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初读课文,理解课文脉络,了解文章大意。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体会人物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体会人物的情感。
教学准备:
相关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导语:《地震中的父与子》让我们认识了一位了不起的父亲,体会到一份伟大的父爱;《慈母情深》让我们从一位平凡的母亲身上看到了母爱光辉。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的一篇文章,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2、板书课题
师:请大家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下课题。写“极”字的时候要注意笔顺,最后一笔是“捺”,写“糟糕”两个字要注意左窄右宽。
3、学生齐读课题。师:这篇课文很有意思,一看课题就知道,你觉得有意思在哪?(预设:评价相反,加了引号……)大家不仅很会观察,而且很会思考。下面,让我们打开课文,一起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感知课文大意
1、根据自读要求自由读课文。
出示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得地方多读几遍。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用课题中的词来概括。
2、学生按要求自由朗读课文,师巡视点拨指导。
3、交流检查。重点指导“腼腆,歧途”的读音,“誊”的写法。
兴奋精彩得意扬扬
誊写腼腆一如既往
出版歧途慈祥谨慎
4、书写“誊”字。
5、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师:你能根据课题来说说课文内容吗?
三、精读童年故事,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
1、师:通过初读课文,我们了解到父母对巴迪的诗做出了不同的评价,那么文中是怎样具体描述的呢?让我们快速浏览课文的1-14自然段,找出具体句子,用笔画下来。
2、学生默读课文并画出具体句子,交流。
3、再读感悟。师:同学们很会读书,这些语段包含着人物丰富的情感,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慢慢揣摩。请大家抓住这些语段的关键词语,再认真读读,看看你能感悟到什么。小组讨论交流,在旁边写下你的感悟。可以是一两个词语,也可以是简单的一句话。
4、分析母亲的评价
出示:“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的,兴奋地嚷着:‘巴迪,这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着我,不住地赞扬。”
(1)你抓住了哪些关键词,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抓住“亮亮的、兴奋、搂”等词语,体会母亲的高兴。)
(2)指导学生读出母亲的心情。
(3)刚才发言的几位同学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体会人物内心的丰富情感,这种方法值得我们学习。来,让我们把这热情洋溢的鼓励送给小巴迪吧。
(4)这真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慈祥)板书:慈祥
如果你就是巴迪,有这样一位母亲,你的心情怎样?(充满信心等)。
(5)过渡:母亲的鼓励让巴迪内心充满自信,他满怀信心的等待着父亲的回来。
(6)巴迪等待父亲时心情如何?(激动,迫不及待地想让父亲看到自己的诗)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出示:“‘妈妈,爸爸什么时候回来?’我红着脸问道。我有点迫不及待,想立刻让父亲看看我写的诗。”
“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
“快到八点钟的时候,父亲终于回来了。”
(抓住“迫不及待、立刻、终于等词语引导学生感受巴迪急切的心情。)
巴迪为什么如此急切的等待爸爸?(盼望得到爸爸的赞赏)妈妈不是赞扬过他了吗?(爸爸是电影公司的重要人物,写过很多作品)是呀,爸爸是著名的电影编剧,他一定会更加赞赏我的。可是,爸爸怎么还不回来啊?(指名读第一句。理解“迫不及待”。)“我”都等了整整一个下午了,我的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闹钟。(指名读第二句)我真是太着急了,快到八点钟了。(指名接读第三句)
5、分析父亲的评价
(1)小巴迪终于等来了父亲,可是他等到父亲的赞赏了吗?他等到的是什么?
出示:“我看这首诗糟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吗?”
(抓住人物语言,动作体会父亲的严厉,指导朗读)
(2)看图,小巴迪此时心情如何?
出示:“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
(指导抓住动作描写读出巴迪的沮丧,失望,难过。板书:失声痛哭
(3)父亲这么严厉,是不爱小巴迪吗?哪是为了什么?(提醒巴迪不要骄傲)同学们,我们能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可是当年只有七八岁的小巴迪,能理解吗?(不能)
四、小结
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我们指导作者当年并不能理解父母截然不同的两种评价。而他成年后最终理解父母的不同评价都是出于对他的爱。那么他是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的爱呢?这两种评价又是怎样影响他的呢?让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