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2021-12-11 | 阅:  转:  |  分享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公元6世纪末---公元10世纪初).公元581年---公元618年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开元盛世开皇之治贞观之治隋文帝唐太宗唐玄宗科举制(选官制度)典章制度三省六部制(中央官制)租庸调制、两税法(赋税制度)一、选官制度举“孝廉”察举制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具一时选用之本耳。——《晋书?卫瓘传》家世、道德、才能↓家世九品中正制才学登科后孟郊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科举制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隋文帝采用分科考试隋炀帝设置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神童诗》科举制的影响材料一:晚唐由名族公卿贡举进者占76.4%,至宋代跌至13%;寒族则晚唐仅占9.3%,北宋时增至58.4%。此现象不仅可以表示社会之转变,同时可以表示科举制度汲引寒士之效用,愈久而愈见。——孙国栋《唐宋之际社会门第之消融》材料二:其明经各试所习业,文注精熟,辨明义理,然后为通。正经有九,《礼记》、《左传》为大经,《毛诗》、《周礼》、《仪礼》为中经,《周易》、《尚书》、《公羊》、《谷梁》为小经。——《唐六典》士族没落,加强中央集权;庶族上升,促进阶层流动以文取士,提高官员素质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选官制度(时期)选官标准世袭制(夏商周)血缘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等演变为学识、才能。军功爵制(战国—秦朝)军功演变趋势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论及品评演变为考试察举制(西汉)孝廉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家世选拔原则: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科举制(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才学最近有群众反映,景点女厕不够啊!皇帝男厕太多,增加女厕!没毛病开干!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欧了兵部吏部礼部工部户部刑部二、三省六部制【情景再现】假如当时皇帝得知有群众反映景区女厕不足的情况,在三省六部制的中央官制下将会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归纳:中枢政务机构的演变隋唐西汉秦朝以上三图分别是什么时期的政治体制?反映了怎样的趋势?三、赋税制度【阅读思考】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农民承担的赋税种类主要有哪些?材料:中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含义很广泛,一般包括: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以户为基础的财产税,即调税;以田亩为基础的土地税,即田税又称租税;以成年男子为基础的徭役和兵役以及其他苛捐杂税。丁税调税租税徭役和兵役唐初——租庸调制每丁每年要向国家:1、交纳粟二石,称做租。2、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做调。3、服徭役二十天,是为正役,国家若不需要其服役,则每丁可交一定数额绢或者布以代役,这称做庸。特点:征收对象以人为主作用:保证农民有较充足的生产时间,增加政府赋税收入唐朝后期:两税法1、背景:唐朝后期,由于土地买卖兼并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减少。2、内容:中央定出的总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一年分夏、秋两季征收特点:征收对象人丁和财产并重户税:按人丁和资产多寡缴纳地税:按田亩多寡缴纳取消租庸调和杂税、杂役。3、作用: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问题探究:与租庸调制相比较,两税法新在何处?租庸调制两税法人身依附征税对象征税依据征收形式按土地、财产的多少按人丁纳税征收实物征收钱币为主除王公外的一切家户都要承担普通民众,王公贵族官僚行商免征对人身控制较大减轻人身控制课堂检测1.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它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A.废分封,置郡县 B.组成决策机构“中朝”C.中央设立“三公” D.确立三省六部制D2.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论述古代某一制度时说:“自经此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有关这一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这一制度是指九品中正制B.该制度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该制度下选官重视品行D.该制度促进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的转变D3.下列文献史料均与古代的选官制度有关,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立嫡以长不以贤”②“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③“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④“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①②③④②③①④①③②④①④②③C4.公元755年,唐朝政府所能控制的户口总数为8,914,705户,人口52,919,309人,后来,唐朝政府所能控制的户口总数仅为1,933,174户,人口16,990,386人。为此,唐朝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进行税制改革以增加收入推行均田制以稳定自耕农C.遏制土地私有化发展趋势D.按人口标准征收租调力役A租庸调制是农业税,商税是杂税,在租庸调制中没有对行商征税。两税法中,农业税和商税地位并重,都是正式的税收两税法:弊端:两税法在实施过程中确也存在不少弊病。其一“这种税制开创了一个各纳税人应缴税额可由下级官吏任意摊派的恶劣先例”两税法规定按资产,田亩的多少征收户税地税,贫富不做一刀切.本意是合理的.但由于贫富等级常处于变动之中.这样,各户应纳税额就须随时调整.谁贫谁富,往往由贪官恶吏说了算,一些官僚地主与官府相勾结,隐瞒谎报土地财产,少纳甚至免纳两税,实际上又把负担转嫁到农民的头上。课程

标准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问题

导引 1.九品中正制创立时间、特点。(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科举制创立的背景、过程、影响。(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3.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制度的确立;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职权特点、影响。(历史解释)

4.魏晋时期赋税制度的特点。(历史解释)

5.唐朝租庸调制的内容、影响。(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6.两税法实行的背景、目的、特点、评价。(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历史

时空

献花(0)
+1
(本文系老马和老马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