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月台上
2021-12-17 | 阅:  转:  |  分享 
  
月台上?刘荒田星期六上午,进入核桃溪的地铁站,登上二楼。这是月台。列车的车厢一般有8个以上,月台的长度足以容纳。不多的雨蓬,零星的长椅,所
对的深槽铺着对开的铁轨,另一侧立着一家医院的广告牌。红砖地面,宽广,简洁。该有的都有了,算得“美国精神”的象征。这里,诸色人等有划
一的标签:乘客。刚才怕错过班次,风风火火地赶,看看月台上方的电子告示,列车在40分钟以后才到。也就是说,刚才的争分夺秒并无意义。得
了教训,才去查列车运行表,原来周末一个小时才一班。20分钟后,乘客陆续地到达,一个个从容,笃定,都是本地居民,知道列车何时经过。我
怕是不多的“陌生人”中的一名。等未必没有趣味,风温柔,阳光恰到好处。我换了几个立足点,为了看更多的人。眯眼向着岚气氤氲的远处,再环
顾四周。平日穿西装皮鞋到旧金山金融区上班的白领,穿休闲装,办公室丽人舍高跟而就慢跑鞋。为了和月台“实用”的基调保持统一,乘客们举手
投足均以不引入注目为宗旨。埋头看手机的和背着手看周遭景物的,比例为3:1。体态丰腴的和身材适中的,比例也为3:1。老夫妻登上楼梯,
边喘气边说话,一副公事公办的模样。我的目光跟踪老先生脚下雪白的运动鞋,盘算着也买一双。人间总是这般平铺直叙,总是可以预测,总是在急
需戏剧性来冲淡“等待”的无聊的时光,什么事也没发生,除非有人自行或被推,摔进深槽内。抬头,电子告示牌显示,列车将于15分钟后抵达。
还来得及去一次洗手间。回到楼下,推了推洗手间的门,里面有人吆喝,等等,快了。我旋即缩手,发现它在里面关上了。不一会,一位未必比我老
但肯定比我重100磅的男人嗫嚅着走出,他说的似乎是,害你久等,这把年纪小便有点麻烦呢!他怕患上前列腺肥大。回到月台上,忽然想到,月
台必然是一个隐喻,它的暗示太多了。乏味终结在这样的镜头:月台上,一对中年情侣在表演缠绵。金发女子,40上下,碧眼,高鼻,笑涡,血似
的唇,网装上衣,牛仔裤。男子瘦高,温文尔雅。都是高加索种白人。紧紧地搂在一起,站的位置靠近黄色警戒区,踉跄几步,怕要跌下铁轨。如漆
如胶,情话絮絮,成了扎眼的异类。我替他们设计从前的人生:都有过婚姻,那是和“高中甜心”的草率结合,早已完蛋。这一回凭久旷所积压的激
情,务必爱得轰轰烈烈。然而,我不合时宜地想起30多年前的新移民年代,在号称“下城最大”的“马车”酒吧当洗杯子和码货的小工,白人调酒
师叫麦克,40来岁,模样像当过波兰总统的华里沙,从不曾结婚,一结就来个大规模——天知道此前结过几次婚的妻子带来6个孩子。才3年,他
就不安分了。一天晚上下班后,他拉着我吐衷肠:爱上另外的女人,她太可爱了,我不能放弃!那阵子英语会话我只能对付一半,结结巴巴地问:那
么,老婆往哪摆?他翘着手呵呵傻笑,不回答。我疑心,眼前这一对也是麦克一般的天真分子。不过,干吗闲吃萝卜白操心?他们给“月台”这个象
征物注入活力,不就够了?对了,月台是人生节点的象征。如果一般准时偶尔误点的列车是宿命,那么月台是“人生”和“宿命”的连接处。而抵御
或者消解庸常日子的刻板的,似乎只有浪漫的爱情。放到数十年前的中国,月台还有一种功能:送行。送行者只消买廉价的月台票,便可以陪亲友进
车厢,直到开动的汽笛呜呜响起。它类似古典的长亭短亭。拥抱,亲吻,久久不愿分开,胜过新婚的小别乃至生离死别都以它为舞台。相比之下,只
有乘客的月台,少了分别的缠绵,倒也折射出这个社会的核心精神:人都是独立的,人生的列车自己坐。巧不巧,这对不知疲倦地相爱的恋人,和我
同在一个车厢。他们在45分钟的车程内,只干一件事:站着拥抱,同时对着玻璃窗欣赏彼此忘我的缠绵。阳光真好!
献花(0)
+1
(本文系四叔1962首藏)