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哑嫂”高义媲“圣母”
——感念沂蒙“红嫂”明德英
李鏖
沂蒙红嫂救护战士雕像
蒙山高,沂水长,
军民心向共产党,
红心映朝阳。
炉中火,放红光,
我为亲人熬鸡汤。
续一把蒙山柴炉火更旺;
添一瓢沂河水情深意长。
愿亲人早日养好伤,
为人民求解放重返前方!
——《沂蒙颂》
每当我听到这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歌曲时,我的眼前便会浮现那巍巍蒙山、滔滔沂水,还有那英雄的沂蒙山人,尤其是“沂蒙六姐妹”中最为典型的沂蒙“红嫂”(哑嫂)明德英……
挺进沂蒙山
1971年12月13日——“九·一三”事件刚刚三个月,我加入中国共产党才刚刚两个月,按照中央军委一号通令(1969年,中苏交恶,爆发珍宝岛之战,苏联在中蒙边境陈兵百万,中国进入一级战备状态,中央军委通令全军提高警惕,保卫祖国,要准备打仗),每年一度的冬季野营拉练又开始了——今年的野营拉练主要课目是参加陆军第六十七军组织的集团军多兵种联合攻击演习,地点选定在沂蒙山腹地的孟良崮北侧;接下来,还要到沂南县的马牧池公社横河村,去拜访沂蒙“红嫂”明德英……
巍巍孟良崮
我们的炮队长龙(陆军第200师580炮兵团),自肥城滚滚驶过泰安城,直奔莱芜吐丝口、蒙阴坦埠镇、南北岱崮山,一路上战旗猎猎,歌声嘹亮,《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打靶归来》、《一壶水》和《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唱了一遍又一遍,直至下午三点,终于来在了著名的孟良崮下——将在这里参加陆军第六十七年组织的(主要还邀请济南军区空军某轰炸机大队及装甲兵团参加)集团军联合攻击演习。我们八连的观察所即设在孟良崮北侧两千米处的小山上。
14日上午九点,演习正式开始前,齐威军长乘坐的直升机即降落在了八连观察所东旁一百多米处的坪地上,紧傍着集团军演习指挥部。高大魁伟的齐威军长(50多岁,枣庄市北邻邹城两下店人)下得直升机,在众多随员的陪同下向着孟良崮下主阵地观察良久,随着一声令下,只见多架轰炸机向着孟良崮东北侧的靶区呼啸着俯冲轰炸,整个靶区顿时硝烟弥漫;持续十多分钟后,我们的炮兵(12门榴弹炮、12门加农炮、12门迫击炮、12门火箭炮)随即48门火炮瞬间齐射,孟良崮顿时地动山摇、火光四射——隆隆的炮声过后,三发红色信号弹腾空升起,隐蔽在山坳中的步兵部队在坦克车的掩护下,正奋勇向着靶区冲去……我正激动地张望着,想不到装甲兵司令员沈鸿毅与齐威军长在王保梓团长、张国治政委的陪同下,正大步流星地向着我们的观察所走来,齐军长向他们说了什么,径直走向我正在操作着的方向盘(观测仪),并亲手按下方向盘的按板,观察前方目标,要测出靶区目标的方位数据吗?我急忙向首长们敬礼后退在了一旁——这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参加如此大型军事演习,并近距离见到齐威军长高大的身影……
看着眼前的情景,我似乎记起了军史专家们介绍的,1947年5月16日孟良崮战役我华东野战军万炮齐鸣、杀声震天,全歼国民党军整编七十四师和整编八十三师的一个团。国民党军伤亡13000余人,被俘19676人,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被击毙在孟良崮的山洞中。而今我军参加军演的指战员们,正龙腾虎跃、奋勇向前,亦再现了当年华野雄狮向着孟良崮纵深猛烈的冲击……
野营拉练在沂蒙
我似乎又记起了《前卫报》中记载的,1941年11月3日,凶残的日军包围我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部于沂南县马牧池,我军奋力突围,横河村的哑嫂明德英,曾用自己的乳汁,冒险救下八路军重伤员庄新民,使其康复后重返前线、奋勇杀敌的传奇故事。其时,我的心儿早已飞向孟良崮那边的沂南河阳、马牧池……
“哑嫂”乳汁救战士
因为我们部队的到来,马牧池公社,抑或整个沂蒙山区顿时沸腾了起来,千百个村民及机关干部、学校师生们手持鲜花,列队欢迎……街旁的高音喇叭轮番播放着热情洋溢的革命歌曲——《解放军野营到山村》、《老房东“查铺”》、《看见你们格外亲》和《洗衣歌》等。
我们连部及指挥排驻进了马牧池小学,要在这里参加助农生产、访贫问苦,军民联欢等活动。观看200师文艺宣传队演出的歌舞剧《难忘军民鱼水情》……年轻聪慧的高霞校长见我曾指挥全连唱歌,便邀请我为学校的全体师生教唱了一首《红星照我去战斗》。第三天下午,她便自告奋勇地要带领我们去拜访沂蒙“红嫂”明德英,因为她还担负着公社文艺宣传队队长和义务红色宣讲员的职务呢!她告诉我们:“在马牧池一带都称明德英为‘哑巴嫂子’,因为她是一个哑巴,但却冒着被鬼子杀头的危险,救下了一名八路军重伤员,她的事迹传遍了整个沂蒙山区,因此便称赞她为‘沂蒙红嫂’。”
明德英与李开田
12月16日下午,在高霞校长的带领下,我们全连徒步来到了马牧池公社西北的横河村头一户农家小院门前。高霞先进屋内,请出了一位年逾花甲的老太太,并安排她坐在了一个板凳上。高霞朗声向大家说道:“我们眼前这位老太太,名字叫明德英。辛亥革命(1911年)那一年,她出生在了沂水县的一个小村庄里……”
听到此,我们的连长李珠昌朗声发令道:“全连指战员,立正——让我们向英雄的明妈妈,致以崇高的敬礼!”
全连指战员齐刷刷抬起右手,向着明妈妈注视着,致以标准的革命军礼。随后,我指挥全连合唱了一首《军民团结如一人》。
“如同那个悲惨的年代一样,明德英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注定要与坎坷相伴。”高霞校长娓娓道来——
“两岁那年,她就因为一场大病而成为了聋哑人。父亲早年病故,不久之后,带给她许多关爱的母亲,也撒手人寰、离她而去了。”
从此,明德英的生活失去了所有的依靠,只能凭借着给地主家干点儿零活,勉强度日。
地主的钱岂是那么好挣的?尽管明德英十分努力了,但她还是经常吃不饱饭,而且还要遭受地主的谩骂和毒打。
但是,长期艰难困苦的生活磨练了明德英的心志。相比于同龄人,她更加坚强、也更加机智与勇敢。
庄新民
有一天,明德英和其她几个小伙伴一起去地里挖野菜。回来的时候,地主家的儿子牵着一条凶神恶煞的大黑狗,拦住了她们的去路。
其她的小伙伴见状,都被吓得“花容失色”的,只有明德英却站了出来。
她把挖野菜的铲子使劲抡了一下,然后大步流星地往前走,一边走还一边招呼其她的姐妹们跟在她的后面。
而地主家的儿子呢,在明德英抡出铲子的那一刻,就被吓破了胆。
眼看着明德英她们从自己的眼前经过,他不敢说一句话。
就这样,明德英凭借着自己坚强的性格,独自生活到了21岁。
那个年代,21岁还未成亲的姑娘,是很少见的。
明德英为八路军战士缝补衣裳
明德英无父无母,所幸还有热心的乡亲们。在他们的帮助下,明德英嫁给了一个叫做李开田的人,来在了这马牧池的横河村。
李开田也是一个贫苦人,房无一间,地无一垄。成亲以后,两个人继续过着衣食无着的日子。
最后,还是好心的乡亲们让他们去看管村里的墓林,并且可以利用林里面边边角角的零星土地进行耕种。
如此一来,夫妻二人就在墓林旁边搭了一个窝棚,生活虽然依旧艰难,但总算是安定了下来。
沂蒙地区,是我党开辟较早的一块革命根据地。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部就设立在明德英所在的马牧池乡。
与八路军打交道打多了,明德英深切地感受到了人民军队的伟大之处。
战士们经常在村里来来往往的,可从来不会惊扰到老百姓。
甚至有的时候,他们还会替明德英挑水耕地、打扫卫生。
明德英虽然嘴上不会说话,但是心里十分清楚,只有八路军这样的队伍,才是真正的为国为民的革命军队。
而这样的军队,也正是日本侵略者所惧怕和针对的。
1941年11月3日晚上,一大批日伪军趁着夜色急行军,并于4日凌晨悄悄地包围了马牧池山东纵队司令部。
我军指挥员在认真分析了敌情之后,做出了突围的决定。
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我军虽然伤亡惨重,但好歹还是突围了出去。
不过,就在此时,一个掩护大队突围的小八路,被日本鬼子给发现了。这位小八路,就是庄新民,当时的他,只有18岁,是纵队卫生处的卫生员。
眼见得鬼子发现了自己,庄新民机敏地掉头就跑。
就在他与敌人周旋的过程中,两颗子弹分别落进了他的右臂和右肩里。
受伤之后的庄新民,越来越感到难以应对敌人的穷追不舍了。
危急关头,庄新民想到了自己远在日照的父亲。他也是革命队伍中的一员,后来在一次战斗中不幸牺牲了。
难道今天,自己也要牺牲在日寇的屠刀之下了吗?
就在庄新民陷入绝望之际,他突然发现了前面不远处隐藏在林荫之中的一间窝棚,然后就开始卖力地朝着那窝棚跑去。
不一会儿,庄新民就跑到了窝棚门口。
而这间窝棚,正是明德英与李开田的家。
当庄新民跑过来的时候,明德英正坐在石碾上给孩子喂奶。
不经意的一个抬头,明德英看到了走投无路的庄新民。一个眼神交流,聪慧的明德英立马明白了什么。
她连忙站起身来,拉着庄新民就往墓地里跑。
不一会儿,明德英就把庄新民拉到了一座空坟的前面。她把庄新民往空坟里一推,又去找了许多树枝过来,把洞口盖得严严实实的。
做完这一切之后,明德英又若无其事地回到了窝棚里面。明德英前脚回来,鬼子后脚就追了过来。
窝棚
鬼子先是朝着屋子里面看了几眼,并没有发现什么异常。
然后,他们比划着手势,向明德英询问庄新民的下落。
明德英不露痕迹地朝着一座山的方向指了指,然后日本兵不疑有他,便马上追了过去。
看到警报解除了,明德英就和丈夫李开田一起,把庄新民从坟地里背了回来。可由于失血过多,被背回来的庄新民已经昏死了过去。
看着眼前奄奄一息、嘴唇干裂的战士,情急之下的明德英二话没说,就把自己的乳汁滴到了小战士的嘴里面。
她盼望着,喝到她的乳汁的小战士能够快快地醒来。
可是到了晚上,庄新民还是没有任何醒转的迹象。
李开田担忧地比划着:“这孩子可能救不活了”,但明德英不信,偏要再试试。
她把自己平常做活用的大针找了过来,然后对着庄新民的人中穴开始扎。
不一会儿,庄新民就有了反应。
“明德英看到了希望,连忙又把奶水滴到了庄新民张开的嘴里。”
“就这样,庄新民从鬼门关前捡回了一条命。”听到这里,我们全体指战员,即刻鼓起掌来。有个战士带头高呼:“向明妈妈学习,向明妈妈致敬!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我无比激动地注视着明妈妈,发现除了年长十岁,略显苍老外,她的慈祥的音容笑貌,多么酷似我那年近半百的母亲……
“从那之后,庄新民就住在明德英家里养伤。明德英为给他补充营养,把家里养了多年的老母鸡杀了。”高霞校长继续讲到。
晚上怕他着凉,明德英就把家里唯一的一条破棉被给了他。而明德英自己年幼的子女,在凛冽的寒风中,被冻得嗷嗷直哭。
庄新民看到此情此景,实在不忍心再住下去了。
可是,他刚说出自己要离开的想法,明德英就死死地拉住了他,并跟他比划着说:你的伤还没好,我不允许你离开。
在明德英的挽留之下,庄新民继续住了下来。
这一住就又是二十几天。
明德英的家里,本来就是三餐难继。为了让庄新民能吃饱饭,就把所有的粮食全部给了他。
得知了这一情况之后,庄新民再也住不下去了,坚决要走。
这一次,明德英知道拦不住他了,只好打着手势说:“你打鬼子是替咱中国人出气,你是好孩子,找不到部队就再回来”。
为了让庄新民吃饱饭再上路,明德英又把家里最后的一只老母鸡也给杀了。
看着那盆鸡汤,庄新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情绪。
他跪在地上,抱着明德英的大腿说:
“娘,您的大恩大德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只要我活着,我就要回来看您”。
吃过饭之后,庄新民拿起包裹,离开了那个为他提供庇护的小窝棚。
明德英和李开田送了他一程又一程,而庄新民也不时地回头看着这对淳朴的夫妻。
他想要努力地记住两位的容貌,暗暗发誓:等革命胜利了,一定要回来报恩……
三、战火消散,为报恩革命志士苦寻“娘”
送走了庄新民,明德英和丈夫为革命事业加油助力的步伐没有停止。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李开田甘冒危险地为前线军队运粮,而明德英则在家里用双手为战士们做了一双又一双的军鞋。
为革命军队提供后勤保障的沂蒙妇女
与此同时,庄新民也顺利找到了原来的部队,并在此后的战斗中愈战愈勇。
每一次上战场的时候,庄新民的眼前,总会浮现出明德英的身影。
那个身影仿佛在时刻激励着他:只有多杀敌人,才能解放像明妈妈那样的穷苦人,才能对得起明妈妈的救命之恩。
凭借着这个信念,庄新民在部队上,立下了赫赫战功。
庄新民跟着陈毅司令员,1949年解放了上海。此后,他就一直在上海的军政部门中工作。
经过多年的奋斗,生活终于迎来了真正的太平。
然而,庄新民的心里一直装着一件事。那就是要尽快找到明德英,报答当年的恩情。
因此,他不断地托沂南县政府和当地的战友,帮助他寻找明德英。
上海解放
终于,在历尽周折之后,庄新民于1955年,收到了一封来自明德英的信件。
终于有了明妈妈的消息,庄新民喜出望外。
甚至,他还跟陈毅元帅分享了这个好消息。陈毅也为此感到十分高兴,并说:“我早就说过嘛,‘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山东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明妈妈的事迹更是典型得很啰!我们不能忘了人民的养育之恩啊!我有时间,也要到山东去看她”。
可是,那个时候,上海百废待兴,无论是陈毅,还是庄新民,都找不到合适的时间再回到山东来看望明德英。
不能亲自来探望恩人,庄新民就经常给明德英寄钱寄物,聊表自己的心意。
到了1956年,庄新民又突然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自己不能到山东来,但是明妈妈可以到上海去啊。
明德英在得知庄新民的这个想法之后,却拒绝了他的好意。
无奈之下,庄新民只好先把李开田请到上海去。
李开田刚从火车上下来,庄新民就一眼认出了老人家。
他快步走上前去,一把抱住李开田,激动地说:“爹,您来啦,儿子就好尽孝啦!”
言语行动之间,就像是亲生父子那样亲密无间。
李开田在上海住下之后,庄新民几乎每天都抽出时间去陪伴老人。
有一次,庄新民看着老人诚恳地说:“我想把俺娘接来,弟弟妹妹也来,全家团圆,这多好啊!”
可是,李开田不愿意给庄新民添麻烦,对着他和蔼地说:“孩子,你有这份心,就行了,他们都来,那怎么能行呢!家里的地谁种啊!”
庄新民深知一时无法说服李开田,只能暂时放弃了这个想法,准备以后再找机会与李开田商议此事。
可谁知,李开田在上海呆了几天之后,就对家里挂念得紧,非要回去不可。无论庄新民如何挽留,李开田都是去意已决。
无奈之下,庄新民只能将李开田重新送上了火车,并买了许多营养品,请他带回家去。
李开田走后,庄新民与明德英一家的联系更加频繁了。
每个月,他都要给明妈妈寄一点钱过去。每逢节日的时候,还要寄去许多礼品。
而远在沂蒙马牧池的明德英,对庄新民的心意也十分珍惜。
“每次跟村里人‘聊天’的时候,明德英总是兴高采烈地‘告诉’人家,她在上海还有一个‘儿子’,对自己非常孝顺,她觉得十分开心。”“听了”高霞的讲解,明德英舒心地笑了——而我和我的战友们却再一次报以热烈地掌声……“明妈妈太幸福啦!”
我们一起拥向明妈妈,争相握着明妈妈的双手,向她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深情地祝福——久久地,我们不舍放手,大家也不愿离去……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大家纷纷去抢扫帚、去抢铁锨,帮助明妈妈整理庭院,打扫卫生,而我和战友吴兆常却抢先抓过扁担和水桶,到村旁的水井挑来了几桶水,倒进了明妈妈家的水缸里,并洒遍了她的庭院……
四、“救命的娘,您的儿子回来了!”
离开明妈妈已经多少年了,还有那个依山傍水喧闹的小山村;我离开部队也已经多少年啦!明妈妈还过得幸福吗?庄新民又回到那个魂牵梦绕的马牧池旁的小山村看望明妈妈了吗?虽然我从不少影视作品中看到几多关于“红嫂”的英雄事迹的描述,但于真实的“红嫂”明德英的真实事迹却又知之甚少……直至2011年底,我从山东《党员干部之友》(第6期)上看到一篇《沂蒙红嫂明德英》的文章,才知道了庄新民与明妈妈后来的故事——
1985年的一天,沂蒙山区的天气格外地好。这片饱经风霜的革命老区,如今正在太阳的照耀之下,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山路之上,一行人正在急匆匆地赶路。为首的那个人,正是庄新民。回想起当初自己在沂蒙山战斗的时候,还是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
如今,斗转星移,早已成为厅级干部的他也已到了离休的年龄了。
他心里明白,如果没有那位恩人,自己可能早就牺牲在这片山区之内了,根本不可能有后来的一切。
想到恩人,他的脑子里就浮现出了那副画面:一位淳朴的农妇,正在将她的乳汁一点点地喂到重伤的自己的口中……
多年未见,也不知这位恩人如今过得怎么样?心里如此想着,他脚下的步子迈得更大了。
不一会儿,庄新民一行人就来到了一个农家小院的前面。
推开门进去,庄新民一眼就看到,一个老太太正在院子里面坐着。
即使多年未见,庄新民还是一眼就认出了对方。
那一刻,各种复杂难言的情绪一起涌上心头。庄新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扑通跪倒在地上,嘴里哭喊着:“娘,救命的娘,您的儿子回来了!”
而那位老太太,很快便认出了眼前的这个人。她激动地抚摸着庄新民的脸,然后一把抱住对方痛哭了起了。
霎时间,“母子”哭成了一团,而围观的人群也被这一幕感动得眼含热泪……
长期在主要工作岗位上,让庄新民抽不出空,直到1985年才实现亲自探望恩人的愿望。
那一年,他62岁,已经是一位离休老人了。
多年夙愿终于实现,庄新民兴奋地准备好了所有的物品,带着一家人踏上了“探亲”的旅途。
而今,庄新民这一跪,和那句饱含真情的“救命的娘,您的儿子回来了”,诉说了庄新民多年来怀揣在心底的无尽地感激。
庄新民的行为感染了他的妻儿。他们也纷纷给老人家跪下,以感谢当年的救命之恩。
在感恩、喜悦与激动的泪水中,“一家人”实现了真正的团圆。
沂蒙革命根据地纪念碑
探望完明德英之后,庄新民对老人家的感念之情越来越深了。
他不仅自己经常想起当年的恩情,还教育孩子们说:“永远不要忘了你们的明奶奶,没有她老人家,那是决不可能有咱们这个家!一口奶一口奶地喂我……”
每次说到这里的时候,庄新民总是哽咽地再难讲述下去。
在父亲的影响下,庄新民的儿女们对明德英也非常感念。
1994年春节临近之际,庄新民准备回到山东和明德英一起过春节。
可是,就在他准备启程的时候,不小心滑了一跤,造成了第二腰椎的粉碎性骨折。
当时的庄新民,已经71岁了,自然是经不起这么一摔的。
陪明妈妈过春节的计划泡汤了,躺在病床上的庄新民十分痛苦。思考了很长时间,最终他把儿子庄健叫到了旁边,对他说:
“孩子!你去,你去山东,到那里代我和你奶奶一家过团圆年,否则的话,爸爸我过不好这个春节!”
听了父亲的话,庄健立马动身往山东赶去。
见到明德英之后,庄健就像是老人的亲孙子一样,一口一个奶奶,叫得特别亲热。
在陪老人家过春节的那段日子里,庄健总是会帮着老人把鞋子和衣服穿得整整齐齐的。然后扶着老人坐到门口的竹椅上,连比划带说地陪着老人“聊天”。
不过遗憾的是,当时已经成为海军少校的庄健由于有公务在身,没能陪老人多长时间,便匆匆地赶回了部队。
临走的时候,庄健回忆着这几天与明德英相处的点点滴滴,回想着老人家对父亲的恩情,他的眼中也涌出了热泪。
他恋恋不舍地抱着明德英说:“奶奶您多保重,等爸爸伤好了,我们一起再来看您!”这份真挚的情谊,明德英感受到了。
她欣慰地笑着摸了摸庄健的头,比划着告诉他要好好工作,做一个人民的好子弟兵。
带着奶奶的期望,庄健重新回到了部队。
不过,他没有想到的是,此次一别,竟成了永别。
一年之后,84岁的明德英无疾而终。听到消息以后,庄新民痛不欲生。然后他对着山东的方向,久跪不起,并痛哭着拜了又拜……
后来,庄新民又在自己的家里面为老人摆设了灵堂,带着儿孙们送“母亲”最后一程。
他原本想,等到自己身体完全恢复以后,就再去山东看看老人家。
可如今,这只能成为他终身的遗憾了……
纪念明德英
五、感念沂蒙“红嫂”明德英
明德英已经走了,可无数个“红嫂”却鲜活了起来——自打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起,或从庄新民和明德英取得了联系起,人们便发现了沂蒙山区的一位“哑嫂”曾冒着随时被杀头的危险,果敢地掩护并用自己的乳汁救活了一名垂危的八路军小战士——庄新民,而数十年后,庄新民却不远千里赶来沂蒙山报答当年的“哑嫂”的救命之恩——自那一刻起,人们便记起了这一“知恩图报”的故事,或曰“哑女救难”的义举,于是编排出《红云岗》、《红嫂》,或曰《沂蒙红嫂明德英》、《“红嫂”明德英:战争把女人变成母亲》等长篇通讯、报告文学或戏曲、歌剧……不过皆升华为见义勇为、光彩照人、美丽机智的义妇的形象,即无一“哑女救难”的写真——这大概是为着更容易铺张描写义妇的美丽、机智、勇敢的缘故吧!
直至2021年12月,当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也是我加入中国共产党50周年后的日子,我从电视连续剧《沂蒙》中,再次看到了沂蒙红嫂明德英的形象,不过她已不是哑妇,她是“老落后”李忠厚和村妇救会主任于宝珍的儿媳妇刘心甜;她的丈夫也不是李开田,他叫李继成——一个参加抗战又随军南下并停妻又娶的李继成——这是否又让人感到别扭?不过,这都是艺术的升华,集中了“沂蒙六姐妹”的种种善举,而最本真的永远都是“哑嫂”明德英——依然光彩照人的“圣母”形象。
——中国人常讲:“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那么“涌泉之恩”呢?相信庄新民已经用行动来回答了这个问题。
作为一个出生、成长于旧时代的女性,明德英能够毫不犹豫地以自己的乳汁来救助生命垂危的战士,这无疑是一种高尚的情怀。
而实际上,作为抗战时期的老根据地,沂蒙山区里面像明德英这样的“红嫂”还有很多。
她们常常不避危难,为革命战士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沂蒙红嫂纪念馆
她们可能不能像明德英那样,将自己的名字流芳于后世,但她们的光辉,始终在照耀着中华民族的前进之路。
而党和人民也永远不会忘记她们的付出。此前,一个电视政论片在讲到明德英的时候,曾经给出了这样的解说词:
“她佝偻着身躯,是个哑巴,一个看坟人的妻子。中国共产党正是靠了亿万卑贱的劳苦大众,才获得无敌的力量”。
信哉斯言!
作者简介:李鏖(笔名),实名李其鏖,男,1953年生,汉族,山东枣庄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枣庄市市中区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现任枣庄市市中区红色教育基地建设工作专家团高级顾问、枣庄市委党史研究室党史特邀研究员、枣庄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会会员、枣庄市运河文化促进会理事、枣庄国学研究会副会长、《甘泉》杂志副主编、山东省金瓶梅学会会员、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员。与人合著《跨越时空的纪念》、《一代廉吏王鼎铭》、《巾帼豪杰——梁巾侠》、《走出市中的骄子》、《老枣庄纪事》、《毛泽东诗词解读》、《金瓶梅研究》、《京杭运河·齐鲁风情·枣庄卷》、《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山东(枣庄)·市中卷》;个人专著《碧野留香》、《八声集》、《李鏖趣说金瓶梅》等。
通讯地址:枣庄市市中区政协
手机:1876327937813181250635
邮编:2771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