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新教材】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2021-12-10 | 阅:  转:  |  分享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列国纷争—春秋时代平王东迁后,中国进入了东周时代。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这个时代,天子共存的地位已名存实亡。春秋时期
,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主地位。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史书将这一时期建立
霸权的诸侯国国君统称为“春秋五霸”。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大国争霸春秋时代,大国诸侯的争霸战争,是奴隶制接近衰亡的反映。齐桓、晋文
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虽有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的含义,但其真实目的更多地是为了扩张领土,掠夺财富。这种争霸战争使中国历史不断发展,
最终步入了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战国时代。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
师经岁,流血满野……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战国策〉书录》【解读】这段材料集中反映了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上
下失序,社会混乱,道德仁义泯灭,天下争于战功。七雄并立—战国时代战国七雄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卿大夫掌握了实权。晋国的韩
、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经过长时间的兼并战争,许多的中小诸侯国都消失了,形成了齐、楚、韩、燕、
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周朝传统的以分封制、宗法制主要内容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周王室也在公元前2
56年被秦国吞并。韩、赵、魏齐、楚、韩、燕、赵、魏、秦战国七雄秦国合作探究:华夏认同材料: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
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
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同祖的观念得到发展。结合教材,阐述本段材料中“华夏”的含义及在西周时期的发展。参考思路:本段材料所指的“华夏”
是指“礼仪之大”与“服章之美”,呈现出文化、政治实体的含义。在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的不断进行除带来了混乱外,还打破了各族间固有的
界限,进一步密切了华夏族与其他各族的联系。最终,各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春秋以后的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步融入华夏族。至此,华夏族
吸收了更多的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也更加广泛。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生产力的发展和井田制的瓦解1《国语》中记载,孔子有弟子姓冉
,名耕,字子牛《管子》记载:春秋时齐国已经用铁农具耕种土地。春秋穿有鼻环的牛尊生产力的发展和井田制的瓦解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
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
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1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司马迁《史记》都江堰生产力的发展和井田制的瓦解1根据材料
并结合所学分析井田制瓦解的原因?周制,野人只助耕公田不为兵。然而这种制度到了春秋时期就开始松动了。那时“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各
国统治者为争霸权、求生存、略财富而纷纷扩军。……野中15—65岁之人都是要服役的。既然耕田是成年男性的责任,那么他们如去服兵役
公田也就没人治理了。……田制赋税的变革是兵制变革的前提和基础;为应付战争的需要,变革兵制必先变革田制。——刘东升《试论井田制的瓦
解》简要说明根本原因: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水平提高直接原因:各国的税制改革;客观原因: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井田上的劳动
力日益减少,大量公田被抛荒。彻底废除: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晋国“作爰田”鲁国“初税亩”楚国“书土田”秦国“初租禾”郑国
“作丘赋”齐国“相地而衰征”风起云涌的变法运动公元前685年公元前548年公元前645年公元前594年公元前408年公元前538年
2齐国晋国鲁国郑国秦国楚国52风起云涌的变法运动74163燕国:乐毅改革2齐国:邹忌改革赵国:赵武灵王改革魏国:李悝改
革韩国:申不害改革楚国:吴起改革秦国:商鞅改革公元前445年,魏国魏文侯即位。不久,他任命李悝为相,主持变法。变法内容包括:
实行“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生产;推行“平籴法”,防止“谷贱伤农,谷贵伤民”;制定《法经》,加强法制,强化国家专政机器的职能。—
—摘自人教版《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根据材料并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说明战国时期风起云涌的各国变法与当时的社会发展存
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简要说明020103经济政治社会商鞅变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实行什伍制、连坐制重农抑商
,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推行土地私有制简要说明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废分封,行县制历史久远顺应潮流改革彻底富国强兵工商业的发
展冶铸业成就有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比欧洲早两千年以上。青铜冶铸方面发明了错金、错银、嵌红铜等新工艺。3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
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有买及卖也,
各婴其价,小物不能名一钱者,勿婴”。——《秦律·金布律》三、孔子与老子(一)孔子1.孔子的生平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
人。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理论家,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
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传》《春秋》。他的言行载于《论语》一书。三、孔子与老子(一)孔子2.孔子的思想思
想核心:“仁”——关爱他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孔子与老子(一)孔子2.孔子的思想政治思想:①
推行“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②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但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三、孔
子与老子(一)孔子2.孔子的思想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在众多的孔门弟子中,既有世家大族的贵族子弟,也有家境贫寒的平民百姓,甚至还有弟
子曾经为盗,因此,在孔子看来,教育的对象是不分高低贵贱的,应一视同仁。其他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学思结合、教学相长等。三、孔子与老子
(二)老子1.老子的生平老子,也称老聃,传说姓李,名耳,春秋晚期楚国人,曾做过东周典藏史官,道家学派创始人。主要思想体现在《老子》
(又称《道德经》)中。2.老子的思想哲学思想:朴素的辩证法,揭示出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
克刚。三、孔子与老子(二)老子2.老子的思想政治思想:无为而治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
欲,而民自朴”,而且强调“无为无不为”。四、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材料一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诸
子)以此驰说,取合诸侯。——班固《汉书·艺文志》(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形成了宽松的社会环境。(2)具体原因:①经
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③阶级关系上:士阶层崛起,并受到各国诸侯的重用④思
想文化上:教育和学术的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2.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学派代表人物思想特点儒家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
“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是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强调“天行有常”,又提出
“制天命而用之”。道家庄子把“道”作为最高准则,宣扬天道,崇尚逍遥自由,提出“齐物”的思想。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出“尚
贤”的政治主张,讲求实际功利,代表下层平民利益。法家韩非子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提出“不期修
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代表新兴地主阶层利益。阴阳家邹衍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相生相胜”理论。孟子画像2
.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孟子材料一“仁政”,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材料二性善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
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材料三义利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荀子画像2.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荀子材料一天命观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材料二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材料三礼法并施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荀子·富国》3.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1)百
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
舞台奠定了思想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影响十分深远。各学派的深远影响:①儒
家: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②道家: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③法家: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
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课堂检测1.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
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A.建筑技术的进步 B.人工取火的发明C.饲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工具的改进D2.黄帝时代,
先民学会了打井和养蚕缫丝,发明了文字,制定出历法和甲子纪年,并开始“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据此可知,黄帝时代 ()A.农耕文明高度发达B.早期文明国家形成C.聚族而居格局打破D.华夏文明得以奠基D3.西周文献中,常见周王以“我邦”与“我家”并提,要求臣下尽心效力,“保其家邦”,并说周公这样的朝廷大臣是“勤劳于王家”。这体现了西周 ()A.根深蒂固的宗法观念B.继续沿用世卿世禄制度C.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D.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建立C春秋时期铸造的牛尊,许多历史学家以它来证明春秋时期我国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在观察此器时,必然要把注意力集中在
献花(0)
+1
(本文系老马和老马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