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父亲1948
2021-12-09 | 阅:  转:  |  分享 
  
父亲1948年参加革命工作后受到专业领导干部的重视,被派遣到当时东北农业科学研究基地---东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公主岭),担当技术骨干。从1948年就开始主持细毛羊育种研究工作,经过18年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在1967年通过了农业部鉴定(4个育种羊场的34100只参加鉴定),命名为“东北细毛羊”。这是我国第一个完全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培育成功的细毛羊新品种(新疆细毛羊1935~1954的前期育种是由苏联专家特洛伊茨基主持的)。东北细毛羊中至少有80%以上是他当年亲手培育的4289号种公羊的后代,将77只亲手培育的优秀种公羊无偿调给东北有关育种羊场。据品种育成18年后调查统计,东北细毛羊数量增长27.6倍,实现东北全区细毛羊化,创造社会产值57亿元。

18年做一个课题,谈何容易。回头看成功好像是必然的,其实,像这种大型的具有探索性质的育种项目是悬在成功与失败两可之间的。况且18年间要经历许多事件、艰辛和曲折,我虽然年幼也多有耳闻:羊吃草不适当片刻就涨肚死亡;宝贵的种公羊意外死亡;水灾淹没放牧场告急;某羊场羊舍失火烧死几百只;水害大面积感染虷蛭、皮肤病;牧场被附近农民侵占;协作种羊场突然改变经营方向(改重点养马);61、62年自然灾害国拨饲料剧减,种羊性能下降(人都吃不饱)有人专做调查向领导告状,彻底否定育种方案,已经实施15年的育种工作面临全面推倒重来的危机。文革中又遭到批判,更有种种复杂的人事关系,经历多少艰辛......羊群虽然性能年年提高,事故却件件要命。能坚持下来,是幸运的,实在非常不易!

细毛羊育种是需要花费时间最长的科研项目,苏联的世界著名细毛羊品种如“斯达夫洛普”花了27年,“高加索”15年,“阿尔泰”26年……父亲的耐住性子献身科学研究的执着精神影响了我的一生。(绵羊育种在于培育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所谓的“克隆”技术不能解决适应性问题)

鉴于这种情况,我退休后在用了两年时间日以继夜地把父亲保留下来的资料整理编辑(当时父亲已经90多岁高龄脑力退化已经不能胜任)。为确保作为重要的育种史学术资料的严肃性、可靠性,对大量论文、各种报告、笔记记录、资料进行校对,数字反复计算核对,仅参考文献38篇。许多专业知识和术语不懂,不断查资料学习,包括打字、校对排版,完成了32万字的学术专著“东北细毛羊育种”,经高级专业编审技术把关,于2005年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为父亲的一生献身的事业划上完满的句号。



献花(0)
+1
(本文系含风谷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