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调研报告:关于加强审计质量控制机制的几点思考
2021-12-15 | 阅:  转:  |  分享 
  
调研报告:关于加强审计质量控制机制的几点思考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加强审计质量建设,是审计作用发挥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规避审计风险
的现实需要。为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需要识别审计质量链条中的风险点,切实加强对审计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建立健全“分级控制+保障
措施”的审计质量控制机制。一、当前审计质量控制机制中的主要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中对审计质量控制的目标、要素,审计组成
员、主审、组长、审计组所在业务部门、审理部门和审计机关负责人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中的职责和应当承担审计项目质量控制责任的情形,审计资
料的归档和管理,审计业务质量检查和年度考核,优秀审计项目评选等影响审计质量控制的因素已经做了明确规定。但是在实践中,审计质量控制机
制往往受到审计业务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审计人员职责履行情况等多种因素影响。(一)过程质量管理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审计人员思维认识
存在两个误区:一是片面强调结果质量。部分审计人员在审计时立足于结果导向,认为审计报告是反映审计成果的载体、审计报告的质量就体现了审
计质量,而忽视了审计质量过程管控。事实上审计质量应该是贯穿于准备审计项目的计划、准备实施和报告等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各阶段。二是依法
审计意识不强。比如有的审计人员在获取审计证据时,由于缺乏法治思维意识,取得的审计证据不充分不适当,仅凭审计经验和单一证据要件就认定
可能存在问题,不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和甄别;凡是被审计单位未提出异议的审计事项,均认为是证据充分且适当的审计取证,忽略被审计单位未提出
异议的深层原因;不愿意听取被审计单位或者审理人员的意见,对不同意见不能做到理性思考、兼容并蓄。(二)分级质量控制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国家审计准则规定,审计机关实行审计组成员、主审、组长、审计机关业务部门、审理部门、审计机关负责人层层把关的分级质量控制制度,但存
在以下情况影响分级质量控制的整体效果。一是现场审计时间影响审计质量。审计组成员、主审、组长的分级质量控制工作主要在审计现场,是审计
项目质量控制的基石,如果现场审计时间不充足,则容易造成对问题的认识不够深入,取证不够严谨。二是审计人员能力影响审计质量。主要有“三
个”不足,即职业判断能力不足,在审计过程中对“哪里可能存在问题”、“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找到线索并查出问题”、“如何对问题定性”
等缺乏敏感性和判断力;审计取证能力不足,对取得哪些证据、采取什么形式取得证据、如何完善证据逻辑链条等存在欠缺;研究分析问题的能力不
足,由于不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因此对问题的把握和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入。(三)审计质量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具体表现在:
一是制度规定不够细化。现在虽然有《国家审计准则》以及各级审计机关出台的规范指南、操作指南等,但在实际操作层面,还存在一些细节上的模
糊地带,审计人员往往只能凭借审计经验或者职业判断来进行操作。如《国家审计准则》中对“一般审计项目”和“重要审计项目”如何界定、如何
评判,缺乏统一的标准;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时,如果被审计单位回复无意见,那么对审计档案中是否仍需要《审计组对被审计单位反馈意见的说明
》仍存在疑问;审计过程中,增加审计组人员,是否只用根据制度调整审计实施方案,需不需要再做一份重要事项管理记录等没有明确规定。二是人
才结构比较单一。随着审计事业的发展和审计领域的不断拓展,过去偏重于财会审计专业的审计人员结构已不能满足审计业务发展需求,具有法律、
计算机、建筑工程、环境工程、经济管理等专业背景的复合型审计人才远远不足。三是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目前对于审计项目中的数据处理,更多的
是运用数据库对采集的审计数据进行查询分析,但是查询的疑点数据的有效性非常依赖于基础数据质量和分析查询思路,不能与审计业务实际很好的
结合;地理信息技术、图数据库等新技术新方法应用还不够全面和深入,审计工作效率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二、建立“分级控制”质量控制机制
的实现路径影响审计质量的风险点往往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各环节。为切实保障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需要建立健全审计质量的全过程“
分级控制”机制,消除影响“分级控制”作用发挥的因素。(一)提前谋划准备,发挥“分级控制”作用。充分的审计时间对审计项目中发现的问题
的认识和深化具有重要作用,审计现场的信息收集是逐步完善的,审计人员对问题的认识也是逐渐深化的。如果能够在开展现场审计前,提前收集信
息、谋划审计项目现场安排,做好充分准备工作,为审计现场留足时间思考并获取有用信息,从而深化对问题的认识,更精准的对问题进行定性并收
集相应证据,为审计组成员、审计组主审、审计组组长等级次的审计现场“分级控制”赢得时间,发挥“分级控制”作用。(二)优化业务流程,强
化过程质量管控。一是精心做好审前谋划。在审计实施方案编制上,注重加大调查了解力度,全面评估被审计单位存在重要问题的可能性,为发现问
题、深化对问题的认识夯实基础。二是切实抓好现场实施。结合审计项目特点和审计人员专业特长,合理搭配审计组成员,杜绝因应胜任能力不足对
审计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实行审计现场管理分级负责制,将审计质量细化到岗、落实到人。三是加大现场复核力度。确保依法规范实施审计,对审计
工作底稿编制、审计证据获取、审计程序实施等关键环节的合法合规性进行审核,避免审计现场受审计时间、审计成果导向等原因的影响,变成实际
的单级质量控制,对审计质量产生重大不良影响。(三)实施跟踪审理,把好审计质量关口。一是法规审理关口前移。审理人员参与重点项目的统一
审计方案、统一处理口径、统一法规定性的讨论和报告模板起草,对政策落实审计项目实施跟踪审理、现场审理,提高现场审计工作质效。二是实行
集体会商制度。对重大、复杂、综合性问题,以集体会审、部门会商、专家咨询、会议审定方式,解决问题分歧争议,提升审计质量,规避审计风险
。三是建立审理“退回”机制。对报送审理发现存在三类问题以上的审计项目资料退回审计组,再次完善、再次复核,形成倒逼机制,切实发挥审计
质量控制体系中的审理作用,促进和提高审计工作质效,形成审计项目质量管理闭环链条。三、促进质量控制机制有效执行的保障措施要建立起全面
质量控制体系,不仅仅要靠审计业务人员在审计全过程完成,还需要审计其他部门通力协作,围绕审计质量控制这一中心目标,从队伍建设、制度体
系、技术保障等方面工作加强管理,为审计全过程“分级控制”提供后勤保障和支撑,形成提升审计质量的保障体系。(一)转变思维方式,提高思
想认识。充分认识审计质量的重要性,消除思维误区,提高审计质量,提升工作水平。一是牢固树立依法审计理念,在提升自身法治意识和法律知识
的基础上,强化宪法、审计法和审计准则等法律法规确立的“依法审计”“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加强对宪法和法学基本理论的学习
,加强对审计法、预算法、刑法、行政法、经济法等基本法律的学习,提高依法审计的自觉性,在审计实践中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认定查证事实,得出
正确的审计结论。二是转变结果至上思维导向,将严把审计质量这一理念贯穿到审计全过程,从审计项目计划、实施到报告,对审计质量进行全过程
“分级控制”。三是改变传统固化办案思维,警惕并摒除仅凭经验认定的可能存在的问题、仅根据某一证据的存在就草草认定问题、凡事被审计单位
未提出异议的事项就属于事实清楚的问题等传统审计思维,还应充分听取被审计单位和审计机关内部的合理意见和建议,减少审计风险点。(二)强
化制度保障,提高操作水平。从现有的审计规范来看,《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国家审计准则》及根据上述法律法规制定的审计项目质
量管控规范指南等,在细节执行上还存在模糊地带,需要进一步完善规范操作指南,明确各环节责任人、时限和质量要求,细化质量管控措施,提高
可操作性,从制度上促进提高审计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三)加强人才保障,提高专业水平。国家审计涉及会计审计、经济管理、财政财务
、法律法规、工程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知识,审计的质量保证就需要多学科、复合型专业背景的人才储备。一是全面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提升
审计人员能力是提高审计质量的根本之策,加大学习教育培训力度,着力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专业水平和专业操守,特别是多学科背景的知识
储备,并多岗位锻炼,打造审计铁军;二是有效借助外部专家力量,本着专业人做专业事的原则,从内审机构、社会中介机构等组织中发掘专业能力
强、业务素质高的各类人才,建立门类齐全的审计人才专家库,通过向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进行咨询、会商、讨论以及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弥补
审计队伍的专业知识和专家力量的不足。(四)强化技术保障,提高工作质效。加强信息技术在审计中的应用,坚持“科技强审”,运用大数据分析
和信息化创新手段,变抽样审计为全面审计,使审计结果更全面、准确,提升审计质量。在实际工作中,一是结合其他更专业的技术手段对数据进行处理利用,比如:结合地理空间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实现国土资源数据在资源环境审计和政府投资审计中的分析应用,破解时空变化核实难等问题,使审计结果更精准。二是在被审计单位提供数据真实完整的基础上,注重大数据审计分析质量,不断完善数据分析方法模型,提高数据分析结果可利用率,推动大数据技术与审计工作深度融合,使审计结果更全面。(作者单位:湖北省襄阳市审计局)1
献花(0)
+1
(本文系zhengtu342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