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乡村记忆~范庙村(2021.11.11)
2021-12-07 | 阅:  转:  |  分享 
  
范庙村基本情况范庙曾名范家庄、范家庙、范王、范家,位于博兴县城北13公里,引黄济青输水河、王家闸以西。聚落沿庞(家)陈(户)路两侧南北延伸呈
“昌”字状。村中心北纬37°13’25”,东经118.7°759”。全村现有居民50户,176人,耕地547亩。村南原有范家庙,清
末因年久失修而倒塌。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7月,黄河由韩家口,(今属小营镇)决口,水势之大,百年少有,殃及范庙,田禾被淹没,房
屋倒塌,灾情惨重,村民逃荒要饭背井离乡。1937年,春夏大旱,颗粒无收,百姓以树皮草根为生。1948年7月4日遭台风袭击,拔树毁屋
,损失严重。范庙村是革命老区。1944年李云祥入党。1947年建立党支部,李云祥任党支部书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党组织积极带
领村民发展生产,踊跃参军参战,支援前线,为全国解放作出了贡献。革命烈士范爱国。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土地改革,实现“耕
者有其田”的个体农业,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在组织互助组基础上,1954年春成立农业合作社,李云祥任社长,1959春加入人民公社,李学
远任生产大队长,村民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走上了农业集体化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群众收入逐年提高,生活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善。1995年以来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农业,先后建起蔬菜大棚11个。大牲畜饲养发展到70多头,户均1.5头,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199
1年中央电视台到该村拍摄过大牲畜饲养的专题片。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公益事业的进步。1984年实行房屋建设统一规划,现该村95
%以上的农户都按规划盖起了新瓦房。1987年在村里建起了规范化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2001年通街修了村内柏油路。20
05年安装了自来水。2000年通电话,2004年通有线电视。2007年,在范王、永新、巩庄、范庙、李井等村建立了5000亩丰产林繁
育基地。2007年投资兴建了村委办公室、党员活动室、远程教育服务网站、人口学校、文化大院、图书室、游艺室、乒乓球室等办公、娱乐和健
身场所。2008年改建修缮村委办公室,建起了文化大院,如今的范庙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经济繁荣,社会和谐,富裕文明,村民安居乐业,正
阔步迈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金光大道。村名的由来据《范氏族谱》记载,元初,范姓迁此建村,故名范家庄。因范家两代单传,后生三子,为作纪念
,故在村南修建了家庙(祠堂),建筑宏伟,四乡闻名,自此人丁兴旺,遂以庙名村,故称范家庙。在日伪统治时期,为少纳捐税,曾与村东王家合
并为范王村,建国后两村分开,复名范家村,1983年,全县地名普查时,因县内有重名的,又复名范庙。姓氏溯源关于范姓起源,《姓纂》的记
载是这样的:“帝尧刘累之后,在周为唐杜氏,周宣王灭杜,杜伯之子温叔奔晋为士师,曾孙士会,食采于,遂为范氏。”杜伯被无辜杀死后,他的
儿子逃到晋国,被晋王提为将军,屡有战功,被封于范(今河南范县),子孙中有一支以封邑为姓。追根溯源,范姓主要发源地为河南省范县。北宋
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是一个很清廉正直的官。年轻时家中贫穷,但他仍埋头读书。后来做了宰相,他还是十分朴素,没客人吃饭时,从不上两碗荤
菜,但对贫苦的人十分慷慨,时常接济贫苦大众,非常受人尊重。范庙范姓元初,范姓迁此建村,繁衍至今已十八世,40多口人。清朝光绪24
年发大水,因王家(今范王)有围子墙,有一族支迁到王家(今范王),至今仍居住王家(今范王)。辈分排列:八世(从)、九世(天)、十世(
丙)、十一世(进)、十二世(汝)、十三世(兴)、十四世(立)、十五世(宝)、十六世(桂)、十七世(金)。范仲淹为范姓排的辈分:“庭
仕明照宪诗书继世长永兆同庆广龙凤显文章”共二十个字。范姓族人范宝行(左)、范宝琛展示范庙《范氏宗亲》李姓李希三由本
镇栾李迁入定居,现有130口人。李姓族人李道路展示范庙《李氏支谱》牟姓已绝嗣,现有块耕地的名叫牟家地。隶属沿革据民国二十五年(1
936年)重修《博兴县志》记载:明朝以前境内区划已不可考。明朝实行乡社制,县辖乡、乡辖社、社辖村庄。清朝沿袭明制。明末清初,全县设
4个乡,76个社,范家庄(范庙)属西姑乡所辖;1644年,范家庄(范庙)属西姑乡巩庄社(驻巩庄)所辖;1912年(民国初年),范家
(范庙)属博兴县第一区太平乡(驻太平)所辖;1936年--1940年,范家(范庙)属博兴县第一区黎家乡(驻黎寨)所辖;1941年-
-1945年,为少纳捐税,与村东王家庄合并,统称范王属博兴县第八区(驻通滨)所辖;1946年--1956年,范庙属通滨区(驻通滨)
所辖;1956年--1963年,与范王分开称范庙属小营区通滨乡所辖;1963年,范庙属通滨区(驻庞家)黎寨公社(驻黎寨)所辖。19
68年撤区设庞家人民公社(驻庞家),黎寨公社改为黎寨管区,范庙属庞家公社黎寨管区所辖;1984年6月撤公社改乡,范庙属庞家乡黎寨管
区所辖;1995年1月撤乡设镇,范庙属庞家镇黎寨管区所辖;2012年调整庞家镇区域划分,由原来的四个管区,划分为四个管区和一个工业
园(郭家管区),范王属庞家镇工业园(郭家管区)所辖。村(保)公所据《博兴县村级组织史资料》记载:1949年春成立农救会,李士田
任会长(1949年春至1949年冬);1947年春建立党支部李云祥党支部书记(1947年至1948年秋),1947年春,成立村公所
,范宝林任村长(1947年春至1951年冬);1944年春成立民兵队,李云桓任队长,1948年春李学武任队长;1948年春成立团支
部,范宝行任团支部书记。1949年春成立农救会,李士田任会长。抗日战争胜利后,范庙村党支部领导翻身农民进行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后,
范庙村公所组织动员村民兴办互助组,加入合作社。1947年春建立村公所,范宝林任村长。1947年春成立民兵队,李云恒任队长。1948
年春成立团支部,范宝行任团支部书记。1949年春成立农救会,李士田任会长。农业合作社1954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发展农业生产
合作社的决议》号召农村走集体化道路。1954年春,范庙村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民主选举社长、会计、检查员等负责人,农业合作社社长
李云祥(1954年春至1958年冬),副社长李学武(1954年冬至1958年冬)。随后,又有几批农户入社。1956年,范庙村与其
他村农业初级合作社联合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简称高级社)。高级社建有社委会,社委会由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高级社的生产资料归集体
所有,取消土地分红,统一安排生产。社员报酬,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由高级社统一分配。生产大队1958年9月,博兴县实行
人民公社化。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体制,即是基层政权组织,也是合作组织。人民公社刚开始,内部实行军事化编制,一个公社为一个团,下辖营
、连、排、班。1959年,贯彻中共中央郑州会议精神,农村人民公社进行整顿(当时叫整社),撤销军事化编制,人民公社化体制确定为“三级
所有队为基础,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权力下放,各计盈亏,等价交换,按劳分配,承认差别”。范庙连改为范庙大队,设管理委员会,成员有
大队长李学元(1959年春至1965年冬),妇联主任赵秀兰(1959年春至1965年冬),会计李云彩(1954年春至1974年冬)
等。1961年1月,解散了1956年成立的高级合作社(也称大社分家)。范庙大队划分几个生产队,大队长李学元,大队会计李云彩。196
7年上半年,成立范庙大队革命委员会,范宝金任主任(1967年春月至1968年冬月),李学元任副主任(1967年春至1968年冬月)
;1969年春李学元任主任;1972年春李学孟任主任。1979年3月,根据上级指示精神,撤销大队革命委员会建制,恢复生产大队管委会
制,李道路任管委会主任(1981年春至1982年冬),李学冉(1983年春至1984年夏)。村民委员会1984年5月,庞家人民
公社改为庞家乡人民政府,随之生产大队改为行政村。是年夏天,范庙村民主选举第一届村民委员会,李学冉当选第一届村民委员会主任(1984
年夏至1986年冬)。1987年,范庙村第二届村委会选举中,李学彩当选村委主任(1987年春至1992年春)。李道路任村委主任(1
992年春至1997年5月)。主任李道春(1997年6月至2007年4月兼),李刚(2008年3月至2009年3月兼),王玉玲(
女)(2009年3月至2011年4月兼),李宾(2011年4月—兼)1992年始,逐步建立村民民主商议,评议村内政务制度,成立村民
议政小组,每届村委会都选举产生民村代表,每月5日召开民主议政会,俗称村民代表“议政日”。一般由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主持。民主议
政会主要商量审议决定村内政务大事,村内民主自治从此走向正规化、制度化。党支部书记任职情况李云祥(1947年至1948年秋),李学
元(1948年秋至1967年3月),李学孟(1971年4月至1980年秋),李道令(1980年秋至1981年9月),李道路(198
1年10月至1996年9月),李道春(1996年9月至2007年10月),李刚(2008年3月至2009年3月)(挂职),王玉
玲(女)(2009年3月至2011年4月),李宾(2011年4月——)善行义举范庙村人朴实善良、乡情浓、村风正、乐善好施、和谐
相处。支援灾区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时,灾情牵动着范王村人的心。村党支部、村委会组织群众为灾区献爱心活动。群众踊跃捐款3600
元,捐物56件。弘扬“四德”社会道德(爱德):李彬李英兰职业道德:(诚德)范波范红纪家庭美德(孝德):个人
品德:(仁德)李海艳李建龙范庙村“四德”榜红白理事会范庙村自1988年就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实行“婚嫁新办丧事从简”移风易俗。
革命英烈范爱国,男,1921年出生,1944年参军入伍,被分配到渤海军区兵工厂工作,当战士,于1947年故病。村庄记忆官道从村中
穿过李道路说:官道从老庄(范庙原村庄在今庞陈路以北)街中穿过,相传,这条官道南通张店,北通蒲台、利津。穿心碾范宝琛在介绍当时穿心
碾的情况,他说:俺村有两盘碾,一盘是有碾裹子的碾,姓李的用,另一盘就是穿心碾,姓范的用,穿心碾在周四外很有名,原来有一条官道从范庙
街里穿过,很多过往行人慕名来看穿心碾,老人们说济南、周村、潍县、利津等地的从此路过,就先看看范庙的穿心碾。百年老枣树李云彩介绍说
:这棵老枣树有150多年了,俺爷爷说他也不记得什么时候栽的,现在仍枝繁叶茂,每年能接百十斤枣。打狗庙的传说传说在很早以前,博兴城有
一个庄里住着范,苟两大姓人家,大家和睦相处。后来,范姓在庄后建了一座打狗庙,苟姓就让范姓拆除这个庙,因此范苟两姓还打官司打到了县衙
,并惊动了朝廷。据传说,当初这个庄里的范,苟两姓,户数人口差不多。后来,也不知什么原因,这个苟姓人丁兴旺,家族是越来越壮大,而范姓
呢?男丁渐少,户数人口是眼看着减少。这个时候,姓范的都犯愁了,也很着急啊,这个着急有啥用呢?情急之下,这个范姓的首事(族长也相当于
现在的村长)就去找算卦的先生,那人给他掐算了掐算,惊讶地说:“哎呀,不好,你们庄里有姓苟的有姓范的,这是犯了狗吃饭的大忌啊,姓范滴
还能旺吗?”“啊?原来是这样啊,我说是俺一代不如一代,一代比一代少啊。那有啥破法吗?”这个范姓的祖人就问。那个算卦先生就说:“办法
吗,倒是有一个,只不过最好还是不用”。“哎,有啥办法啊,你快说来听听。”一听说有办法,他便急忙问。算卦先生说:“这个办法就是在你范
家头的庄后,建一座张二打狗庙(至于为啥叫张二打狗庙,已无从知晓),可你们与苟姓都是一个庄的,低头不见抬头见,再说了要是真盖了打狗庙
,姓范滴是人丁旺了,可姓苟滴就会慢慢败落了,又说了要是人家姓苟滴知道喽,也不会让你们建啊。”“啊,原来是这样啊。”这让他不由大吃一
惊。他回去后,就和家族的人进行秘密商议,经过再三考虑,为了长远打算和家族兴旺,最后还是决定建这个庙。接着,他们就分头开始准备建庙所
需的砖、瓦、木料等。随后,他们便请来能工巧匠,在范家的庄后建起了一座“张二打狗庙”。开始,这个姓苟的还不知道范家要建啥啊,只见大
伙都在忙着盖房子。等这间房子修建完成后,有人才看到门口上写着“张二打狗庙”。姓苟的就不愿意了,“打狗庙”不就是打俺吗?虽不是一个字
,但是同音啊!这不是明摆着打俺吗?但人家姓范的已经把庙盖起来了,又是在他们自姓那头盖的,你姓苟的也管不着啊。说归说,气归气,他们也
就这样把气咽到肚子喽不了了之了。就这样才过了还不到20年的功夫,范姓人丁就明显地旺了起来。而姓苟的那头,人丁像打了霜的茄子——越来
越萎靡不振。苟姓家祖一看,再这样下去就有灭族的危险,于是组织起家人们要把打狗庙拆了。但是,范家人坚决不同意,就是不让拆,并且还派人
看守了起来。没办法,这两家就闹了起来。最后,范,苟两姓对薄到了县衙公堂上,苟姓坚决要求拆除那个打狗庙,说自从建了那个庙,俺姓苟得是
人丁出现了严重问题,几代年轻人都没精神头了。而范姓的呢,却对县太爷说:“原先他姓苟的都快把俺姓范的吃掉了,俺们才请人建的这座庙,要
是非拆不行的话,就必须先让姓苟的改姓,不然就让苟姓搬迁远离范家。”两家互不相让,各说各有理。这可难坏了县大老爷了,没办法这个县太爷
只好写明因由上报朝廷。因为在早先,改姓必须经朝廷批准,只有皇上才能赐姓。上报不几日,县衙很快就收到了朝廷批文,皇上便把苟姓赐为鄢姓
了。范姓建的那个“张二打狗庙”,也就顺利拆除了。打狗庙扒了,姓也收了,可不知是皇上赐的这个姓的问题,还是其他原因,姓了鄢也没能改变
他们家族败落的命运,由原来的一个近百户的大家族逐渐衰减成了十来户的小户族了。而范姓呢,已发展到了一百七八十户。据说后来,鄢姓又改成
了燕姓。传说就是传说,故事就故事,封建迷信不可信,真假已无法考证,只不过是把这个在当地传说已久的故事,整理出来呈现给大家吧了!消失
的苘麻绳过去,有一种叫苘棵的植物,因它的外皮不容拉断柔韧性强,村民们便把它割来沤制后,拧成绳子用在了农业生产、生活中。苘棵也叫苘
麻,是拧绳子的上好原料,以前人们在日常活动中,需要用绳子的地方很多,如:拉车的套绳,拴牲口的缰绳,用牛耕地时的撇绳、捆绑东西等,是
千家万户都用得着的物品。所以在当地大部分上了年纪的人都会拧绳子,他们打的麻绳除了自用外有得还把多余地拿到集市上去卖,换点零钱花。以
前在农村的房前屋后以及沟渠、路边随处可见。由于苘棵生长旺盛,繁殖能力强,影响大田作物的生长,村民们在田里见到零星的苘棵就会将其拔掉
。那时,生长在农村的孩子们不像现在有零食吃。他们都把一些野生植物的果实当作零食来吃。如苘棵的果实苘嬷嬷就是当时农村孩子的天然美食,
也是小时候最爱吃的零食,淡淡的味道里有一股清香,还有舐(屎)瓜、紫茄子等。吃着苘嬷嬷再把苘棵砍下来,剥下皮拧成鞭子,再选根粗壮的苘
棵做鞭杆,欢跳着学赶马、打磨乐玩。据记载,苘麻,是一种野生植物,茎秆实心,皮多纤维,叶圆心形,花黄色,茎皮结实,拉不断可用来拧绳织
麻袋,苘麻花骨朵儿可以吃。苘麻的茎比较直立,高度一般在1米到2米之间,适应能力强,耐贫瘠耐干旱,能在很恶劣的环境生长。是在农村生活
过的人最熟悉的一种野生植物,苘麻的嫩果苘嬷嬷可以食用,苘嬷嬷变硬之后就不能食用了。据了解,苘麻成熟后的果实是黑色的,种子可入药,具
有清热排毒、利湿利尿的功效。以前,村民要拧得绳子很多。拧绳是农村的一种传统技艺,农闲时节,村里的老人们常坐在一起,边捻线,边聊天
,妇女们所有做布鞋的麻线都是这样拧出来的。把苘棵割来后,削去枝叶,捆成小捆,然后放到湾塘里或河沟里去沤。沤麻,是先将小捆苘棵相互颠
倒、横竖排成十字形垛成几层,淹入水中,用木橛和绳子固定起来,用铁锨培上泥土压在上面,让苘棵完全浸没在水中沤。一般情况下,这样沤制1
周就可沤熟。沤麻时应随时检查苘棵的沤熟程度,时间不宜太久。然后,再将沤好的苘棵搬到崖上或场院里晾晒,半干后,就可以剥麻了,这时,整
个村庄上空到处飘荡着湾泥的臭味。在流水的河里沤出的苘麻漂亮沙白,湾塘里沤出的发黑,臭泥味重。剥麻后开始拧绳子,也叫打绳子,拧绳的方
法,是将苘麻用膊垂子做成坯绳,然后再将几股坯绳放置在自制的工具上,慢慢拧成一条绳。在博兴,很多老人基本上都会拧绳子。拧绳一般在是
在街道上,如果自家的院子足够大,那也是打绳得好地方。在空地一头埋两个木桩,根据要打的绳子长短,在远距离的地方安放一个平台,平台上安
装一个三岔股。在打绳子时,将绳的胚胎放在一块结实的厚木长板上,木板上嵌有一排铁制摇把,摇把在外侧,内侧有钩儿,钩子是挂经子用的。另
有一个薄木长板,用力地摇起来,首先把苘麻拧成单股经线,然后把几股经子分别拴在几个摇把的钩上。另一头的经子拴在拖爬上地摇把上,再给几
股经子上劲儿。这边的拖爬就会被拉得向前慢慢移动。打绳一般需要两三个人,最后还用绳车将双股绳拧成三股绳或五股绳或七股绳。根据需要来决定麻绳的粗细拉力。到了70年代,生产队里引进了红麻(蒿麻),红麻也是一年生的草本植物,掌状复叶,花淡绿色,空心秆,纤维可以拧绳,很结实。以前人们打大绳、拧细绳、纳鞋底、鞝鞋,都离不了它。红麻在农历三月间播种,生长期间,还要间苗、松土、除草、施肥。长成的红麻八九尺高,粗细一般像手指头或擀面杖。它的种植、沤晒过程和苘麻大体相同,但它的纤维确比苘棵结实,在农村实用价值大,因而种植的村较多。随着尼龙绳的出现,在农村常见的麻绳失去了市场,村里曾经专做打绳子生意的户也歇业了。现在也很少有人再拧麻绳了,从此,我们这里沤制苘棵的历史也就结束了。如今,野生的苘棵在我们这儿偶尔还能见到,而红麻,不要说种植,就连种子都可能见不到了。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普及,农村打麻绳这个传统的手工技艺也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周武山)范庙提供资料人员:前排左起:李云彩(85岁)范宝行(91岁)李学孟(79岁)祁海民后排左起:李道路(原村党支部书记)范宝琛(77岁)
献花(0)
+1
(本文系渔樵文斋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