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ycghzw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高考作文备考】2022年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26
2021-12-14 | 阅:  转:  |  分享 
  
【高考作文备考】2022年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26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偶像是一个社会的选择,代表大多数人的价值观
方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李白、“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杜甫、“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毛泽东、“莫问收获,但知
耕耘”的闻一多、把梦想写在中国大地上的袁隆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追求。进入新时代,一夜爆红的流量明星,“养眼又养心”的“高
富帅”、“白骨精”,舍生忘死、逆行出征的钟南山,诗意栖居的李子柒,遨游太空的女航天员王亚平……都曾经占据着许多年轻人的精神领地。一
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追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担当。“长大后我要成为你”,我们要让青春拔节成长!上面的材料给正值青春韶华的你怎样
的触动和启示?请结合自己的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要求自定文体,自拟题目,不得抄袭,不要套作。【文题解析】:这是一个材料作
文。从材料来看,主要讲“偶像”这个话题。偶像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每一个时代特有的人文现象。作文材料聚焦这一问题,意
在引导考生关注时代变迁,洞察时代精神,汲取榜样力量,展现青春风采。材料第一段对教材中的人物进行了提炼和概括,有李白、杜甫、毛泽东、
闻一多、袁隆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追求。材料第二段将目光转向身边和当下,钟南山、李子柒、王亚平,他们是不同群体的偶像代表。虽
然这些人物属于不同领域的人物,拥有不同的特征和品质,但是他们身上都有着值得我们追求的东西。因此说,把这些人物当作偶像来追求是可以。
结合材料分析可知,青年人选择偶像时,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应该体现自己的际遇和追求,能够体现自己的使命和担当。也就是说,选择的偶像
应该具有正能量,应该能够在精神上给予我们引领。而不是选择一些负面因素的影星、歌星等,或者反映自己不够积极的追求等。在写作的时候,首
先明确自己的观点,那就是你对偶像的认识,你应该追求什么样的偶像。这关系到作文的立意方向和深度问题,因为我们想要让青春拔节成长,我们
想要承担自己的使命和担当,必须有正确的偶像观,选择能够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正能量的偶像。材料中所提供的这些都可以,当然也可以选择群体,
那些冲在灾难第一线的官兵指战员们、抗疫人员等;也可以选择单个的人作偶像,比如南仁东、黄文秀等。写作时要深入挖掘这些人身上拥有的宝贵
品质,正是这些品质,能够激励我们向前,能够为实现自身价值,实现民族国家的伟大复兴作铺垫,打基础。写作本文,要立足于青年这一特殊身份
来写,更要立足于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这个角度来写,不要立足过窄或过小,应该写也情怀和气魄。参考立意:1.偶像与时代同行。2.不同的时
代,同样的追求。3.树立正确的偶像观。4.理性看待“追星”。5.传承偶像精神,接续奋斗新时代。6.知行合一,担当青春使命(强调对弘
扬正能量的偶像学习与践行的统一)。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①有调查表明,“零零后”是当下最年轻的网民群体,处于成长期的他
们好奇心强,普遍对科技信息、文学读书兴趣高。他们对娱乐八卦、社交聊天和手机游戏的兴趣也非常突出。②2021年10月下旬,钢琴
家李云迪私生活不检点被曝光,引发全网关注。有学生说,自己上网查学习资料,被这些信息分散了注意力,对这种信息,自己能否拥有“不知情权
”?③学者刘擎在一个访谈中提到,“年轻人一面喜欢独处,一面又热衷于获取信息,担心自己out了,这是存在性焦虑的一个征兆”,这戳
中了当下很多年轻人的痛点。他说:我们必须做减法,从同质信息的迷恋和娱乐围猎中跳出来,才能获得新知。以上三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受
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文章切合材料,能够围绕青年人(而不是一般网民),对孤独、焦虑有合理的理解说明,能说说信息过载(过多的不必要的碎片信
息娱乐信息和垃圾信息)有哪些表现?为什么会阻碍年轻人“获得新知”。能够言之有物,有深度,有层次,有文采,有书写,根据各方面亮点提高
得分档次,合理拉开差距。如果立意有偏差,泛泛而谈网络给网民带来的影响,谈娱乐追星文化等,降档评分甚至不能及格。三则材料结合,针对年
轻人的信息过载问题提出观察思考。独处,可以作不同理解,可以是我行我素自我中心,追求自由的状态,不合群不强融;这种独处容易导致自我封
闭,时间长了之后会产生自我怀疑,失去社会交际自信和脱节。那么独处状态下频繁刷手机,既是这种封闭状态的排遣,又可能会加剧封闭状态。当
然,独处,孤独,还可以理解为非常个体性的,有一套挺复杂的想法或者感受,但是知者寥寥的状态。那么独处自有其境界。如果是减少无效社交,
静下心来学习和工作,在信息轰炸的互联网时代保持定力,选择性获取信息,少一些压力和纷扰,增进自己的知识学问,获得有益的发展,那是好事
。这样理解也可以。“热衷获取信息”,指向信息过载问题,网民人均信息消费量巨大,要么碎片化信息“杀时间”,要么陷入“信息茧房”,逐渐
锁定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同类相聚,自己的世界清静了。但同类之外的很多人完全不可理喻,跨越房间之间的深度交流就变得越来越稀缺。“存在性
焦虑”,可以作各种解读,社交圈层的不确定性,职业前景工作收入的模糊性,现代人的信仰和精神危机等。无论如何,年轻人都是渴望与时代连接
,关注信息热点,扫除信息盲点。信息过载的时代,如何应对信息潮流,这需要思辨地看,审慎地思考。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一位
登山队员参加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活动,在海拔8000米的高度,他体力不支,停了下来。大家都替他惋惜,问他为何不再坚持一下呢?他说:“
不,我最清楚,海拔8000米是我登山生涯的最高点,我一点儿都没有遗憾。”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起初他选择的是文学之路,但是
毫无建树;于是改学油画,但因不善构图,不会润色,又失败了。他的老师建议他改学化学,后来取得巨大成就。格林兄弟从小喜欢德国民间故事,
认为民间传说与人文历史有关,但是他们坚持收集了很多传说后还是找不到两者确切的关系。后来一个朋友发现了这本文稿,以童话的形式出版,成
为经典名著《格林童话》。人生之路,应该如何选择“行”与“止”呢?针对以上材料,你有哪些想法或感受?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
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文题解析】:第一则材料根据“他体力不支,
停了下来。大家都替他惋惜,问他为何不再坚持一下呢”“海拔8000米是我登山生涯的最高点,我一点儿都没有遗憾”突出的是一种自我满足
感,强调的是一种精神价值;第二则材料结合“起初他选择的是文学之路,但是毫无建树;于是改学油画,但因不善构图,不会润色,又失败了。他
的老师建议他改学化学,后来取得巨大成就”可知,这是自我转换,这是一种美好的价值体现,突出的是一种此路不通走他路,呈现出的是一种学会
转弯。第三则材料“他们坚持收集了很多传说后还是找不到两者确切的关系。后来一个朋友发现了这本文稿,以童话的形式出版,成为经典名著《格
林童话》”突出的是要学会转换自我,变换方向,从他处入手,自然就会有理想的结果,这是解答的关键。【参考立意】要学会不失时机促成飞跃;
自我满足,努力就好,不必遗憾;学会自我转换;学会转弯。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人民日报最近登载了十二个被误传了几千年的中
国俗语,其中较为典型的有下面三个:①“空穴来风”,源自楚国人宋玉的《风赋》,文中有“枳句来巢,空穴来风”,意思是“枳树弯曲多叉,就
容易招引鸟来作窝;有空洞的地方,风就会吹过来”,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由于广泛的误用,现在多用来指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
②“无奸不商”,原是“无尖不商”,是说古时候开粮行、卖谷米是用升或斗量的,商人卖谷米每次都把升和斗堆得尖尖的;尽量让利,以博得回头
客,所以叫无尖不商,如果是“奸”,那世上做生意的,没一个好人了。③“两肋插刀”,其来历是隋唐时,秦琼为救朋友去登州冒充响马,路过两
肋庄时,在通往老家和登州的岔道口想起老母妻儿,犹豫片刻,最终还是冒死去了登州,两肋庄岔道体现出秦琼的深重义气,被传为“两肋岔道,义
气千秋”,而今却因误传成了在肋上插刀。这些文化误传现象引发了读者广泛讨论,有人主张“将错就错”,有人支持“回归正解”,你对此作何思
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800字。【文题解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要求就文化误传现象谈自己的看法。材料给出了三个典型的被误传的成语,通过审读我们发现,
有的误传与本义相比含义缩小且走向相反;有的感情色彩完全改变;有的内容完全不同。然后材料给出了对于文化误传现象的两种看法,有人主张“
将错就错”,有人支持“回归正解”。考生要通过思考给出自己的看法。如认同“将错就错”可做如下分析:文化误传并非一朝一夕,由最初的意思
演变成现在的含义,中间应当经历过很多曲折,没有必要非得回到正解;成语最初的来源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而现在的环境与当初早已不同,没
要苛求回到最初的意思;再说文化传承本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有守正也有创新,不必死守教条寻根究底等等。如认同“回归正解”,可做如下分析
:何为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历史的记录,无论何时都不能忘记我们的文化源头;如果文化可以任意篡改,甚至像材料中的成语那样面目全非,那我
们的文化何以守住自己的底色,与其他民族区分?文化传承可以创新,但创新是在底色不变的基础上进行,不能来源头都不坚守等等。当然,我们也
可以辩证看待,如有的必须坚守,而有的可以与时俱进。参考立意:1.“误传”不可取,欲创新须先守正。2.文化也应与时俱进。3.将错就错
未尝不可。4.文化传承怕“误传”。5、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那次市中学生足球赛夺冠,三个球全是我进的,那叫一个爽
。”“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对我来说就是最开心的了。”“整个假期我都在准备论文,终于在年初八深夜写完了,那一刻我真
想向全世界宣告我的快乐。”“夜深人静,一遍遍听古琴曲《渔舟唱晚》,我忘记了自己,也忘记了世界。”……校刊主编李同学听后,想到了心理
学上的“高峰体验”,其意为“达到自我实现时所感受到的短暂的、趋于顶峰的满足与完美体验”。她决定在校刊开辟“我看高峰体验”的专栏,向
全校同学征稿。请你写一篇论述类文章,向该专栏投稿。[注意]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少于800字
。不得抄袭、套作。【文题解析】:题中每一则材料都贴近生活,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足球比赛是大多数男生关注的焦点,能在比赛中进球当然
是人生一大乐事,而“三个球全是我进的”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快意之事。“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买什么就买什么”,这恐怕是所有“吃货”和“
剁手党”们的最大梦想了。准备论文虽然和高中学生有一定的距离,但与完成海量作业的感觉是相似的。听古琴曲不一定为当代人所喜好,但“夜深
人静”时沉浸于艺术天地里,让身心尽享音乐的荡涤,这无疑能让人获得一时的羽化登仙之感。“爽”“开心”“快乐”“忘记了自己,也忘记了世
界”这些情感体验共同指向了题目要求中的“高峰体验”,因此,“高峰体验”尽管属专业心理学名词,但因为有了材料和题目要求中感性情境的创
设,它并没有带给我们陌生感。结合随后给出的“达到自我实现时所感受到的短暂的、趋于顶峰的满足与完美体验”这一解释,我们对此概念了然于
胸。“高峰体验”是感性的,更应是理性的。紧扣“高峰体验”的特点,再读材料,我们对这一话题的深入分析便有章可循了。“满足”一词,可以让人想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材料中列举的四种需求既有“吃”“买”所代表的生理需求,也有足球赛进三个球夺冠、写完论文和听古琴曲所代表的自我实现需求。或者,还可以将“高峰体验”理解为由物质需求或精神需求带来的短暂的满足感。至此,写作的思路便打开了。无论是感性的体验还是理性的思考,题目要求中开辟校刊专栏这一情境的创设和材料中多次对第一人称“我”的突显,无不要求我们在写作中贴着自己的生活体验,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像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那样,“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
献花(0)
+1
(本文系ycghzw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