害重大建设工程中 的卫生问题加入WHO面临的挑战伤害的预防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药物滥用医院感染生物恐怖、化学恐怖(1)食品安 全应引起高度重视基本解决食品量安全的同时,应重视食品质的安全(Foodsafety)。国际上近年来,二恶英事件、0157、H 7、疯牛病,农药和兽药残留。美国每年因食源性疾病,造成3500亿美元损失。英国因宰杀牛行动损失300亿美元。我国存在的问题也 不少。微生物污染;化肥、农药、兽药、生长调节剂超标;江河湖泊、近海等水源污染;饲料中非法添加激素和生长促进剂及抗微生物制剂引起的细 菌耐药等。“菜篮子”的化学安全性:药物、环境污染物、瘦肉精等。(2)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Ⅰ)特点:广泛性、潜在性、长期 性、难以预见性及难以补救性等。人们普遍关心,外源基因引入生物体特别是引入人体后,是否影响其他主要基因,甚至会激活原癌基因?转基 因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否会导致难以消灭的新病原物出现?是否会造成生态学灾难/人类摄食后是否会影响人类及其后代的健康。(2)转基因 技术的安全性(Ⅱ)有人说:“生物技术可以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和进化方向,从而改变社会结构和现存的所有法律、道德和秩序 。过去人类通过适应自然而生存,而今天和未来让自然适应人类。因而生物技术可以主导人类的进化方向并引起激烈和彻底的社会革命。”(3 )职业危害日趋严重(Ⅰ)卫生部对15个省市30个县区乡镇企业调查,83%存在不同程度职业危害。其中60%的企业没有配备任何 防护设施,90%以上的粉尘作业场所超标,几种主要职业病和疑似职业病人检出率高达15.8%。由于各种新材料、新工艺引进和使用 ,出现了一些过去未曾见过或很少发生的严重职业中毒。急性中毒致死、致血液病的事件率有发生。(3)职业危害日趋严重(Ⅱ)另由于 反射线同位素在生产、运输、使用及贮存中不当造成放射源丢失、污染环境、致人伤害的事件也时有发生。(4)重大建筑工程中的卫生问题 重大工程的施工,不同程度影响或破坏了局部环境,会引起一系列易见或不易见的卫生问题。如不认真研究,重点对待,将可能造成 严重问题。三峡工程建设、大型水库修建、青藏铁路修建等。(5)加入WHO后公共卫生面临的挑战开放度更大,人口大流动,货物大流 通,有利于传染病的传播扩散,防治更困难。职业危害及有害作用可能向我国转移。为适应全球化的人才、技术、设备、相关法律、法规、 标准应紧紧跟上。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的危险性分析体系,尤其是危险性评价方法。入世后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将受到更加关注。 (6)重视伤害的预防全世界每年有700万人死于伤害和暴力,至少有3亿人发生一次以上的伤害,其中1500万人遗留下不同程度功能 损害,300万人终生残疾。伤害是全球前5位的死因,是1—44岁人群的第一位死因。我国伤害死亡率为65/10万,每年约80万人死 于伤害。其中以自杀死亡率最高(20/10万),居世界各国之首,全国死于自杀人数在25万人以上。交通伤害死亡率亦居全球首位(14/1 0万),每年有17万人死于车祸。淹死是我国伤害致死的第三原因(9/10万),是0—14岁年龄段的第一位死因。(7)环境内分泌 干扰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环境中天然存在或污染的能干扰内激素合成、分泌、转运、结合、效应或清除动物和人体生殖、发育和/或行为等多方 面功能的外源性物质,统称环境内分泌干扰素(environmentalendocrinedisruptors,EEDsor EDs)。EDs对人群健康影响:①内分泌相关肿瘤:乳腺癌、睾丸肿前列腺肿瘤及甲状腺肿瘤等。②流产、出生缺陷及生长发育缺陷。 EDs已达数百种,按其来源分为两大类天然存在的:植物激素(大豆异黄酮、类黄酮苷、羟基甲氧异黄酮)和真菌毒素(玉米赤霉烯酮/醇)等 ,主要通过事物进入人体。人工合成的:种类繁多,除药物(类固醇类,已烯雌酚,避孕药等)外,主要通过污染环境(水、食物、空气)经消化 道、呼吸道和皮肤进入动物和人体。其中较重要的有邻苯二甲酸酯、多氯联苯、二恶因、烷基酚、有机氯和拟除虫菊酯农药、除草剂、双酚化合物和 某些金属等。(8)药物滥用的严重性截止2001年,我国登记的吸毒人数90.1万,波及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051 个县市。2001年药物滥用的检测报告2001年药物滥用的检测报告药物滥用群体的多样性少数民族、新生药物、中枢兴奋剂 及非本地户籍等药物滥用者问题突出。苯丙胺类兴奋剂流行滥用趋势加重地区遍及25省市;品种多,除摇头丸、冰毒,还有氯胺酮、大 麻、可卡因及芬氟拉明;成瘾快、危害大;人口学特征,女性比例偏高,文化程度高。药物滥用程度加重注射方式人数增多;新生药物滥 用者增加;合并滥用药物多;并发疾病感染加重;中毒及死亡增多;对社会家庭影响大。阿片类药物复吸人数居高不下(9)医院感染——一个 全球关注的问题医院感染(nosocomialinfection)是住院病人和医院职工在医院里受到感染并出现症状者 。分为三大类:交叉感染(即外源性感染)、自身感染(即内源性感染)、母婴感染。原因:老年人群及慢性病人增加,化疗、放疗、激素、内镜、 介入诊断治疗、滥用抗生素、微生物变异及耐药菌株增多等。(10)生物恐怖和化学恐怖使用致病性微生物或毒素等作为武 器,通过一定的途径散播致病性细菌、病毒,造成烈性传染病的爆发流行,致人群失能和死亡,引起社会动荡。方式:散布细菌气凝胶、污染水 源和食品、散布带菌昆虫等。特点:造价低廉,技术难度不大,研制隐蔽性强,生产不限地方(含家中)。因此,也被称为“穷人的原子弹”。 生物恐怖常使用的生物剂天花:我国二十岁以下人群无免疫力,传染性极强,病死率高达20%-30%。鼠疫:传播具有猛烈性、爆 发性,病死率极高。炭疽:外环境以芽孢形式,抵抗力极强,可经呼吸、消化道及皮肤黏膜传播,以肺炭疽最凶险。禽流感:属甲型流感病 毒,极易变异,生存力强,如把它与人流感病毒进行基因重配,将造成世界性大流行。它主要有H5、H7、H9亚型毒株,1997年香港为H5 N1,病死率高达33%。肉毒杆菌及毒素中毒:为厌氧菌,产生强烈神经毒素,重症病人病死率高达40%-100%。化学恐怖常用恐 怖毒物随时准备应对的毒物:抗磷酸脂类高毒、巨毒有机磷农药及沙林、塔崩等战争毒剂。禁用的灭鼠剂:毒鼠强、氯乙酰胺和氟乙酸钠。 氢化物:氢化钠、氢化钾等砷化物列入计划应对的毒物:公安部标准列入的含4类、536条。其他少见的毒物:肉毒素类、葡 萄球菌肠毒素、蓖麻毒素、河豚毒素、石房蛤毒素等。4.经济和管理模式的变化中国使用了较少的卫生投入,比较好的解决了世界22 %的人口的预防保健问题。现行的卫生体制是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逐步形成的。这种集卫生行政管理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工作模式,在计划经济模 式下,工作效率高、力度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的经济模式正在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转换过渡,管理模式正在从行政管理向 法制管理的模式过渡,卫生管理模式相对落后于经济与社会的改革和发展,相对落后于人类健康模式和流行病学模式的变化。(二)中国现行预防 保健存在的问题法制建设管理模式卫生执法卫生资源预防保健工作的科技水平卫生防疫体制1.法制建设 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法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职业病防治法”等9个卫生法律,国务院发布和批准了22个 卫生方面的行政法规,但没有“母法”,即“卫生法”。随着我国法治建设步伐的加快,要加快卫生立法步骤,把现有的卫生工作方针写入卫生大法 。已经颁布的9部卫生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中华人民共和 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 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管理模式随着国家管理模式的改变,卫生行政部门的职能也应该进行相对的调整。旧 苏联的卫生管理模式对中国的影响很大。过去,卫生行政部门是“办卫生”而不是“管卫生”。经常是忙于卫生和医疗机构的具体事务。不符合“依 法治国”的方略和机构改革、政事分开的精神。3.卫生执法各级防疫部门具有卫生执法和有偿服务的双重身份,影响了执法的公证性和公允 性。多头执法,执法力度不大。偏重于把卫生执法作为开展各项业务工作的支撑,将各项卫生执法工作分散到各项专业中开展。结果是,立一部法 ,建立一支执法队伍,多头执法,执法队伍分散,效率和水平不高。4.卫生资源总量不足和浪费并存,配置不合 理,效益不高。主要资源集中在大中城市。城乡之间、东西之间的差距还在拉大。5.预防保健工作的科技水平应 用研究和疾病控制工作的科技水平,存在有很大的不平衡性。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6.卫生防疫体制过去的卫生防病体制是单 病种的、分散和重叠的,是按照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很不适应,也不适应人类健康模式和流行病学模式的改变。卫生防病 工作的重点是传染病控制、计划免疫、妇幼保健、职业病等。现在不仅要面对经典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还要面对慢性病、伤害、中毒和精神卫生 等,要面对老人保健、区域卫生规划、社区卫生服务等。三、中国医师如何适应21世纪公共卫生服务(一)强化意识,更新观念 (二)积极参与卫生资源重组(三)刻苦学习,更新知识(四)重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策略(五)积极参与农村卫生工作( 六)重视并大力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七)推动循证医学知识普及和应用(八)加强医学科学研究(九)增强收集交流与利用信息的能力 (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十一)重视人才培养及梯队建设(一)强化意识,更新观念卫生改革意识大改革小困难,小改革 大困难,不改革最困难预防为主社会大卫生观念新的医学模式医学目的法律意识主动参与意识成本——效益创新意 识理论、关键技术、服务创新等中西医结合意识(二)积极参与卫生资源重组总量不足和浪费并存三项体制改革(卫生服务、 医药、卫生监督与防保)区域卫生规划行业性管理增加防保投入缩小城乡间、东西部间差距(三)刻苦学习,更新知识充 实专业知识(知识经济始于一个学习的社会)注重知识应用(光有知识是不够的,知识必须加以应用)提倡多学科知识融合(医学与其它学 科、医学本身)改革医学教育综合知识素质(专业、人文科学、法学、伦理学、社会学等)提高利用现代科技用于医学科学的能力 树立新知识理念(能力、素质和传统概念等知识在内的统一)(四)重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策略提高“健教”与“健促”的认识。普 及科学的健康认识。提高识别伪科学和赝科学能力。研究促进健康科普知识落实政策和措施,推进全国社区健康信息网络工程。加强对 健康教育的研究。注重“健教”与“健促”效益的评估。总结多方合作经验总结(多部门、国际合作,NGOB)《2002年全球健 康报告》中指出危害人类健康的十大原因营养不良危险性生活高血压吸烟酗酒无洁净水缺铁固体性燃料释放的 烟害胆固醇过高肥胖症2002年“第二界五洲国际心血管病研讨会”明确提出心血管疾病的十大危害因素年龄性别(不可改变 )高血压高血脂吸烟不平衡膳食糖尿病肥胖缺少运动精神压力WTO曾宣布“个人的健康和寿命60%取决于 自己,15%取决于遗传,10%取决于社会因素,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气候的影响。(五)积极参与农村卫生工作农村三大 支柱建设(三级防保网、合作医疗和乡村医生)。城市支援农村、东部支援西部。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学习病落实这期间国务院召开 的农村卫生工作会议的相关要求。(六)重视并大力开展社区卫生服务高度重视社区卫生服务;卫生体制改革为社区卫生服务提供了良好的 机遇;正在实施的“世行卫VII健康促进项目”,已显示良好的效益;社区卫生服务有利于卫生资源调整也最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慢病防 治形式:与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与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相结合;与企业的医保保健网相结合等;开展社区干预是慢病防治的最佳手段;社区卫生 服务是自然人体最能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病人,亚健康,健康人);社区卫生服务最能体现医学模式转变和大卫生观念;社区卫生服务为六位一体功能和慢病综合防治(多病综合防治,单病综合干预)提供了良好场所。(七)推动循证医学知识普及和应用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是遵循科学依(证)据的医学。有限卫生资源与无限需求冲突的挑战。信息时代的挑战(1992年全世界每年约有200万篇生物医学文献、且年增长率约6.7%)。知识更新的挑战(1965年哈佛大学医学院院长Burwell讲,学生在校期间所接受的知识,有一半在10年内将证明是错误的,而糟糕的是,没有一位教师知道,那一半是错误的。)我国现有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八)加强医学科学研究主要领域是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含航天生物技术)。重视应用研究的同时,特别要加强基础研究。积极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强化科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重点课题公关。创导团队精神。(九)增强收集交流与利用信息的能力信息是权利、是财富。生命科学信息时代已经到来。正确处理资料、信息、知识与力量关系,数据资料不整理不成信息,信息不分析不能成知识,知识不用智慧应用不能成力量。建立健全高效的卫生信息系统。(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重大合作项目的管理、实施、完成(十一)重视人才培养及梯队建设医学科学发展靠人才。医学科学竞争的实质是人材的竞争。重点学科的建立、发展的核心是人材。有优秀人材才可能有优质的管理,优良的设备及充足的经费。学科带头人与梯队建设。谢谢各位!全球三分之一以上的死亡是上述原因造成中国未来人口变动预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