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禅悦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6 静心的秘密
2021-12-08 | 阅:  转:  |  分享 
  
一、“心”字的奥秘古人造字非常合道,“心”是三点魂,外加一把钩。古人知道人有三魂,其中在外面的一点是“光魂”(本性、真心、真我),光魂在天不
在身,因为它特别亮,人体色身难以承受,当人投胎转世时,它只能留在外面。外面的另一点是“阴魂”(妄心、妄念、六识、灵),由于众生妄念
外散,神魂常在外面,为财色名利终生奔波不息。因此,阴魂也在外不在身。光魂与阴魂是阴阳的一体二面。中间一点谓“色魂”(统管身体五根五
识),由于此魂投胎后被肉体所困,一把钩代表肉体色身。人在受孕刚刚成胎直到出生前,都是这种弯曲身体的形状。此身象一把钩钩住色魂,直到
死亡的时候,色魂才离开肉体。可见人的心时刻不停地被外界事物所诱惑,为外界事物所奔波,虽有三魂,却有两魂在外。俗话说“头顶三尺有神明
”就是指在外的两魂。我们讲“身心灵合一”就是指身体,灵魂,大道合一,也就是我们的色魂,阴魂,与光魂三魂合一。如果我们能把这颗好动的
心停息下来,把自己的思想彻底空掉,使它常处于清静无为之中,你就接近了道。但是,人们却爱自寻烦恼,不停地在制造妄念。以致形成了根深蒂
固的习气。许多修行人甚至想静也静不下来,大脑形成的惯性,自动地、不停地在想,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即使睡着了,做梦还是在不停地想。
人体95%的能量都是胡思乱想消耗出去的。因此,所有的法门,包括念经、念佛、念咒、打坐、结印、修定、戒律、节食、辟谷、不倒单等,都是
在帮你把繁杂的思想停下来,使你的心清静无为。二、怎样修行才能明心禅宗有这么一句话叫“悟后起修”,如果没有开悟的话,前面的修行不知道
在修什么,没有一个落脚点,就是所谓盲修瞎练。怎么样修行,我们才能够开悟或是明心见性?“不识自心,学佛无益”,六祖坛经也有一句话叫作
“不识自心,修法无益”。所以“不识自心,修法无益”重点就是识自心,在这个修行过程中就是认识自己的心,所以从“心”上下手。什么是“心
”呢?是我们的念头还是什么?那个“心”怎么样落到实处?什么东西都有两面性,心也不例外。心动就是念,就是不动心的用。我们把这个心的用
当成自己了,也就是我们把自己的念头,把自己念的内容当成自己了,而忽视了自己不动的心。不动的心本来就存在,认识那个不动的心。就是你的
本来面目(自性)。这个念头,这个心识,这是我们容易把握的。那个不动的心,我们怎么样来把握它?如果是一体两面的话,有个动的心就有一个
不动的心存在,那么动就成了不动的用。就像大海一样,有大海才有波浪,波浪才能显出大海来,没有波浪就是一个平面,所以说波浪是显示大海的
,是大海的用。认识这个不动心,就是因为有个动,有个动就有个不动,从那个动上去认识那个不动。动的心起来之后再回到那个不动的地方,在不
动的地方再起第二个念头,然后再回到那个不动的地方,因为这个动显示出那个不动的地方来,认识那个不动的地方,就是认识自心。明白这个道理
的时候仅仅是个明心。如果一个人修行过程中长期注意念起念落,念起的地方和念落的地方,说不定哪一天,你的那个意识就和那个念头起落的地方
合二为一了。说个合二为一,这也是个方便说,好理解,实际上本来就是一个,用不着合。认识它了,成为它,也就说是我们过去站在有上,我们成
为有,我们再颠倒回来,我们成为那个没有,当自己是那个没有的时候,那种状态就叫见性。明白这个地方就是明心,我是这个地方就是见性。明心
见性本来是一,你明白这个地方,你应该成为这个地方,就是因为我们站在这个“有”上习惯了,当你明白那个地方了,但是你不一定站上,那个之
间不一定是自己。我们怎么样才能明白那个念起之前、念落之后,去明心见性?只要注意你的念就行,念起念落。当自己知道自己有念的时候,你的
念会自动断开,这是自动断开,并不是你有意识的让念停下来,没有意识,仅仅知道你自己有念,你的念基本上就自动断开了,但你的念自动断开的
时候,它(自性)就瞬间显示出来了,当然这个瞬间很短,在零点几秒钟,第二个念接着起来了,就把它覆盖了,所以你很快的知道自己又起了念了
。这个念的内容你只要知道就自动断开了。我起念了,那个念的内容断开了,但是“我起念了”,这也是个念,如果你发现了“我起念了”这个念,
我起了念了,也断开了,后面还有一个“发现”,“发现”也是个念。如果是后面的发现也没有了呢?只是个知道,这个时候很容易契入进去。禅宗
说的“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还有一句话叫作“念起即觉”,开始不怕你不契入,也不怕你认识不到这个问题。只要你能够念起即觉,长期的这么
下去之后,总有一天你会把这个地方真切地把握住,真切地体会到,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体悟到自性。首先是观心或者观照念头的起伏,肯定会有念起
念落,我们认识那个。从这个地方作为一个契入点,这个“知”,只是个契入点,这个“知”当然也是存在的。“知”又超越了那个空档,在我念起
的时候这个“知”存在,在念落的时候那个“知”也存在。只是因为我们动念的时候,我们就随着念头转了,空档的时候才给了我们个间隙,让我们
亲自去体会这个“知”,当我们把这个“知”扩散之后,在念起念落的时候都能保持这个“知”的时候,这个才是真正的明心见性。我们胡思乱想的
时候,你“知”,胡思乱想的时候这个“知”变成了胡思乱想的内容,那就不“知”了,知道那个胡思乱想的内容了,你契入这个空性的时候,这个
“知”变成空性了,或者是空了。我是那个空,我是那个之间,我是觉还是观照。“我”是念起念落的空档,本来就是“我”,就象一个清净的本体
,就象一张纸一样。纸上的字也是在“我”这张纸上面呈现的。那就是用了。这就变成了所谓的动静一如。或者说念起念落,变成一体了。这就是说
在不动的心上起了个小波浪,就是你的思维。就是你的用。一旦认识之后不管你在清净的状态还是在有念的状态,都是在我本性里,在那个“知”的
基础上,那么这样才是真正的所谓的明心见性,所谓的开悟。我们知道自性了才知道怎么样用功,怎么样修法,才能知道修法的真实意图。在这之前
都属于盲修瞎练的过程,属于摸索、探索的过程。直接从心入手,八万四千法门也是从心而起,契入自性。所以说自性本来就是你,空性本来就是你
,你住在空性上不被自己的念头牵走,这就是个保任。时时注意自己不被念头牵走就可以了,起心动念是个用,自己的思维活动、念是自己的工具,
自己拿自己的工具来使用并不为过,我利用我自己的思维活动去想点事去,这有什么不可以呢?注意不要让自己的“知”随着思维的那个内容走了,
这就是所谓的保任。保任的内容就是去欲望,因为有欲望才使自己迷失,如果没有欲望呢?你很清楚你是自性,你很清楚你是大海,你不会迷失方向
,就是害怕有欲望,有欲才有念,欲念覆盖本性。三、静心的惊天秘密(一切修行法门,均从此下手)大道无多子,唯在清静一法门。故静字诀,乃
为修道第一诀,一切法门,均从此一法门下手。身静则生阳,心静则生慧,气静则生神,神静则生精;而一以心静为头脑。静则定,定则得。白玉蟾
祖有言:“大道以无心为体,忘言为用,柔弱为本,清静为基。”又云:“薄滋味以养气,去瞋怒以养性,处卑小以养德,守清静以养道。”而老子
之学,则纯以清静无为为主旨。故清静法门,实为三教圣人所共守。而世人则无不在竞逐劳役的纷纷扰扰中讨生活,殊不知:“半日安闲半日佛,片
时清静片时仙”也。要作仙作佛作圣人,甚至是得大智慧,立大功,创大业,树圣德,均非从此静字下手不为功!老君曰:“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
;人心好静,而欲牵之。故常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惟欲遣欲澄心,首须摄念归静,行住坐卧,皆能存心於内而不离腔子裏,返居神
室,而无思无虑,无念无欲,寂然不动,方可谓之守静之功笃也。心能静定虚寂,内守无为,而不放失其本心良心,则自可彻见先天之灵明真心矣。
道家习静,首在求此真心为用。真心之用,为无用之用,无用之用中藏大用,真精真气真神之三品大药,均从此而生者也。学道人贵能心静神清,心
静则泰然自得,万事不足以扰之;神清则烛照朗然,万物不足以乱之。静时察万事,自然皆有欛柄;清时观万物,自然皆有春意。清静二字,一生受
用不尽,非富贵中人所能得也。昔郭康伯遇一仙翁,授以保身卫生之术云:“自身有病自心知,身病还将心自医;心境静时身亦静,心生还是病生时
。”此为养生要著。心生则种种意生,心灭则种种意灭。意生则事生理生,而事障理障亦随之。事生理生则神浊,事障理障则神迷;此皆所以为道之
贼也。心静则神清,心定则神凝,心虚则神守,心灭则神存。古真谓“心死则神活,心生则神死。”心死者,虚之谓也。心生者,实之谓也。老子贵
虚贵无,如云:“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
以为用。”心则尤然,一住事物则扰於事物,一住理法则纷於理法,而不得其虚静矣。心不虚静,则神不清明。儒家常言清明在躬,此须自“虚静其
心”中来。虚则静,静则清,清则明,明则灵,故苟能一心虚静,寂寞无为,不生一念,不染一尘,则自能虚灵不昧,而得神化通矣。程明道於“静
后见万物皆有春意”时,曾为诗曰:“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觐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作乐,男儿到此是英雄。”盖人生无论处任何境况中,能静观万事万物,则不但可无入而不自得,且亦得见“道心”与“天地之心”於无
形也。学道人总以清静其心为第一要著,打坐即所以求心清静也。故一上座,即宜将内外心境妄想杂念,一刀斩断,一齐放下。外息诸缘,内心无喘
;内外俱泯,能所变绝;久久自可入道。清时能见性,静裏好参玄。玄中子云:“当坐时,欲求能静,务宜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是非莫问,人我两
忘,百恶俱息,八风不动。”另有八字工诀,即凝神寂照,一灵独觉。初下手,切宜注重心息。水火真经云:“欲从心起,息从心定;心息相依,息
调心静。”再宜注重神气。胎息经云:“神行即气行,神住即气住;若欲长生,神气相注。”再后工法更多。然总不外炼精化气(初关),炼气化神
(中关),炼神还虚(上关)等三关工夫。至最后一关,则为炼虚合道。於坐中久静,则自阴气潜消,元阳滋长;万尘不染,一灵独照。元阳长则命
光生,长生久视之道在此。一灵照则性光现,神通变化之道在此。所谓天眼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等等,皆由此一静中生出。道佛门中上乘人
士,均讳言神通,以此亦碍道也。静则定,静定则超脱净尽,而心海性天,亦平静无波,朗照无遗,故可得入神明之境。故古真谓:“静能通神,定
能入化。”昔伊川入嵩山访王子真,子真早候於松下。问其何以知之,曰一年前即已知之。盖伊川先一年亦动念访王,而以事未果耳。后又入高山访
董五经,五经便先为之务茶果以候,程问何以能尔,曰:“只是心静,静而后能照。”此等告知神通,以及其他更大神通,道佛门中俯舍皆是,惟常
被一般人目为怪异耳,实则潜修之士,有之亦讳莫如深,不肯以炫人。王董二人,亦旨在礼数,非欲故为神异之能也。性功如此,命功中又何独不然
?故习静,全是功夫,惟其功夫在“强内”耳,与用动功以“强外”者不同。惟修道习静,非从以养生为事,尤在其“静能增慧,静能开悟,静能入
圣,静能证道。”得道之士,不但临生死之际,能谈笑脱去,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事,亦类能心中了了,其以致此者,即在由静而生之定慧力耳。惟
此仍无关於大道!大道不在於生死事,不在於神通事,此为切要语。修行功夫,当初入手,静心最难。在静坐中,有时万念并发,此灭彼起,大有“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之概。欲收拾愈不能收拾,有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绿杨墙外出秋千”者是。欲斩截愈不能斩截,有如“野火烧
不尽,春风吹又生”者是。故吕祖有“炼心至静”,达摩有“制心一处”之教,均以心机难息也。是故静心之要,首须“息心”。禅宗有“牧牛图”
,道门有“收马图”,(注参上乘修真大乘集。)均息心法也。经谓“心为贼王”,故擒贼先擒王,修行先擒心。如何降服其心?三教圣人,均以此
为首要。将心觅心,了不可得。将心遣欲,遣欲心是心;将心止念,止念心是心;将心断缘,断缘心是心;将心简事,简事心是心;将心参禅学佛,
参禅学佛心是心;将心了生死大事,了生死大事心是心。总之,凡有所事,即是心在;欲得无心,总非易事。此须渐修,非可一蹴即就;此关功夫,
非可顿悟即得:观牧牛牧马二图,即知其言之不谬也。故道家用炼心二字,炼心者,炼去其人欲之心,攀缘之心,忿愤之心,恐惧之心,好恶之心,
浮竞之心;总之,要在炼去动心,而归於一静耳。玄关秘论曰:“心牵於事,火动於中。心火既动,真精必摇。故当死心以养气,息机以死心。”旨
哉言乎!凡俗心被物转,圣人心转却物。心役於物,则神动於中。识神既动,真神不生。或於役於事物,或沾染於名利,或痴迷於生死,或执滞於道
法,有一於是,便即生心。有住生心固非,无住生心亦非。一有所生,便有所用;一有所用,便有所失,而非真心矣。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
灭种种法灭。”凡心死则圣心见,尘心死则真心见,人心死则道心见,法心死则天心见。寻著汝父母未生前本来心住处,返本还源,归根复命,便是
汝大休歇处!在息心处!此正达摩祖师所谓:“心本寂灭,无一动念处,是名正觉。”窦持禅师不云乎:“悟心容易息心难,息得心源到处闲。斗转
星移天欲晓,白云依旧覆盖山。”能得息心妙用,则自有境无碍,所谓:“蝉噪林逾静全,鸟鸣山更幽。”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者是也。
本净禅师有云:“佛因心悟,心以佛彰;若悟无心,佛亦不有。”又云:“道本无心,无心名道;若了无心,无心即道。”此时彻了语。若再向上一
着则是:“莫谓无心即是道,无心还隔一重关。”以著有著无,住有住无,两俱不是也。前者破有,教汝莫执有;后者破无,教汝莫执无。故永嘉禅
师尝谓:“心不是有,心不是无,心不非有,心不非无。是有是无即堕是,非有非无即堕非。”以两俱不可堕也。六祖有言:“心迷法华转,心悟转
法华。”又云:“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心迷则心生,心悟则心寂。心生则念生,心息则念灭。我息一切心,即无一切念。我无种种心,即无
种种念。修行人如能七日七夜不动念头,即可得正道。古德云:“诸人心心不息,念念无住。若能於不息处息,於念处无念,自合无生之理。”此是
寂心息念一法。永嘉云:“凡俗多於事碍理,境碍心;常欲逃境以安心,遣事以存理。不知乃是心碍境,理碍事;但令心空境自空,理寂事自寂。勿
倒用心也。”此亦即寂心息念一法。心可成佛,心可成道;心亦碍佛,心亦碍道。就其可成言:即心即佛,即心即道。就其不可成言:即心非佛,即
心非道。前者就真心言,后者就凡心言。前者心心无念,后者心心有念。故夹山密公云:“心本是佛,因念起而漂沈;岩实不移,因舟行而鹜骤。众
相现而本体不动,声色俱而不随不坏;如雁过长空空无迹,影沈寒水水无心;但自得真心自体矣。”玉虚子诗谓:“物物元无物,心非形亦非;三般
观晓悟,悟者不知谁?”又云:“无无藏妙有,有有观真空;湛然俱不立,常寂性融融。”这是彻了语。此意通三教,万法无二门,入者有得!圭峰
禅师谓:“心无自相,托境方生。境性本空,由心故现。”若能心境俱泯,体用两寂,则自心境两不相碍,本源湛寂清明,自在虚灵,则此心便不祈
静而自静,不祈息而自息矣!总之,三家圣人教人,总以静心为入门诀。心不清静,不能一尘不染,一念不生,一切修为法,皆无从落脚生根也!四
、虚云老和尚禅要参禅的目的,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实见自性的面目。污染就是妄想执着,自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参禅的先决条
件,就是除妄想。妄想如何除法,莫若“屏息诸缘,一念不生”。屏息诸缘,就是万缘放下。“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是参禅的先决条件。一放下
,一切放下,永远放下,叫作万缘放下。万缘放下了,妄想自消,分别不起,执着远离,至此一念不生,自性光明,全体显露。参禅在“明心见性”
,就是要参透自己的本来面目,所谓“明悟自心,彻见本性”。教学人参公案。初是看话头,甚至于要咬定一个死话头,教你咬得紧紧,刹那不要放
松,如老鼠啃棺材相似,咬定一处,不通不止,目的在以一念抵制万念。有的看“父母未生之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晚近诸方多用看“念佛是谁
”这一话头。其实都是一样,都很平常,并无奇特。如果你要说看念经的是谁,看持咒的是谁,看拜佛的是谁,看吃饭的是谁,看穿衣的是谁,看走
路的是谁,看睡觉的是谁,都是一个样子,谁字下的答案,就是心。话从心起,心是话之头;念从心起,心是念之头;万法皆从心生,心是万法之头
。其实话头,即是念头,念之前头就是心。直言之,一念未生以前就是话头。看话头就是观心,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就是心,看父母未生以前的
本来面目,就是观心。性即是心,“反闻闻自性”,即是反观观自心,“圆照清净觉相”,清净觉相即是心。照即观也,心即是佛,念佛即是观佛,
观佛即是观心。所以说“看话头”,或者是说看“念佛是谁”,就是观心,即是观照自心清净觉体,即是观照自性佛。心即性,即觉,即佛,无有形
相方所,了不可得,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不出不入,无往无来,就是本来现成的清净法身佛。行人都摄六根,从一念始生之处看去,照顾此一话头
,看到离念的清净自心,再绵绵密密,恬恬淡淡,寂而照之,直下五蕴皆空,身心俱寂,了无一事。从此昼夜六时,行住坐卧,如如不动,日久功深
,见性成佛,苦厄度尽。所以用功的人又要善于调和身心,务须心平气和,无挂无碍,无人无我,行住坐卧,妙合玄机。话头即是一心。你我此一念
心,不在中间内外,亦在中间内外,如虚空的不动而遍一切处。所以话头不要向上提,也不要向下压;提上则引起掉举,压下则落于昏沉,违本心性
,皆非中道。大家怕妄想,以降伏妄想为极难。我告诉诸位,不要怕妄想,亦不要费力去降伏他,你只要认得妄想,不执着他,不随逐他,也不要排
遣他,只不相续,则妄想自离。所谓“妄起即觉,觉即离妄”。若能利用妄想做功夫,看此妄想从何处起。妄想无性,当体立空,即复我本无的心性
,自性清净法身佛,即此现前。究实言之,真妄一体,生佛不二,生死涅盘,菩提烦恼,都是本心本性,不必分别,不必欣厌,不必取舍,此心清净
,本来是佛,不需一法,哪里有许多罗嗦——参!五、如何除去妄想禅修静坐做什么呢?不外做两件事情。一件是对抗自己的昏沉,一件是对抗自己
的妄想。妄想是怎么来的呢?就是由我们的念头而来,这些个念头总结起来不外有五个:故起念、串习念、接续念、别生念和即静念五种。《禅宗
永嘉集》奢摩他颂第四中记载:复次初修心人。入门之后。须识五念。一故起。二串习。三接续。四别生。五即静。故起念者。谓起心思惟世间五欲
。及杂善等事。串习念者。谓无心故忆。忽尔思惟善恶等事。接续念者。谓串习忽起。知心驰散。又不制止。更复续前。思惟不住。别生念者。谓觉
知前念是散乱。即生惭愧改悔之心。即静念者。谓初坐时。更不思惟世间善恶。及无记等事。即此作功。故言即静。串习一念初生者。多接续故起二
念。懈怠者有别生一念。惭愧者多即静一念。精进者有串习。接续故起别生四念为病。即静一念为药。虽复药病有殊。总束俱名为念。得此五念停息
之时。名为一念相应。一念者灵知之自性也。然五念是一念枝条。一念是五念根本。从这里我们知道:第一是故起念,就是我们有心在座上去想一些
事情,使得时间好过一些。用意无非是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比如自己就常常教人,如果腿子实在太疼,就在心里面默写《心经》,这样时间就会感觉
过去快些。当然用功(数息、参话头、持咒、念佛等等)也是一样,也是给我们一根“救命稻草”,让我们在这根“救命稻草”上缘虑。但是用功是
专注的,容易舍掉的,是前人给我们指出的最好用的“救命稻草”。只有达到无念的时候,也就是功夫很深,念而无念的时候才脱离得了这个故起念
。第二是串习念,就是无心而想起的一些事情。它和故起的区别是无心生起的念头。这个念头如果不是用功的那个“救命稻草”就不要理它,一会
儿它自己就会消失。我们做功夫也正是利用这个串习念,使得我们的功夫加深变成串习念,把这个“救命稻草”串习到一切时、一切处,最后在功夫
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舍去。第三是接续念,就是自己做不了主的念头,自己控制不住就会去想的念头。一般的念头你不理它,一会儿它自己就会消失,而接续念头则不然,它是因为念头过分强烈而难以消失。但时间长了也一样是会消失的,所以不用害怕,依然可以不理它。我们用功时间长了,功夫也会变成接续念。这时候你想打个妄想都打不起来,遇到这种时候依然是不理它,随它去,久而久之,功夫的念头也就消失了。第四是别生念,就是觉察到自己这些念头,有意生起一个对治的念头。生起对治的念头,还是念上生念,因为这个时候发现了自己的问题虽然是个好事,但是好事不如无事,觉察了便了了。因为我们用功就是一直做到念而无念。第五个即静念,就是用功深了以后没有任何念头,坐下来一片清净,感觉很宁静,认为自己得到禅定了,听见外面的一切声音反而很讨厌,这就是“即静念”,只是一个静的境界。好像很好,但不究竟。因为“死水不藏龙”,不是真正达到无念的境界,仍属法尘分别影事。这个时候仍然要继续抓住“救命稻草”用功,把功夫延续到动中去,这样才能有机会开悟。前面所说的五种念头都是我们用功的障碍,也是我们用功的途径。因为用功就是以妄治妄,最后将功夫延续到生活的每时每刻、任何场所。不但是在静中有功夫,在动中也有,在病中还有,在一切时、一切处都有。这样我们在机缘到来的时候就有可能开悟。1
献花(0)
+1
(本文系禅悦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