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8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2021-12-13 | 阅:  转:  |  分享 
  
第四单元导学

【单元导教】

本单元以“家乡”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黄山奇石》《日月潭》和《葡萄沟》四课,表现了祖国河山的壮美,能够激发学生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了解词句的意思”是本单元的一个语文要素。是在一年级下册学习“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的意思”的基础上,进行巩固和提升。《黄山奇石》《葡萄沟》两课的泡泡提示了具体的方法指导,在语文园地四的“字词句运用”中再次实践运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借助上下文和生活经验推测意思,再借助字典验证,促进学生边阅读边思考,提高阅读能力。

“学习课文的语言表达,积累语言”是本单元第二个语文要素。《黄山奇石》《葡萄沟》两课安排了仿写练习,《古诗二首》《黄山奇石》和《日月潭》三课中有词语积累内容,并安排了内容背诵。

本单元语文园地的“写话”环节安排了学写留言条。通过例文让学生感受写留言条也是我们生活交流的需要的同时,掌握写留言条的基本格式。





【单元教学目标】

字词句:

1.认识67个生字,读准4个多音字,会写37个字,会写32个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词句的意思。

3积累词语,并能够运用。

4.借助火车票上的信息认识8个生字,增强在生活中主动识字的意识。

5.发现描写颜色的词语的构词规律,并积累相关的词语。

阅读: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古诗和指定的课文段落。

2.激发学生认识家乡、赞美家乡的情感。

3.背诵风景名句,初步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

4.阅读《画家乡》,感受家乡的美。

表达:

1.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描绘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2.能展开想象,用“像”说生活中的事物。

写作:

1.仿写句子,提升写话能力。

2.了解留言条的基本内容与格式,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写留言条。

























8.古诗二首

【课前解析】

《登鹳雀楼》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记述了作者登鹳雀楼的所见所思。前两句写了诗人登楼时的所见,后两句寓理于诗,写了作者的所思。

《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庐山瀑布的壮美,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关注诗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两句写了诗人登楼的所见,“白日依山尽”是远处的景色,“黄河入海流”是近处的景色。这两句诗对仗工整,气势磅礴,写了“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下沉,滔滔的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两句寓理于诗,写了作者的所思,这两句的意思是“若想看到更远的风景,需要登上更高的楼层。”表达了诗人广阔的胸襟与抱负。诗中的“千里”和“一层”为虚数,表示“更远”和“更高”。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这两句的意思是“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峰顶云雾弥漫,呈现出一片紫色,好像燃起的紫烟,缭绕着香炉峰,远远望去,瀑布好像一条巨大的白丝带高挂在山川之间。”诗中的“生”字吧水汽冉冉升起的景象写得生动形象,“挂”字化动为静,写出了瀑布的壮丽。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两句的意思是“瀑布从很高的山峰直泻而下,让人以为是银河从九天倾斜下来。”诗中的“飞流”写出了瀑布凌空飞泻的样子,“直下”写出了崖壁陡峭,水流湍急,“三千尺”是虚数,夸张地写出山的陡峭和瀑布飞泻的壮景,而一个“疑”字直接点明这是作者的想象。

关注生字:

本课共有9个会写字,其中“依、炉、烟、挂”这5个字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需要注意“炉、烟”两个字中火字旁的最后一笔是点。

关注情感:

《登鹳雀楼》表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阐述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依、尽11个生字,会写“依、尽9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重点】

1.认识“依、尽”等11个生字,会写“依、尽9个字。

2.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依、尽、欲、穷、层”5个生字,会写“依、尽、黄、层”4个字。

2.在理解古诗词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大家喜欢古诗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板书:登鹳雀楼)出示课件1:

题目中的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它坐落在山西永济市的黄河边上,因为经常有鹳雀停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就称之为鹳雀楼。出示课件2,3:





二、生字认读

1.同学们,鹳雀把本首诗的生字带送到屏幕上了,你会读吗?出示课件4:

2.我再加大难度,去掉拼音你还认识它们吗?提出要求:先试着自己读一读。出示课件5:

3.我们可以通过很多方法来认识它们。

(1)加一加:亻

(2)组词识字:我们还可以组词帮助识记,一起读一读,记一记。

出示课件7:

(设计意图:学习字词,为阅读扫清障碍,采用多元识字方法,丰富学生的识字方法。)

4.相信同学们已经用自己的方法记住了这几个字,提出要求:齐读,每个字读两遍。出示课件8:

三、品读释意

过渡:同学们认识了生字,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走进《登鹳雀楼》。

(一)学习题目:《登鹳雀楼》出示课件9:

这个题目应该怎样断句?“登”是“登上”的意思,“鹳雀楼”是一个词,我们不能拆开,所以要求“登”字的后面断句。提出要求:齐读课题“登/鹳雀楼”。

(二)学习第一、二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1.这两句诗写了哪些景物?

预设:白日、山、黄河、海。

2.“白日”的意思是指傍晚落山时的太阳。“依山尽”是说“太阳紧靠着山渐渐西沉下去。”

3.请同学们结合插图,想象一下这两句诗为我们展现了怎样的景象?

出示课件10:

预设: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下沉,滔滔的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板书:所见:夕阳落山黄河入海)

(三)学习第三、四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出示课件11:

1.诗人看到这样壮观的景象,会想些什么?

2.“千里目”是指看到很远的地方,要想看到很远的地方就必须要“更上一层楼”。

3.哪个字表示出了还要登楼?

4.“更”字告诉我们还要向上登,再登一层就可以了吗?

5.“一层楼”并不是真的一层,作者是要告诉我们“若想看到更远的风景,就需要登上更高的楼层。”(板书:所思: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设计意图:学习古诗,通过理解词语意思,结合插图,想象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力)

四、朗读背诵

1.提出要求:让我们把整首诗有感情地读一读,读出诗人的情感。

出示课件12:

2.借助插图,让我们尝试背诵。出示课件13:

五、指导书写

1.请同学们观察“依、尽、黄、层”,我们在书写时需要注意什么?

出示课件14:

2.范写指导:

(1)依:左窄右宽,右半部件“衣”的竖提在竖中线上,末笔捺从竖中线起笔。

(2)尽:上宽下窄,两个点被“尺”字罩住,斜向平行,竖中线处收笔,撇和捺写舒展。

(3)黄:上部扁、宽,第四笔横长,在横中线上侧,“由”字的竖落在竖中线,撇和点上合下开,底部相平。

(4)层:左上包围,“云”字的撇折起笔在竖中线上。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提示书写姿势。

4.书写展示,集中点评,及时改正。

六、课堂总结

教师总结:唐朝诗人王之涣在登高远望时写下了这首不朽诗篇,展现出他不凡的胸襟抱负,同样也是在激励着我们努力奋进,积极进取!出示课件15:

七、布置作业

1.背诵《登鹳雀楼》。

2.给爸爸、妈妈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

八、板书设计

8登鹳雀楼

所见:夕阳落山黄河入海

所思: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依尽黄层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瀑、布、炉、烟、遥、川”6个生字,会写“照、炉、烟、挂、川”5个字。

2.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理解诗句意思。

3.了解诗句意思,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篇描写瀑布的古诗。(板书:望庐山瀑布)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读题目。出示课件16:

二、介绍作者出示课件17:

三、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本诗中的会认字你认识吗?借助拼音自己读一读。出示课件18:

3.识记会认字:出示课件19、20:

(1)加一加:氵+暴=瀑;火+户=炉;火+因=烟。

(2)换一换:“摇”把“扌辶

(3)字理识字:“川”字的甲骨文像弯弯曲曲的河道中流动的水,有点甲骨文把中间的点简化成弯曲的实线。

(4)图片识字:瀑布、烟。

4.相信同学们都认识这些字了吧,让我们一起来玩识字游戏。出示课件21:

(设计意图:通过识字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巩固识字。)

四、品读释意

(一)学习题目:《望庐山瀑布》出示课件22:

同学们,通过题目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描写的是庐山的瀑布,庐山位于江西省,接下来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庐山瀑布。

(二)学习第一、二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1.这两句写了哪些景物?

2.“香炉”指的是香炉峰;“紫烟”是日光透过云雾,看上去仿佛是紫色的烟;“挂前川”是指瀑布看上去像一条大河挂在山前。(板书:看:生紫烟挂前川)

3.请同学们结合插图,想象一下这两句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出示课件23:

预设: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峰顶云雾弥漫,呈现出一片紫色,好像燃起的紫烟,缭绕着香炉峰,远远望去,瀑布好像一条巨大的白丝带高挂在山川之间。

(三)学习第三、四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出示课件24:

1.这两句诗中的“飞流”写出了水流得非常快,凌空飞泻;“直下”既写出了崖壁的陡峭,又表现出水流特别湍急;“三千尺”是一个虚数,夸张地写出山的陡峭和瀑布飞泻的样子。而一个“疑”字主要表达了诗人的心理活动,面对眼前雄奇壮观的景象,作者有了一种亦真亦幻的感觉,于是就产生了“疑”,明知是瀑布,却又似乎觉得像是天上的银河,“九天”就是指天之极高处,体现出瀑布之高,气势之恢弘。(板书:疑:三千尺落九天)

2.请同学们想象这两句诗,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出示课件25:

预设:瀑布从很高的山峰直泻而下,让人以为是银河从九天倾斜下来。

五、朗读背诵

1.作者站在庐山瀑布前,采用了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为我们展现出了庐山瀑布的磅礴气势,提出要求:请你把这种气势读出来。出示课件26:

2.在同学们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诗人李白对庐山瀑布壮观美景的赞美之情,感受到他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提出要求:让我们看着图片,尝试背诵。

出示课件27:

六、指导书写

1.请同学们观察“照、炉、烟、挂、川”,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出示课件28:

2.范写指导:

(1)照:上半部分的“日”窄“召”宽,下半部分的“灬

(2)炉:左窄右宽,“火”的首笔落在横中线上,第四笔捺变成点。“户”的第三笔在横中线,最后一笔撇起笔靠近竖中线。

(3)烟:左窄右宽,火字旁的写法同“炉”。“因”的第一笔竖靠近竖中线,里面“大”的最后一笔由捺变成点。

(4)挂:左窄右宽,右半部分“圭”的两个土分别在横中线上下,竖笔垂直对齐。

(5)川:三笔分立,间距相当,第二笔段竖在竖中线。

3.学生进行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强调书写姿势。

4.书写展示,集中点评,及时改正。

七、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学习了他笔下的《望庐山瀑布》,感受到诗人对祖国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出示课件29:

八、布置作业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给爸爸、妈妈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

3.收集一篇李白描写祖国山水的古诗。

九、板书设计

8望庐山瀑布

看:生紫烟挂前川

疑:三千尺落九天

照炉烟挂川

【教学反思】

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为主要

献花(0)
+1
(本文系迪迦奥特曼z...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